APP下载

陕西与中亚五国的产业合作问题研究

2019-03-30秦悦

新西部·中旬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

秦悦

【摘 要】 本文阐述了陕西与中亚五国进行产业合作的优势,分析了在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进陕西与中亚五国产业合作的政策建议:创新合作模式,扩宽合作渠道;促进技术和劳动输出,推动一条龙服务;完善产业合作框架与协调机制;加强风险监控,采取具有国别差异的投资策略。

【关键词】 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亚五国;产业合作

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提出,陕西将国际产业合作的目光聚焦在与之毗邻的中亚地区。陕西与中亚五国的产业发展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能源化工、有色金属冶炼和装备制造都是陕西省的优势产业,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增速放缓,这些产业的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而中亚五国矿藏丰富,其各类金属矿产品和油气资源储量均位于世界前列,但制造业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工业门类不健全,产业结构相对畸形。对比陕西与中亚五国的发展态势,双方的产业合作极具潜力。陕西凭借其在能源化工、有色金属冶炼、装备制造等领域积累的发展经验,能够为中亚五国制造业的发展带来技术和人员支持,同时中亚五国的经济建设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作支撑,在自身生产能力无法满足需求的状态下,陕西可为其提供产能支持,这样既推动了中亚五国的经济发展,又消化了陕西的富余产能,是互惠互利的双赢选择。

近年来,陕西与中亚五国的产业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深化。2017年陕西与中亚五国的进出口总值为6.94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一倍有余。截至2015年年底,陕西在中亚五国的重点项目投资额已超过6.49亿美元,涉及能源化工、矿产资源开发,建材等领域。与此同时,陕西的企业在中亚五国建设海外产业合作园区渐成趋势,中哈人民苹果友誼园、中哈纺织工业园、中哈农业合作园、中吉石油炼化工业园等产业合作园区逐步落成并投入使用,成为陕西与中亚五国开展产业合作的桥梁和引擎。

一、陕西与中亚五国产业合作的优势

1、区位与交通基础设施优势

陕西位于中国地理中心位置,大地原点即位于陕西省泾阳县,以西安为半径的一日交通圈可覆盖7亿人口。陕西是中东部进入整个大西北的主要门户,也是整个中国北方进入西南地区的主通道,与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和资源相对丰富的西部地区都有很好的通达性,是连接中国东西部的铁路、公路、航空枢纽。

“十三五”以来,陕西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善,交通枢纽省份地位得到巩固提升。交通已由制约陕西发展的瓶颈转变为发展的新优势。截至2017年年底,陕西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5279公里,位居全国前列。在持续加快高速公路大通道建设的同时,陕西强力推进铁路大通道建设。大西、宝兰、西成等高铁相继建成通车,全省铁路营业里程达到5300公里,基本形成了“两纵五横三枢纽”的骨架网。2017年,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共完成航班起降31.8万架次、旅客吞吐量4185.7万人次、货邮吞吐量26万吨,初步构建起“丝路贯通、欧美直达、五洲相连”的国际航线网络布局,将陕西对外开放的窗口推进至中东欧、非洲和南亚地区。

2、产业优势

2017年陕西省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1898.81亿元,位于全国第15位,居西北五省之首。陕西是能源资源大省,全省列入矿产资源储量表的保有资源储量潜在价值居全国第一位,约占全国矿产资源潜在价值总值的三分之一。陕西工业体系完整,能源化工、电子信息、数控机床、航空航天等产业在全国占据重要位置,飞机及零部件、重型卡车、输变电设备、浓缩果汁等产品的出口位居全国前列。近年来,陕西的化工、汽车、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新材料、新医药等产业迅猛发展,成为新的支柱产业,构建起多元带动、多点支撑的产业发展新格局。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和不断优化的产业结构,不仅为陕西与中亚五国的产业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3、文化优势

2100多年前,西汉使者张骞率领100余人从长安启程向西域进发,开辟了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搭建了东西方交流的桥梁。1400年前,高僧玄奘也是从长安出发,由丝绸之路经中亚往印度取经、讲学。历史文化是陕西最好的名片,更是陕西与中亚五国开展合作的重要“资本”。特别是处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以及乌兹别克斯坦三国交界之处的“陕西村”,村民是陕甘新的回民后裔,也被称作东干族。他们在一百多年前从中国迁徙到这里。由寥寥数千人繁衍生息到今天的十几万人。内部仍然使用陕西方言,至今依旧留存着百年前的陕甘风俗礼仪。民风相近、民俗相同、民间往来频繁,形成了天然的文化优势。

