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高黎贡山(纪实文学)?
2019-03-29彭愫英
彭愫英(白族)
一
一场春雨过后,楤木树梢突然在一夜间长出了犹如子弹头的紫红色苞芽,灰色树皮上的刺呼应梢端的“子弹头”,一株又一株楤木就像整装待发的战士,又像一群调皮的孩子,举着珍贵的宝藏等待识宝人前来鉴赏。楤木基地周围,原始森林莽莽苍苍,顺着山势起伏绵延。杜鹃花俏丽,野樱花妩媚,三角梅娇憨,春光明媚,鸟语花香。三河村的村民提着高枝剪,嬉笑着往楤木地里走去。山歌不时飞起,悠然回荡山谷。
三河村隶属泸水市鲁掌镇,地处怒江西岸、高黎贡山深处,因辖地内流淌滴水河、湾转河、古炭河而得名。三河村距镇政府驻地鲁掌29公里,距怒江州府及泸水市政府所在地六库城20公里。三河村的海拔从938米到3561.6米,具有寒、温、亚热三种气候带,使得三河村的景色呈现别样的风韵。从古西南丝绸之路岔生的茶马古道,由保山市隆阳区进入泸水市上江镇,经过六库镇的六库城,到达鲁掌镇的三河村,过片马风雪丫口,进入片马,抵达缅甸、印度等国家。因滇缅茶马古道的兴盛,三河村曾有过茶马互市的辉煌往事。上世纪二战期间,三河村更以大无畏的民族气概抒写怒江抗战的可歌可泣故事。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三河村经济建设取得快速发展,实现硬化道路、人畜饮水、生产生活用电、广播电视和网络“五通”的梦想。尤其怒江州打响扶贫攻坚战后,三河村在大时代大变革大机遇里,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主打“三棵树”、“两棵草”,着力建设生态家园。三河村的“三棵树”指核桃、花椒、楤木,“两棵草”指草果、重楼。三河村注重生态产业建设,多年来的努力取得可喜成效,三河村成为怒江州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的品牌,成为泸水市乃至怒江州甚有名气的“产业脱贫品牌”。
如果说,茶马古道是古炭河流域的品牌,阴阳瀑布是滴水河流域的品牌,那么,楤木种植基地就是湾转河流域的品牌。楤木种植基地是三河源林農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基地,有1000多亩,位于海拔1600米至2200米的坡地上。置身楤木基地,心浸透了人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和快乐。我拿起小刀,学着公司老总袁开友把“子弹头”割下来,小心放入背箩里。长得高大的楤木,人们举着高枝剪收割树梢上的“子弹头”。基地里一片笑语,歌声悠扬。白云受到欢乐感召,从林海边缘往楤木基地飘来。
透过楤木枝缝隙,仰望蓝天白云,楤木梢端一个又一个“子弹头”傲然昂首,有种欲飞冲天的姿势。联想到楤木畅销省外,脑海里突然冒出一个词——“让‘子弹飞”。袁开友跟我讲过其楤木创业的故事,殊不知眼前所见的楤木丰收是由无数艰辛汗水浇灌而成的。
你会不会累
还在拼命追
花花世界太复杂
看不清是非
生活多坎坷
都要坦然去面对
或许越过那座山
就看到光辉
要几次转型
才会变得美……
活泼轻快的歌声传来,我寻声望去,但见一位年轻小伙子正拿着高枝剪收割楤木梢上的苞芽,嘴里哼唱着《让子弹飞》。我对这首歌不陌生,能够记住这首歌,是因为歌名“让子弹飞”,而歌手叫“子弹”。我尤其喜欢其中“子弹划过瞬间轨迹依然漂亮”这句歌词。心随歌声走,不由对楤木上的“子弹头”想入非非。
“这是刺龙苞精品。”基地负责人袁开友用小刀割下一个“子弹头”,介绍说,“这些‘子弹头是最好的刺龙苞了,那些破壳而出绽开了芽的只能算是中等刺龙苞。”在他的指点下,我对刺龙苞品级及价钱、功用逐渐清晰起来。
刺龙苞学名叫楤木,为五加科多年生落叶有刺灌木或小乔木,株高达1.5米至6米,生于沟谷、阴坡、半阴坡海拔1500米至2700米的杂树林、阔叶林、阔叶混交林或次生林中,耐寒。楤木的别名叫刺龙苞外,还有刺老鸦、刺龙牙、刺嫩芽、刺头菜、春芽等多个名字。怒江人习惯叫刺龙苞或刺头菜。刺龙苞是一种珍贵的植物,其嫩芽和嫩茎叶是保健木本山野菜,食之不仅风味清香独特,味美可口,而且营养丰富,富含16种氨基酸和22种微量元素,其中人体必需的钙、锰、铁、钛、铜等,含量比人参高,素有“山野菜之王”、“天下第一山珍”等美誉,具有祛风湿、散郁结、补气安神、强精滋肾等功能。刺龙苞还有滋阴润喉作用,对咽痛、营养不良也有疗效。民间常用刺龙苞治愈腹泻、痢疾等疾病。生活在怒江大峡谷,时常吃到节令性的绿色环保山野菜,对春天上市的刺龙苞不陌生,但真正理解刺龙苞食药两用价值所在,还是在我走入三河村,到湾转河楤木基地深入采访,与基地负责人袁开友接触后才有了较深的认知。
望不尽三河之上的春色,从山脚到山顶,从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到叠嶂峻拔的峰峦,从伟岸的大树到卑微的小草,从寂寥的田棚到飘扬五星红旗的村小组活动室,春天温暖着一个人朝圣的心路。难忘亚扁洛村,我站在一片四年生的楤木地旁边,回首走过的路,逶迤山脊上的公路宛如登天云梯。退耕还林后,楤木填补了湾转河流域的森林空白。深入湾转河村寨,与村民交谈,参观村民种植的楤木地,倾听他们对楤木种植前景的描述,感受他们对三河源林农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赠送楤木苗的欣悦,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找基地负责人要苗的观念转变,以及基地主动培训村民到村民主动要求参加基地培训的行为变化,我对“产业带头人”这一概念的理解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也深深地感受到公司老总袁开友被评为泸水市农村致富带头人的分量所在。
留着寸头,穿着随意,笑容憨厚,说话坦率,袁中友给我的印象完全像山谷里的普通百姓,完全没有老板的派头。那个在六库城里做五金建材市场生意,且曾在新城区开办集餐饮扎啤等生意为一体的生意人,我无法把精明与狡猾这样的词汇放在他身上。行走三河村,置身楤木种植基地,袁开友只有朴实的农民种植者情怀,让我在一位土生土长的三河村民浓烈的家园情结里找到共鸣。
源自高黎贡山的河流,在三河村辖地内以湾转河、滴水河、古炭河命名,欢唱着流过这块高黎贡山胸怀中的红土地。三条河流汇集后被命名为登埂河,河水奔腾流入怒江。在三条河流交汇处,三河源林农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创建了三河源庄园。三河源庄园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集餐饮、住宿、旅游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庄园,另一部分是楤木加工厂。公司计划生产的楤木系列产品主要有:新鲜刺龙苞芽、干刺龙苞芽、刺龙苞酒、刺龙苞茶、刺龙苞面条、核桃、草果、花椒等其他农副产品的加工、销售。加工厂规模较大,这是怒江州目前设备较好较完善的一个加工厂,其宗旨是加工怒江原生态的农产品,以三河村为基地,辐射全州。
楤木种植还没有在全州大规模展开,三河村的楤木成品数量有限,不足以开动机器加工,所以加工厂目前还处于休眠状态。厂里的十多个工人正忙着加工楤木,他们习惯把楤木叫作刺龙苞。加工刺龙苞要快要准,把鲜品送到消费者手里。印有鲁掌三河源商标的盒子上,正面写着“三河系列山珍”几个红色大字,楤木照片边有刺龙苞“子弹头”、核桃、草果的彩色图案,上面有一行字“产自高黎贡山原始森林中的刺龙苞、草果、核桃……”、“绿色山珍,馈赠佳品”。图案下面留着联系电话、地址。盒子背面有楤木(刺龙苞)简介内容,落款“泸水县河新楤木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关于泸水县与泸水市,有必要说明:泸水县城原住地在鲁掌,后搬迁到六库。2016年6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泸水县,设立县级泸水市。)
泸水县河新楤木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目前怒江州和泸水市唯一一家获得刺龙苞示范推广种植科技成果鉴定单位,于2010年获得怒江州科技奖三等奖,2012年被认定为云南省科技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2013年荣获省级示范社,2016年荣获国家级示范社,同年,三河源林农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被列为怒江州重点龙头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并于2017年顺利通过食品企业SC认证。合作社负责楤木基地的种植,公司负责经营和销售。快递刺龙苞有专用的盒子,每个盒子里可装一公斤刺龙苞,用冰袋保鲜,每盒228元。快递出去的刺龙苞每市斤114元,其中包含刺龙苞收购价40元,物流30元。三河村的刺龙苞快递到昆明、广州、珠海、上海、北京等地。刺龙苞加工的采集、装箱过程,三河源林农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制作了视频,发给消费者看。消费者感觉效果好,通过微信、电商等下单。订单犹如雪片飞向三河村,酷似子弹的刺龙苞芽从三河村飞向全国各地。加工厂的建立,方便了三河村民。他们采摘下来的刺龙苞,骑摩托车当天就能送到加工厂,不用操心保鲜和销售问题。
