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学生资助工作的几点思考
2019-03-30张松武
张松武
【摘要】:通过对新形势下的学生资助工作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学生资助工作存在一些问题。资助工作队伍流动性大,队伍不稳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困难;忽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为完善學生资助工作提出几点建议,建立学生资助工作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系统化,并且多措并举,发挥教育与资助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新形势 学生资助 自卑心理
学生资助是解决贫困家庭学生上学问题的根本保障,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也是确保稳定脱贫和高质量脱贫的重要举措。要想抓好各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评审发放工作,确保资助资金用于最困难的学生,发挥最大的助学效益,任重而道远。
一、学生资助工作的基本情况
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指导下,青岛市黄岛区自2007年始,经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成立青岛市黄岛区教育体育局学生资助管理办公室,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中心,明确“绝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而失学”的目标,紧紧围绕规范、创新和提升的工作理念,启动内力,借助外力,凝聚合力,科学谋划,基本建立起“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合理分工,责任到人、紧密协同、运行高效”的学生资助管理的长效工作机制,较好地完成各项助学工作。
二、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1.资助工作队伍流动性大,队伍不稳定
资助工作人员要不断学习相关业务知识,熟悉学校资助有关的政策文件的要求,懂得生源地大学生助学贷款的受理的政策等操作流程。人员属教师编制,但因不能晋升职称,人员待遇受到很大的影响,当工作人员刚熟悉资助的有关政策及流程后就要求回到教学岗位,造成工作人员流动性较大,严重影响到资助工作队伍的稳定性。
2.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困难
当前,各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主要依据是由村居或民政部门开具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但是作为学生所在地的基层部门为了帮助学生获得资助,将开具证明的要求降得非常低,这就使得认定的官方依据缺乏严密性和准确性,导致学生上交的证明材料可信度大大降低,为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带来更多的困难。
3.忽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
在开展资助工作过程中,更多地注意到对于受助学生物质上的资助,却忽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的问题:
一是自卑心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缺乏比较稳定的经济来源,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购买学习生活用品,参加需要自己承担费用的集体活动等。经济困难的学生都或多或少地产生一定程度的自卑心理。
二是封闭心理。一部分经济困难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明显表现出自我封闭的现象。比如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担心自己寒酸的外表和拮据的消费让人看不起;对周围的人和事异常敏感、多疑,往往担心别人不能正确理解和接纳自己而自我封闭,缺乏思想交流和感情沟通。
三是粉饰心理。部分经济困难学生由于不能正确看待自己所面临的困难,担心因为困难而让人看不起,就采用各种手法伪装自己,平常所表现出来的生活态度及行为方式与真实情况极不相符,甚至完全相反。
四是人际交往上产生障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人际交往和群体活动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表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造成性格上的严重缺陷。他们有得到周围环境支持的心理需求,却又不愿意接受他人的同情和怜悯,心理上往往有一种无形的压力。
三、完善学生资助工作的几点建议
1.建立学生资助工作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系统化
学生资助工作开展得顺利与否,队伍素质是关键因素,也要求学生资助工作队伍的职业化。为保证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应专门成立负责资助工作的职能部门,配齐相关工作人员。
2.多措并举,发挥教育与资助的有机统一
随着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不断完善,资助工作正逐步发挥不让任何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基本功能,但是在发挥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有了新的要求,不能仅仅局限于资助工作本身,更要充分发挥教育功能,使其成为帮助困难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效手段,真正达到资助育人的目的。
3.以人为本,重视困难学生心理健康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因此在资助育人过程中,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学生健康人格。在注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物质贫乏的同时,更多的关注其心理困难,使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心理问题上得到更好的疏导。如辅导员日常的谈心谈话工作,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成长。
4.创新方法,加强困难学生感恩教育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感恩教育一直是资助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但是依然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感恩教育过于强调受助学生要感恩社会、回报社会,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在进行感恩教育时,要注重合理开展工作。
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是一项长期系统而艰巨的工作,结合精准扶贫工作,准确掌握各项资助政策,制定针对各级各类学校学生资助工作流程,深入细致地将国家的资助政策落到实处,是构建和谐社会,创建人民满意教育的有效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