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唤起学生的审美意象
2019-03-29夏继元
摘 要:语文课文中有许多美的作品。阅读和分析这些作品可以唤起学生许多审美意象,从而导致美的熏陶和美的教育。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这种审美意象的形成,不是自然而然一蹴而就的,而是要求语文教师在讲授美的作品时,尽量用多种手段为学生形成审美意象来“铺路”“架桥”。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审美意象;激发
审美意象,即人在审美过程中“将对象的感性形象同自己的情意状态相融合而形成的心像”,“是审美感知的物象同主体审美情意”的统一(《辞海》)。简单地说,审美意象,也就是人们在感知外界对象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审美感觉表现。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篇课文,是由一个个的语言文字所组成的。它不像美术、雕塑、舞蹈等艺术形式那样直接可以用视觉感知其形象。语言文字的美是一种间接的美,我们只有将这些语言文字与我们头脑中原先所拥有的相应的表象联系起来,才能形成一种审美表象,进而产生美的感觉。那么,怎样才能唤起学生的审美意象呢?
一、要对课文中的字、词、句进行具体形象化的解释
如高中语文第三册《天山景物记》一文中,有“雪峰的红光映射到这辽阔的牧场上,形成一个金碧辉煌的世界”,这是一句美的文字,尤其是“金碧辉煌”一词,从词义上讲,“金碧”指图画颜料中的泥金、石青和石绿;“辉煌”指给人的一种耀眼的感觉。我为学生作了进一步的解释,我启发学生联想平时在电影、电视,或一些画册中所看到的一些建筑物诸如皇宫、高级住宅的外表和内部装饰的豪华考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曾经去过的一些三星、四星以至五星级宾馆的建筑装饰,联想一进去给人的感觉——一种耀眼的华丽,一种荡心动魄的精美!这时,学生对这个词就有了更深的理解,对课文所描绘的景象也就有了美的感受。而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更是注意这种具体形象化的解释。如初中古诗《北朝民会敕勒歌》中,有“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关于“穹庐”一词,书中注释为“圆顶毡帐”,我再给学生作解释,“穹庐”的形状像一个倒扣着的大铁锅,接着又让学生想象自己在广阔的地面上仰望天空纵情想象的感觉,引导学生领会诗句所描绘的大草原的壮阔景象。这样就使学生不仅了解一个词的含义,而且感受了这个词在这首诗中展现的美的意境,从而获得美的教育。
二、对课文进行绘声绘色的朗读和讲述也能唤起学生的审美意象
语文课文有许多优美的文句是百读不厌、其味无穷的。好的朗读,实际上是一种对美的再创造。学生在听朗读时完全可以得到美的享受。因为准确、流畅而富有激情的朗读能把死的书面文字变成一个个跳动的音符而激荡学生的心灵。悦耳的语音起伏的语调、适宜的节奏又可唤起学生的审美意象,激起学生对美的内容的兴趣和追求。如高中语文第一册《雨中登泰山》文中,我要求学生注意作者对“虎山水库”的描写,我范读了“七股大水,从水库的桥孔跃出,仿佛七幅闪光的黄锦,直铺下去,碰着嶙嶙的乱石,激起一片雪白的水珠,脱线一般,撒在洄漩的水面上”。我读的时候,声音由平铺到抒情到高昂,语气从一般到强烈再到舒放,尽量把雨后流水的气势和力度读出来,学生就可在看书的同时从朗读中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力,逐渐唤起一种雄伟壮观的审美意象。而同样的,在分析课文时,绘声绘色的讲述,注意语音、语调、语气和节奏的适宜变化,注意身临其境的阐说,也是唤起学生审美意象的一种方法。
三、在讲解课文时恰当地利用“示意图”
所谓“示意图”,就是在讲课过程中,根据内容的需要,恰到好处地用图画形式勾勒所要讲述的内容。因为美的东西的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它的具体生动可感的形象性。只有具有形象的东西才能使人产生美感,而“示意图”就是这样的一种具体可感的形象展示。在讲解课文时利用“示意图”,就能把课文中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形象。这不仅能帮助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更能唤起学生的审美意象,产生美的感受。
我们知道,美的形象是立体的,在讲课中,恰当地辅之以“示意图”这一美育手段,就能让课文“立体”起来,就能使学生对事物表象有清晰的感受。如高一学生在刚学朱自清的散文《绿》时,由于学生自己见识事物的局限,对文中所描绘的梅雨潭形象较模糊。我在讲误中,先引导学生找文中对梅雨亭的描写:“这个亭踞在突出的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晨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接着我在黑板上很快地画了一块周围的大山轮廓,又横者粉缩绘出梅雨亭对面“飞花碎月”的梅雨瀑,再引导学生看梅雨瀠所注入的、处在梅雨亭脚下的梅雨潭。只需简单几笔,把课文的内容通过“示意图”立在了学生的面前,学生对这样一个“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的梅雨潭就有了消晰的表象。
总之,形象化的解释、绘声绘色的朗读,再配以“示意图”的可感形象,是唤起学生审美意象的重要手段。人格的完善不仅是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拥有美的修养、拥有心灵的完善。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抢先担负起美育的责任,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美育的方法和途径,经常注意在讲解课文时尽可能有效地唤起学生的审美意象,培养学生逐步形成一种良好的审美境界。这也正是当前我们国家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的一项内容。
参考文献
[1] 曾繁仁,谭好哲.当代审美教育与审美文化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6(06):34.
[2] 龔志民.高中语文教学手记[M].漓江出版社,2015(03): 17.
作者简介:夏继元(1982.08- ),男,汉族,甘肃渭源人,本科,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