从谷底的三河源庄园到半山腰的公司楤木基地,再从农户院子到他们种植的楤木地,盘旋在峡谷里的公路就像大山的动脉,或袒露在山脊,或隐没于林海,或落入深深谷底。高黎贡山深处有云上人家,盘扣山脊的苞谷地告别了祖辈流传下来的耕种方式,以一种全新的森林面孔出现。看着蔚然成林的楤木,内心的欣慰就像山谷里的春风。伫立山头,眺望楤木地周边风景,山峰连绵不绝,怒江时隐时现。公路这条大山的动脉,源源不断地把新时代的能量输送给山地上的村寨。雾锁山岚的景致,令视线中遥远的鲁掌现代化建筑宛如大地上一幅水彩画。回首的目光抚过寸寸公路,想起怒江往事,不由心潮滚滚,从首任州长裴阿欠向毛泽东主席请求“要一根大地的腰带”(公路和电话线)到改革开放四十年,多少怒江人的传奇、多少怒江的故事,谱写出滇西北这块大地的神奇新篇章。楤木奇人袁开友的创业车轮,穿越片马镇泥泞土路及雨雾中的破旧商号,穿越鲁掌老县城的旧时光旧歌谣,向着现代化高楼大厦和公路硬化疾驶而来,为三河村的产业发展树立了一个瞩目的里程碑。
我们在湾转河周游了一圈,最后回到楤木基地里。三块基地连片,第四块基地正在开发。新建起的鸟阁“怒江一号”、“泸水一号”,还有待建设的鸟阁“福贡一号”、“贡山一号”、“兰坪一号”,正在不断向着高海拔延伸及加宽和硬化的基地公路,就像大地攤开的书页,令人展读现代农民创业者的豪情。几只放养的土鸡在红土地上悠然觅食,第一块基地上,还保留着袁开友他们创业之初住过的破旧油毛毡房。第三块基地上建盖了一排水泥石棉瓦平房,驻守基地的人员住在里面。房屋前,场院边竖起一根长长竹竿,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星迎风飘扬。
“做任何事情,一定要有正能量,一定要最真实的。”这是袁开友处事的作风和态度。国家及各级部门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这是河新楤木种植专业合作社驯化种植刺龙苞的梦想得以实现的保障,也是三河源林农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得以发展的基石。袁开友于201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2015年起,他连续三年被评为三河村优秀党员。2013年,袁开友参加了国家农业部组织的农村致富带头人的培训,同年,湾转河楤木基地受到省扶贫项目资金的扶持。次年,项目完成后,省扶贫办领导带着专家来到湾转河楤木基地验收,对项目完成情况给予高度评价。时隔三年后,国家林业局扶贫办与省有关部门负责人一行在州、市有关部门负责人的陪同下,对怒江三河源林农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楤木种植工作、生态庄园建设情况及公司带动泸水市贫困户脱贫情况进行实地调研,给予较高的评价,对该公司不断加大科技研发力创新产品的发展思路和做法表示赞赏。
山峦就像一群在天地间任性游玩的孩子,在楤木基地周边做出各种各样的姿势,令人陶醉在波澜起伏的绿色山谷里。山风轻轻地吹,杜鹃花妖娆绽放,楤木树舒张枝丫倾听春天的心语。几个人围桌而坐闲聊,话题离不开“刺龙苞”。不知不觉间,主人做好了一桌丰盛的刺龙苞菜,招呼大家就座品尝,有刺龙苞根炖土鸡肉、刺龙苞素炒土猪肉、凉拌刺龙苞、油炸刺龙苞。呼吸新鲜空气,舌尖品味山珍野味,端坐楤木基地上,观赏高黎贡山风景,一份惬意无以言表。
“刺龙苞在韩国、日本等国家广受欢迎。下一步,我们公司的生产目标,三河村的刺龙苞不仅要供应国内市场,还要出国,让‘子弹飞向日本。”袁开友目光坚定、自信地说。
二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地处滇西北的怒江人也在这股春风的吹拂中转变了思想观念,怒江经济建设在四十年时光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涌现出众多为建设家乡添砖加瓦的能手。大时代变革带来了新机遇,三河村人的视野变得开阔,得以在广阔天地间展示个人才华,古炭河村的袁开友就是典型的代表者之一。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泸水县片马镇成为省级开放口岸,吸引了大批外地人来片马经营境外木材生意。片马镇地处恩梅开江支流小江以东,东与鲁掌镇相连,西、南、北三面与缅甸接壤。敞开山门的商机,给前来淘金的人提供了方便,也带动起当地人加入创业致富的行列,偏远寂静的片马镇因而变得繁华闹热。袁开友在片马经营木材运输和木材贸易小本生意,他认识了来自楚雄的陈发兴老板,两人相处融洽,成了忘年交。2003年,怒江州在兰坪县举办奖励纳税大户的活动,陈发兴作为纳税大户到兰坪领奖。他买了猎豹第一代越野车,原想让袁开友开着这辆车到兰坪县接送他,但妻子坚持要儿子开车接送父亲。陈发兴听从妻子安排,不料父子俩从兰坪返回泸水的路上出车祸,幸好没出人命,但车祸导致陈发兴半身不遂。陈发兴对儿子颇有埋怨,在外地治伤的一年,袁开友均陪护左右。伤势有所好转后,陈发兴回到片马休养了一段时间,决定回楚雄养伤。妻子丢不开公司业务,无暇随夫回楚雄,陈发兴不愿意让儿子照顾,再次请袁开友陪护。袁开友征得妻子同意后,到楚雄照顾陈发兴。
陈家有个地下车库,陈老板给了袁开友一把车钥匙,以便袁开友用车。有一天,袁开友偕同陈老板的一对老友夫妇上街买菜。他们来到菜市场,看到一群人正在抢购东西。袁开友很是好奇,他挤入人群一看,这不是刺龙苞吗,有啥稀奇的,三河村、片马的山上就有野生刺龙苞,在当地都不值钱。前几日,陈老板让袁开友回片马拉回了百多斤刺龙苞,说是老家的亲戚喜欢吃这山野菜,谁知陈老板老家正在修路,他无法将一车刺龙苞送出去,只好丢在车库里,眼看快要烂了,袁开友正发愁如何处理。见到人们抢购刺龙苞,得知30元一斤,袁开友很是吃惊,心想,怎么这样贵啊!刺龙苞在片马最贵也只有1.5元一斤。袁开友对抢购的人群说,我有一堆刺龙苞,不要钱,白给你们。几番解说,有两三个人相信了,跟着他来到车库。刺龙苞外皮烂掉了,剥掉外皮,里面还是好的。袁开友对那几个人说,你们把这堆刺龙苞分了,我不要钱。几个人不干,说袁开友没有骗他们,刺龙苞价钱贵,在菜市场上又很难买到,他们要按市场价购买袁开友的刺龙苞。有人带着秤,几个人购买了车库里堆积的刺龙苞。就这样,袁开友稀里糊涂地赚了一笔钱,这件事让他的脑袋瓜醍醐灌顶。片马和楚雄两地的刺龙苞价钱悬殊二十倍,他心想,待来年春,刺龙苞上市时做这筆生意,赚取两地的差价。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怒江州广纳八方豪杰开发怒江大峡谷,给外地来投资经商的人一定的政策性优惠。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批浙江人涌入怒江,开拓怒江市场。浙江人善于经商,他们的经商才能就像一棵根系发达的大树。袁开友从楚雄回到三河村后,放弃了每月近万元收入的木材运输生意,想办法拜了一位浙江人为师,跟随师傅学艺。2005年,袁开友跟着师傅到福贡县马吉,以打工的形式学艺。打工的工资很低,每月只有1200元,袁开友自我安慰地想,自己是拿工资上大学。2007年,袁开友回到三河村,开始做建材生意,在州府六库城开办了“怒江有信建材经营部”。
袁开友出生在古炭河小组,家就在古炭河畔。古炭河是六库到片马再到缅甸的茶马古道的必经线路,古炭河村寨曾经是滇缅茶马古道上一个热闹的小山寨,村里有个五省庙,供奉着滇、川、黔、湘、桂外来商人、马帮信奉的神灵。古炭河小组居民多为客家人后裔,汉族人比傈僳族人多,不能不说与茶马古道的历史有关。袁开友家就是汉族客家人后裔,客家人与当地的傈僳族人和谐生活,共同创建了三河村文化。
有一天,袁开友回到三河村,在古炭河边自家院坝里与老爹喝茶闲聊。袁开友突然想起三年前在楚雄无意间做成的刺龙苞生意,对老爹说,爹老倌,我们父子俩干一件事情,要不?老爹问,你要干什么事?袁开友说了楚雄刺龙苞买卖的事,问老爹,我们做刺龙苞生意行不?老爹说,做个屁,怕不行。袁开友说,试一下嘛,行不行,我们父子俩试一下再说。老爹稍思片刻说,你说试一下,我们就试一下。
父子俩从单纯的收购刺龙苞芽想到了种植刺龙苞。说干就干,他们上山去砍野生的刺龙苞,拿回家扦插。老妈舍不得父子俩糟蹋水田,古炭河边的水田是肥沃的稻田,一家人四季吃米都指望着这块水田,她坚决不同意他们在水田里种刺龙苞。父子俩央求老妈,说只试种两丘。拗不过倔强的父子,老妈勉强同意了,但反复强调,最多只能试种两丘水田,父子俩答应了。
每天早上,父子俩背着砍刀上山寻找野生刺龙苞,砍回树枝扦插,他们回到家时天已黑了。驯化野生刺龙苞的活又苦又累,母亲心疼,抱怨的话儿变成体贴关心。六库城里的有信建材经营部生意要打理,何况经营部属下的公司承包了工程,袁开友比较忙,没有时间泡在刺龙苞扦插的活儿。初做扦插试验时,每隔三四天,袁开友与老爹上山一次,砍回野生刺龙苞枝条。随着承包的工程进展,袁开友忙碌起来,保证不了回古炭河与老爹上山砍野生刺龙苞,于是与老爹约好,一个月里一起上山一次。袁开友往返六库与古炭河村之间,与老爹一起打理刺龙苞试验地。老爹坚持三四天上山一次,一背箩一背箩地背回家野生刺龙苞枝条。就像燕子筑巢,在老爹的辛勤劳作下,刺龙苞试验地一点一点地被盘弄起来了。
扦插在地里的刺龙苞长出了侧芽,两丘试验地一片嫩绿,父子俩别提有多高兴了。可高兴不了几天,喜悦便冻僵在脸上,试验地里的刺龙苞全死了。他们拔出扦插的刺龙苞枝一看,没长根!父子俩的心血付诸东流。母亲心痛父子俩的辛苦付出没回报,又心痛水田地白白地浪费掉了,极力反对父子俩再种刺龙苞。父子俩却不甘心失败,恳求母亲再次给他们丘田试种。他们再次上山砍野生刺龙苞,这次袁开友学乖了,不再迷信网络上说的扦插方法。袁开友仔细翻阅有关种植刺龙苞的理论书籍,根据资料记载,指挥老爹扦插育苗。父子俩理论实践相结合,摸索着种植刺龙苞,结果还是失败了。
老爹从地里拔掉没成活的刺龙苞扦插苗,对儿子说,我们这样做搞不成,得找种子。网络上、资料上都记载刺龙苞有种子,但老爹没见过。刺龙苞树枝上有刺,古炭河小组的人喜欢上山砍回刺龙苞做围栏,但没有人见过刺龙苞种子。父子俩问遍周边村寨的老人,老人们都说没见过刺龙苞种子,说刺龙苞只会长芽不会开花挂果。书本上记载刺龙苞有种子,可是自己和父亲没见过,当地老百姓也说没见过,为此,袁开友疑惑不已。
随着当地经济建设日新月异,六库城的建材市场如火如荼,袁开友忙着打理六库城的生意,无暇顾及寻找刺龙苞种子一事。他麾下的建材公司承包了保山市龙陵防水工程,作为公司老总,袁开友在工地上忙碌,忘记了古炭河边自家水田里的刺龙苞试验地。