4、科教优势

陕西省会西安聚集了众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是全国三大教育、科研中心之一。截至2017年,陕西共有高等学校108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81所、成人高校15所,独立学院12所。2017年,陕西招收普通本专科学生30.48万人,在校学生106.94万人;研究生招生4.04万人,其中科研单位214人,在学研究生11.59万人,其中科研单位643人;成人高等教育招生5.66万人,在校学生14.96万人。2017年,陕西省地方登记的科技成果总计3139项,签定各类技术合同31355项,合同成交总额921.55亿元。受理专利申请量共98935件,其中发明专利46607件,实用新型专利31595件,外观设计专利20733件;专利授权量总计34554件,其中授权发明8774件,实用新型17003件,外观设计8777件。雄厚的科教实力为陕西与中亚五国的产业合作提供了人才和技术支撑。

二、陕西与中亚五国产业合作存在的问题

1、陕西与中亚五国的贸易合作基础薄弱,贸易发展不稳定

一是陕西与中亚五国的贸易合作基础薄弱,贸易额占陕西贸易总额的比重偏小。2005至2016年间,中亚五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占陕西外贸的比重最高仅为2008年的2.18%,其他年份都不足1%,这表明中亚五国在陕西的对外贸易中不占据重要的地位;二是陕西与中亚五国的贸易发展很不稳定。2005至2008年,陕西与中亚五国的贸易总额持续增长,在2008年达到1.82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了3倍多,但在2009年骤降至0.578亿美元,波动十分剧烈;三是陕西对中亚五国的贸易持续顺差。2005—2016年,陕西对中亚五国的出口占绝对优势,进口值较小。其中,2011年、2013年、2014年和2015年均是陕西对中亚五国的单向出口。陕西向中亚国家的出口主要以机电类产品为主。如:石油钢管、汽车和工业缝纫机等。进口则以资源性商品为主,如棉花、矿产品等。

2、陕西与国内相关省份之间竞争性大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过程中,我国境内丝路沿线省区纷纷借助自身优势,进一步提高本省与丝路沿线国家的合作水平。新疆凭借地缘优势,不断深化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希望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五大中心”,即交通枢纽中心、金融中心、文化科技中心、医疗服务中心和商贸物流中心;甘肃筹划借助古丝绸之路贯穿境内1600多公里的战略通道优势,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黄金段;而处在丝绸之路经济带起点的陕西,将着力建设成为串连内陆与海上丝绸之路和亚欧大陆桥的交通枢纽、丝绸之路经济带最大的物流中心、承接东部乃至全球产业转移的有利区域、融汇亚欧丰富多元文化的重要平台。国内丝路沿线省份之间的激烈竞争,给陕西与中亚五国的产业合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3、中亚五国的投资环境较差

一是中亚五国的基础设施普遍较为落后,境内基本没有高速公路,个别国家和地区电力短缺问题严重;二是中亚五国金融体系发展滞后,外资企业在当地的融资难度大,且换汇手续复杂,效率低下;三是中亚五国市场经济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贪腐行为多发,审批程序普遍繁琐且复杂。据在中亚地区活动的中国投资企业反映,在中亚地区办理手续,环节复杂且时间较长,政府部门常常不遵照法律法规办事,政策执行的随意性较大,企业需要缴纳种类繁多的各种费用,甚至不得不向官员行贿;四是中亚五国政局动荡,大国力量角逐,“三股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以及暴力恐怖势力)活跃,投资面临政治和安全风险。

三、推动陕西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的政策建议

根据陕西与中亚五国的实际情况以及国家建設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相关政策,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创新合作模式,扩宽合作渠道

近年来中亚五国大力发展工业,积极推进机械设备制造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冶金、建材等产品的“进口替代”政策。陕西企业应当在政府的牵头指引下,努力发挥市场主体作用,从装备制造、能源化工、交通、基建等领域切入,不断创新合作模式,扩宽合作渠道,积极推动双方产业多领域深度融合。

倡导多个主体,在多个领域通过多种渠道展开合作。多个主体是指合作可以是国家层面的,也可以是次国家层面的,如地方政府之间,民间团体之间、企业之间、教育和研究机构之间都可以加强沟通,增进了解,开展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合作领域不应局限在传统的能源和交通,还可进一步扩展到科技、文化、旅游等领域。合作渠道也可多样化,如构建综合信息平台,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积极筹备各类国际论坛、会议,促进文化交流;加强政策的沟通和协调,搭建通关,检疫合作平台等。

