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视角下夯实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体基础的思考
2019-03-29许威
摘 要: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个体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基础,文章认为要夯实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体基础,就应重视对人的需要的研究,注重主体性的培育,实现情感教育和理性教育相结合。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理学;对策建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24个字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提出了涵育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因此,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的主体,应当包括政党和国家,包括广大人民群众,但最主要的主体应是个人,我们每一个人要努力践行公民核心价值观,做到爱岗、敬业、诚信、友善,社会要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体基础的内涵解读
爱国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是世界性的情感,它能使人趋于高尚,使人愈来愈能了解并爱好真正美丽的东西,从对于美丽东西的知觉中體验到快乐,并且用尽一切方法使美丽的东西体现在行动中。所以,爱国能使人获得极大的精神力量和灵魂的提升。俗话说有国才有家,没有国,就没有家,也就没有个人的自由和幸福,甚至没有个人的生命和安全;只有国家独立富强,个人才能自由、富裕与幸福。
敬业是一种积极的态度。敬业就要爱业,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工作,享受工作,把你的心放在所做的事情上面,心在,专注于工作的同时就无法顾及时间的过往,内心的焦躁、彷徨、踯躅将被工作的热忱驱逐出境。而你的个人价值,也通过充实的生活和丰硕的工作成果来证明和体现。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在岗言岗、在岗爱岗、在岗为岗,心无旁骛,专心致志,积极奋进,人生将得到升华。
诚信是一种平凡的责任。诚信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生而为人,立足于社会,诚信是平凡的,是每个人的责任。从哲学视角来看,诚信是个体的一种内心修炼,而非形而上的东西,“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意为非发自内心的诚信,以人为质也没有用。因此,诚信一定要是发自内心的诚,真诚的诚信教育,应该放在怎样建立诚信,使社会多点诚信上,诚信的建立是全社会全人类的责任。
友善是一种美好的品格,反映了个体与人为善的回应人生处境的模式。善就是真心帮助他人,不求回报,心善、言善、行善。以善行世,友好待物,则会心地通明,遇万物皆有会心处,自然通体舒畅,快乐常在,幸福长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深怀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和谐信念,责友以善、以友辅仁,与人为友、与人为善,做到虚怀若谷、善行天下。
二、心理学视角下个体层面核心价值观的解析
心理学主要是从社会中的个体角度出发,把价值观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来研究,认为价值观是个体的一种态度,是个体对外界事物所持有的认识、评价以及以之为基础的心理和行为倾向,它具有社会性、相对独立性和一定的稳定性,是社会性的,又体现出个体差异性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现象,因此价值观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培养往往受到以下因素的左右和影响:一是个体的需要,可以说正是社会中个体的心理需要才决定了价值观的取向与选择;二是个体在价值观涵育中的情绪与情感状态,研究表明积极、愉悦的情绪情感对个体价值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三是个体的意志力,意志力的坚定与强弱决定着价值观的践行程度,关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能落在实处。基于以上因素的分析与研判,在涵育社会化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价值观的心理因素,春风化雨,落细落实。
三、心理学视角下夯实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体基础的对策建议
(一)注重对人的需要的研究,提高价值观培育的针对性。首先要认真研究当下时期人们的各种需要及层次,从引导改变人们的需要着手,来培育、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其次,根据人们需要的不同层次,价值观培育要体现出层次递进的要求。以“爱国”价值观的培育为例,美国就做得相当成功。在二战时期,美国塑造了Captain America(美国队长)这一漫画英雄,为他刻意创造了一系列传奇,在当时战争的背景下极大地满足了士兵及美国人众的需要,美国队长也成了美国精神的象征,“爱国”价值观的教育亦取得了很大成功。因此,价值观的培养要研究人们需要的发展,针对性地提升人们的价值取向。
(二)注重对人的主体性作用的研究,提升价值观培育的“内化”程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能决不能忽视人们自身的主体性作用,而应着眼于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充分尊重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敬业”价值观的培育为例,工作是每个人求生存的重要途径,每个人对待工作的态度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是自己工作的主体。爱岗敬业价值观的倡导就要充分重视人大主体性作用,不能强制或压迫性地使人接受,应给予人们选择的自由,对人们表现出的爱岗敬业的行为进行褒奖、强化,让人们了解敬业能够带来积极的后果,获得各个方面的价值提升。如此,人们才能对“敬业”产生向往之情,并乐于接受,进而逐步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
(三)注重情感教育与理性教育相结合,增强价值观培养的实效性。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不仅要提升人们对价值观内容的认识水平,还要高度重视对人们情感的培养,尽可能地在价值观培育中寻找与人们能产生情感共鸣的方式,以增强价值观培育的效果。“诚信”、“友善”价值观的培养,更是如此,对于二者的认识不可谓难矣,但是要切实践行也并非容易,这就需要实施情感教育和实践活动教育来代替空洞的说教。要多从不同社会阶层、群体所关注的、身边的对象中寻找教育榜样、案例,拉近与人们的心理距离,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以唤起人们内心的诚信友善,并自觉地践行。
参考文献
[1] 兰久富.价值多样化背景下的价值观教育[C].世纪价值观教育与文化战略学术研讨会论文,2001.
[2] 张佩云,吕彩忠.关于价值观教育的心理学思考[J].求实,2004(02).
[3] 刘波平.论责任和大学生责任心的培养[J].教育探索, 2014.
作者简介:许威,男,汉族,河南驻马店人,桐乡市行政学校,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