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二级院系就业工作提升对策研究

2019-03-29冯奕忠乌佳伟郭全岭

青年与社会 2019年4期
关键词:招聘会创新创业专业

冯奕忠 乌佳伟 郭全岭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毕业生人数每年都在持续增加,根据学生专业及就业形势,如何打造就业工作平台、改革就业工作方式、优化就业工作流程、强化就业工作队伍是目前各高校的工作重点。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通过“一院一策”改革,优化学生工作思路,构建了专业化、系统化的就业工作模式。

关键词:就业模式;专业;招聘会;创新创业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在“十三五”中以创新驱动的进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背景下,社会对于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不断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党和国家及省市各级部门、人民大众对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尤为关注。高校就业率反映了高校培养人才质量的好坏,也反映了高校的人才培养对于社会需求的匹配程度。在许多高职院校,校院二级、院系为主体的就业工作格局相对构建较早。在985、211院校,就业工作仍多以学校为主,比如集中在学校的就业创业服务指导中心,各二级院系配合开展工作。随着各高校不断拉开全面深化改革的帷幕,改革朝向重心下移,以二级院为办学主体的模式进行,就业工作也逐步转向“院系为主,学校服务”的模式。以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为例,它是学校首家全面深化改革“一院一策”试点单位,着重推行院系为主体的办学思路。在此背景下,构建以院系为主体、院系和学校两级就业工作体系是文章阐述就业工作的前提。

一、构建院系就业工作干部队伍,全院全员共促就业

(一)设立就业专干,保证就业工作连续性

高校学生干部的专业背景并不完全与其所在院系一致,对于本专业、本行业的了解,只有通过多年的积累,才能逐步总结出一些浅显的规律。同时,二级院系的就业工作多由毕业生年级的辅导员承担。在高校中,尽可能保证辅导员从学生一年级一直连贯到四年级,导致很多辅导员都是第一次参与就业工作,不利于就业工作的开展。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从2014年设立就业专干至今,进行专项就业工作探索,收效良好。就业工作得以连续、成体系进行,并且积累了大量企业、企业资源,就业工作与校友工作、校企合作等形成了良好互动,极大促进了院系就业率的提升。二级学院设立就业专干,需要考虑其专业背景是否本学科相近。同时高校在选拔选留学生工作干部时,需要考虑二级院系学生干部队伍的专业背景构成。

(二)构建全院全员促就业模式

高校就业工作一般隶属于学生工作,院系的学生工作与院系的教学、科研、行政、校友工作等单独成为体系,结合常常不紧密,加之学生工作干部队伍一般由行政人员(辅导员)组成,且具有流动性,导致就业工作单兵作战,特别是在没有专业背景的支撑下,就业工作很难有效开展。转变以往由院系学生工作负责人(一般为院系党委或党总支副书记)作为院系就业工作负责人的设置,实行院系“一把手”工程——由学院院长或系主任、党委或党总支书记牵头,党委副书记、系主任、团委书记、就业工作专干和各年级辅导员、班主任以及教师共同组成的就业工作队伍,是良好开展院系就业工作的基础。同时,专项划拨就业经费予以保障。

构建由专业教师和就业专干加年级辅导员的就业工作干部队伍,有利于立足专业,开展就业工作。

各院系的专业教师,都是在本专业有多年从业经历的老师,其对于行业的理解较为深刻,而且,通过他们的同学、同行,以及开展科学研究、横向课题,有非常丰富的就业信息资源。同时,在研究生和博士生就业工作方面,导师是学生的第一责任人,专业导师在学生就业工作上面,可以起到非常巨大的促进作用。

将研究生招生与导师课题、项目、经费相挂钩,无经费与课题的研究生导师不予招生;将就业效果与招生相挂钩,就业效果不好的予以减招、隔年招或者停招,是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正在探索的招生就业一体化培养模式。

就业工作已经不再是以往只办理三方协议签署、教育学生调动学生就业意识和激发就业行动的内容。而逐步转变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立足本专业,实现人、职、专业三统一的过程。将就业工作责任主体,由学生工作干部向专业导师延伸。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树立学生自主、主动就业意识。构建大就业工作格局。

二、构建企业联盟、高校联盟,以专业方向聚合企业和毕业生

在实际就业工作中,学生在毕业学期会参加多场校内校外的大型招聘会、专场招聘会。大型招聘会往往几百家单位,几万个岗位提供,但专业相关的企业一般只有十几家,而且针对性不强,满足学生应聘需求的一般也少数几家。

构建由专业相关企业联合成立的企业招聘联盟,以及由省内专业相关高校院系组成的学生就业联盟,由一家单位组织,多家单位协同进行,举办生物医药类专场招聘会,实际效果良好。用人单位在一个地方就可以完成全省相关专业学生的招聘工作,学生在一个地方就可以非常集中的应聘专业对口几十家单位,省时省力。

联盟的建立,也为用人单位之间搭建了交流平台;为毕业生之间交流搭建了平台。

三、建立用人单位、毕业生信息库,建立长效合作与促进机制

通过建立用人单位信息库与毕业生就业信息库,经过多年的积累,与對毕业生的长期跟踪,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得出学院毕业生的就业规律。利用就业规律,可以更好、更有针对性的开展就业工作。

一方面,便于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联系,有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在往届毕业生优秀表现的基础上,会更加倾向于招聘本院系学生;另一方面,毕业生亦会及时向院系提供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并对学弟学妹的就业应聘给予帮助和指导。

