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后勤工会工作创新研究
2019-03-29董亚玲
摘要:人类社会经历了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现又以前所未有的气势和速度进入到互联网时代。目前,“互联网+”的全新工作模式已逐渐渗透到高校工会工作中。高校后勤工会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时代潮流中,应通过在工作模式上实现“互联网+”的转变,提升工会组织的服务能力和影响力,推进工会工作的创新和发展。对此,本文将结合“互联网+”特点,提出改变思维模式、创新工作方式,打造“互联网+工会”的新格局,建立高校后勤“互联网+工会”的服务体系。
关键词:“互联网+”高效后勤工会 创新研究
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高速发展,“互联网+”的触角已触及各行各业,对整个社会生态产生了重大影响。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隆重提出 “互联网+”概念,要求各级政府制订“互联网+”行动计划。2015年11月,中央深改组又通过了《全国总工会改革试点方案》,方案提出:“要打造全国工会系统服务职工网络载体,推动网上网下互动融合,使职工得到工会更方便、更有效的服务”。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后勤工会要积极主动地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结合高校后勤特点,建立 “互联网+工会”工作模式,创新工会工作方法,增强工会活力,推动高校工会健康和谐发展。
一、“互联网+”的提出及内涵界定
互联网+的提出在国内可以追溯到2013年11 月马化腾在众安保险开业仪式上的发言。对概念的解读很多不同的阐释,腾讯的定义是:互联网+是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利用信息通讯技术与各行各业的跨界融合。阿里巴巴的解读是: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过程。2015年7月,国务院公布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
综合上述不同版本对“互联网+”的阐释,所谓“互联网+”就是把互联网的工具运用到各行各业中去,让所有行业与互联网紧密结合,从而大幅提升效率的一种应用或是融合。
二、“互联网+”对高校后勤工会工作的影响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各地工会组织都充分意识到互联网带给人们工作、生活、学习的便利,都紧跟时代步伐,在“互联网+工会”上做全新的尝试。但高校后勤工会因其特殊性,在“互联网+工会”建设上仍存在一定问题。首先表现在“互联网+”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目前高校后勤工会对“互联网+工会”工作还没形成系统的规划和建设,仅仅局限于建个QQ群、微信群收发下信息,没能做到信息共享和互通互联,对“数字工会”和“智能工会”等信息管理平台的推广还需进一步加强。其二,“互联网+工会”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比如,微博、微信内容更新不及时,分享的内容重合度高,缺乏特色;有点信息以单一的信息传播为主,缺乏与职工用户的互动交流等。其三,“互联网+工会”未体现高校后勤特点。高校后勤工会会员80%为非编职工,这些会员远离家乡,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劳动纠纷多,需要更多的职工合法权益指导;文化偏低,需要工会更多的培训学习等。高校后勤的特殊性,促使互联网+工会”的建设和运行需更体现人文性、实效性、可操作性。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后勤工会工作創新策略
(一)建设“互联网+工会”大数据平台,实现信息数据互通共享
“大数据”是互联网时代的重要资源,[1]它是多元形式、多来源搜集而来的庞大数据流,数据流构成互联网,互联网联结了一切。 “大数据”平台的建设能给 “互联网+工会”工作带来积极的指导作用。它便于工会组织及时掌握职工的基本情况,动态信息,了解各单位所发生的的事情和职工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和要求,更加快捷地掌握职工的思想动态,通过海量、动态、多样的数据有效形成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从而更好地推动工会服务职工。建设“互联网+工会”大数据平台,首先后勤工会干部要形成大数据运行意识。加强学习,提升综合素质,转换思维观念,时刻关注大数据带来的变化,充分理解大数据的内涵,重视大数据,尊重大数据,让大数据成为开展后勤工会工作的有力抓手。第二,结合后勤实际,建设大数据平台。后勤职工流动性大,人员结构复杂,部门众多、工作面广,涉及到的劳动维权、职工福利等事务较多。这就要求后勤工会的大数据平台要具备综合性、时效性和服务性。大数据平台要将各基层分散的各类信息资源有效保存、整合、分析运用并深度挖掘,从关联的数据信息中发现问题,判断趋势,为工会组织做出有效决策提供支撑依据。