野生刺龙苞常年砍不完,不可能没有种子。老爹坚信刺龙苞是有种子的,但不知道何处才能找到。常年生活在古炭河村,他对村子周边的山林比较熟悉,哪里有刺龙苞树心中有数,但哪里有刺龙苞种子却心中无底。老爹不断上山寻找,希望瞎猫碰到死老鼠,能撞见奇迹。
金秋九月里的一天,袁开友正在龙陵工地上忙活,突然接到老爹的一个电话。老爹激动地对儿子说,今天上山他有收获了,找着刺龙苞种子了。爹老倌,不是吧?袁开友握着手机,有点不敢相信地大声问道。老爹开心地说,嗨,老倌骗你干嘛,真的找着刺龙苞种子了。您看好了吗?袁开友不放心地问。老爹肯定地答,看好了,绝对是刺龙苞种子。
袁开友压抑不住内心的激动和兴奋,开着车从龙陵赶回三河村古炭河畔的老家。
翌日清晨,父子俩相跟着上山了。老爹发现的种源在古炭河后山原始森林里,刺龙苞种子还没成熟,淡黄色花朵还没凋謝。席地而坐,袁开友仰头打量刺龙苞花,心里充满感激。能找到刺龙苞种源不容易,得把它保护起来,不能让鸟兽破坏掉。他们量了刺龙苞树的大概位置和高度,回到村里后,袁开友带了几个人,携带遮阴网、竹竿、砍刀、锄头等工具上了山,他们清理了树下的杂草及周边的灌木,给刺龙苞树搭建了遮阴棚,把种源保护起来。袁开友安排了人,随时上山查看种源,耐心地等待刺龙苞种子成熟。
老爹找着刺龙苞种源,令袁开友异常振奋。他发动古炭河村里的老百姓上山帮忙找刺龙苞种子。有几个村民愿意上山找种子,袁开友对他们说,一个工每天工钱50元,你们找了几个工自己记着,等回来再跟我结算,找不到种子也给工钱,直到你们找到刺龙苞种子为止。
密波四与袁开友同住一个寨子,他在滴水河的大山上也发现了刺龙苞种子。他激动地给袁开友打电话,兴奋地说,阿哥,我找着种子了!是真的?袁开友将信将疑地问。密波四肯定地大声回答,真的,种子在树子上。袁开友高声叮嘱,你赶快保护起来,我马上回来。
当天晚上,袁开友从龙陵连夜开车回到三河村。
第二天早上,袁开友和密波四及另一个村民背着干粮上山了。滴水河源头有阴阳瀑布,风景秀丽,但要走到密波四发现刺龙苞种子的地方,却是在瀑布背后一个山沟里,地势险峻,他们走到山顶时已筋疲力尽。上山时,袁开友兴奋不已,只想赶快到达目的地,于是脚下生风,没感觉脚疼。到了目的地,袁开友看到刺龙苞种子后,紧张兴奋的心情平静了下来,脚也就跟着软了,瘫坐在地上,再也走不动了。
暮色苍茫,原始森林松涛滚滚,山上寒意袭人。一行人中,只有袁开友带了睡袋。三人找了柴火,在背风处生了一个火堆,烤火取暖,熬了一夜。第二天一早,三人从山上下来,袁开友别提有多高兴了。刺龙苞种子有点绿,还没黄,不到采摘时间。他安排了三个人背着遮阴网上山,给有种子的刺龙苞树盖了护棚,然后派人守护,隔三差五再派人上去查看。
一个月后,古炭河和滴水河流域的两处种源成熟了。刺龙苞树上长着青色的浆果,轻轻一捏就烂了,里面有成熟的刺龙苞种子,颜色为黑紫色。刺龙苞种子晒干后,与荞籽相似。这一年,他们收获了三斤多刺龙苞种子。
刺龙苞种子得来不易,为保险起见,袁开友和老爹商量后,把种子分成两份。按照种庄稼育种法育一块,按照电脑里说的育种方法另育一块,两种方法同时进行。试验地不超过两丘水田,这是父子俩对老妈的承诺,但他们食言了,这次试验地超过了五丘,对此,老妈无可奈何。按照他们平时种庄稼的育种,刺龙苞种子发芽出苗了,而按照电脑教的方法育种,刺龙苞种子长不出苗。
刺龙苞种子育苗成功了!喜讯从古炭河传向滴水河、湾转河,三河村人对袁家父子竖起了大拇指。
三
刺龙苞驯化课题的研发,凝聚着一代怒江科技工作者的心血。
2005年,时任怒江州科学技术局长和大波提出了人工驯化种植刺龙苞课题,让企业产业科张朝江科长去联系实施主体。刺龙苞作为天然野生菜在市场比较抢手,市场潜力大。怒江只有野生刺龙苞,老百姓到山头上找点刺龙苞背到市场上卖不容易,和局长希望张朝江到老窝选点帮助当地人把刺龙苞驯化实验做起来,以便老百姓种植增添收入。当时,他们对楤木这学名很陌生,但对其别名刺头菜、刺龙苞、春芽则非常熟悉。从云南省的楤木行情来说,只有野生的楤木,还没有驯化的楤木。和局长把楤木的市场信息告诉张科长,希望属下把楤木驯化试验做起来,人工培育楤木若成功并得以推广,这不仅保护野生资源,促进生态环境建设,还能帮助山区贫困群众脱贫解困。但因多种原因,张朝江没有找到合适的驯化地点和人选。
科技工作者张朝江和三河村楤木结缘,颇有戏剧性。怒江人习俗较多,其中包括年猪饭。国庆节过后,当地老百姓陆续杀年猪,忙着腌制火腿和香肠豆腐肠,准备迎接春节到来。杀年猪时,主人家请亲朋好友和左邻右舍来家里聚会,帮忙杀猪的,灌香肠豆腐肠的,玩乐的,尽情烧烤猪肉吃的,择菜准备饭菜的,就像办喜事般,场面热闹极了。一顿年猪饭,满溢着酒香肉香。年猪饭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那是庄稼人日子滋润的浓缩,有祝福也有对来年的翼望。一次偶然的机会,张朝江随同朋友到三河村袁开友家吃杀猪饭。张朝江看到袁家菜园地里种着几棵刺龙苞,他想起局长交给他的任务,觉得要与某地接地气的一起做才能完成得了刺龙苞驯化的任务。张朝江问袁开友,你愿意种刺龙苞嘛?袁开友回答愿意。通过交谈,张朝江了解到袁开友打算要驯化野生刺龙苞。袁开友和老爹想种植刺龙苞,但不知道如何入手。真是瞌睡遇着枕头,两人一拍即合。张朝江对袁开友说,你把刺龙苞从山头挖来种。并告知袁开友,种植刺龙苞有三种方法:一是扦插,砍来野生刺龙苞树枝扦插;二是根繁,把野生刺龙苞挖来当种苗培育;三是种子培育,必须寻找到刺龙苞种源。张朝江鼓励袁开友父子,既然有决心要做刺龙苞驯化培育,就要认认真真地用心做下去,不要搞得半途而废。一顿杀猪饭,使得张朝江和袁开友成了缘定楤木事业的朋友,开启了人工驯化种植刺龙苞的试验示范课题。
听说科学技术局有科技三项经费,袁开友没有找县科学技术局,而是直接去了州科学技术局,在张朝江的引荐下见到和大波局长,把驯化刺龙苞一事做了汇报。得知袁开友已在做刺龙苞驯化试验,和局长表示支持,但要到试验地里看了后再说。和局长带着州科学技术局情报所长等几个人到了三河村古炭河小组,实地察看袁开友家的刺龙苞驯化试验地。袁开友和老爹在水田里扦插的野生刺龙苞长出侧芽,且长势较好,试验地里一片葱绿,这景象令人惊喜。其实,这是扦插的野生刺龙苞假活现象,当时大家并不知晓。和局长赞扬袁开友父子的用心和努力,当即表示科学技术局将给予一定的支持。过了一段时间,袁开友接到州科学技术局办公室通知,要他们参加评审会。参加评审会的专家学者认为,作为农民,袁开友他们做野生刺龙苞驯化一事不容易,对父子俩的努力给予中肯的评价和肯定,一致同意给予科研经费扶持。
2009年1月,“鲁掌镇三河村刺龙苞驯化栽培示范”项目成立了领导小组和技术实施小组,示范项目主要完成人员有七名,以袁开友为负责人。次月,刺龙苞驯化栽培示范技术实施小组完成了项目立项报告,即科技项目申请书,上报州科学技术局,同时完成了项目工作方案和配套技术措施的编制工作,除自筹部分外,州科学技术局科技三项经费补助两万元。
州科学技术局补助的资金及时到位。老爹开心地对儿子说,政策怎么这么好!我们自己做自己的事情,政府还给钱。老爹是个文盲,当了一辈子农民,从没见过政府补助那么多钱。高兴之余,老爹觉得这钱烫手,于是给儿子敲警钟说,爹老倌啥也不懂,我们自己做事情,政府给予资金支持,这件事情万一做失败了的话是害人的,拿了这个钱别想着好拿好用,既然拿了这个钱,我俩父子就要把刺龙苞驯化这件事情做成功。老爹随时鞭策袁开友不得偷懒,对儿子说,你有空就回家里来,试验地里的事我们俩父子一起做,你没空就电话告诉我如何做,试验地里的事我来做。
挖来野生刺龙苞根繁不是一个办法,父子俩选择扦插育苗,可是父子俩怎么做试验都失败了,后来他们才知道,为何从山上砍来的野生刺龙苞树枝扦插到地里,枝上长出的侧芽长势那么好,原来是树枝自身的营养供应促使刺龙苞长出侧芽,这是扦插的野生刺龙苞假活现象,根本不长根,一旦自身营养消耗完了,扦插在地里的刺龙苞自然也就焉了,扦插枝成了枯枝。
驯化刺龙苞不断失败,令老爹忧心忡忡。父子俩没敢把扦插野生刺龙苞假活的现象向州科学技术局汇报,担心用掉科研经费却得到失败的结果,不知如何交代。两年来没日没夜扑在试验地上,父子俩都晒黑了。看着憔悴的父子,母亲疼在心里,对他们拿自家的高产稻田做试验地的行为尤其反感。她说,这田再给你们瞎折腾的话,一家人就要饿肚子了。她坚决反对父子俩再拿水田做试验地。老爹无法安慰老妻,犟脾气犯了,对她说,不行,试验还得继续下去。他对儿子说,我去找种子,要是找到种子,我们就轻松了。当时,市场上根本就没有刺龙苞种子出售,而袁开友能够看到的书籍上没有记载野生刺龙苞成熟的日期,网络上所说的信息让扦插种植的袁开友父子吃尽苦头。虽然知道野生刺龙苞生长的地点,但不知道其开花和果实成熟期,何况自己及村里人也没见过,老爹到山上寻找刺龙苞种子,实际上只能靠运气了。所幸,老爹找到了刺龙苞种子,密波四也找到了种子。种子育苗的成功,讓野生刺龙苞驯化的梦想变成了事实。
刺龙苞驯化栽培示范立项后,州科学技术局给予袁家父子的试验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张朝江不断过问此事。通过驯化试验,刺龙苞扦插失败,籽繁没有问题,但籽繁苗太小,必须育苗两年才能种植,而根繁成效厉害,但有个弊端,无法通过根繁大量培育刺龙苞苗,无法挖到大量的野生刺龙苞来育苗。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籽繁育苗取得了进展。袁开友他们的野生刺龙苞驯化试验在立项两年后,成果获得怒江州技术奖科技进步类三等奖,州人民政府特此奖励了一万元。州科学技术局投入的资金扶持前后虽然只有三万元,但技术扶持却是无法估量。作为科技工作者,张朝江成了三河村楤木种植的技术顾问,河新楤木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栽种、基地的发展和研发成了他的头等大事,事无巨细,事必躬亲。袁开友为人实诚,干事实在,州科学技术局一如既往给予他技术支持。张朝江和袁开友都是性格直爽之人,都有想为怒江做点实在事,以此带动乡亲们脱贫致富。多年来的交往,两人成了惺惺相惜的朋友。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一批又一批来怒江支边工作的外地人,从盐路山进入兰坪县,渡澜沧江,走鸟道翻越碧罗雪山,到原碧江县城所在地知子罗报到,被分配到怒江各地工作。这些支边干部扎根怒江,为怒江的经济建设做出毕生奉献,他们的后代成了地地道道的怒江人,张朝江就是其中一个。张朝江在知子罗出生,随着怒江州府从知子罗迁到泸水县六库镇,他的父亲也被调动到六库城工作,举家从知子罗迁入六库城,张朝江在六库城长大并成家立业。张朝江和袁开友都是改革开放进程中成长起来的一代怒江人。
