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用药规律研究
2019-03-29王伟斌李敬华王映辉李宗友田野王俊文于琦
王伟斌 李敬华 王映辉 李宗友 田野 王俊文 于琦
摘要:目的 采用數据挖掘方法分析中医药治疗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用药配伍规律,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以古今医案云平台V1.4中整理的名医经验书籍、公开发表的期刊文献、国家级名中医工作室共享的1949年1月1日-2016年12月1日的现代中医医案为数据来源,检索筛选中医治疗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验案数据。建立标准化医案数据库,采用系统集成的统计分析、聚类分析、复杂网络等方法,分析医案的组方用药频次、药性、核心处方等。结果 纳入医案数据1259例、1877诊次,涉及处方1877首、药物712味,总用药频次18 056次。高频药物有黄芩(632次)、甘草(570次)、连翘(563次)、桔梗(535次)、金银花(523次)等,多属苦、寒、归肺经药物。组方以普济消毒饮和银翘散为核心处方加减。结论 中医药治疗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多以清热、化痰、疏风、解表为法,药物多为寒、苦、辛、归肺经者,在清肺泻热、化痰驱邪的同时兼顾脾胃,养阴益气以扶助正气。
关键词:中医药;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古今医案云平台;数据挖掘;用药规律
中图分类号:R259.6;R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9)03-0098-05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medication rules of TCM for the treatment of bacterial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by data mining method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clinic. Methods Famous doctors experience books, published journal articles, and modern TCM cases shared by national-level TCM studios from January 1, 1949 to December 1, 2016 screened by Ancient and Modern Consilia Cloud Platform V1.4 were set as data resources. Data of medical cases about TCM for the treatment of bacterial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were retrieved and screened. A standardized medical record database was established, and system integration statistical analysis, cluster analysis, complex network and other method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frequency of drug use, property, core prescription, etc. Results Totally 1259 medical cases and 1877 times of visits were included, involving 1877 prescriptions, 712 kinds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and 18 056 times of frequency. The high-frequency Chinese materia medica were Scutellariae Radix (632 times), 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 (570 times), Forsythiae Fructus (563 times), Platycodonis Radix (535 times) and Lonicerae Japonicae Flos (523 times), most of which belonged to medicines of bitter, cold and lung meridian. Other prescriptions were modified based on the core prescriptions of Puji Xiaodu Decoction and Yinqiao Powder. Conclusion TCM for the treatment of bacterial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mostly applies the methods of clearing heat, reducing phlegm, inducing mild diaphoresis and relieving exterior syndrome. The medicines are mostly cold, bitter, spicy and belong to lung meridian. While clearing the lung and purging heat, reducing phlegm and dispelling pathogens, it should also give consideration to spleen and stomach, nourish yin and replenish qi in order to support the healthy qi.
Keywords: TCM; bacterial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Ancient and Modern Consilia Cloud Platform; data mining; medication rules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指局限性鼻腔和咽喉部呼吸道黏膜的急性炎症,多由病毒和细菌感染引起,症状轻重不等,多表现为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咽痛、咽痒、咳嗽等。部分患者会在病毒感染的基础上并发细菌感染,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全身症状相对较重,持续时间相对较长,可有中性粒细胞浸润、脓性分泌物增多,并发肺充血、水肿等[1],表现为咳黄痰量多,咽部症状明显[2]。现代医学对于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多以抗生素为主,随着致病菌耐药性增强,临床治疗效果日渐减弱。