第三,要提高大数据的运用能力。大数据是为人服务的,是靠人去开发运用的,所以提高工会干部和职工运用大数据的能力至关重要。在运用大数据的过程中要坚持真实客观原则,大数据信息密度低,内容混杂,在庞大的数据流中要找到可靠、有用的信息,并对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因果关系、客观真实的分析,这需要提高工会干部的甄别和分析能力。第四,通过大数据预测职工行为趋势,促进职工队伍稳定。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拥有了麦克风,具备话语权。网络成了职工利益表达,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聚集地。后勤职工来自五湖四海,文化素质,政治觉悟、道德标准大不相同,对许多问题的看法理解也大相径庭。因此,工会可利用大数据平台对采纳、收集、分析、处理的职工网络舆论进行整理上报,及时研究解决处理的办法,将矛盾化解在萌芽之中,稳定职工队伍,促进后勤和谐发展。
(二)加强“互联网+工会”平台服务,提升会员体验感受
[2]“互联网”时代是一个用户体验至上的时代,因此,”互联网+工会”工作,应以服务职工为中心,以提升职工对工会服务工作的体验为目标。通过提升“用户体验”增强工会与职工之间的联系,赢得职工对工会的信任感。首先,通过“互联网+”平台满足职工的各类需求。可根据时代特点,按照职工的个性化需求和个体差异对工会各项职能工作进行设计、组织和实施。让职工在使用的过程中,有问题可及时解决,有建议能立即反馈,有需求能马上得到帮助,职工在使用过程中能感受到工会服务所带来的价值感和愉悦感。其次,要提高职工的参与度。工会要改变以往“传声筒、说客”角色定位,不能自顾自地发布一些单位的基本信息,让职工被动接受信息。而是要以职工为中心,让职工参与到工会的各项活动中。比如单位新出台的规章制度,可建立职工讨论发言区,热点话题可建立论坛交流区,疑难问题可建立知乎帮助群等。提高职工的参与度,增强职工的参与体验,让互联网工会真正成为职工自己的平台。第三,经营特色社群,让职工成为网络工会的粉丝。互联网社群就是依托网络,基于共同兴趣,认知,价值观的用户自愿组织和建立的社交群团。如qq群,微信群,BBS论坛等。还可以结合实际创建并经营各类符合职工沟通需求,激发职工兴趣,具有生活情趣的社群。比如,职工业余兴趣社群,特殊沙龙,厨艺沙龙,育儿社群等。
(三)加强培训,确保“互联网+工会”运行顺利
要实现高校后勤互联网+工会深度融合,线上线下能互通共享。人才队伍建设非常重要。首先,高校后勤工会组织要树立新型思维模式,改变传统观念,增强信息意识,掌握网络知识,提高“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思维能力,结合高校后勤实际,对“互联网+工会”进行科学、系统的规划和建设。借助专业团队加速推进高校工会工作融入互联网,培育互联网工作环境和氛围,突出工会为广大职工服务的职能。其次,在高校工会干部队伍中要培养一批具有“互联网思维”,能熟练运用互联网技术的工会干部。所谓“互联网思维”包括“融合思维”、“服务思维”、“开放思维”和“创新思维”。新时代的工会干部要与时俱进,融入时代,充分利用、整合各种资源, 思考服务职工的手段和途径。结合后勤特点和职工的个性需求,创新工作方法,优化服务质量。要积极学习基本的网络新技术,海纳百川,确保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数据开放和共享,实现信息资源从单一转变为复合,从而有利于高校后勤工会管理和决策,让服务更全面、准确、及时。全面实现新时代的智能型工会。第三,加强职工培训,确保人人融入互联网+工会。在高校后勤中尚有一部分年龄大,文化低的职工,他们与迅猛发展的科技社会脱轨,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更不会上网、玩微信、QQ等社交软件。所以要确保互联网+工会覆盖到每一名员工,工会组织要做好职工的培训工作,开展一对一、多层面、多方位的职工培训,教会每一名员工使用智能手机,掌握智慧工会、网上小家等APP的基本操作方法,确保每一名职工参与到互联网+工会中。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带来了新一轮产业和社会的变革,高校工会在变革中势将顺应发展及时推动实施“互联网+工会”行动计划,高校后勤工会应以强烈的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主动适应信息化和新媒体广泛运用的新趋势,应用“互联网+”思维模式创新后勤工会工作,破解以往工会组织管理陈旧、运行机制僵硬、活动方式单一的有效途径,建立“互联网+工会”体系,对于提高工会组织在职工中的吸引力、凝聚力,进而增强后勤工会活力,推动后勤工会创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靜.“互联网+”时代高校工会服务职工方式创新刍议[J].山东工会论坛,2017,(02).
[2]史新峰.“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工会工作改革与实践[J].山东工会论坛,2017,(06).
(作者简介:董亚玲,硕士研究生,昆明医科大学后勤服务发展中心,研究方向:社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