袁开友驯化刺龙苞,得到了同村寨一起长大的四位发小的响应和支持,五户农民自发地成立了泸水县河新楤木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合作社的股东。合作社成立后,得到30户村民的响应加盟。截至目前为止,河新楤木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员在三河村已有137户。股东们育苗,免费提供楤木苗给社员们种植,采取合作社+农户+基地的运行模式,为社员提供技术、信息、销售等一条龙服务支撑,以此逐步在三河村铺开种植楤木范围。为了便于管理和拓展合作社业务,袁开友成立了三河源林农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由公司统管合作社。河新楤木种植专业合作社生产的刺龙苞产品申报了“鲁掌三河源”商标注册。
三河村楤木种植基地的壮大过程经历了风风雨雨。从袁开友父子扦插野生刺龙苞的两丘试验地到州科学技术局项目实施后的五亩直至八亩试验地,不足以满足楤木驯化课题的深入发展。楤木研发项目获奖后,张朝江对袁开友说,你必须给我们搞一块基地,我们要抓样板。科技抓样板的目的就是种植要严格,找到产业带头人袁开友就能找到楤木基地。古炭河小组可种植楤木的土地有限,村委会发展林业经济,鼓励村民在地里大量种植核桃、花椒、草果等植物,袁开友在古炭河找不到合适的基地。寻找楤木基地一事得到同村寨的密波四父亲热情支持,他家在湾转河有荒坡地200亩,愿意租给河新楤木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密波四是楤木种源发现者之一,父亲不仅支持楤木事业,还同意儿子加入袁开友的楤木种植队伍,成了楤木基地的业务骨干,常年驻守在基地里。
楤木基地处在高黎贡山半山腰,这是一片比较陡峭的荒坡地,不通公路,基地建设首先面对公路建设的难题。虽然我到基地参观时,三块基地已经成型,第四块坡改地基地正在建设中,但从基地上那栋破旧的油毡房以及正在施工修路的挖掘机、我们不断下车推车前行的状况,可以管中窥豹楤木基地的建设并不容易。置身基地,有人感叹地说,楤木是创业者刻写在大地上的诗歌,科技工作者把总结写在大地上,这句话我深感共鸣。
河新楤木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第一块楤木样板林基地建起来后,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不久连片建起了第二块基地,从200亩发展到400亩。林业专家、扶贫专家来到基地参观,感叹道,怒江州种楤木连片,在云南省来说是最大的,而最大的基地就在湾转河。基地建设得到各级部门的认可和当地老百姓的支持,规模越来越大,发展到第三块基地,并在林业部门的支持协助下发展第四块基地。四块基地总共1000亩。对于张朝江他们来说,这1000亩的楤木基地仅仅是样板林,这是规范化种植楤木的试验示范基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仅体现在楤木基地上,还体现在楤木种植辐射周边退耕还林土地上,更体现在泸水市乃至全州的绿色家园建设上,体现在要让老百姓真正受惠上。科技创新、富国强民,楤木种植纳入泸水市规划里,全市规划种植楤木10万亩,除上江镇低海拔不适宜种植外,涵盖了另外的八个乡镇。
在第三块楤木基地上,河新楤木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还种了中药材黄精100亩,这是由野生黄精培植的。2013年,鲜活黄精的市场价每斤2.80元,2017年已经卖到16元一斤。楤木基地里还养殖蜜蜂,出售蜂蜜。另外还有山羊、土鸡等配套养殖,还建起了鸟阁。在楤木基地且听风吟,不由为三河源林农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在三河村楤木基地的农家乐规划、旅游规划前景看好,为公司在高黎贡山鸟类群的保护和怒江扶贫攻坚中的担当而感动。倾听公司老总袁开友袒露心声,为他的远景规划感到鼓舞,忍不住为这位三河村农民发自内心的家园建设意识和担当精神击掌。
“我的第一桶金,是州科学技术局给的。”袁开友深情地说。
2018年元月,我在三河村采访中蜂养殖大户时,巧遇州科学技术局长段建生一行人,他们到三河村考察楤木基地等项目,我有幸得以同行。一届又一届州科学技术局领导对楤木基地建设的关心和支持,令我从细节里感触颇深。而一位科技工作者对楤木驯化种植领衔受命的投入精神,无论和大波局长或是段建生局长,都给予鼓励和支持。与州科学技术局一行人同走三河村调研,一路上,我读到的是科技工作者在怒江生态产业中的动人情怀。
刺龙苞是高收入作物,苞芽最贵时七八十元一斤,而苞谷在本地的价钱只有两元一斤。种苞谷令大地水土流失严重且不划算,种刺龙苞既绿化土地,保护水土,且保证逐年增收,自然赢得老百姓欢迎。我再次进入三河村采访刺龙苞种植户,在去往砣砣寨小组的路上,半路有辆拉硅矿的车抛锚,堵住了我们上山、村民下山的去路。在等待修理的过程中,我与来自砣砣寨的一位肯姓村民聊了起来。他说,自家已经种了40亩刺龙苞地,还打算再跟刺龙苞基地负责人要一些树苗扩大种植。他还表示,基地再办培训班时,他会主动要求参加。这位农民憨厚地说,种刺龙苞有出路,跟着袁开友干没有错,并表示自家要种好刺龙苞。
张朝江虽然已经调离了企业产业科,到政策法规科当科长,但对三河村楤木基地的关注和技术扶持一如既往,无形中成了三河源林农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点子人物。公司运营湾转河楤木基地,真正的核心落脚在于加工厂。加工厂有冷冻室、烘烤室,下一步计划还要建起面条厂、茶叶厂,要把刺龙苞的叶、茎、根全部利用起来变成钱,不仅让怒江的刺龙苞鲜品“子弹”飞向全国各地、飞向东南亚,还要出产刺龙苞产品,实行产供销一条龙经营。让“子弹”飞的理念,从单纯的楤木苞芽鲜品供应发展成更加丰富多样的综合性产品。
回忆三河源庄园选址过程,张朝江和袁开友有一肚子故事。张朝江建议袁开友,你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建盖楤木加工厂最好建在三河村。袁开友为难地说,在三河村找一块地建厂房太难了,绿色生态建设卓有成效,使得村里没有剩余的土地作为合适厂址。张朝江毫不客气地问,你有本事把河滩协调过来吗?袁开友老实回答,我能够买下来。张朝江看中登梗河口一片河滩,有十多亩,但因价格偏高,袁开友无法协商下来,且有些手续难以办理,他们无可奈何地选择放弃。于是两人溯流而上,在三河村辖地内的三条河流考察河滩。国家有个政策,谁治理河滩谁受益。三条河流交汇处的河滩,表面看面积不大。河滩上原先有三亩水田地(实际是苞谷地),早已成了乱石滩。荒地上方有一块地,约有四亩多,主子家愿意出让。张朝江看中了这片河滩,建议袁开友赶紧把河滩及上方的地买下来,说这河滩看起来不大,实际上面积还是可观的。袁开友听从建议,把该河滩地买了下来。
在河滩上建盖三河源庄园,全部干砌石头地基,因乱石滩上水泥砌地基无法施工。干砌石头地基施工结束后,他们精准度量,庄园地址有11亩多。袁开友在治理河滩过程中,干砌石头垒道,把河道让了出来,并在松坡治理上不惜投入成本,把一个乱石滩硬是整治成一块可以建盖房屋的地盘。他们先建盖厂房,烘干设备、冷藏设备、酒厂设备等随后也相继建成。加工生产条件具备了,但楤木原材料却成了问题。公司属下的1000亩楤木基地,鲜品蔬菜供应市场供不应求。楤木是最好的原生态减肥产品,具有消炎作用,尤其人参皂苷含量是人参的2.6倍,楤木的效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认识和青睐,成了市场上抢手货。
楤木产量有限,加工厂无法运转起来。袁开友的视线转向农庄。他们到保山、施甸等地考察,如何搞农庄?农庄定位在哪?这是他们到与泸水市相邻的地州考察的目的。对农庄定位,袁开友决心较大,说要做的话就做最好的農庄。他们原先计划盖七层的钢筋水泥楼房,后觉得资金压力大做不下来,决定缩小建筑,改成三层,方案及图纸设计出来了。他们再次到保山考察,看到钢架结构的房子,施工快,既简单又漂亮。他们推翻了已制定的方案,决定以钢架来建盖三河源庄园。
作为农民,袁开友带着合作社创业,一路走下来,除了政府部门的政策性扶助外,全靠亲朋好友的鼎力扶持。三河村生态建设起步较早,核桃、草果的种植使得村民有收益,村民的钱包鼓起来了,所以亲友们都有闲钱帮助袁开友。二十一世纪初,三河村民最早进入万元户的行列得益于核桃和草果的种植,袁开友家就是其中的一户。袁开友尽管在河滩上建起了三河源庄园,但相关手续难以办理,偌大的产业,他却没有抵押物向银行贷款。袁开友驯化和种植刺龙苞,建立合作社创办公司,带领乡亲们种植刺龙苞共同奔向富裕,这份雄心壮志和为故乡倾情奉献得到亲友们的理解和支持,加之他平时为人诚信仗义,亲友们出于对他无条件信任,慷慨解囊借予资金。袁开友写给亲友们的借条,有些人接下了,有些人不接,说借钱是出于信任,何必写条子,写了条子就不是信任。三河村农民就是这么朴实,把彼此间的信任看成比什么还重要,“亲兄弟明算账”这古训有时对他们毫无作用。这些无条件支持他的亲友们,是河新楤木专业合作社和三河源林农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恩人。袁开友把一笔笔凝聚着亲友们深情厚谊的资金记录在本子上,待到企业运转后再作报答。公司正常运营后,有能力偿还所借的资金时,他召集大家开个会。如果对方愿意继续支持他的话,就把对方纳入股东,按一定比例持有公司股份。如果对方不愿意继续投资,则退还所借资金和利息,同时按照支持力度大小以现金方式酬谢。
