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对大学生人才培养工作的启发
2019-03-29陆俊汕
陆俊汕
摘 要: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结合时代背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是对当今人才发展时代特征的正确把握,并对未来时代发展进行了科学预见,是中国特色人才理论的时代产物,也是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时代发展最新结晶,闪烁着传统文化人才思想的智慧光辉,对做好大学生人才培养工作有着深刻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大学生;人才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结合人才对当前国家与社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新时代青年人的历史使命和面临的严峻任务、以及青年人成长成才的客观规律等做出了一系列有关人才问题的重要论述和指示,并形成了一个相对比较完整且不断发展的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汲取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人才思想、孕育于中华民族传统人才思想、传承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历代领导人的人才思想,涉及人才战略、人才培养、人才选用、人才引进等多方面,紧密结合时代发展与我国当前发展实际,牢牢把握人才强国建设目标,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依托与保障,更加坚定了中国梦实现的信心与信念,明确了实现的方向,对我们做好大学生人才培养工作有着深刻的启发和影响。
一、人才战略的重要性——“天下之治在人才”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有非常多的论述:“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才资源是党执政兴国的根本性资源”,充分彰显了习总书记的人才意识。“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贤才关系国家兴亡”这些闪耀着古人智慧的人才思想经典论述也在强调同一个道理,人才是治国的基础,是事业成败的关键。习近平人才观强调了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意义。
(一)深入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实施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国家强盛,归根到底必须依靠人才”、“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这也揭示出了当今国际环境,人才对于我国发展的重要性,时代呼唤我们必须加大人才的培养。基于对当前人オ的重要性认识,习总书记强调,“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オ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
(二)深入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目标是实现“中国梦”
党的十九大报告专门寄语青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人才,离不开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支撑和关键作用。习近平总书记鼓励人才要把自己的才智充分地发挥,为中国梦贡献自己的热情和智慧,要充分地展现自己的优势,有信心有决心有信念为人才事业奉献与奋斗,要把人才的个人价值追求、奋斗目标,从内心里深深地融入人才强国建设,与中国梦契合。
習近平总书记2014年6月9号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一段讲话引用了一句古语“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我们要建立的是“不世之非常之功”,就更需要更多的非常之人。因此,要深入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培养和选拔更多的“非常之人”。
大学生群体,作为国之青年主体,是国家的未来。青年一代的健康茁壮成长是党与国家事业发展的希望之泉,教育者要不断地激发青年人的活力和创造力,引导青年“筑梦”“扬帆”为其成长成才的全方位服务扫清障碍。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必须努力发挥自身思想活跃、人才集聚、积淀深厚、学科完整、科研创新的学科与平台优势,为青年人才的成长成才、创新创业,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二、判断人才的标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2018年5月2日,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大学和师生座谈的时候谈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在这段话里,习总书记谈到了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其实谈的也是如何辨识人才的标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一)“人而无德,行之不远”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立德的问题,关于为什么立德,总书记讲“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德要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为 “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讲的是,道德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习近平总书记讲过,“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人无德不立”讲的是道德对每一个个人的发展、进步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他曾说:“人而无德,行之不远。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修养,即使有丰富的知识、高深的学问,也难成大器。”教育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要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核心目标,要高度重视对人才道德品质和思想修养的塑造与提升,要帮助大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二)“学如弓弩,才如箭镞”
2013年5月4号,习总书记在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的时候说到:“青年的素质和本领直接影响着实现中国梦的进程。古人说:‘学如弓弩,才如箭镞,学问的根基就好比是弓弩,才能就好比是箭头,只要依靠厚实的见识来引导,就可以让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习总书记强调了才和学的关系。
在大学阶段的青年人中不乏有才气和才能之人,但若处理不好学与才的关系,片面看重才气,很可能就养成轻狂的才子气,恃才傲物、坐不住冷板凳,不喜欢踏踏实实地积累,止步不前,因此,光有才气也不能成就大事。而事实上,正如古人所说“人非生而知之者”,这世界上根本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天才,合格的人才也要不断精进学习。现代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标准是要一专多能,还要多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正所谓“非学无以广才”,在知识与技术日新月异,不断更新和发展的时代,要求新时代的合格人才、优秀人才必须保持努力学习、终身学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提到过现代人才学中“蓄电池理论”——“现代的人才当中,一辈子只充一次电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必须要做一块高效能的蓄电池,不间断地、持续地充电,才能够不间断地、持续地释放能量。”
