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这一篇”散文的教学价值及其实现策略

2019-03-28壮亚芬

江苏教育 2019年3期
关键词:散文教学境界散文

【摘 要】从散文教学的现状来看,大部分教师忽视了每一篇散文的独特性,教学偏离了“这一篇”散文的“语言”与“人文”境界。散文教学应更近“语言”、更近“人物”、更近“散文”来关注散文的教学意味,回到课堂去发现“这一篇”语言的独特,发现“这一人”体验的独特,发现“这一篇”文体的独特,守护文本的独特,收获一片独特的意境,过上一段独特的教育生活。

【关键词】“这一篇”散文;散文教学;独特意味;境界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09-0033-05

【作者简介】壮亚芬,江苏省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江苏常州,213164)副校长,高级教师,常州市学科带头人。

在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选文中,散文占的比重都比较大。与散文在语文教材中的突出地位相比,研究者对散文阅读教学规律的研究与总结比较少,既缺乏对散文共性特点的研究,又缺少对每一篇散文独特性的关注,忽视了“这一篇”散文的价值和意义。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忽视语言特质。散文的语言大都具有独特性和个体性,意在表达作者的独特心路。如果引入过多的教学资源、过于繁杂的教学方式,会使课堂流于表面的热闹而疏离了“这一篇”散文的语言本质。其二,缺失人文内涵。小学教材中的散文主题鲜明,易于理解,不少教师在教学时不注重理解过程而直接揭示主题和中心思想。这种对主题理解肤浅、侵占读者阅读感受的教学方式,会令学生产生说教和强制的感受,无法体验散文教学内在的人文内涵。其三,疏离“散文”共性。每一篇散文都有其独特之美,也有着散文文体共有的“基本元素”。教学时,教师若仅凭自己原有的教学经验或照搬一定的教学套路去教学散文,学生很难通过“系列”的散文学习体会散文的文体特性和独特之美。

有鉴于此,本文以苏教版五下《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为例,回归“这一篇”散文的教学意味,探索“这一篇”散文的教学策略,以期守护“这一篇”散文的境界。

一、关注“这一篇”的教学意味

(一)更近“语言”

教材中的课文大都具有鲜明的语言特色,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聚焦”,在“关键少数”处停留,“进入”语言,贴近“语言”,从而将散文的美具体化。将“这一篇”的语言放置在其“家庭”中观照,发现其“美得不一样”。

(二)更近“人物”

散文的写实表现,注定了散文的“人物”就是作者独特经验的写照。凭借“语言”的媒介去“辨识”人物的同时,还需要教师适切地将相关的“人物背景”引入课堂,让学生在“这一人”的人生经历中去体认“这一篇”中的独特经历,从而“无限接近”人物的内心,实现学生“生活经验”与作者“生活经验”的共通。

(三)更近“散文”

每篇散文都含有散文的基本元素:人、事、物、景、情、智,只是作者为了表现“自我”进行了或详或略、或前或后的组合;每篇散文都可以寻得其较为流畅的“线索”,只是有时会有多个,有时会明暗结合,几乎脱离不了其“图谱”的共性。为了品味“这一篇”散文的境界,需要师生适时地观照“那一篇”或“那几篇”,使得学习更贴近“散文”,更逼近“这一篇”的独特。

二、回到课堂去发现“这一篇”

(一)发现“这一篇”语言的独特

“语言的独特性是我们感知作家的方式,也凝结着作家对生命的思考和人生体验,折射出作者内心独特的审美。”[1]《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没有晦涩深奥的文字,萧红单用“儿童化”的语言,便为读者呈现一幅幅童趣盎然的画面。

1.感受光色交织的景物语言。

萧红接受过系统的绘画训练,对色彩非常敏感,三言两语就把祖父园子的热闹场面活泼泼地跃然于纸上。颜色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它与美学、情感的关系。光与色的和谐交织,情与景的完美相融,触动着读者的视觉与心灵。暖色调的巧妙运用,让人觉得祖父的园子是那么明丽、自由、盎然的世界,读来积极乐观而富有儿童情趣。光和色交织的景物语言,为儿童营造了清新美丽而又灵动鲜活的意境。

生:这是一个昆虫的乐园,文中说“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样样都有呀!作者为有这样一个园子而自豪。

生:这是一个色彩斑斓的园子,你看“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綠的绿,新鲜漂亮。”再加上蓝蓝的天作为广阔的背景,这个园子漂亮极了!