2018年元月,我到三河源庄园参观,庄园建设接近尾声,绿化已经成型。云南省一位著名书画家,被三河村农民袁开友的创业精神感动,装裱好自己的作品赠送给他。在可以容纳40人的会议室里,袁开友畅谈他的产业一体化梦想。当他讲到企业文化建设的设想,讲到民族文化传承、发掘和补救,身为生意人的这份文化情结,令我肃然起敬,且刮目相看。工人正在安装旗杆。三河源庄园上空飘扬五星红旗,不忘初心,这是袁开友的心愿,也是他作为一名党员,在湾转河产业致富带头中所践行的准则。
流连三河源庄园,袁开友的妻子陪同我下到河边台地上赏景。我们站在庄园烧烤区走廊上,沐浴河风,观赏三河水欢唱奔涌向前的景致,两人闲聊起来。这个长得娇小玲珑的美丽女子,给我的印象温婉不善谈。抱歉的眼神,嘴角边浮起的微笑,令人感触她的贤淑。深入基地采访,袁开友不止一次向我提到妻子,语气感激而又幸福,他所做的事情离不开妻子的默默付出和支持。
三河源林农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与云南省中医学院、保山学院、陕西佰瑞猕猴桃研究院、重庆药物种植研究所等高等学府和科研单位间科研交往的故事,以及楤木产品开发、中药材黄精研究等,令我感到三河畔的民营企业蕴藏着巨大力量。翻读《怒江州高原特色农产品组培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其中项目辐射范围及带动能力:“本项目建成后可以实现优质楤木、中药材、花椒、魔芋品种优势潜力实现最大发挥,大大推进种苗质量升级,亩产量提高20%,产品价格提高30%,带动面积10万多亩,带动农户3000户,可增收1.5亿元,户均增收3800元左右。”读之内心振奋无比,由衷祝愿三河源林农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大展宏图,前景光明。
怒江州在精准扶贫攻坚战中,打造世界级旅游基地成了奋斗目标之一。尽管旅游业目前在三河村方兴未艾,但这个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山村,楤木犹如“子弹”飞往四方,吸引省内外的目光。伴随着泸水市旅游规划项目的实施和逐步实现,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的三河村,必然吸引多方游客前来。具有前瞻目光的农民经理袁开友,其公司开办三河源家园,楤木菜谱是庄园的王牌,通过舌尖上的品味,让楤木产品更畅销。
让“子弹”飞,寄托无数美好的期盼。
四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三河村楤木种植产业带头人袁开友的创业道路,离不开各级政府部门的扶助、离不开父老乡亲的支持。五户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泸水县河新楤木种植专业合作社得以发展壮大,与故土滋润有关,与深厚的家园情结有关。在怒江边成长起来的三河源林农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也回报并服务这片红土地。在美丽的三条河流上,三河村人民满怀建设的正能量,唱响了怒江人民团结一致立志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进行曲。
籽繁刺龙苞育苗成功,驯化刺龙苞的立项获得怒江州科技进步奖后,袁开友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培训周边老百姓,以此带动他们种植刺龙苞。他的想法很简单,发动老百姓种植,由他负责回收,再运送出去销售。他向村里人宣传种刺龙苞的好处,给村民免费发放了刺龙苞苗,打算在滴水河举办种植培训。
袁开友生长在古炭河,他没有经历过祖辈们在滇缅茶马古道上走夷方讨生活的艰辛,没有经历过怒江抗战的硝烟炮火,但他经历过集体经济时期的贫困生活,在他的儿时记忆里,深烙着庄稼青黄不接时家里揭不开锅的尴尬,开学时孩子们要交学费但双亲囊中羞涩的窘境,父亲到县城所在地鲁掌找亲戚借粮借钱以渡难关的困境,裤子上打着补丁,穿过鲁掌街道,在县供销社门口徘徊,成为他心底难以消弭的酸苦。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泸水三河村时,摆脱贫困讓家人过上温饱生活,成了一代三河人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四十年,如袁开友一样奋斗的三河村人,从解决温饱到过上小康生活,成了他们发展产业的动力。于是,三河村出现了令人欣喜的现象,这里不仅有楤木种植合作社,还有重楼种植、草果种植、各类养殖等名目繁多的合作社。生态建设家园,点点都是村民的脚印。
农民袁开友只会种植刺龙苞,不会讲课,想举办种植培训班谈何容易。他是泸水县职业技术中学毕业的学生,他想到了昔日老师,于是回母校请求支持。当时,袁开友的老师李军是泸水县职业技术学校教导主任,负责培训这项工作,而校长高学军也认识袁开友。事隔多年,我坐车经过第一块楤木基地,瞥一眼简陋的油毛毡屋子,向着第二、第三块基地而去。在钢筋水泥屋前,袁开友回忆第一次办培训班的情景,仍记得当年师生间一段对话。
袁开友:李老师,种植培训课我讲不了,我只会种植,怎么办?
李军:哎,你搞实践操作课,我教理论课嘛。
袁开友在滴水河举办刺龙苞种植培训班,得到了母校有力支持。学校派出老师来讲课,免费复印资料,且临时叫县里派人帮忙办理培训班的生活。万事俱备了,袁开友转念一想,培训班开班仪式上,要邀请一两个县领导出席才行。举办培训班,作为泸水县河新楤木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袁开友不懂得去找县政府镇政府请求支持,也不知道去找农业部门或林业部门寻求帮助,他只知道找扶贫部门。袁开友到鲁掌找到县扶贫办主任周扒地。周扒地是泸水县撑杆人,曾当过鲁掌镇的镇长,袁开友尊称他为阿时(傈僳族对长辈的尊称,意译“叔叔”)。袁开友向周主任表明来意,邀请他出席培训班开班仪式。
刺龙苞种植培训开班仪式上,县扶贫办主任周扒地做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仪式结束后,由袁开友对学员进行实地种植指导培训。周主任来参加开班典礼时,热心地为培训班邀请了泸水电视台的人前来录像。下午,周主任在参观种植指导培训时,突然对袁开友说,培训班由你个人独力举办承担,这做法有些不妥,这是扶贫工作该干的事情,我们要支持你才对。周主任当即表示,培训班的经费由县扶贫办补助一部分。县扶贫办的支持,极大地鼓励了袁开友的积极性,他对刺龙苞的种植更加有信心了。
泸水电视台报道了刺龙苞种植培训班一事。袁开友父子找到了刺龙苞种子,经培育为老百姓提供免费苗木,他们要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消息就像长了翅膀,迅速传遍三河村,传遍泸水县,引起了各级相关部门的关注与重视。
2011年至2012年,袁开友他们在高黎贡山上找着一些刺龙苞种子,育苗多了起来,但种源保护却成了棘手问题,寻找种源越来越艰难。随着河新楤木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壮大,社员种植面积增大,三河、鲁掌、片马等地的刺龙苞种源没有了。无计可施之下,他们只好冒险到邻近的缅甸大山上去寻找刺龙苞种子。缅甸山上原始森林里刺龙苞种源丰富,找到种源后,保护和采集种子所花费的人工成本也是不菲的支出。刺龙苞种子是鸟兽爱吃的食物,在其尚未成熟时,就得派人前去搭架、管护。找种源及管护种子,一个工每天支付50元,加上零碎开销,一市斤刺龙苞种子成本往往千元以上。河新楤木种植合作社负责人袁开友经过三年多的摸索实践,成功地将龙牙楤木人工驯化栽培,又通过合作社将驯化栽培技术推广开来。在袁开友等人的努力下,河新楤木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自己培育刺龙苞种源了,不用再冒险和长途跋涉去寻找种子。与此同时,他在片马的片四河和弯草坪也建起了楤木驯化基地,培养刺龙苞种源。片马的这个基地,后来划归河新楤木种植专业合作社股东之一李泰福经营。另外,袁开友还在福贡马吉乡建起了楤木籽繁基地。三大基地的建立,使得刺龙苞种子在市场上的价格降了下来,从每市斤千元降到四五百元,尔后再降到两三百元一斤,现今,一两百元可以采购到一市斤刺龙苞种子。
令人感到惋惜的事,马吉乡的种源基地存在时间不长。当地一位基督教牧师是袁开友朋友。2012年,牧师找到五六斤刺龙苞种子,想托人带给袁开友。袁开友把买种子的钱打入牧师账户。进入利沙底的公路仍在修建,牧师迟迟带不下来刺龙苞种子,在袁开友的授意下就地育苗。一年后,牧师把四万多株刺龙苞苗木带给袁开友,袁开友已支付的种子钱折扣在苗木款项中。种植刺龙苞不能重耕,牧师再次籽繁时不听袁开友的劝告,还是种在前年种过的位置上,结果欠收亏本,从此断了这块刺龙苞种源基地。
说起籽繁刺龙苞,袁开友父子也经历了颇多波折,他们曾被人坑骗过。袁开友在生意场上认识了一位腾冲人,这人看上去老实巴交,且他们曾经有过生意往来。这位腾冲人告诉袁开友,说他在缅甸那边采购了刺龙苞籽种。当时,刺龙苞种子在怒江售价1080元一斤。袁开友跟他买了刺龙苞种子,把种子撒到地里。这批楤木种子出苗后,与袁开友家自己找到的种源籽繁刺龙苞苗一模一样,但长到七八公分后再也不肯长。正常的刺龙苞在三四个月后可以长到一米四五的高度。这批劣质刺龙苞苗有十万多株,这对创业初期的袁开友是沉重的打击。当年的刺龙苞市场价每株5.80元,当时,兰坪县有个地方想种植刺龙苞,来人要买这批刺龙苞苗,袁开友婉拒了,他宁可自家吃亏,也不拿劣质刺龙苞苗坑害老百姓。
可以这样说,怒江州科学技术局的支持让河新楤木种植专业合作社挖掘到第一桶金,县扶贫办是河新楤木种植专业合作社成长的贵人。袁开友他们艰辛寻找刺龙苞种源,用刺龙苞种子育苗,这得到了县扶贫办的大力扶持。县扶贫办负责人对袁开友说,你大胆地用种子,大胆地把种子找回来育成苗,我们来扶持。县扶贫办的扶持,就是拨出资金购买合作社培育的楤木苗,再免费发给老百姓来种植,这事从2012年开始直到现在没有间断过。
