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银行对中小企业惜贷现象的行为金融学
2019-03-29甘运萍
甘运萍
【摘要】我国中小企业需要融资时,一般都是通过银行贷款的方式筹集资金。但是,我国银行却对中小企业借贷现象是比较针对的。本文主要通过对银行对中小企业惜贷现象的行为金融学展开了具体的分析,以此全面探索出造成我国银行针对中小企业借贷现象的根本原因,从而使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得到更好地促进。
【关键词】银行;中小企业;借贷现象;行为金融学
中小企业的发展,与融资之间是相互相成、联系紧密的,中小企业只有在得到融资的情况下,才能使企业的发展得到不断的壮大。然而,通过对当前我国金融行业的调查中能够看出,较多的中小企业在开展银行贷款时,借贷现象普遍存在。融资困难、资金不到位等问题已然成为了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出发,并通过展望理论、证实偏差理论、框定偏差理论以及羊群效应等方面对中小企业惜贷现象的根本原因进行有效的探索,从而全面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
一、借贷现象与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分析
(一)借贷现象的基本理论
《晋书·王衍传》文言文中有记载:“父卒于北平,送故甚厚,为亲识之所借贷,因以舍之。”即借贷现象主要指向人借用钱物,或者指簿记或资产表上的借方和贷方。资金的供需是工商社会的重要课题,借钱遇转,在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借贷,在法律意义上,是指由贷方与借方成立一项“借贷契约”,贷方将金钱所有权移转给借方,到期时由借方返还同额的钱。由于民间的金钱借贷关系日形普遍,其因金钱借贷所发生的纷争也格外频繁,有关借贷的法律常识也成了人们消费生活中的必备工具。
(二)行为金融学的基本理论
行为金融学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等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金融市场的发展。这一研究视角通过分析金融市场主体在市场行为中的偏差和反常,来寻求不同市场主体在不同环境下的经营理念及决策行为特征,力求建立一种能正确反映市场主体实际决策行为和市场运行状况的描述性模型。
行为金融学虽然试图深挖金融市场运作背后的奥秘,但并不系统也不透彻,因此现今成型的行为金融学模型还不多,研究的重点还停留在对市场异常和认知偏差的定性描述和历史观察上,以及鉴别可能对金融市场行为有系统影响的行为决策属性。
二、银行对中小企业惜贷现象的行为金融学
(一)从展望理论的角度分析
展望理论是将来自心理研究领域的综合洞察力应用在了经济学当中,尤其是在不确定情况下的人为判断和决策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针对长期以来沿用的理性人假设,从实证研究出发,从人的心理特质、行为特征揭示影响选择行为的非理性心理因素。展望理论最早由丹尼尔·卡内曼(Kahneman)教授以及特沃斯基(Tversky)教授提出,作为行为经济学的重大成果之一,展望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由于个人基于的参考点不同,因此会产生不同的风险态度,这个理论被广泛用于对风险与报酬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丹尼尔·卡内曼(Kahneman)教授和特沃斯基(Tverskv)教授在进行展望理论的建立时,假设两个函数即价值函数v和决策权重函数π,当且仅当:
投资者通常都会选择A方案。其中,V(·wi)是投资者的主观感受所形成的价值,也就是说,偏好情况体现现在围绕参考点的价值变化而不是价值的绝对值。参考点是评价事物时与一定的参照物比较后确定的主观评价标准。丹尼尔·卡内曼(Kahneman)教授和特沃斯基(Tverskv)教授用价值函数取代了预期效用理论中的效用函数。Ⅱ是决策权重函数,它是一种概率评价性的单调增函数,由真实概率权重得出。在真实的概率中,极小概率的权重可用过0表示,而极大的权重概率可通过1表示,也就是说,将既不可能的事件视为不能,而将有可能的事件视为确定。而方案B中,通过计算后其展望值为34.5左右。方案A与方案B比较后,银行感知到贷款给大型企业的收益远远要比贷款给中小企业的收益要多,这便使得银行更倾向于贷款给大型企业。
