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音乐教育理论及实践意义刍议
2019-03-29曾杰
曾杰
【摘 要】生态音乐教育是伴随着教育生态学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的音乐教育观,有助于将学校、家庭、社会等多种因素有机结合起来,在全社会建立良好的音乐教育运行机制,改变课程与教学的实施环境。
【关键词】音乐教育;教育生态;生态链;生态位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2-0156-02
生态音乐教育是伴随教育生态学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的音乐教育观,它结合了音乐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生态学(尤其是人类生态学)等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研究音乐教育现象、音乐教学内容以及音乐文化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具有多学科交叉的性质,其目的是建立一种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学校内外音乐学习生态环境,提高音乐教学效率,以促进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长。
生态音乐教育观的核心思想在于把影响音乐教育的各种因素视为一个统一的、有机的、开放的系统。“它不但关注音乐教育的现象及其规律,更加侧重于把音乐教育理解为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环境关系密切的、由时间和空间构成的、开放的生态系统”[1]。在这个系统中,强调良性生态系统的整体价值、注重全面联系,强调动态过程、追求可持续发展,为音乐教育、教学生态化提供了一个整体的、动态的、关联的研究新视角。
一、生态音乐教育理论的研究现状
自1976年美国著名教育家雷克明在其《公共教育》一书中首次提出“教育生态学”这一概念以来,人们开始运用生态学的方法和原理来分析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我国,吴鼎富先生于1990年出版了《教育生态学》一书,标志着我国教育生态学研究的开始。之后,蔡际洲、罗小平、申波等音乐学者也从生态学角度结合音乐美学、音乐人类学等发表了一些研究成果,探讨了传统音乐文化的生存状态和发展空间,提出维护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生态的平等性与多样性等问题。滕守尧在《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一文中指出,生态式艺术教育是整个现代生态教育的重中之重,因为它直接让学生面对人类心理深层的生态原型[2]。
本世纪初,国内学者开始运用生态教育的观点来研究音乐教育,管建华在《21世纪音乐教育学科研究展望》一文中,提出了文化生态是新音乐教育哲学的三个导向之一,音乐文化生态已成为“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策略中的一部分,是一种新的文化发展观。周凯模在《本土音乐教育与全球文化生态平衡》一文中,从全球文化生态平衡的角度提出发展本土音乐教育事业的必要性,指出当今多元文化并存的意义和本族音乐文化对未来文化生态平衡的意义与作用。姬晨在《生态音乐教育》一文中探讨了生态音乐教育理论的研究方法、研究范畴、理论体系等重要议题。
生态音乐教育观也成为近年来学位论文选题的一个方向。董云在其博士论文《生态观视野下的音乐教育》中指出,20世纪以来我国的音乐教育主要是建立在工业文明意识形态和认识论基础上,重新发现包括本上在内的东方传统音乐及音乐教育体系的价值与意义。一些硕士论文也以生态观独有的理论视角为当代音乐教育的改进指明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二、生态音乐教育的基本原理及理论价值
(一)音乐教育的生态环境
音乐教育本身具有生态属性,这种生态属性是音乐教育自身系统内部诸要素与其环境间的有机关联与良性互动中形成的音乐教育的生命状态[3]。因此,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构成一样,音乐教育的生态环境也是以影响音乐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制约和调控作用的多元环境体系。
音乐教育的生态环境可分为三个层面:首先是宏观层面的,它是以影响音乐教育综合环境,包括外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包括文化、科技、语言文字、民族、伦理道德、社会风气习俗、宗教信仰等)组成的整体音乐教育生态系统,可视为受国家、省(区)政策影响的宏观环境;其次,是以学校教育体系为中心的音乐教育环境,包括与音乐教学相关的教学设备、师资力量、课程设置目标、教学方法、课程评价等微观系统;三是以学生的个体发展为主线的精神因素组成的系统,包括影响学生音乐学习环境的师生、家庭以及学生个人的生活空间、心理状态对音乐教育的影响。
(二)音乐教育的生态位原理
生态位是生态学中的一个概念,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在教育学中生态位是指教育者、受教育者的每一个体或一个学校、一个区域内教育工作的基本状态及其发展水平。
结合教育生态位原理,音乐教育水平的提高,需要三个因素给予支撑:一是政府的提倡、支持与投入;其次,音乐教育工作者素质的全面提高;第三,来自全社会的关注、引导与支持。这三者之间有效结合与彼此推动才能构成良好的音乐教育生态环境构架。
(三)音乐教育的边缘效应
音乐教育的边缘效应,也称周边效应,在生态学中指的是兩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在交互作用处,由于某些生态因子或系统属性的差异和协合作用而引起系统某些组成及行为的较大变化,称为边缘效应。边缘效应在教育学中主要体现在教育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上,如在我国一些偏远、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面临教育条件落后、师资力量薄弱、教育管理者的理念难以与时俱进、国家教育方针政策难以实施等问题。这种现象在音乐教育中的情况可能更为严重,许多经济欠发达地区,音乐课程本身在一些学校处于边缘化的境地,加之专业音乐教师的匮乏,政府虽然加大了教育投资,在音乐教学设备方面有所改善,但缺乏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以及受周边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使音乐教育发展滞后。边缘效应是影响我国音乐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因素。