袁开友在建设楤木基地初期,需要流转一块林地。这块林地主人听说袁开友建设基地是带动乡民脱贫致富,主动把原来的补偿金降了一半。当袁开友将约定的金额交到林地主人手中后,第二天他又将钱如数交还袁开友,说袁开友建基地是为了乡亲们过富裕日子,现在遇到资金有困难,这笔钱就算支持袁开友,等基地建好有了收益时再还钱,如果基地没有收益,就算投资了。多么朴实可爱的乡亲啊!袁开友拿着对方塞给他的钱,感动得不知道说啥好。他在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在楤木天地里干出名堂来,决不能辜负父老乡亲的厚望。袁开友是这样想,也是这样努力去做。他和团队的全体成员撸起袖子,在三河村创建了楤木新天地。
泸水县河新楤木种植专业合作社在三河村重点发展森林蔬菜产业,通过实施龙牙楤木人工驯化栽培示范,到2017年统计,合作社的社员从最初30户发展到现今137户,种植范围除三河源林农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属下的基地1000亩外,还带动三河村民种植了800亩。每年开展农业技术培训不少于四次,每次培训人数不低于200人次,并形成一套龙牙楤木种植的标准和规范,通过合作社引导周边乡镇实现农村产业多元化,从而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合作社每年都邀请州县农技站、林业站、科学技术局的专家组织两到三次技术培训,推广科学种植技术和方法,累计培训会员及周边农户500多人,提高了种植户的素质和种植水平,并带动会员户均增收超过3800元的预期目标。带动全县八个乡镇近3000户农户受益,共种植了一万余亩近百万株刺龙苞。
三河村野生刺龙苞多生于海拔2000米至3000米的山林间,人工栽培适宜在海拔1600米至2500米区域。规模栽培时宜选择土层厚、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的沙质土壤,以背阴湿润、不积水的地块为佳。定植成活后,视树长势及时追肥,清除杂草。植株长到80厘米时第一次修剪,保留三个健壮主枝,当主枝长到60厘米进行第二次修剪,每主枝留三个侧枝,侧枝长到40厘米再次修剪,每枝再各选留三个次生枝,一般三年可形成丰产树型。刺龙苞是以芽或叶作为商品的植物,采摘时一定要坚持“采养结合”的原则,以利来年生产。初春刺龙苞枝头顶端均能萌发苞芽,当嫩叶长出苞芽三厘米左右时,为最佳采摘期,应及时采摘。主芽采摘后不久,周围能生长出多个侧芽,除保留两三个健壮侧芽作生长枝外,将其余侧芽应尽量采摘,采摘期可延长到夏末秋初。
三河源林农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对刺龙苞种植户的培训,依托泸水县职业技术学校负责理论培训,公司的人负责现场种植指导培训。刺龙苞的种植和培训,提高种植农户科技素质,培养了农民科技队伍。为了达到示范种植和带动并影响周围农户的目的,三河源林农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在种植点上培植一两户示范户。公司把刺龙苞苗送到村里后,由村民们挑选苗木,挑剩下的苗木才轮到示范户拿去种植。示范户往往是本地種植刺龙苞苗最多的种植户,因为示范户精心种植和用心管护,刺龙苞长势较好,收入也较高。第一年种刺龙苞苗,示范户没有收入,公司给予每亩300元补助。示范户是企业的支撑,也是公司指定回收点,作为公司与农户间的联系人,负责收购本地农户种植的刺龙苞。
从东北拉来的刺龙苞苗,适应不了南方气候而无法生长。袁开友在跟政府部门汇报时说,不仅我有刺龙苞苗,参与种植刺龙苞的老百姓也可以育苗。刺龙苞苗育出来后,东家有三万苗,西家有五万苗,育了刺龙苞苗的几户人家共同去投标,凑齐政府所需要的刺龙苞苗供应当地老百姓种植。2017年,刺龙苞苗每株八九元,袁开友拒绝卖苗,拿出近20万株刺龙苞苗,免费发放给三河村民种植,前提是种植户必须是河新楤木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作为怒江三河源林农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企业负责人和合作社的股东,他关照合作社的社员避免南桔北枳的悲剧发生。为百姓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当这份心意得不到有些村民理解,讥讽袁开友的行为是在套取资金时,面对误解,袁开友无语。走在高黎贡山的怀抱里,他内心的疼痛只有神灵知道。
推广种植刺龙苞,不按科学模式种植,违背季节性把刺龙苞苗种下去,但刺龙苞苗成活不了,即便成活了也长得不好,或者品种不好卖不出去。那些品种不好的刺龙苞,如果种植在地里了,待到三年后收成时,才发现在地里所种的刺龙苞因品种不好不值钱,只得忍痛砍掉;种植刺龙苞,如果错过采摘节令,苞芽长出叶后,侧芽不再长,无法对楤木矮化,一年的辛苦成了打水漂。这两种情况,不利于刺龙苞产业发展,不仅达不到精准扶贫的目的,反而增添了老百姓负累,精准扶贫成了空话。尊重科学性,不违背刺龙苞种植节令性,不错过采摘时间,这是湾转河楤木种植基地老总袁开友强调的话题。我在对湾转河楤木基地的采访中,了解到袁开友放弃有些楤木苗生意的原委后,对这位土生土长的农民企业家为人加深了印象,这是一位有正直心和担当精神的商人。
我们到砣砣寨小组采访时,在一片陡峭的刺龙苞种植地里,主人家把刺龙苞种植不当回事,就像玩家家般应付了事,连我这个文字工作者看着也心疼。三河源林农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为了三河村的村民免受来自北方刺龙苞苗之害,免费发放给乡亲们种植湾转河基地培育的刺龙苞苗,砣砣寨小组也是受益者之一,在砣砣寨发放了16000株。袁开友蹲下身去,把歪歪倒倒的刺龙苞苗扶正,手扒开泥土,把根上浅浅盖上一层土的刺龙苞苗重新种下去。两手沾着泥土,他严厉地批评了随行的种植示范户,让示范户带着他找到刺龙苞地的主子家,拿过一把锄头,在院子旁的菜地里现场指导种植法。
三河村建档立卡户挂名在三河源林农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有24户。建档立卡户在公司的刺龙苞基地上干活,工资比别人高出10元。公司租用土地的农户,由公司补助1000元。2017年,公司实施方案。公司把刺龙苞地种好了,再让贫困户来管理(公司提供土地和刺龙苞苗,或贫困户有土地公司提供刺龙苞苗,都一概而论)。贫困户第一年种植刺龙苞没有收入,公司以工代酬,每亩补助300元。第二年种植刺龙苞有收成了,贫困户与公司三七开,公司三成,贫困户七成。第三年是刺龙苞种植丰产期,贫困户和公司五五开。2017年10月种植刺龙苞苗木,到2018年10月没有收入的建档立卡户,每户由公司保底分红1500元。
湾转河流域内有个亚扁洛小组,2015年3月,该小组只有两户低保户种植了刺龙苞苗,即李忠华种植了16亩,李荣成种植了8亩。2018年,该小组种植刺龙苞发展到14户。李忠华是残疾人,但他是亚扁洛小组的副组长,也是刺龙苞种植示范户。我到他家地里参观楤木,他喜滋滋地告诉我,刺龙苞浑身是宝,其苞芽、叶子、皮子都能卖给加工厂。他描述了骑着摩托车从湾转河自家地里送刺龙苞鲜苞芽到三河源庄园的情景,说加工厂的建立鼓励了农民种植刺龙苞的积极性,不仅方便当地老百姓送货,且令老百姓们感到种刺龙苞有希望。他说,三年前,自己就觉得种植刺龙苞是一个致富的思路,他参加了河新楤木种植专业合作社举办的培训,学习刺龙苞种植方法。三年当中,他家的刺龙苞收入逐年增加,第一年收入400元,第二年收入1200元,第三年收入2500元,这让他觉得河新楤木种植专业合作社是一个可以致富的合作社,他自愿加入合作社,成了种植刺龙苞的示范户。
三河源庄园计划在十月里营业。袁开友对李忠华说,你别犹豫了,赶快发展养土鸡。你给我的庄园送一次鸡,只有一两只可不行,你要给我拉来十几二十只鸡才行。鸡蛋我全部收购,你就拼命地把土鸡发展起来。我已经在楤木基地的山上养了六百只鸡,一只鸡有一斤七八两左右。袁开友还兼任鲁掌镇教育扶贫救助会会长,他鼓励李忠华,让两个孩子好好读书,考上大学会给予适当补助。
告别李忠华家,我们驱车从山脊一路蜿蜒而下。阳光洒在树梢上,山谷景致温馨萦怀。路边有户人家的院坝里,忙着杀猪的,忙着择菜的,忙着打牌玩乐的,还有闲聊的,就像办喜事般热闹。院门外,有一伙人围着两个烧烤架烧烤。主人力邀我们下车,这才得知,这户人家正在杀年猪,请亲朋好友和乡邻吃杀猪饭。
五
以“林——药”、“林——菜”、“林——草”、“林——畜”等四种模式发展起来的三河村林下经济,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路子。为了保护环境,村里制定了村规民约,要求村民不上山砍柴,不使用農药,建起湿地生态公园。到三河村游览,在三条河流畔散步,徜徉鸟语花香里,心如贪杯的孩子,不知不觉酩酊大醉。
湾转河楤木基地对面是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块基地间有个箐沟,沟里树木高大,里面建了两个鸟塘,即“怒江一号鸟阁”、“泸水一号鸟阁”。鸟塘用钢架搭在树木间,由遮阴网围成。塘壁开了十个小小观察口,就像可开合的小天窗。每个小天窗就是一个机位,便于长枪大炮般的摄影镜头隐蔽拍摄。人坐在被遮阴网包围的空间里,可以在镜头后看到鸟,鸟却看不到人。这样的拍摄,被摄影人风趣地称为“打鸟”。我随州科学技术局一行人进入鸟塘参观时,没听到鸟叫声。张朝江说,他去把鸟叫来,让我们不要说话,免得惊吓了鸟。说完,他拿了鸟食,离开鸟塘进入林子。我们一人占据一个机位,屏住呼吸紧盯着他,激动地等待着鸟飞来。他投放鸟食后,就像给鸡撒苞谷籽般呼唤几声,回头给我们做了一个“OK”手势。
真有鸟飞来了!由远而近,叫声清脆。一只,两只,三只……几只银耳相思鸟就像调皮捣蛋的孩子,欢叫着打闹着飞了过来,一只接着一只,停落在树枝上。它们就像训练有素的鸟卫士,站成一排,鸟与鸟间距相等。张朝江犹如鸟大王,检阅这群空降兵。一只松鼠也来凑热闹,站在树枝上倾听鸟鸣。眼前上演的一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景,让在场的人兴奋不已。
“鸟人”,这是怒江州摄影界的朋友送给张朝江的雅称。