依托校友资源,构建校友工作、就业工作和科研合作三统一的就业创业模式,形成全方位服务学生就业、服务企业发展和服务社会发展的新路径。

四、结合专业,理清学院就业策略,一人一策,构建精细化促就业工作模式

以生命科学学院毕业生就业为例,毕业生总体特点为本地生源多、女生多,愿意留在生源地就业的学生多。

本科生以升学为主,连年考取研究生比率超过50%,2017年已经超过60%。其就业工作策略为整体提升本科生教学质量,掌握实验技能,实施导师制,在低年级就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训练,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依托,同时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使得毕业生在考取研究生中具有极大优势。针对不继续深造的学生,在扎实学习专业的同时,通过参与学生组织锻炼、参与社会实践等,着力提升综合素质,使其一同具备就业优势。

研究生以就业和考取博士为主。在加强专业教育的同时,及时开展就业指导教育,结合个人需求,精准分析、帮扶,促进就业。

博士研究生,在培养阶段,提升毕业标准,使得博士生质量连年提升。构建企业与实验室、企业与平台联合培养模式,促进就业。

针对就业困难学生,特别是就业困难贫困生,学院全部建档立卡,实现一人一策,结合其就业意愿、就业地意愿,精准对接,联系、推荐用人单位。

五、构建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教育体系,覆盖学生在校全过程

就业工作并不是围绕毕业生开展的工作,而应是围绕学生顺利就业而开展的贯穿学生在校全过程的系统性工作。

在本科一年级、研究生一年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规划课程。预则立不预则废。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本科二三年级、研究生二年级,以专业教育和就业技能培训为主。

本科四年级和研究生三年级,以就业形势教育和应聘技巧教育为主。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核心在于调动大学生关心自我发展,促进自我发展的内驱动力,在认识自我及了解社会需求反面,教给学生一些科学的方法,以更清晰时视角认识自己、审视自己,了解自己的所需所想,并且认清就业形式,同时着力提高就业过程中所涉及的各项技能,由内驱动力的激发,最终变为成长的行动和求职的行动,力促最终达到促进就业的目的。

六、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创业模式促就业

在国家倡导“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大背景下,高校是智力资源的集中区域,同时也是具有极大活力的人力资源的集中区域。大力开展高校的创新创业活动,是国家战略层面前瞻性的布局,正在成为或者已经成为推动社会不断发展的原生驱动力。

通过大力开展大学生创新教育工作,结合院系导师制、学生进入实验室,并参加大学生创新项目、创新创业大赛,促进科研成果产出,在科研成果产出的同时,通过开展创业教育与创业帮扶,达到科研转化的目的。创业的同时,会一并提高学生的就业率,达到促就业的目的。

高校目前开展创业教育工作,一般由教务处牵头,校级团委和校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共同开展。教务处一般负责创业课程及创业教育;校团委一般负责组织参加各类创业竞赛活动和创业学生活动;校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则偏向于将创业意向帮扶、指导成立实体企业。经过几年的摸索,建议将学校科研处、特别是科研成果转化部门,纳入到创业教育体系中来,为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科研转化打通绿色通道。

一方面,随着国家、省市关于促进科研转化相关文件的下发和实施、校级层面亦相应出台政策落实,基本上解决了过去在科研转化过程中有关“国有资产流失”的相关设计问题,使得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有依据,合情合理合规合法。

另一方面,社会在朝向由提供“产品”向提供“服务”转变。高校应当有科研处牵头,成立科研服务中心,直接对接社会科研需求,协调校内科研资源,为社会发展服务。在服务的同时,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相结合,亦会产出更多的科技创新引领下的极具潜力的企业。有了企业,必然会提供就业岗位,达到促就业的目的。二级院系在这方面,随着全面改革深化的进行,学院办学主体的不断确立和深化,在专业领域的智力与需求获取优势,比有学校层面开展科研服务更为便捷和有效。但关键的问题是,建立起一条可以协调各方、保证学校、院系、企业利益的一套合理的运行模式。

二级院系开展好就业工作,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它要与院系的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良好互动,同时要灵敏的感知、掌握社会需求,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才能达到学生、院系、学校、社会共赢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 杨红娜,曹禺,孙飞飞.新时代高校二级学院学生就业质量提升路径研究[J].科技视界,2018(24):64-65.

[2] 冯玲,李博伟.新常态下高校就业管理工作创新的策略与方法[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5,18(03):23-28+32.

[3] 唐一,夏可璇.新形势下高校就业管理工作内部建设的思考[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7(08):136-137.

[4] 张园园,史永姣,滕远杰.论高校专业教师在就业指导中的作用及能力提升[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10): 23-24.

[5] 王渤,殷伟.构建高校就业工作联盟机制刍议——以南京理工大学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4,30(08): 145-146.

[6] 李政.高校二级院系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途径探索——以广东白云學院艺术与建筑学院为例[J].南方论刊,2012 (12):79-80.

[7] 薛芳,王小美,陈婷.以就业稳定性为导向的高校职业规划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7, 33(12):10-12.

[8] 刘筱.构建产学研一体化育人模式 培植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07):86-87.

基金项目:文章系西北大学2018-2019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研究专项课题《班级建设角度下的大学生班级学习动力调查与提升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冯奕忠(1984.09- ),男,河南温县人,西北大学,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

猜你喜欢

招聘会创新创业专业
西安举行近3年最大规模线下招聘会
“列车”招聘会可以有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的”字叠词招聘会
英语职业招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