(四)音乐教育的生态功能
音乐教育生态功能有系统内的生态功能和系统外的生态功能之分。所谓系统内功能主要是指音乐教育对受教育者个体发挥的作用和价值,通过音乐教育使受教育者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涵养美感及人格的培养;所谓外在功能主要体现在音乐教育对受教育者在政治道德方面所起的教化作用,提高社会和谐度。
从系统内功能来看,音乐教育是由教师、学生、课程、教学等因素构成的,这些因素在音乐教育中发挥着不同的功能,音乐教育的整体发展是这些功能共同作用的结果。音乐教育系统外部功能是指影响音乐教育生态系统内部运转机制的社会、家庭等因素,这些因素在音乐教育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功能不容忽视。只有各要素结构合理,实现动态的平衡,音乐教育整体系统功能才会获得可持续的发展。
三、生态音乐教育的实践途径
生态音乐教育理论有着较强的教学实践意义,注重研究那些影响音乐教育生态系统生存与发展的问题,运用生态学的一些原理有助于提高音乐教学的效率。
(一)善于运用“限制因子”定律
随着教育生态学研究的开展,人们逐渐把“限制因子”从自然因素扩展到社会因素和精神因素,限制因子理论也成为教育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在音乐教育生态环境中,几乎所有的音乐教学因素都可能成为限制因子。政府政策、教师、教材、设备、课堂教学、课外培训、国家音乐教育政策方针都是影响音乐教育生态的限制因子。在所有的限制因子中,教师作为音乐教育生态的主体因素,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堂优质课来自于一位优秀教师,具有良好音乐素养和教学素养的教师是音乐课堂质量的重要保证”[5]。如果音乐教师不合格则其他限制因子就很难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因此,音乐教育一方面要研究影响音乐教育发展的限制因子,根据音乐教学的特点和需求,创建良好的音乐教学外部环境和运行机制;另一方面,音乐教师也要研究音乐教学中的“限制因子”,科学、合理、有效地安排音乐教学内容,准确把握音乐教学的“质”和“量”的协调、统一,有针对性地针对个体进行合理训练,充分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个体生态因子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避免音乐教育的“花盆效应”
花盆效应在生态学也称为局部生境效应,是一个半人工、半自然的小生态环境,在空间上有局限性,要人为地为之创造适宜的环境。在音乐教学中无论是从音乐实践还是音乐教学内容,单一的、封闭的音乐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都难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音乐成长环境。首先,音乐教育的内容应当是开放的、多元化的,虽然我国在这方面已有一定的研究成果并逐步实施,但目前,基层的音乐教师队伍对西方音乐教育体系和多元化音乐文化发展的认知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其次,音乐教育的实践有待进一步加强,音乐实践要走出课堂、走出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当为学生提供各方面的音乐实践平台和机会,让音乐教学不仅仅停留于课堂,器乐学习不仅仅停留在家里,让音乐教学实践内容打破空间的局限性,建立一个开放的音乐教育空间。
(三)创设良好的音乐教育生态链
与自然界的“生态链”原理相同,教育生态系统生态链中各因子之间一定的改变也会影响教育活动的开展。从宏观上看,音乐教育生态的建设与培育已远远超出了音乐教育本身,政府、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力量缺一不可。良好的音乐教育生态链是政府、学校与社会创造的三方有机结合的政策方针、投入、管理、监督等全方位的社会运行机制。全社会应当树立良好的音乐教育生态意识,把音乐教育作为发展完整人格的教育,破除狭隘的音乐技能学习观念,把完整人格的培养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开发系统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社会以及家庭音乐培训对学校音乐教育的促进作用。
从微观的角度,音乐课堂教学也有着与其他生态系统一样的共性。各教学因子之间只有保持某种生态平衡,协调一致,才能实现教育教学的最佳效果。从教育生态学的观点来看,教学目标、课程大纲、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教学管理质量评估以及教学能力等诸因素构成了一个小的生态链,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任何一个教学生态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危及整个教学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環。
四、结语
从生态观的视角探索音乐教学主体与教学环境诸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于发挥音乐教育的功能,提升音乐课堂教学质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遵从音乐教育生态的基本规律,在音乐教学中积极探索和实践生态化课堂教学模式,才能彻底改变传统的课程与教学的组织方法,改变课程与教学的实施环境而某种音乐教育范式的萌芽、发展、衰落都与其相应的社会、文化环境有关,也是对整体文化生态的适应。
参考文献:
[1]姬晨.生态音乐教育——一种新型音乐教育观的研究[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3).
[2]滕守尧.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J].社会科学展现,2009(1).
[3]董云.生态观视野下的音乐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