“张朝江的鸟塘”,在湾转河楤木基地里,州科学技术局的人亲切而自豪地说。这句话的分量,随着对楤木基地的深入采访,我才深切感受到科技工作者对怒江大地的深厚情感。
保山市在百花岭打造鸟基地,当地老百姓自觉爱鸟护鸟。发展鸟产业致富,百花岭成了滇西北一块观赏拍摄鸟类的胜地。“鸟塘”是人们对摄鸟基地的通用语。“鸟阁”,这是张朝江对三河村楤木基地鸟塘的定位,目的是要与百花岭的鸟塘有所区别,冀望怒江州鸟产业发展趋势要高于保山的鸟产业。
2007年到2017年,转眼间十年过去了,从三河村古炭河袁开友父子俩的楤木驯化试验地,到湾转河三河源林农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楤木基地,千亩标准示范地成型,楤木驯化样板已经成熟,且达到了辐射推广的程度。楤木产业如何推广,这是政府领导层决策的事情,州科学技術局的科技工作引导已经达到目的,科技工作者张朝江的工作告一段落,他圆满地完成了州科学技术局领导交给的任务。
三河村楤木事业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风风雨雨。三河源林农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建设第二块楤木示范基地后,因生产效益不好,公司老总袁开友面临资金短缺问题,他支撑不下去了。这位农民老总难过地对张朝江说,张哥,我们不干楤木了,我干不下去了。张朝江鼓励道,前面的路你已经迈出去了,一定要坚持下去,如果你不坚持,半途而废,楤木驯化及种植的梦想永远也成功不了。袁开友听了后,咬牙坚持下来。一晃三年时间过去了,千亩楤木基地建设大功告成,三河畔建起三河源庄园。袁开友的楤木事业集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三河源庄园内的加工厂里,冷库里可以容纳二三十吨刺龙苞鲜品。作为刺龙苞销售策略,他们将春天上市的刺龙苞芽储藏在冷库里,犹如一箱箱子弹入库,待到秋冬季节,市面上再也找不到刺龙苞这道山珍野菜时,贮存在冷库里的“子弹”通过网络竞卖,快递让“子弹”飞往全国各地。袁开友有个微信公众号,他是个精明的微商。
刺龙苞中,“子弹头”是市场上抢手的山珍野菜,人们不惜七八十元一斤购买。刺龙苞侧芽成了面条加工的主要材料,刺龙苞皮削刺后可用来酿造楤木酒,刺龙苞根是难得的滋补品。作为林木之一,刺龙苞浑身是宝,但三河源庄园的加工厂因刺龙苞产量不足而机器开动不起来,使得只有投入没有收入的企业面临困境。如何走出困境,这也是科技工作者张朝江在对公司的技术指导扶持中所思考的问题。
早就听说保山百花岭鸟基地,但一直忙碌在科技扶贫阵线上的张朝江无暇前往参观。2016年9月份,他终于有机会到百花岭鸟基地,即被优美环境里的可爱鸟类迷住了。张朝江是位摄影家,此行开启了他拍摄鸟类的兴趣。次年元月,他开始加入“打鸟”的队伍,但真正投入是在同年6月,逢周末或节假日,他便开车往百花岭鸟基地。这一年,保山媒体报道,一只鸟在百花岭产生的价值是160万,盈江也报道一只犀鸟为当地老百姓创造了价值60万。所谓的一只鸟,是指这两个地区鸟类所带动的第三产业的创收。“一只鸟”创造的财富很有值价,也很现实。
百花岭基地在拍鸟旺季里,创造了百多万值价的那个鸟塘,虽只有十二个机位,却吸引了拍鸟爱好者蜂拥而至,每天机位满座,这样状况持续将近四十八天。鸟塘主人没在吃住方面赚来客的钱,因为来客住在别人家里,但因为“一只鸟”所在,鸟塘人流量就像哗啦啦流淌的水。张朝江也慕名前来,鸟塘主人抱歉地说,大哥,对不起了,你只能等两三天后再说了,到时鸟塘里怎么拥挤,我也给你腾出一个机位,若按照这两三天的客流,你要等上好几天才有位置。同是“打鸟”人,人家已排队等了好几天,张朝江不敢插队。这次拍鸟遭遇,以及平时的拍鸟体验,引起张朝江思考,鸟塘的产业为何这样兴旺?同在高黎贡山国家自然资源保护区内,这份产业为何就不能在怒江发展?从保山百花岭鸟基地回来后,张朝江协同拍鸟爱好者利用周末时间到洛本卓乡金满村,这个地处高黎贡山深处的村民委员会,辖区内有啥好的鸟,他想实地考察一下。令张朝江想不到的事,他们在金满村拍摄到血雉、火尾太阳鸟、火尾绿鹛等国家级保护的珍贵鸟类。
由鸟想到三河村楤木基地的公司面临困境,张朝江脑海里灵光一闪,何不在楤木基地内建盖鸟塘,就像楤木示范种植地那样,以湾转河楤木基地为核心,带动三河村民发展鸟产业,进而辐射全州。他兴奋地把自己的打算跟袁开友说了,但袁开友反应冷淡,对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产业提不起兴趣。在楤木基地搞鸟塘体验馆,袁开友不敢贸然投资。生态怒江建设,需要像袁开友这样的企业牵头人。张朝江理解袁开友面临的困境和压力,决定助他一把,自己先垫付投资在楤木基地上建盖鸟塘,他相信袁开友看到商机后,会同意投资鸟塘。袁开友对张朝江热心鸟塘建设不理解,问道,张哥,你投入这个干啥?张朝江风趣地回答,我教你发财。张朝江对三河村的科技扶持,自觉地从楤木产业转向鸟产业。他的休息日耗在三河村,足迹踏遍湾转河、滴水河、古炭河流域,通过调查,对鸟产业在三河村的开掘和发展心中有数。他曾三次带着袁开友到保山百花岭鸟基地考察。在张朝江的影响下,袁开友开始接受鸟产业,态度有了改变,从观望到积极支持张朝江在三河村的“打鸟”行动。扶持楤木基地的第三产业,成了张朝江在工作之余的无私付出。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为了打造世界级旅游项目,方便各方游客,2018年元旦,首次打破了自治州的阔时节在12月20日至22日放假三天的传统时间,把阔时节假并入元旦节,两个重要节日连在一起过,变成了五天长假。张朝江利用长假去建怒江一号、泸水一号鸟阁,计划后续建盖福贡、贡山、兰坪一号鸟阁。他在湾转河楤木基地创建鸟塘,不图回报。他对袁开友说,我只是协助你,把鸟塘做起来,至于我怎么做,你不要管。张朝江建起的两个鸟阁,袁开友提供场地和建筑材料,张朝江组织施工。
怒江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居于“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区的腹心地带。境内有高黎贡山、碧罗雪山、担当力卡山、云岭四座大山,独龙江、怒江、澜沧江由北向南并流于四座大山之间,其中高黎贡山在州境内长320公里,涵盖了泸水市、福贡县、贡山县。高黎贡山在保山市境内长一百多公里,在盈江境内长十多公里。作为拥有高黎贡山长度最大的怒江州,鸟资源远远超过保山、盈江。高黎贡山山系鸟类,据官方目前公布有525种,保山公布境内有300多种。同处高黎贡山山系,怒江、保山、盈江有共同的鸟类品种外,还拥有各自独有的品种。
中国鸟网会员有20万人,且南方拍鸟者喜欢到北方拍摄,北方拍鸟者喜欢到南方拍摄,于是成了这样的现象,当地鸟塘客源丰富,南北的鸟类摄友旗鼓相当。与此同时,观鸟的队伍也不可小觑。鸟类摄友年龄多在五十岁以上,其中香港、台湾、新加坡人较多。观鸟爱好者年龄结构有老有幼。张朝江对观鸟者印象深刻,来自一位六岁小孩。小孩能说出600多种鸟名,并能滔滔不绝地讲述这些鸟的特色习性。作为拍鸟爱好者,张朝江深知摄友情怀,他们为了拍摄一只鸟,不惜几千里路程往返。有个新加坡人,为了拍摄一只血雀,几次来到保山百花岭鸟基地。啊,就是拍摄这张了!当他拍摄到满意的作品时,满足地感慨。张朝江忍不住好奇问,您从新加坡飞一趟保山,机票多少钱?他说,来回一趟四五千元,这是最低的价钱了。从这些人身上,张朝江品读到内涵深厚的鸟文化,同时也强烈感觉到这也是无形的商机。
张朝江除了摄影界雅称“鸟人”,还在朋友间有个雅称“怪人”。朋友们说他脾气怪,骂人时毫不留情,但他心地善良,助人时全心全意。袁开友见识过张朝江的“怪”,深知张朝江骂人时毫不留情和拍鸟时如痴如醉。张朝江拍鸟,早上六点就去鸟塘守着,晚上很晚才回来,饿了啃一个馒头,那份耐心劲完全没有了平时做事雷厉风行的爷们样儿。随着对楤木基地的深入采访,三番两次与张朝江打交道,我见识了他的“鸟人”一面,也见识了他的“怪人”一面。这个“怪”,是他对楤木基地的深情,是他对鸟基地的投入。这份深情与投入,在他讲话中自然而然地流露无遗,“我们的楤木基地”、“我们的鸟阁”,这样的口头禅,予他而言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我听起来,却是格外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湾转河楤木基地的鸟阁成了高黎贡山众多鸟类的乐园,张朝江买来鸟食喂鸟,鸟就像他养在自家院坝里的鸡一样,“呜——”他叫一声,鸟就应声飞来了。楤木基地里示范性建起的两个鸟阁,张朝江委托基地管理员密波四喂养鸟阁里的鸟。密波四高兴地说,不得了啊,这个鸟就像张哥养起来一样。已到中年的密波四说,长这么大,他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情景。张朝江叮嘱密波四要保护好鸟,别让人打鸟。
冬天,高黎贡山上白雪皑皑,鸟从山上飞下山来寻食。湾转河鸟阁迎来了二次下山的高黎贡山鸟,也迎来了来自辽宁、贵州及盈江地区的几批鸟类摄影爱好者,可惜三河源庄园住宿设施没安排好,这批人兴致勃勃来到三河村,只能返回六库城里住宿。中国鸟网的副版主(实际是总版主负责人)重庆老程来到三河村拍鸟,送给三河源庄园二十张照片,这些高水平的摄影佳作,袁开友计划在庄园开张时扩印挂在展厅。重庆老程在湾转河楤木基地“打”了几天鸟后,品味着舌尖上流连的楤木味道,感慨地对袁开友等人说,你们怒江的这个寨子,三五年内会发达起来,老百姓自己会盖高楼和宾馆。
重庆老陈的话,令我想起亚扁洛小组的李忠华家。李忠华刚与父母分户另过,他本人残疾,声带嘶哑,两个女儿一个在泸水一中读高中,一个在鲁掌中学读初中。李忠华家有一人享受低保,属于贫困户但不是建档立卡户。他家在政府补助下修建了新房,但没有搬入新房,还住在老房子里。我问他原因,他说新房那边还没有厨房。由楤木产业到鸟产业,想到可观的前景,三河村如李忠华一样境况的乡亲们,相信他们定会过上美好的生活。
