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五感理论的盲童玩具设计研究

2019-03-29刘嘉欣文艺梁晟铭孙近翻孙益华

青年与社会 2019年4期
关键词:五感盲童补偿

刘嘉欣 文艺 梁晟铭 孙近翻 孙益华

摘 要:目的:通过对五感设计中感官的研究与调研,利用感官补偿的原理,针对盲童视觉缺失设计玩具。方法: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精神层面出发,设计系列可以实际实施的具有积极引导、心理干预意义的盲童玩具类产品。结论:基于五感理论结合设计方法与盲童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开发适合盲童的玩具产品。

关键词:盲童;五感;补偿;盲童玩具

盲童,一个从小生活在黑暗之中,没看过光明,没看过色彩,没看过亲人,无法感知这个世界的缤纷多彩到群体。正如海伦·凯勒所说,盲造成了人与物的隔离。盲童失去了最重要的感觉器官——眼睛,因此他们的认知活动失去了主动性,主要依靠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加之盲童在行动上的不方便,缺少与外界沟通,获取外界信息的能力也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从而导致了他们内心深处的孤独、寂寞、恐惧与痛苦是旁人无法想象的。如何帮助盲童走出视障阴影,树立自我认同感,将感官补偿的原理并结合盲童的心理、行为特征运用到盲童的玩具设计是文章的重点。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鲁迅先生说过:“玩具是儿童的天使。”玩具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玩伴,它能在精神上满足孩子的需求,给予孩子信任感,成为孩子情感上的重要寄托。盲童因为生理上的缺陷,更加缺乏安全感,比普通的同龄孩子更加敏感多疑,对玩具的需求更为苛刻。优秀的玩具不仅能消除盲童内心的消极情感,还能促进盲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对此国内外都做了相关的研究。

美国的研究多是按照国家设计标准的定制和修订而进行的,例如纽约州立大学建筑系在上世纪70年代初成立了专门从事从生理角度对人进行测试的研究室,主要从事对人体功能与各种类型的残障者进行演技逇无障碍和通用设计研究工作,为现代设计标准和设计规范的定制和修订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英国的研究则注重与商业实践相结合,注重用户研究等设计方法的研究,例如皇家艺术学院(RCA)的海伦·哈姆林研究中心和剑桥大学的工程设计中遵循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方法,由设计团队和严重残疾用户直接交互,以获得用户需求和愿望。日本的研究则更加侧重于对人类心理的关怀、体验和设计,这种研究相对于其他方面的研究更具备实用性。

在我国,对通用设计的研究少之又少,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有许多相关的文献资料,但是几乎都是对通用设计概念和理念探究,在盲童玩具的通用性开发设计方面仍然有所欠缺。

二、盲童群体特征

据第二次我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统计,目前我国有1233万视力残疾者,还有458万多重视力残疾者,共计1692万人,其中有29.6万是盲童。有关科学统计,3-7岁这一年龄段对人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盲童因为视觉障碍,不能很好地接受外界信息,往往導致他们的性格内向,进而产生沟通障碍等一系列问题。美国教育家Thomas D.Cutforth曾指出:“一般人往往误认为眼盲只代表单一感官的丧失或损伤,其实,眼盲明显地改变并重组了个体的整个心理生活,这种挫折发生得越早,越需要重组工作。”视觉模仿成为促进运动发展、学习语言和社会技巧的重要手段。而盲童却缺少用视觉去感知世界,对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一)生理特征

视障分为全盲、弱视、局部视力缺陷和正常人的暂时性视力障碍四类。对于盲童而言,由于视觉的完全丧失,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成为了盲童获取外接信息的感觉器官,并且向外接传达主观意识。由于盲童无法观察周围的环境,主要依靠听觉和触觉接触外界。同时,他们由于看不见,需要集中注意力去感知周围环境,将触摸和辨听的信息通过自己的方式进行整理,并在脑海里归类,因此他们的记忆力和注意力都较强。

(二)心理特征

根据相关研究资料表明,盲童的需求和正常儿童一样,也是多样性和多层次性的,如他们同样也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于爱的需求、自尊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等。由于盲童从小生活在黑暗中,心理特征与正常儿童有一定的区别,常见的特征如下:

(1)孤独感。孤独感是盲人普遍存在的心理特征之一。在日常生活中,盲人由于受到视觉限制,许多普通的娱乐活动都无法正常进行。此外,他们担心旁人的眼光,从而疏远旁人,不愿交友,因此极易产生孤独感。尤其是学龄前的盲童,这种孤独感容易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2)自卑感。盲童由于生理缺陷,同时年龄又小,他们在生活、学习等方面比常人遇到更多的困难,他们做任何事情往往比常人更容易遇到挫折和失败,因此他们在不断受打击的过程中,容易产生自卑感,从而否认自我,失去自信心。

(3)依赖性。盲人的亲人认为他们是特殊的存在,因此常常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他们,不希望他们“过早”承受生活压力,凡事都为他们包办代替,从而无法独立生活,过分依赖亲人,导致他们性格脆弱,遇到挫折无法坚强面对。

(4)不安全感。盲童生活经验较少,加之出生就生活在黑暗中,因此会害怕周围环境的未知事物,从而产生不安全感。许多盲童到了陌生环境,就会产生极度的恐惧心理。即使在熟悉的环境中,盲童也因为年龄原因经常产生恐惧、不安的情绪。

三、现有盲童玩具研究

与正常儿童相比,盲童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着生理和心理的差异,因此对玩具的需求也有所不同。玩具作为陪伴孩子成长的“好朋友”,对孩子的成长影响重大。盲童作为特殊群体,又处于智力和个性发展的黄金时期,玩具在他们生活教育中尤为重要。一个好的盲童玩具,能够建立起他们与陌生世界之间亲密的关系,减少他们在没有光感的世界中的寂寞。

目前,市面上的盲人用品均是解决盲人的生理需求,如盲杖等用品,几乎没有盲童玩具。这些产品对于盲童而言都较为枯燥,无法帮助盲童走出视障阴影,更无法为盲童提供身心帮助。

随着对盲童的重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研究盲童玩具,经调研发现,目前比较好的盲童玩具作品很少,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游戏地图(Play Map)是一款来自罗德岛设计学院的一个设计团队专门为盲童设计的益智类玩具,通过一个可折叠、展开的地球仪,能帮助盲童学习地理知识,培养孩子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玩具收起时是一个二十面体的地球仪,展开之后则是一幅世界地图。玩具考虑到盲童的操作性,每个大洲通过磁铁和地图吸附在一起,材料使用EVA泡沫做成,结实、轻巧、易清洗,上面有凹凸纹理,让盲童通过触摸就可以轻松拼接。

近年来,虽然我国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儿童产品设计师和设计作品,但盲童产品在其中之占据极小的比重,在为数不多的盲童产品中,能够满足盲童心理和精神需求为设计目标的产品寥寥无几,盲童产品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盲童玩具设计方法探究

(一)以马斯洛需求理论为设计核心(以情感化需求为设计目标)

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论把人类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社交需求(Social needs)、尊重需求(Esteem needs)和自我实现需求(Self-actualization needs)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

马斯洛认为当人类满足低层次的基本生理需求后,则追求更高层的情感需求论。盲童与普通儿童一样,他们的需求是多样的、多层次的。目前,市面上与盲童相关的产品,大多数只满足了低层次的需求,只有少数的产品满足了较高层次的需求。而我们研究的则是如何满足马斯洛低层次需求的基础上,让产品实现更高层次的需求,从而开发出满足盲童情感需求的玩具产品。

(二)以感官补偿为设计导向

体验设计中五感的体现可以分为: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和味觉传达设计体验。例如,产品可以通过颜色、形态、材质等来传达视觉体验,盲童因为视觉感官体验的缺失,在生活过程中只能通过其他的感官进行补偿性感知,通过其他的四种感官来代替视觉,他们的其他四种感知也比普通儿童更加敏锐,而他们的心理也比普通儿童更加敏感脆弱。