2、促进技术和劳动输出,推动一条龙服务

充分发挥陕西的科教优势,结合中亚五国的资源优势,不仅输出优质的装备制造产品,同时帮助中亚五国生产关键设备,高标准低价格地满足中亚五国的需求。为其提供基础设施建设、工业设备制造、技术转移、人才培训、经营管理咨询等一条龙服务,实现从填补“空缺”为主向推动技术进步、优化资本配置和健全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转变,进一步促进陕西产业输出、能力输出以及中亚五国的产业升级。现阶段,中亚五国对高技术、高素质人才有很大的需求,陕西作为科教大省,应积极倡导和鼓励高技术人才走出去,加强与中亚五国的技术交流,进而促进双方的产业合作。此外,陕西还需积极参与中亚五国的工程项目投标,逐步加大工程承包力度,促进装备、技术、资金和劳务的输出,推动出口以及境外投资的大发展。

3、完善产业合作框架与协调机制

目前,中亚五国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需求不断释放,全球产业梯度转移不断推进,中亚地区已成为国际产业合作的重要阵地。陕西应当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加强与中亚五国的沟通协调,以上海合作组织为平台,尽早达成全面的投资协定,进一步扩大产业合作规模,提升产业合作质量。加快建设丝路国际金融中心,为陕西与中亚五国的产业合作提供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充分发挥西安对西部地区的引领辐射作用,建设西安陆、铁、空综合交通枢纽及中转集散中心,加大西安国际港务区与新疆口岸的合作力度,推动异地报关、口岸验放等海关合作形式,促进贸易便利化。另外,陕西还应积极构建与中亚五国的互联互通平台,筹办和参与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等大型活动和会议,推动陕西与中亚五国的产业合作迈上新的台阶。

4、加强风险监控,采取具有国别差异的投资策略

由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地缘政治的复杂性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包括地理区位的特殊性、宗教信仰的复杂性、大国博弈的波动性、经济发展的滞后性等,因此在对中亚五国进行投资时,企业要从各方面对风险进行评估和控制。要关注中亚地区的大国博弈及政治环境、关注各国的能源环境及经济形势、关注各国的政局变化及军事情况,对各国的直接投资风险进行常态化测算和监控。企业应当根据各国的实际情况采取具有国别差异的投资策略。如哈萨克斯坦经济水平较高、政局相对稳定、合作历史较长,应进一步深化能源领域合作并主动带动陕西在中亚地区直接投资的发展;吉尔吉斯斯坦经济自由化程度较高但法制建设落后,在投资上应注重风险防范,积极寻求新兴领域投资点;塔吉克斯坦经济规模较小、基础设施薄弱、矿产资源开发较晚,应积极探索基础设施建设、油气勘探等领域,关注特殊经济区域内的直接投资;土库曼斯坦集权度高、金融市场未开放、政策多变,应以油气产业投资为主,同时关注交通通讯、农纺等土库曼斯坦重点优势领域;乌兹别克斯坦外汇管制严格、劳动力供给丰富、优惠力度逐渐加大,陕西的企业应该紧密关注政策情况、发展多元领域合作、分散投资风险。

【参考文献】

[1] 郭亚雨,胡新,惠调艳.我国西北地区与中亚区域开展产能合作研究——以陕哈对接为例[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6(6)45-56.

[2] 祝福云,高燕霞.陕西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贸易合作战略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6.29(4)16-22.

[3] 田鹏.军民融合背景下陕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需求与高技术供给的协同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6.

[4] 王欢.西安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升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

[5] 丁阳.“一带一路”战略中的产业合作问题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6.

【作者简介】

秦 悦(1990—)女,汉族,陕西人,西安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理论与政策.

猜你喜欢

丝绸之路经济带
增量利益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作用及其形成路径分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俄中关系前景
从数字经济视角解读欧亚经济联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接
“丝绸之路经济带”贸易潜力分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及其金融支持研究
丝绸之路经济带高素质外语人才的需求与缺失现象对比分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视野下国际物流港建设的思考
“丝绸之路经济带”教育合作现状分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下中国的中亚能源政策
“丝绸之路经济带”跨境次区域合作的前景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