“养鸟也与驯化楤木一样的道理,我们搞科技的,若要在怒江做鸟产业并加以推广,就先要把怒江的鸟资源搞清楚,拿出第一手材料。我们有什么鸟的资源,怒江境内鸟类品种到底有多少,是如何栖息,这些都要总结出来。总结出来了,要设点,隔范围,家家户户都在搞鸟塘,储备投食点,喂高黎贡山鸟食,给鸟儿一个救护站。这样做以后,鸟本身繁殖会越来越多,我们培林人也会越来越多,生态自然也就恢复了。”张朝江动情地说。他不仅勘察三河村乃至泸水市高黎贡山鸟资源,还到贡山县独龙江、兰坪县富和山等地考察。我到湾转河楤木基地参观鸟阁时,那里只有十多种鸟,时隔三个多月后再去,鸟塘里已有三十多种鸟了。张朝江为这些鸟建立了档案。他兴奋地给我看在金满村拍摄到的血雉,这是珍贵的鸟类品种。他压抑不住内心的喜悦告诉我,红嘴蓝鹊落户“怒江一号鸟阁”了。大鸟进塘,是难得的事情,“鸟人”张朝江的高兴可想而知。
《怒江高黎贡山自然观察手册》在对鸟类的记载里,明确指出怒江高黎贡山区域既有典型青藏高原及横断山区的鸟种,也不乏偏热带、亚热带的东洋界鸟类,在垂直分布带上,有代表干热河谷、代表低海拔常绿阔叶林、高海拔草甸和流石滩区域的鸟,鸟类多样性显示出怒江境内的高黎贡山的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值得关注的是独龙江区域拥有更多的狭域分布鸟种,如在中国记录极少的黄腰响蜜?、斑尾鹃鸠、丽?、灰脸鹟莺、蓝翅噪鹛、黄喉雀鹛、白颈凤鹛、大长嘴地鸫。其中黄喉雀鹛、白项凤鹛、丽?为本地区域典型的狭域分布鸟种。黑头鹀等鸟种5月时出现在独龙江河谷,暗示这里存在一条与新疆、中亚相互联系的鸟类迁徙通道。高黎贡山山脊的杜鹃和箭竹灌丛,是白尾梢虹雉、火尾绿鹛、剑嘴鹛等东喜马拉雅区系鸟类最南的繁殖地。泸水片马发现了极危鸟种白腹鹭,这种鸟在世界不足500只,这也是中国发现该鸟的第一次确凿记录。”
怒江州境内的高黎贡山区域,关于鸟产业,张朝江的设想是这样的,从泸水市上江镇与保山市隆阳区交界的冷水沟开始,经过福贡县,一直到贡山县的独龙江乡迪布里垭口,在近四百公里的绵延不绝的山岭里打造鸟产业精品线。除了高黎贡山鸟资源,怒江最好的资源是滇金丝猴。滇金丝猴分布在兰坪县境内的云岭领域,风景秀丽优美,如啦井镇富和山一带,原始森林风光壮美,高山草甸精致迷人,加之县境内沉淀深厚的盐马古道文化及丰富的民族風情,吸引人前往观光旅游。由鸟产业想到滇金丝猴产业,以及怒江州精准脱贫攻坚战役,张朝江特意跟云岭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长对接过,坦诚说了自己的想法。对方听后说,可以开发,但是这种开发要有在合理的适当的时候,因为滇金丝猴活动地点属于自然保护区内,人多了会引来森林火灾,盗抢盗伐,还有游客的安全,他说这事只能是等下一步再考虑。云岭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长的一席话,对张朝江来说犹如醍醐醒顶,开发怒江的鸟产业,最好不碰触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的底线,只能在海拔1100米至2000米之间地带发展鸟产业,这个地带覆盖泸水、福贡、贡山三县。三河村开发高黎贡山鸟产业,地域在村民自有林里,不涉及自然保护区,这个村民委员会是怒江鸟产业样板基地。怒江畔的高黎贡山鸟产业带动起来并发展起来后,再辐射到怒江州境内的碧罗雪山区域,以兰坪县碧罗雪山区域为主,主要打造雉类观赏产业。怒江境内,目前发现的雉类品种有白尾梢虹雉、血雉等一级鸟类,还有红腹脚雉、白腹锦鸡等随处可见的国家二级鸟类。
鸟产业算是新兴产业,但与国家政策和自然保护区政策一脉相承。鸟产业包括观鸟、拍鸟、养鸟。把无形的鸟产业变成有形的鸟产业,无论观赏或者拍摄,客人来了,涉及到吃住问题,必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现今,保山地区的农民不再种苞谷,而主动种树种花,就是要引“金凤凰”来下金蛋。村民说,以前我们打鸟种苞谷,现在我们不种苞谷爱护鸟。同处高黎贡山山脉,怒江人为何就不能向隔壁邻居保山人取经,打造鸟产业呢?怒江州生态脆弱,建设生态怒江成为人们的共识。州里出台文件,规定25度以上坡地一律退耕还林。在这样的大气候大背景下,发展高黎贡山鸟产业刻不容缓,让老百姓不种苞谷可以,那就让他们种树种花,建设生态家园,引鸟来。
“引鸟来”,听到张朝江这样说,我感到振奋,情不自禁对他竖起大拇指。从内心来说,他仅仅是摄影爱好者,但从产业发展来说,以摄影推动爱鸟护鸟,他不是一个普通意义的“鸟人”。“引鸟来”,张朝江这样说,也是这样做。他用实际行动让袁开友看到了商机,从不了解鸟塘到理解再到接受鸟塘并积极支持张朝江的鸟产业计划推行,这两位在三河村建立楤木基地的哥俩,又在三河村开锣唱响鸟产业大计。他们计划在三河村建一百个鸟塘,为此,張朝江走遍三河村山山水水,为鸟塘建设踩点,一百个鸟塘建设点,他心中逐渐清晰起来。
每年的十月初到次年的三月底,这是高黎贡山鸟光顾鸟塘的旺季,而四月到九月,则是鸟塘的淡季,塘里基本无鸟,都飞上山了。趁鸟塘淡季,袁开友在湾转河建盖鸟塘,计划在十月前盖出三十个鸟阁,于2018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营业。与此同时,古炭河作为鸟产业试点同时运转。三十个鸟阁,由三河源林农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免费为建档立卡户投资建盖,在对外营业前,公司在“怒江一号鸟阁”“泸水一号鸟阁”举办培训班,给建档立卡户传授相关爱护鸟养护鸟的知识。
三河村成立了三河爱鸟、护鸟、观鸟(野生类专业技术)协会(暂定名),制定了协会章程,其中的第二条阐述了协会性质:三河爱鸟、护鸟、观鸟协会是三河村广大农户特别是建档立卡户自愿结合的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是发展鸟类保护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是具有科普性、公益性、群众性的社会团体组织。鸟协会通过民主选举,一致同意推举袁开友担任会长。鸟协会与楤木合作社操作相似,社员入股运转经营。其经营以三河源庄园为中心,集中三河村民共同致富。拍摄鸟、观赏鸟的游客来到三河村后,由三河源庄园接待派送,可以根据鸟分布的情况把来客分送到东家或西家去,客人吃住都在三河源庄园。建盖一个鸟阁的费用在五至八千元之间,如果老百姓加入鸟协会成为会员,鸟阁投资费用则由三河源林农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如此发展“公司+合作社社员”方式运转的鸟产业。三河村的鸟阁都是统一规格,一个鸟塘有十个机位,如果满座,一个鸟塘每天就能收入500元左右,而往返接送摄影者,帮忙背运器材及餐饮供应,每人可收取100元。鸟阁一个机位费50元,公司收入20元,社员收入30元。鸟塘投食有苹果、香蕉、葡萄、苞谷面,关键是要有面包虫,这些东西由塘主买来后,定点定时投食,一天喂一次鸟食。
三河村建盖一百个鸟阁,其中,湾转河村民每家拥有两个鸟阁。加入鸟协会会员的前提条件:自家有林地,且自愿加入。没有林地的人家,无法到别人家林地里占用鸟阁。三河源庄园统筹管理,安排游客到哪家鸟阁拍鸟,对建档立卡户相应倾斜以照顾困难户,安排游人去其鸟阁拍鸟的机会多一些。鸟产业的发展,给三河村人民出了新课题,即养护要跟得上,卫生要跟得上,提升村民自身的素质,这是必然面临的问题,培训尤其显得重要。鸟产业培训班,内容不仅仅是鸟类的养护知识,还有综合素质教育。鸟产业发展起来后,拥有鸟阁的农民,其身份不再是农民,变成了鸟导,既是塘主又是导游,这需要怒江州加大对农民的综合素质培训。
鸟产业蓝图前景可观。让鸟儿飞,才能做到真正意义的让楤木“子弹”飞。走在楤木基地上,坐在鸟阁里倾听鸟鸣,三条河滋润三河村,祝福和期望就像一对飞翔天际的双翼。
2018年5月7日至11日,由全国政协副主席卢展工率队,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牵头组织的调研组就“解决深度贫困地区脱贫问题”在云南进行调研。调研组在怒江调研期间,到了泸水市鲁掌镇三河村,对三河源林农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进行实地调研。袁开友给调查组的汇报里特别提到了鸟塘。怒江广播电视台报道中写道:“调研组了解到,该公司以刺龙苞育苗、种植、深加工为产业链,在政府及林农主管部门和乡镇政府的支持下,已累计带动农民种植近1万亩。同时,由公司担保,为建档立卡户提供每户5万元贷款作为本金入股公司,在和邮政储蓄银行签订的时间内,一年最低给每户农户保障分红资金1500元,初步探索出一条符合三河村实际,增加农民收入,增强贫困山区‘造血功能和经济发展后劲的‘精准扶贫新路子。当得知公司董事长袁开友是本地人,外出务工多年回乡创业时,调研组连连称赞他为当地脱贫攻坚事业所做出的贡献,并要求各地政府重视支持本土人才回乡带领乡亲们创办产业脱贫致富,给予公司发展大力支持。”
走在怒江畔,我碰到了几位扛着长枪短炮的摄影界朋友,他们兴奋地告我,六库城里又有新的鸟来了,叫灰头麦鸡,这是属于国家“三有保护动物”,即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这真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近几年来,栖息六库城的鸟儿越来越多,鹮嘴鹬、赤麻鸭、白鹭先后落户。我情不自禁跟随摄影家朋友们的脚步,去看他们拍摄鸟。坐在一块礁石后,静静地欣赏灰头麦鸡在江岸边觅食的美丽身影,怒江流水声格外悦耳。想起三河村的楤木基地和鸟产业,歌手子弹演唱的《让子弹飞》旋律回响耳畔:“让子弹飞飞飞,飞过山和水。让子弹飞飞飞,多远也不累。让子弹飞飞飞,从不曾后悔……”
让鸟儿飞,让“子弹”飞,在怒江州的生态建设和扶贫攻坚战中,希望楤木种植业得到发展的同时,鸟产业也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发展,相信三河村的明天更美好,怒江的明天更美好!
责任编辑 郭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