生:作者赋予了园子里蝴蝶、蜜蜂、蚂蚱等普通昆虫旺盛的生命力,有了这些色彩斑斓的昆虫的点缀,园子里的一切都显得生机勃勃。

生:作者把自己当作这乐园中的一份子,自豪地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宝贝,把园子中的一草一木都拿出来“显摆”,好不得意。丰富的色彩和阳光的映衬,园子显得特别美丽与美妙。

2.触摸朴素简短的写实语言。

善于运用短句是萧红散文语言的一大特色,她以儿童的视角,用童化的语言向读者娓娓道来。文中的分句都那么短小,七八个字,五六个字,甚至两三个字,但是,就是这样简洁的表达,却让读者感受到了童心、童真与童趣。抓住这些极具特色的语言,从学习语言运用的角度来设计教学,用散文的语言之美丰盈儿童的审美世界,这才是散文教学的意义。

(师)倭瓜愿意爬上架——(生接)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生接)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生接)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生接)就结一个瓜。玉米愿意长多高——(生接)就长多高,蝴蝶愿意飞到哪儿——(生接)就飞到哪儿。

反反复复地读,轻快地和着节奏读,自然就感觉到园子里的一切是那样自由、快乐、温暖,师生在质朴的朗读中得自然之趣、语言之美。

3.体认特别心情的特有语言。

特别的写法表达着特别的心情。萧红在文中多处通过反复的写作手法,表达内心的愉悦与自由。《我和祖父的园子》行文如行云流水一般,任凭感情流动、宣泄,回忆起园子点点滴滴的美好,读来亲切自然,洋溢着对生命的热爱,充盈着对自由的向往。教学时引导学生感受情景交融的微妙,感受重复中朴素轻快的节奏,体会重复表达中的浓烈情感,习得了重复与吟咏的表达技巧。

(二)发现“这一人”的独特体验

有学者认为“叙事作品不仅蕴含着文化密码,而且蕴含着作家个人心灵的密码,还作品以生命感,而不是把作品当成无生命的机械元件加以拆解,就有必要发掘叙事视角和作者的内在联系,深刻地解读作品所蕴含的作家的心灵密码”[2]。

1.放大“这一人”的经历。

出示:呼兰河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时,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摘自《呼兰河传》

师:读了这段文字,你发现了什么?

生:短短的四句话里居然有七处“祖父”。

师:四句话中为什么那么频繁地出现“祖父”呢?萧红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表达方式去怀念她的祖父呢?祖父在她的人生中有何重要意义呢?在她的心里,祖父又占据了什么位置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走进《我和祖父的园子》。

萧红如数家珍地描绘与祖父的生活细节,与祖父的对话仿佛言犹在耳,曾经与祖父在园子里无拘无束、无忧无虑生活的美好画面在眼前一幅幅定格,一幕幕再现。一举一动、一问一答都是祖孙之间的快乐密码。如此疼爱孙女的祖父,怎能让人忘怀?怎能不叫人深深缅怀?课文字里行间始终都贯穿着萧红对祖父难以言说的深情,以及祖父对“我”的浓浓关爱。这对于从小缺少父母关爱的萧红来说,只有在祖父身上才能感受到血浓于水的亲情,才能学会如何付出温暖和关爱。放大对“祖父”的经历体验,就是带着孩子们在“这一篇”与“这一人”中来回。