三、人才的培养与打造—— “人才自古要养成”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人才不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人才是需要培养的。习总书记十分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提出“国家创新需要青年人才注入活力,这也是科技发展希望之所在”,“要以教育为本,突出创新,大力培养创新型青年人才”。在人才的教育、打造和培养工作中,一方面要惜才、爱才,突出和深入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另一方面,在人才打造和培养的工作中,要坚持以下五个重要方面。
(一)爱国爱民
正如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所说:“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在我们的国家也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探索追求和辛勤工作,推动祖国发展的巨轮。他们中的每一位都有着一颗火热的爱国心,他们就是最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的伟大的爱国科学家,比如数学巨匠——华罗庚、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中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钱伟长、“两弹”元勋——邓稼先、中国“氢弹之父”——于敏、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量子之父——潘建伟等,还有来自我们身边的榜样力量,他们在各自领域尽心竭力,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如“北斗女神王”淑芳、“超导院士、知识报国”的赵忠贤、“忠诚执着、传播真理”的宋书声、“守护健康、骑行天使”贺星龙、“缉毒先锋、虎胆英雄”印春荣、“敢闯敢干,振兴乡村”的朱仁斌等等,他们都以深深赤子情、拳拳爱国心,在各自领域铸就了不朽丰碑。
新时代的合格人才必须要有爱国爱民的思想,并能将个人要成就的事业与祖国的建设与发展相结合,将个人的才能致力于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教育工作要把培养拔尖人才和強化爱国担当相结合,把肩负国家使命和探索科学前沿相结合。
(二)理想和信念
人才培养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人才培养的最终归宿终究要落在我们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之上,它既是民族的梦,也是我们每一个个人的梦。人才要将自我人生理想的实现过程融入到为国家和民族事业奋斗中去。坚定理想信念,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为对社会建设的有用之人,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理想信念就是人的志向。古人说:“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有无数共产党员为党和人民事业英勇牺牲了,支撑他们的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力量。培养新时代合格人才,这样的精神依然需要我们学习与弘扬。要帮助大学生培养“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树立志存高远、“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大格局。
(三)实干肯干
新时代大学生肩负着国家强大、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青年人要完成使命不仅需要树立远大理想和目标,更需要具备脚踏实地的精神、一步一步去努力,一点一滴去实现。新时代交与青年一代的历史任务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付出艰辛和努力去争取。青年人应具备不惧困难、脚踏实地、锐意进取的实干精神,新时代青年人的事业是干出来的,需要新时代这代青年人心血和汗水的累积。因此,大学生群体要培养起脚踏实地、锐意进取的实干精神。
正如2014年5月4号,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和师生座谈的时候他所说:“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年轻有大好机遇,关键是要迈稳步子、夯实根基、久久为功。心浮气躁,朝三暮四,学一门丢一门,干一行弃一行,无论为学还是创业,都是最忌讳的。”
(四)锐意创新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社会发展要有持续不竭的动力,必须依靠人才的创新能力。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他们朝气蓬勃,是全社会最富有活力、最具有创造性的群体,也是现在以及未来参与创新活动的主力军。当前,“互联网+”“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创新型经济不断涌现,到处充满着创新精神和气息,给新时代大学生提供了诸多创新实践、大施拳脚的舞台,如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一方面,国家不断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提升的教育与服务,另一方面,大学生锐意创新也为国家发展贡献智力力量,正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评价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成果时所说,本届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有广度、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本届大学生创新创业参赛项目能“上天”、“入地”。能“上天”指的是许多大学生项目有能代表最前沿科技,能“入地”指的是能解决很多实际、实践的问题,比如农业、农村、农民增收的问题等等。可以说,当代大学生有着前所未有的创新创业机遇与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群体创新的主动性,鼓励和帮助他们争当创新的推动者和实践者。因此,创新精神应该成为新时代合格人才所必备的特质。
(五)责任和担当
每个时代的青年人都有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新时代大学生作为青年人的主体,承担着实现“中国梦”这一伟大而光荣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具备敢于担当、时不我待的责任意识,勇于承担起新时代国家民族的重托,时刻听从国家和人民的召唤,以更加良好的品德、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更加精进的个人才能承担起时代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 苏新华.择天下英才而用之——论新时代习近平人才观的历史本源[J].沈阳干部学刊,2018(03):15-17.
[2] 白云朴.习近平新时代青年人才观的形成、特征及其启示[J].改革开放,2018(03):04-05.
[3] 许光.习近平新时代人才思想的科学体系与价值内涵[J].科学社会主义,2018(03):73-78.
[4] 易帅东,袁光亮,景晓娟.新时代背景下关于青年学研究的新思考,2018(02):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