(二)从证实偏差理论的角度分析
行为金融学认为,一旦形成一个信念较强的设想或者假设,融资者、投资者在很大程度上都会附加一些证据,从而对证据进行错误的解释,这便有利于该设想,对那些已经提出对设想的否定的新信息不再理会或者关注。通常来说,行为主体本身就具备一种想要探索证据的倾向,但这种实证与伪证是存在一定差异的,我们将这种倾向称之为“证实偏差”。
银行,是一个机构投资者的存在,其主要是根据原本已经设定好的模式展开相应的工作,并且在原定的框架通过惯性思维的模式,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现象展开相应的分析。当银行锚定于近期中小企业贷款信息时,通常会将此信息作为初始值,并以此信息作为依据对中小企业进行贷款风险的评估与调整。通过展开“过滤处理”来寻找证据,从而为银行针对中小企业借贷现象做出进一步的解释。银行作为理性投资者,对于中小企业的贷款是相对较厉行且很重的,这便造成了中小企业的贷款行为难度加大。这种“证实偏差”的存在,给中小企业的贷款难度加大了危险性。
(三)从定偏差理论的角度分析
对于我国银行来说,“框定偏差”的出现也是导致银行借贷现象的重要因素。“框定”,其实就是指由框定依赖导致的认知与判断的偏差,即问题的本质相同但因形式的不同也会导致人们做出不同的决策。银行在贷款时通常都比较倾向于国有大型企业,因为国有大型企业的背景相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具备一定的优势,同时也考虑到银行在进行投资决策时,是比较依赖于这个“不是透明的而是隐晦难懂的框定”,从而比较倾向于对国有带型企业贷款,而中小企业却是鲜少考虑的。虽然国有银行已然经过了商业化的改造,全面以利润最大化作为目标,但是,如若银行与我国企业不及时对产权进行切实的、严谨的改革,在短时间内是无法将这千丝万缕的联系进行分离的。银行在面对企业的借贷现象时,企业所具备的背景能够使银行倾向与企业。而这种倾向性则会使中小企业的借贷更加困难。
(四)从羊群效应理论的角度分析
行为金融学认为,从众的心理对行为主体的决策产生改变时,也会给其带来一定的影响。在特殊时期内,行为主体所采用的策略是相一致的,或者是与既定数量超出时,羊群效应就因此而产生了。在金融市场这种群体活动的状态下,行为主体必然会受到其他行为主体以及整个行为环境的影响,从而便会使一种模仿、攀比的心理活动应运而生。通常来说,这种效应具有以下两种形式:“理陛”羊群效应以及“非理性”羊群效应。其中,“理性”羊群效应主要指的是,在信息获取比较困难的情况下,行为主体难以保证自己信息是正确的,并且能够做出优异的决策。所以,通过“理性”羊群效应的分析,通过运用羊群行为的方式使行为主体的决策的正确性、严谨性得到一定的保证;而“非理陛”羊群效应则指的是,行为主体因受到社会压力的影响,难以做到事事细心,从而忽视了各种信息,并且盲目的形成相互模仿、攀比的现象,难以进行理性的分析或判断。
我国银行不向中小企业贷款,就是羊群效应的一种表现。银行作为机构投资者,其具有高度的同质性,银行对市场的信息是非常关注的,也会采取相似的贷款方式,以此通过模仿的方式避免自身的业绩落后于同行。银行作为一个机构投资者,站在自身的经营角度看待中小企业借贷现象,为了避免出现投资失败的现象出现,一般都会模仿其他银行的行为。银行不向中小企业贷款的这一种羊群行為,就算这是存在一定问题的,但也不足以使一家银行因此而受到损害,所以委托人完全可将其作为客观的原因,解释为何不实行其贷款行为。由此便说明,在金融市场中因羊群行为的存在,而导致中小企业的贷款难度因此而更加困难。
三、结论
综上所述,根据行为金融学的分析视角来看,银行针对中小企业借贷现象的根本原因,可通过期望理论的计算的期望值差异中体现,并且也通过框定偏差以及证实偏差的分析,给银行的借贷行为带来了强化作用。而中小企业的也因羊群效应而使借贷的难度因此而加大了。针对此现象,我国中小企业在创新融资渠道时,可将以银行为代表的投资者的有效理性因素通过函数的方式进行变量,并对银行对中小企业的判断偏差以及价值偏差等进行有效的调节或改正,使期望值差异因此得到缩小,降低羊群效应。只有这样,才能使银行对中小企业的借贷现象从根本上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