2.对比“这一人”的经历。

出示:18岁那年,祖父去世了。20岁那年,她不满父亲包办婚姻,为了追求自由与幸福,以离家出走作为反抗。但四处流浪的生活也让她经常居无定所,甚至温饱都成问题,常常靠朋友的接济度日。她最渴望拥有幸福安定的家庭生活,然而情感经历复杂而曲折,她在一次次被抛弃中挣扎。1941年,香港沦陷,第三任丈夫抛下她独自逃亡,她在贫病交加中创作《呼兰河传》。病情加重的她被送到医院,因庸医的误诊动错手术。1942年1月,她在医院里再也没有醒来,年仅31岁。

对于多数人来说,童年是最快乐的时光。但童年的萧红从小被命相认定为命贱不祥,自小经历了母亲早逝、父亲冷漠,连祖母都不喜欢她,唯一能给予她关爱的亲人就是祖父。童年“冰火两重天”的情感经历使萧红过早地体会到人间冷暖。“我”、祖父和园子三者成了她童年记忆中仅存的美好。祖父的爱陪伴着童年的萧红,关于祖父的美好记忆成为她童年的快乐因子,也成为她一生的美好回忆。此后,在流离颠沛的大半生中,童年时和祖父一起玩耍的园子时时映现在萧红的记忆之中,祖父给予她无尽温情的回忆成了她面对困顿的精神力量。有意识地呈现人物“这一段经历”与“人生经历”,将两者贯联、对比,让学生在这种强烈的冲突与张力中感知人物的心路历程,感悟生活与生命的意义。

3.链接“这一人”的经历。

师:当我们了解了她的人生经历,再来读《我和祖父的园子》,我们的感受可能会有所不同。在《呼兰河传》的最后,有这样一段话: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已完全荒凉了。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带给萧红快乐的蝴蝶、蚂蚱、蜻蜓,倭瓜、玉米、黄瓜,还有祖父,在萧红经历了那么多坎坷后再一次出现在她的笔下。这些曾经让她如此快乐和自由的人、事、物实在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记在书里,更记在“我的心里”。

通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认识人物时,常常会囿于课文,不能对人物有全面、整体的认识。当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有了初步的认识以后,再把这一人物放置于整本书、“这一人”的整个人生经历中去打量,才能“无限接近”散文中的“这一人”,随着其独特“生活经验”的悲与喜、苦与乐,感悟多彩的生活和丰厚的生命,让学生在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中观照“自我”,获得精神的滋养与成长。

(三)发现“这一篇”文体的独特

每一篇散文都有着其独特的文体特征,从两位特级教师对《我和祖父的園子》一课的同课异构中,其独特性可见一斑。

【教学片段】蒋军晶老师的教学现场

师:请同学们读读课文,在《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中,作者回忆了什么呢?(生自由朗读)

师:作者想起了童年的什么?

生:她想起了和祖父一起在园子里拔草、栽花、铲地、浇菜这些事情。

师:除了回忆这些事,她还想起园子里哪些事物?

生:园子有蜜蜂、蝴蝶、蜻蜓、蚂蚱。

师:除了这些昆虫,园子里还有什么呢?

生:还有倭瓜、黄瓜、玉米等农作物。

师:下面我们来整理一下。(师板书)萧红她想起了园子里的祖父,她想起了园子里的蜜蜂、蝴蝶、蜻蜓、蚂蚱等昆虫,她想起了园子里的倭瓜、黄瓜、玉米等农作物,她想起了和祖父一起在园子里栽花、拔草、铲地、浇菜这些事。

人:祖父

物:蜜蜂、蝴蝶、蜻蜓、蚂蚱、

倭瓜、黄瓜、玉米

事:栽花、拔草、铲地、浇菜

【教学片段】薛法根老师的教学现场

课伊始,薛老师请同学们听写三组词语:

第一组:蜜蜂,蝴蝶,蜻蜓,蚂蚱。

第二组:倭瓜,黄瓜,玉米,韭菜,谷穗。

第三组:摘花、拔草、下种、铲地、浇菜。

(纠正学生听写中的错误)