中医药以其特有的整体观念,对疾病因时、因地、因人进行辨证论治,取得较好疗效。但中医药处方思路灵活多变,不同医家对疾病和药物的认识不同,用药规律难以把握。本研究通过古今医案云平台(原中医医案知识服务与共享系统)[3]搜集中医药治疗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现代医案,进行数据清洗、建库、数据标准化等,并利用系统的数据挖掘分析模块对其用药规律进行分析,发掘用药特点,以期为临床和科研提供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以古今医案云平台V1.4中整理的名医经验书籍(《国家级名医秘验方》《国医大师验案良方》《赵炳南临床经验集》《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等)、公开发表的期刊文献、国家级名中医工作室共享的1949年1月1日-2016年12月1日的现代中医医案为数据来源。检索条件:西医疾病名称=上呼吸道感染 OR 现病史=感染 OR 辅助检查=感染 OR 治法=抗感染,模糊查询。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西医诊断明确为上呼吸道细菌性感染,医案现病史、症状、疾病诊断、中药字段完整。
排除标准:西医诊断明确为非细菌感染性疾病,辅助检查明确为病毒感染、非细菌以及真菌感染,此次发病以来未进行过抗感染治疗,未使用中药治疗,中药处方组成不完整(有方无药、缺少药味,药物组成不明确)。
1.3 数据规范
选择古今医案云平台V1.4中医案统计分析模块,利用其中的医案标准化功能对医案中的中药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如“黄芩片”规范为“黄芩”,“生甘草”规范为“甘草”,“生牡蛎”规范为“牡蛎”,“生黄芪”规范为“黄芪”。部分医案所载“半夏”炮制方法不明确,故统一为“半夏”。参考标准: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华本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中药大辞典》(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中药学》(高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
1.4 数据分析
古今医案云平台V1.4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研制,涵盖30余万条古今医案数据,集成了频次统计、关联分析、互信息分析、社团分析、复杂网络分析、聚类分析等数据分析方法,采用基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中医药数据标准化处理方法。主要用于解决名中医经验学习、传承与挖掘工作中的数据采集、管理、分析、利用等问题[4-7]。
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1.4集成功能,对处方数据进行频次统计、药性分析、归经频次统计,利用聚类分析(聚类方法取Ward方法,距离类型设置为欧氏距离)得出常用中药的分类,利用复杂网络分析(算法取层次网络、层数为3、度系数为1.8)得出核心方药组成。
2 结果
检索筛选出明确为中医药治疗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有效医案,逐条核对整理得到医案数据1259例、1877诊次,涉及处方1877首、药物712味,总用药频次18 056次。
2.1 药物频次统计
1877首中医药治疗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处方药物使用频次从高到低排列,前30位药物数据见表1。其中黄芩使用频次最高,达632次,使用频率(频次÷总处方数)为33.02%。
2.2 药性分析
1877首中医药治疗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处方以寒性药物使用最多,为3882次,四气频次统计雷达图见图1,图中数字代表相应性味药物的使用频次。
1877首中医药治疗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处方以苦、甘、辛味药物较多,其中以苦味药物使用最多,为7481次,五味统计雷达图见图2,图中数字代表相应性味药物的使用频次。
2.3 药物归经分析
1877首中医药治疗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处方以归肺、胃、脾经的药物较多,其中以归肺经药物使用最多,为12 076次,归经统计雷达图见图3,图中数字代表相应归经药物的使用频次。
2.4 聚类分析
对1877诊次医案数据中使用频次≥70的70味中药进行聚类分析,聚类得到水平树状图见图4。
根据聚类分析结果,以分组距离>10为界,可得出治疗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常用中药5类。
第1类:黄芩、金银花、连翘。第2类:前胡、浙贝母、苦杏仁、桔梗、甘草。第3类:板蓝根、玄参、薄荷、牛蒡子、芦根、赤芍、淡豆豉、淡竹叶、荆芥、射干、僵蚕、生石膏、防风、柴胡。第4类:焦麦芽、焦山楂、焦六神曲。第5类包含药物较多,可选择距离>8为界,继续分类,分别是:a.陈皮、半夏、茯苓;b.生姜、大枣、桂枝、白芍、炙甘草、党参、黄芪、白术、麦冬、五味子;c.其他,数量较多,代表性不强,暂不纳入。
2.5 復杂网络分析
选择古今医案云平台V1.4多维分析模块(大数据分析平台),提取医案中治疗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核心中药组合,药物节点度及权重分布见表2,核心药物组合网络见图5。
核心药物网络由连翘、黄芩、甘草、桔梗、金银花、荆芥、苦杏仁、前胡、薄荷、浙贝母、牛蒡子、柴胡、芦根、陈皮、防风、蝉蜕、板蓝根、淡豆豉、赤芍19味药物组成。节点度及权重排名前五位的药物是连翘、黄芩、甘草、桔梗、金银花,以连翘为例,其节点度及权重表示连翘与其他14味药物共同配伍2701次。
3 讨论
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咳黄痰量多,咽部症状明显[2],全身症状相对较重,持续时间相对较长,中医属风热袭肺证及痰热壅肺证。治疗风热袭肺证常采用辛凉解表剂,治疗痰热壅肺证以清热化痰为主[8]。
本研究通过对1877诊次医案中药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中医药治疗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使用频次较高的前10位藥物为黄芩、连翘、桔梗、金银花、苦杏仁、甘草、防风、前胡、荆芥、柴胡,上述药物以清热解毒、疏风、散表、化痰、止咳等功效为主,是临床治疗热象明显的风热袭肺证及痰热壅肺证的常用药物。
