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驴得水》看乡村电影伦理表述

2019-03-29田畅

戏剧之家 2019年2期
关键词:驴得水伦理

田畅

【摘 要】《驴得水》是一部新时期的乡村电影,影片讽刺了社会问题和潜规则,描绘了一个乡土世外桃源。本文从伦理学的角度出发,分析影片中体现出的伦理道德,以及影片对当下社会主义道德伦理塑造的启示。

【关键词】驴得水;乡村电影;伦理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2-0097-02

现代意义上的“乡村电影”中的“乡村”是一个中性词,意指作品叙事的客观对象。①乡村电影作为以乡村为叙事空间、关注乡村生活状态的电影作品的属概念。由于时代背景和具体文化语境不同,中国的乡村电影关注点也有所不同。新时期乡村电影不仅以审视的眼光揭露并批判乡村文化中的丑陋,同时通过讴歌和赞扬乡村生活中和谐的人际关系、质朴淳厚的民风民俗,为现代生活中感到焦躁、紧张和压抑的受众提供一片精神乐土。

电影《驴得水》改编自导演周申、刘露的同名话剧作品,讲述了民国时期一所偏远乡村学校中,教师们将一头驴虚报成老师冒领薪水而引发的故事,讽刺了社会的教育问题与潜规则。《驴得水》用诗意的镜头语言,体现了乡村中国的风土人情,也许对今后乡村电影的伦理表述是一个不无裨益的启示。

一、诗意化的镜头

乡村电影中伦理价值观的表述离不开独具特色的视听语言,诗意化的镜头恰是表现乡村故事的最佳影视语言。诗意化镜头讲究“言外之意”与“象外之意”,强调用画面背后的意蕴来传递情感,重视对历史和人生的厚重思考。在影片中,注重全景镜头、空鏡头、景深镜头的运用,画面唯美,意蕴深远。

空镜头、全景镜头、景深镜头的运用给人舒缓的感觉,视野开阔、画面淡雅、构图清新,展现出一派世外桃源式的田园风光。影片开始,一段悠扬轻快的手风琴伴奏,全景镜头中出现了草原、马群、土丘、孤树、民国国旗、秋千,最后出现了三民小学校门口。一组空镜头交代了故事发生地,一个风景如画的美丽乡村。铜匠痴迷一曼,分别时依依不舍,站在草原上唱起了情歌。原本跟着一曼的镜头,随着声音逐渐展现出一曼身后的铜匠,近景是一曼,远景是铜匠,背景是草原。景深镜头中的两个人相视凝望,一曼低头含笑,清纯可人。

诗意化的叙事镜头中,画面淡雅唯美,构图受中国古典山水画影响,画面色彩不强调色块的堆积,淡淡的水墨,渲染在柔和的宣纸之上,这种古朴、苍茫、原始的画面传递出悠然恬淡宁静空灵之感、哀怨伤感凄婉朦胧之境。②以《驴得水》为例,观众在镜头画面的带领下,与剧中人一起回到大草原上的三民小学。整个故事有一条重要的意象:山丘。它在影片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不仅仅是剧中人生活的一个部分,它的每次出现都推动了剧情的发展,用诗意的画面承载了命运的变幻。接到上级要来视察的通知,到铜匠第一次离开,再到后来铜匠被评为乡村教育家,最后大闹婚礼,总有一幅山丘草地蓝天图。这幅画面不仅用来交代环境,分隔故事,更引人深思,展现出无穷意蕴。

二、贪愚弱私的伦理批判

影片由话剧改编而来,在空间的调度上难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其紧凑的情节、深刻的寓意却力挽狂澜,使其成为得到观众普遍认可的优秀国产影片。正如它的宣传标语“讲一个笑话,你可别哭”所暗示的,这是一场引人深思、发人深省的闹剧:在闭塞落后的乡村,几个知识分子以“改变中国农民的贪、愚、弱、私”为己任,却在重重危机事件中展现出他们各自“贪、愚、弱、私”的特点,而经过他们点拨教育的当地村民铜匠,也最终暴露出本性的贪婪自私、铁石心肠。虽然影片的时间背景设定在民国三十一年,但其更像是架空上演的一场闹剧,剧中角色之间的冲突矛盾并无明显的时代烙印。导演有意避开物质匮乏和精神困境这两方面的矛盾指向,直击社会的伦理危机。鲁迅说,“喜剧是将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影片《驴得水》呈现给观众的就是一幅关于人性的弱点与道德的虚伪的画卷。

(一)裴魁山的贪:道德的制高点与利益的维护欲

“道德和利益的关系,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③西方的历史上,虽有很多伦理学家反对道德与利益有必然的联系,但近代已有学派明确肯定了利益是道德的基础。而在我国,孔子在千年之前就阐述过“利”与“义”的关系: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④及至孟子,“义”的行为直接与善相关,能否为义舍利,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善良、有无道德的标准。

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以“礼仪之邦”著称的中国,比西方各国拥有更为根深蒂固的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正是在这种传统观念的渗透和教化下,影片中,当校长提出要通过给学生发奖学金的方式来留住学生时,周铁男和张一曼都愿意捐出自己的工资。在他们的意识中,私有财产即“利”并不是最重要的,促成一件对学校、学生有益的事情才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裴魁山的贪念在这时便表现出来,他一本正经地拿教育的目的来为自己打掩护,按照他的说法:搞这个乡村教育实验是为了改变中国农民的贪、愚、弱、私,而通过发奖学金这种贿赂的方式笼络学生恰会助长农民的贪念。这时心直口快的周铁男一句“拉倒吧,不想出钱你就直说”撕破了裴魁山想要站在道德制高点保护个人利益的虚伪嘴脸。打着消除他人贪念的旗号来掩饰自己内心的贪念,既想不受道德谴责,又想牢牢维护自身利益,裴魁山作为知识分子的这种贪比农民直接坦露的贪念更为可怕。也正是这种贪念,使他在后来的情节发展中表现出更加丑陋的嘴脸。