师:当我们把课文里的词语分分类,记忆起来就方便多了。比如,我和祖父园子里的昆虫可真多,有——(指黑板上的词语)

生读:蜜蜂,蝴蝶,蜻蜓,蚂蚱。

师:园子里还长着许多的农作物——

生读:倭瓜,黄瓜,玉米,韭菜,谷穗。

师:我和祖父还一起在园子里干农活儿——

生读:摘花、拔草、下种、铲地、浇菜。

1.发现“这一篇”的表层意象。

通過分类、归纳发现散文的脉络,帮助学生将一个个独立的感性体验串联起来,体会“我”对祖父的爱,感受园子所象征的精神世界,从而突破散文之“散”,深入其中理解散文所要传达的精神与情感。

2.发现“这一篇”的深层脉落。

叙事性散文往往有明晰的线索,它贯穿故事情节的始终。“园子”是全文较为明显的线索,“我和祖父”则是暗含其中的线索,这个脉络既包括事件发生的顺序,也包括作者的思想情感在行文中的自然发展。理清文章脉络,便可深入了解作品的思路,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大意,让学生在串联的情节中深刻体会作者的情感。[3]

3.发现“这一篇”的独特构思。

在散文中,作者大多是通过人、事、物、景、情、智来表情达意。《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侧重从景物描写来构架全文。通过泼墨般的大段景物描写,呈现园子中的童年时光,在字里行间表达对祖父的深情。这种以描写来表达情感的构思,委婉含蓄却又爱意浓烈,朴实无华却又情深义重,让学生在视觉体验中悟得写作与表达之妙。

三、守住一片独特的意境

任何一篇课文,都包含多种多样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开发,与其文体类别、所处学段、所在单元,均有关联。

苏教版五下第五单元都是以“爱”为主题的散文,这一单元围绕着“亲情依依”这一主题,安排了《爱如茉莉》《月光启蒙》《我和祖父的园子》三篇叙事散文。编者将三篇叙事性散文安排在同一单元之中,意在引导学生感受浓浓的亲情。从语用角度来看,将这三篇课文放在一起阅读,有助于学生对此进行比较分析,在阅读、感悟、品味语言及表达的异同中,学习、应用、积累语言,提升语言应用水平。在全文中品味每一篇散文独特的脉络、行文与构思;在字里行间赏析作者独特的语言表达,感受散文语言的节奏美、音韵美、意境美;在情节的细微处辨识真善美,理解爱的含义;在各篇主题的对比中,引领学生思维走向多样与思辨,扩展主题的广度与深度。

守住“这一篇”独特的意境,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反复研读原文,从读者、作者、编者、学者、教者等不同视角阅读、揣摩文本。在解读教材中以读者之心与作者对话,通过作者独特的表达来领悟作者“这一篇”所传达的独特精神;以教者之心与编者进行对话,透彻地领会“这一篇”在“这一类”中的教学价值与作用;以儿童之心与学者对话,就能站在儿童的立场,以儿童的视角来阅读文本,在“作者”“人文主题”“表达方式”“观点”“阅读策略”等方面寻找与之相勾连的契合点,寻找最佳的学习路径,促进儿童经验的积累与精神的成长。

【参考文献】

[1]谢壬涓,吕沙东.试论萧红《祖父的园子》的艺术特色[J].文教资料,2017(30):16-17.

[2]王荣生.散文教学内容确定的基本路径[J].中学语文教学,2011(1):9-11.

[3]林燕.寻文脉 品语言 立形象 悟情感:浅议小学叙事性散文教学策略[J].新课程学习,2013(5):44-45.

注:本文获2018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一等奖,有删改。

猜你喜欢

散文教学境界散文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学习算法的“三种境界”
由《故都的秋》谈高中散文教学思路
巧抓散文教学之根
最高境界
最高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