一件优秀的产品能够消除盲童的心理障碍,产品不仅能够通过外观、色泽、触感、易用性、可用性等建立“感觉”层面的情感体验。而持久的产品体验则来源于感觉、心理、情感三方面,这也就需要多感官的共同参与才能更好地对产品形成完整的“感觉”。这种多通道感官参与的感官补偿,能够让盲童能够像普通儿童一样全面接受产品信息,让盲童能够通过产品去享受生活,消除他们内心的消极的心理情感。

五、基于五感理论的盲童玩具案例设计

在体验经济时代下,基于感官补充设计的盲童玩具应成为连接盲童和外界环境的一座互动、沟通的桥梁,让产品能让盲童消除对外界环境的恐惧和抵触心理,产生愉悦的体验感,更好地融入到社会大家庭中。

盲童在幼年时期的听力发展十分重要,听觉是盲童感知外界环境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对语言的学习产生极大的影响。声音能够刺激人的感激,激发人的联想,具有感染力和气氛性,盲童虽然行动不便,但是当他们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或是鸟叫声,也同时具有心旷神怡的感觉,能够增加他们对生活的向往,感知世界的美好。在敏感期能够用玩具来刺激盲童的感知,能够减少盲童生活中的寂寞感,增加他们对世界的感知并且由于他们的听觉还要灵敏于常人。声音实验室就是这么一款针对盲童的游戏类产品。

产品介绍:①趣味声音块:不同形状的块体对应不同的声音信息,可被中央控制系统识别处理。②中央控制器:内置红外扫描装置和信息处理模块,扫描并处理不同的模块信息,对信息进行识别、混合运算操作,以发出对应的声音。③充电接口:USB内置锂电池充电接口设计。

产品说明:通过不同组合发声让盲童达到对声音的探索。每放一个带有盲文积木到主体箱时,会发出与积木上盲文内容相符的声音,如风就会发出风声,当两个不同积木投入主体箱时,会发出另一种声,如同时投入水和火就会发出熄灭的声音。同时盲童可以拿着积木自己随意的组合,探索更多未知的发现,开启盲童对于声音进一步的认知。

六、结语

在盲童玩具的设计中利用五感理论的补偿性,能有效的强化其他感官,给予盲童积极的心理干预,获取交互乐趣,拓展思维创意,实现晴盲共游。

参考文献

[1] Lowenfeld.B.Chapter Ⅵ Attitudes of parents,Chapter Ⅺ Adolescents,Our Blind Children:Crowing and Learning eith Them.3rd.ed[J].Springfied Thomas,1971.

[2] Kanner L:Child Psychiatry 3rd.ed.Springfield,Thomas [J].1957.

[3] 吳厚德.残疾人心理分析[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4] 方俊明,雷江华.特殊儿童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205-213.

[5] 陈晓惠.设计新概念之无障碍设计[M].2006.

[6] 陈晓惠.回归造物的原点——评说通用设计的理念、目标与实践[M].2006.

[7] 曾思瑜.从“无障碍设计”到“通用设计”——美日两国无障碍环境理念变迁与发展过程[J].1991(09).

[8] 清熙.视障者共游玩具之研究[D].2009.

[9] 林佩宁,彭光辉.从通用设计观点探讨指标系统设计之研究——以台北地下街为例[D].

[10] 国内外通用设计现状探讨、设计案例简析[D].1995.

[11] 朱晓.让盲童的笑脸更灿烂——盲童心理健康教育探索[J].现代特殊教育,2006(03).

[12] 廖苏苏,叶广俊.关于盲童性格行为特征的研究[M].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8(05).

[13] 叶冬冬.交互设计中的需求层次及设计策略[M].李世国包装工程,2013(08).

[14] (日)原研哉著,朱锷译.设计中的设计[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15] (美)唐纳德.A.诺曼,付秋芳,程进三,译.情感化设计[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16] (美)唐纳德.A.诺曼.设计心理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基金项目:文章为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基于五感理论的盲童玩具设计研究的成果,项目编号:358。

猜你喜欢

五感盲童补偿
基于五感疗法的疗养花园景观设计
——以惠州市惠城区惠环医院为例
五感之下的艺术家手制书拓展研究
无功补偿电容器的应用
盲童学前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研究
浅析盲童生活化教育的教学与管理
植物补偿和超补偿作用
离婚时,能否要求家务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