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口服治疗脑梗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
2019-03-29王晶
王晶
[摘要] 目的 研究阿斯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口服治疗脑梗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方法 该次方便选择对象为脑梗塞患者,时间在2016年1—12月之间,根据电脑随机分配的原则将100例脑梗塞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包括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行单独阿斯匹林治疗和阿斯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口服治疗,对比其两组治疗效果、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观察组脑梗塞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8.00%,相比对照组更具有优势(χ2=13.254 9、P<0.05)。观察组脑梗塞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8.21±1.65)分,低于对照组,两组间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821 3、P<0.05)。观察组脑梗塞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概率2.00%,均低于对照组(χ2=8.273 7、P<0.05)。 结论 阿斯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口服治疗脑梗塞具有一定效果,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值得研究。
[关键词] 阿斯匹林;硫酸氢氯吡格雷口服;治疗;脑梗塞;有效性;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9)01(a)-0121-03
脑梗塞为临床常见疾病,其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给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威胁。由于患者常伴有多种慢性疾病,以糖尿病、高血压和冠心病为主,上述疾病均可导致患者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进而导致其血液粘度增加,最终形成血栓。目前临床上对于该疾病的治疗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而实施有效的药物治疗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1-2]。研究认为,采用联合用药的方式,能够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发生概率,使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得以下降,促进患者机体早期康复和痊愈。该院方便选取收取时间在时间在2016年1—12月之间的100例脑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总结分析结果,具体情况见下文描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均为方便选取脑梗塞患者,例数为100例,采用抽签或随机的方式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组,分为观察组、对照组,例数分别为50例。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和家属均同意参与该次研究,并经过该院伦理委员会所批准。②临床各项基本资料均完整,且配合度较高。③无精神疾病和内分泌疾病。④无语言障碍和智力障碍,能够进行良好沟通者。⑤无严重器质性疾病。
排除标准:①临床症状不符合我国脑梗塞的诊断标准。②临床各项资料不完整,且依从性较差。③伴有严重脏器疾病、精神疾病和内分泌疾病患者。④伴有语言和精神障碍,无法进行良好沟通者。观察组男、女占比各为 28 : 22;年龄段在44~79岁之间,经计算后中位年龄为(61.85±1.05)岁。对照组男、女占比各为 29 :21;年龄段在45~79岁之间,经计算后中位年龄为(62.05±1.85)岁。两组脑梗塞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实施治疗前均进行对症处理,如脑保护剂、钙离子拮抗剂、脑细胞活化剂、维生素E等。
1.2.1 对照组采用方法 该组研究对象实施阿斯匹林(国药准字H20153035)治疗,治疗内容:用法用量:0.1 g
/次,1次/d。
1.2.2 观察组采用方法 该组研究对象采取阿斯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国药准字J20130083)口服治疗,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内容:用法用量为25 mg/次,1次/d。阿斯匹林治疗方式和对照组脑梗塞患者相同。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且分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脑梗塞患者治疗效果。治疗效果的判断标准:①显效:患者实施治疗后,临床各项症状均完全消失,且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91%~100%。②有效:患者经治疗后,临床各项症状发生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46%~90%。③无效:患者经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未发生改变或加重[3]。
对比且分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且分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脑梗塞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概率。
1.4 统计方法
核对数据选择SPSS 20.0统计学软件,用均数±标准差(x±s)的形式表示,两组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用t检验,对两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概率采用[n(%)]的形式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治疗效果
观察组脑梗塞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8.00%(显效28例、有效21例、无效1例),相比对照组更具有优势(P<0.05)。见表1。
2.2 比较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观察组脑梗塞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8.21±1.65)分,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3.88±1.17)分,两组间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对比2组不良反应发生概率
观察组脑梗塞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概率2.00%(黑便1例、未发生皮肤过敏和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均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脑梗塞为临床多见疾病,其致残率和发病率呈正相关,主要以45岁以后人群作为主要发病人群,且男性患者发生率高于女性。脑梗赛的多发部位主要以大脑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颈内动脉为主,脑梗塞常发生于人體活动和情绪激动时,且多数患者由于血压波动情况较大,进而导致其发生一系列临床症状,如意识障碍、呕吐、疼痛等。目前临床上对于该疾病的治疗主要以药物为主,而临床上对于治疗该疾病的药物较多,而实施一项有效的治疗十分重要[4-5]。
阿斯匹林是一种环氧化酶抑制剂,研究显示,将阿司匹林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具有显著效果,且能够有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属于一级和二级预防的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能够对乙酰化幻化氧化酶1的活性进行抑制,能够对花生四烯酸与其活性位点的结合进行阻碍,能够对血小板的释放和聚集进行阻断。但研究认为单独使用该药物易导致患者疾病加重,且产生药物依赖性。硫酸氢氯吡格雷是一种ADP的代表性受体拮抗剂,也是一种血小板聚集抑制剂,能够对二磷酸腺苷和血小板受体相结合进行选择性的抑制,且对ADP的受体作用具有不可逆性,且具有一定的聚解作用,还能于红细胞膜进行结合,对低渗溶液中红细胞的溶解倾向进行缓解,使其红细胞变形的能力得到改善。将上述两种药物进行联合应用,能够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同时还能降低其不良反应发生概率,使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得到改善,促进患者疾病早期康复。从该文研究数据可见,观察组患者实施阿斯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口服治疗,其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概率均优于对照组,且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相比对照组更低,由此可见,采用联合治疗的方式能够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提高治疗安全性[6]。
该文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脑梗塞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8.00%,相比对照组更具有优势(P<0.05)。观察组脑梗塞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8.21±1.65)分,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3.88±1.17)分,两组间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脑梗塞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概率2.00%,均低于对照组(P<0.05)。丁玉年学者[7]在《阿斯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口服治疗脑梗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中,选取60例脑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实施阿斯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口服治疗,对照组患者实施阿斯匹林治疗,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脑梗塞患者總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0.00%,由此证明,联合用药具有显著效果,其研究结果和该院大致相似。
综上所述,阿斯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口服治疗脑梗塞具有一定效果,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进一步推广与探究。
[参考文献]
[1] 张永香.硫酸氢氯吡格雷对急性脑梗死患者hsC-RP及TNF-α的干预作用[J].中外医疗,2010,29(21):18-19,21.
[2] 高峰. 阿斯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口服治疗脑梗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 17(28):746.
[3] 张悦. 阿斯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口服治疗脑梗塞的临床效果观察[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 16(45):141-142.
[4] 于红芬. 阿斯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口服治疗脑梗塞的效果分析[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7, 4(44):8661.
[5] 高琦, 赵文凤, 张立鲲,等. 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近期疗效观察[J]. 当代医学, 2017, 23(6):126-128.
[6] 潘彦波. 动脉溶栓和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比较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7, 15(9):60-63.
[7] 丁玉年. 阿斯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口服治疗脑梗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6, 3(13):2627.
(收稿日期:2018-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