(二)周铁男的愚:被自保心理扼杀的正义感

人生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是中国伦理思想家们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这就向人们抛出一个该怎样看待生死的问题。《左传》中有三不朽:“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⑤也就是说,在中国传统的伦理体系中,立德、立功、立言堪称人生的价值之所在,为这“三不朽”而献出生命,虽死犹荣。

周铁男作为影片前后反差最大的角色,诠释了“愚”的源头——自保心理。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然而在周铁男身上呈现的却是一个被子弹吓破胆儿的知识分子形象。其实故事伊始,抢救着火的驴棚环节就能看得出,周铁男虽具备很强的执行力,却也是一个自保意识极强的人,救火过程中他对身陷困境的张一曼的帮助止于口头提醒,并不会身体力行地去保护她。周铁男坚持正义的前提是他自己处于安全的境地,一旦他意识到站在正义的一面会将自己置于险境,他就会立刻变成一个跪地求饶的讨好者,一个目睹恶行的沉默者,甚至是一个迫害他人的帮凶。民间流传的“好死不如赖活着”的苟且精神成为一个所谓的知识分子此时的信仰,他从一个善良正直、富有责任感的热血男儿变为一副毫无尊严、卑躬屈膝的走狗模样,在其中作祟的便是被用“明哲”来形容的自保心理。一旦人人都具有强烈的自保欲望,一群愚民便也就此产生。

(三)张一曼的弱:开放在保守的夹缝里

社会风气的特征突出表现在男女之间的婚恋伦理关系中。受传统伦理道德的教化,男女“男尊女卑”的社会地位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得以巩固,“三纲五常”则将女性置于被动的地位,而在性道德上更是以“男女授受不亲”来杜绝。“五四运动”之后,随着国外“民主”“自由”思想的深入传播,人们开始更多地追寻自身的价值、追求自由的婚恋观。新旧思想观念的冲突,难免会引发一系列悲剧,而女性的弱势地位便在男性的蓄意报复下更显无助。

张一曼是影片中最具悲剧性的角色。她是一位心思单纯善良的女性,校长提出捐款集资拉拢学生上课时,她在没搞清楚状况的情况下就投赞成票,说明她对校长、同事无条件的信任。同时她又是性意识开放的女性,不为世俗道德束缚,无论在言语上还是行动上,都展现出放浪不羁的特点。这样两个看似矛盾的性格特点预示了她悲剧的命运:被两个男人爱,却在拒绝他们后遭到两人报复性的摧残伤害。哪怕是知识也无法成全她身心的自由,越是追求自由,越使她成为男人展示权利所借用的一个靶子。从开始为集体利益的热情“奉献”,到最后因个人魅力引来的打击报复,她是贡献最大的,也是受伤害最深的,她像是一只努力想要挣脱世俗的魔爪却终究被男权镇压禁锢的笼中鸟,势单力薄,她逃不过弱者妥协服从的命运。然而,更加悲哀的是,她性格中善良的那部分才是她最为致命的软肋。

(四)校长的私:为个人理想捆绑他人命运

知识分子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人生境界的提升,自我意识的产生。最高理想也是伦理学研究的问题之一。“中国古代的伦理思想家认为,人们为学的目的就在于变化气质、陶冶性情,以便最终成为圣人或真人。”⑥在這部影片中,校长似乎一直都是为大局考虑的长者,但他的“大局”只是为了圆满“吕得水老师”这一谎言,以便成全其农村教育理想。从最初他默许张一曼“睡服”铜匠,又将她推向凶悍的铜匠媳妇儿,到最后亲自担任诛张一曼心的刽子手,好像每一步都是无奈之举,实际上每一步都是自私之举。校长的自私才是这场悲剧不断扩大的源动力,为了圆一个谎,他甚至于不惜以自己的女儿为筹码,只因这个谎言中他是最大的受益者。校长是一个有权利的角色,而权利者的私是最为可怕的,它可以改变无权者的命运。

三、高扬社会主义道德观

伴随新文化传入农村的新伦理打破了旧的乡村伦理体系,在新旧冲突中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应运而生。正如影片最后的画面,佳佳坐着马车,打开箱子,彩球滚落在草地上,大地一片斑斓,她去了延安,离开了旧社会,开始了新生活。这段诗意的镜头语言是对佳佳单纯善良的肯定,也是对其表现出的社会主义道德的肯定。新时代,乡村电影要批判“贪愚弱私”,弘扬正能量,高扬社会主义道德观。

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建乡村电影中伦理体系的基石。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乡村电影从现实生活中取材,并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大众伦理规范的形成。

注释:

①孙宝国.乡土电影概念辨析与历史分期[J].电影文学,2015(3).

②丁雅琳.论中国诗意电影中的诗意元素[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11).

③唐凯麟.伦理学[M].安徽文艺出版社,2017.

④罗国杰.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7.

⑤罗国杰.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10.

⑥罗国杰.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8.

猜你喜欢

驴得水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向《驴得水》的主创致敬
美媒评《驴得水》:有瑕疵的好故事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论《觉醒》中的伦理关系
从变译理论看翻译伦理
婚姻家庭法的伦理性及其立法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