四气分析结果显示,中医临床治疗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用药以寒性最多,其次是微寒(凉)性。寒者清火,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表现以风热袭肺为主,且热象偏重,《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有“热者寒之”,故治疗以寒凉药物为主。五味分析结果显示,苦味药物用量最多,其次是甘味药物和辛味药物。苦泄燥坚,主要应用其清泄火热的功效来缓解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热性症状。甘补和缓,辛散能行,辛主散而甘主缓、辛主走而甘主守、辛主动而甘主静,辛甘合用具有相反相成的协同作用,甘缓守中属中土之味,甘化津液以助辛之发散。辛甘合用,辛味发散、行气、开通腠理,以开为用,而甘味缓急和中,甘味守中化生津液不仅能助辛之发散,甘润津还而达表则为汗。而甘之缓急,守中又能防其辛开太过、过汗伤津之弊,以防卫阳受损[9]。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表现在中医上多属肺系疾病表现,归肺经药物使用最多,肺属金、脾属土,五行上为母子关系,手太阴肺脉贯通肺胃,“肺为主气之枢,脾为生气之源”,《薛生白医案》认为“脾为元气之本,赖谷气以生。肺为气化之源,而寄养于脾也”。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病理上密切相关,故配以胃经、脾经药物共同调节人体之气。《素问·咳论篇》有“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临床用药五脏六腑均有涉及。
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第1组黄芩、金银花、连翘为中成药双黄连的组成。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轻宣透邪,黄芩清热燥湿之剂,三者合用清上焦热邪。其所含有效成分有绿原酸、连翘酸及黄芩苷,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及较强的抗流感病毒作用,主要用于治疗由细菌和病毒感染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等疾病[10]。第2组中前胡降气化痰,疏散风热;浙贝母清热化痰;苦杏仁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桔梗宣肺祛痰;甘草祛痰止咳。此组药物以止咳化痰为主,针对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咳黄痰量多这一特点对症用药,同时恢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第3组板蓝根、射干清热解毒利咽,玄参、芦根、赤芍、石膏、淡竹叶清泻肺热、凉血、养阴生津,薄荷、牛蒡子、芦根、柴胡、淡豆豉、僵蚕均可疏散风热以解表,荆芥、防风祛风解表。药物多清热,以缓解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所引起的发热、鼻咽干燥、面赤、咳吐黄痰、口干等热性症状。第4组中焦麦芽、焦山楂、焦六神曲以消食健胃为主,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以外邪干肺为主,手太阴肺脉贯通肺胃,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主降,以胃气为动力[11],邪气渐进势必影响脾胃,故临床治疗时多予以消食健胃药物以改善症状。第5组继续分组后发现,比较有代表性的2组药物包含了六君子汤加生脉饮与桂枝汤的组成,健脾益气化痰,保肺生津,解表调和营卫,三者补泻兼施、肺脾同治。
通过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得到,中医药治疗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核心处方以普济消毒饮和银翘散加减构成,主要功效是清热化痰、疏散风热。银翘散是临床治疗风热袭肺型感冒的代表方剂,普济消毒饮可有效缩短发热时间并缓解症状[12],同时其他学者临床及药理研究也证明了普济消毒饮在抗菌、抗炎、退热、镇痛、止咳、化痰和调节免疫等方面的效果[13-14]。
综上,中医药治疗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多以清热、化痰、疏风、解表为法,药物多为寒、苦、辛、归肺经者,在清肺泄热、化痰驱邪同时兼顾脾胃,养阴益气以扶助正气。本研究利用数据挖掘方法发现了中医药治疗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用药规律,符合相关中医理论,可为临床治疗及研究此病提供借鉴。但仍需结合中医理论和临床实际进一步评判。
参考文献:
[1] 陈志强,蔡光先.中西医结合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10-15.
[2] 陈小可,刘慧,彭蕻琳,等.不同咽痛症状对急性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意义[J].临床肺科杂志,2010,15(7):1018.
[3] 于琦,李敬华,李宗友,等.基于本体的中医医案知识服务与共享系统构建研究[J].中国数字医学,2017,12(5):103-105.
[4] 孙春全,李金玲,庞亚铮,等.强直性脊柱炎名医医案用药规律研究[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7,39(9):807-810.
[5] 于琦,王映辉,李宗友,等.名医余瀛鳌432例调肝法医案辨治规律研究[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7,39(3):225-229.
[6] 刘源香,孙春全,杨继国.针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取穴规律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7,24(10):90-93.
[7] 刘冲.数据挖掘严光俊教授运用“治肠六法”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临床经验[D].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2017.
[8] 周仲瑛.中医内科学:供中医药类专业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63-67.
[9] 任占敏,张世恭.“辛甘发散为阳”探析[J].北京中医,1995(6):45.
[10] 周宜强,李宏杰.双黄连口服液的临床应用与开发前景[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5,2(12):12-13.
[11] 张安玲.关于肺胃生理相关性的探讨[J].中医药学报,2004,32(3):3-4.
[12] 王燕,咸庆飞.普济消毒饮治疗流感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19(4):474-475.
[13] 张保国,程铁峰,刘庆芳.普济消毒饮药效及临床研究[J].中成药, 2010,32(1):117-120.
[14] 路广义,郭洁.普济消毒饮对化脓性链球菌的体外抑菌作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0(9):1288-1305.
(收稿日期:2018-03-09)
(修回日期:2018-04-13;编辑:向宇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