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审计准则中重要性水平确定的思考

2019-03-29

福建质量管理 2019年12期
关键词:错报财务报表实务

(北京工商大学 北京 100000)

审计的重要性水平确定是审计过程中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它贯穿审计工作的始终,因此对于审计重要性水平的理解和合理运用一直是审计人员比较关注的焦点问题。但由于准则在一些项目的选择上给予了注册会计师一定的自由选择权,实务中对于审计重要性水平的理解和使用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依托于审计准则的规定,从重要性的含义以及分类出发,深入论述了重要性水平在实务运用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一、重要性的含义及分类

(一)重要性的含义

重要性取决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的判断。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

(二)重要性的分类

审计重要性一般分成三类,即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实际执行的重要性和特定类别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重要性水平。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是对于财务报表整体而言的,在实际执行审计工作中并不将其作为识别错报的标准,而且它必须大于实际执行的重要性的。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是在审计工作中使用的重要性水平,它的目的是为了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特定类别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重要性水平是在特殊情况下制定的,如果企业存在这样的账户就要为相应的账户制定对应的重要性水平,所以这类重要性水平会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而有所变化。

二、审计重要性原则的具体运用

(一)计划审计工作

计划审计工作的一项任务就是制定总体审计策略,总体审计策略的范围包括确定所需执行的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重要性水平越合适,根据其确定的审计程序执行越有效,执行审计程序所需的时间和范围更合理。除此之外,在计划审计阶段运用审计重要性原则对于注册会计师确定允许漏报存在的误差范围是至关重要的。

(二)执行审计工作

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注册会计师会执行一些必须的审计程序,从而会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状况以及业务状况有进一步的了解。在这个时候,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对被审单位的深入了解来重新考虑计划阶段确认的重大错报风险是否发生变化,之前确定的重要性水平是否需要调整。当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与预期的风险相比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注册会计师可能需要修改相关项目的重要性水平。

(三)完成审计工作

完成审计工作时,要对审计结果进行评价,这主要为了确定将要发表的审计意见的类型以及在整个审计工作中是否遵循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为此,注册会计师需要对之前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和被审单位的审计风险作出最终的评价。注册会计师通过执行一系列程序来判断目前审计风险所处的水平,如果注册会计师通过职业判断仍然认为风险可以接受,则不用调整之前确认的重要性水平;反之,注册会计师需要考虑之前确认的重要性水平是否仍然恰当,是否需要进一步实施实质性测试,是否需要在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或治理层进行沟通,是否需要调整之前确认的重要性水平。

三、审计重要性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计算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时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应用中,注册会计师在计算重要性水平时,主要面临以下两个问题:

(1)基准指标的选择。我国的审计准则对于重要性水平确定的指标只给出参考,但是没有明确具体情境之下采用哪种指标比较合适。所以在实务中注册会计师在选择指标时,会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而且目前也没有一个能够令所有审计从业人员共同信服的标准。(2)计算比率的选用。审计准则指出当以资产总额作为基准指标时,一般选择的比率是0.5%-1%;当选择净资产作为基准指标时,一般选择的比率是1%;当选择营业收入作为基准指标时,一般选择的比率是0.5%-1%;当选择净利润作为基准指标时,一般选择的比率为5%-10%等。

(二)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确认问题

对于实际中账户和交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确定在实务当中是有一些模糊的,因为审计准则对于该事项规定是没有具体限制的,既可将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分配至各账户或各类交易,也可单独确定各账户和交易的重要性水平,所以审计人员同样也具有很大的选择空间。到底是分配合理还是不分配合理,什么时候选择分配,什么时候不分配,这在理论上的解释都不明确,实务中也是比较有争议的。

(三)重要性水平在集团审计中运用存在的问题

集团中各个组成部分的重要性水平是根据本身所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水平来分别确定的,且不得高于集团整体层面的重要性水平。审计准则对该事项的规定也是比较模糊的,注册会计师在集团审计中对子公司重要性水平的确定有很大的选择空间,而这种选择空间带来的随意性会使得审计人员发表不正确审计报告的风险增大。

四、解决审计重要性运用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合理确定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

在确定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做出判断,先找出对被审单位财务报表比较关注的使用人群,然后收集资料找出这些财务报表使用者他们感兴趣的财务指标以及可能的用途。另一方面注册会计师还应当将被审单位本身的经营状况、行业所处的竞争环境以及本企业所属的生命周期考虑进去,因为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状况不同、行业竞争状况不同以及所处的生命时期不同,其该盈利能力和盈利水平也是不相同的。因此在对重要性水平进行判断时,要根据公司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确定。

(二)合理确定交易、账户余额和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按一定的比例将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分配给各资产项目可以大致确定交易、账户余额和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这是实务中常用的方法。使用该方法应该首先确定这些账户期末是存在余额的。除此之外,为了提高分配的客观性以及对审计风险的控制,还应当审查这些账户余额的准确性。

(三)改进集团审计中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有关部门应当完善重要性水平确定相关的准则,针对实务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出台更加明确的规范性文件。当集团注册会计师与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不属于同一家会计师事务所时,要保证两个团队的沟通的充分性。另外,注册会计师可以在统筹考虑整个集团的状况下分别确定各个重要组成部分财务报表的重要性水平,从而较低出具错误审计报告的风险。

猜你喜欢

错报财务报表实务
基于数据挖掘的重大错报风险识别和评估研究
“事前震慑”与“事后纠偏”:分析师关注对财务错报和重述的跨期监管研究
新会计准则下企业合并财务报表的研究
ICC TA858rev实务应用探讨
我国财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的整合研究
内部控制审计对财务报表信息质量的影响
ODI实务
FDI实务
从内部审计的角度探索跟踪审计实务
浅析重要性水平与重大错报风险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