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镜头“倾听”
2019-03-28王婷婷
王婷婷
【摘 要】在人文纪录片中镜头语言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是节目主持人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在实际的人文纪录片中一定要学会用镜头“倾听”语言,只有通过镜头语言的充分表达才能更好地抓住观众的眼球和好奇心,从而有效地提升人文纪录片的知名度和水平。因此,本文我们将围绕用镜头“倾听”——谈人文纪录片中镜头语言的运用的主题来展开分析,通过详细地了解人文纪录片中镜头语言运用含义和表达要素,再来进一步地分析人文纪录片中镜头语言运用的各种形式,最终实现人文纪录片能更加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的目的。
【关键词】用镜头“倾听”;人文纪录片;镜头语言的运用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4-0122-01
一、针对于人文纪录片中镜头语言运用含义的分析
镜头语言的运用是摄像师通过镜头的交流来表现自身業务能力的基础。所谓镜头语言就是运用一些电影或者电视的画面以及画面组合的文字来表现事物的一种语言方式。所以说镜头语言就是一种符号、手段以及工具。人文纪录片中镜头语言的运用不仅仅体现在戏台或者电视中的演出,还要做到到后台看一下,因此在拍摄每一个人文纪录片的时候除了要体现出前台的精彩以外,还要把后台的点点滴滴呈现出来。本文我们将围绕人文纪录片《走进》为研究对象,通过了解纪录片中的舒适手法和精神内容来更好地进行故事化讲述,达到贴近阿拉善人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和心路历程的目的。
二、针对于人文纪录片中镜头语言运用表达要素的分析
人文纪录片中镜头语言运用表达要素体现在主持人身上,一个学识、社会经验丰富的主持人能够更好地将人文纪录片中的镜头语言充分地表达出来。那么在《走进》这种人文纪录片中,摄像师和主持人要亲自走进果园来找下文冠果并且对着镜头用平易近人的语气和观众朋友进行交流,通过摄像师和主持人的配合来促使观众朋友有一种想继续观看下去的欲望。在人文纪录片中摄像师和主持人都是一直参与节目的策划、录制以及后期制作的,所以他们在节目中有着清晰的思路,可以充分地用语言来将《走进》中的的各项事物传达给观众[1]。
三、针对于人文纪录片中镜头语言运用符号的分析
(一)体态语言的运用
首先,人文纪录片镜头中体态语言的运用是一种辅助性工具,要求外景人员能稳重大方地站在摄像机的前方来向观众朋友们介绍自己当前身处的环境。所谓体态语言就是通过自己的肢体,自然协调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一定不要有僵硬死板的现象发生。因为每一个手势和暗示都能够通过镜头让观众朋友体验和感受主持人自身所感受到的内容。例如,在《走进》春节期间的关于消防部队工作状态的人文纪录片中,主持人走进食堂,看到每一位消防员都穿着消防衣吃饭,经过询问以后才得知为了在有突发性火灾发生的情况下能够迅速到位,消防员们几乎一天都是这样穿着将近三十斤的消防服,主持人好奇地亲身尝试一下穿消防衣,一边穿一边告诉观众们自己的感受,将疲惫的神情和状态在摄像机镜头下体现出来[2]。
(二)服饰语言的运用
其次,人文纪录片中镜头语言的运用还体现在服饰上,在合适的场合运用服饰语言能够达到如虎添翼的效果。因为服饰是具有代表性的,能够充分地将节目风格及节目内容以一种暗示的形式展现出来。在人文纪录片《走进》中,如果拍摄地点在乡下或者少数民族中,采访的对象大多数都是普通的农民群众,那如果在这时拍摄人员和主持人穿着朴素简单,就会更好地和群众进行交流和互动。一般情况下镜头对于服饰色彩方面的要求也有很多,因为为了尽可能地贴近生活,一般就不会选择颜色鲜亮或者纯度过高的服饰。
(三)环境语言的运用
最后,所谓环境语言就是拍摄地点周围的状况。在拍摄人文纪录片中一定要注重外景的选取,因为再华丽的语言和服饰也比不过现场给观众朋友们带来的直观感受。例如,在人文纪录片《走进》第235期中,来到种植肉苁蓉的沙地腹地来更加深入地了解一下梭梭嫁接苁蓉的整体过程,选择直接描述大片沙地种植梭梭林的壮观景象为环境语言,从而达到给观众一种心生敬畏的感受,充分地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所以说环境语言也是用镜头“倾听”人文纪录片的一种有效措施[3]。
通过上诉问题的分析,我们意识到在人文纪录片中镜头语言运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摄像师一定要更加深入地对人文历史给予高度关注的纪录片进行拍摄,要求相关人员一定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巧,更要对拍摄对象进行充分的了解和分析,从而在实践的拍摄过程中能够对体态语言、服饰语言以及环境语言进行合理有效的运用,对在拍摄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充分的预判,只有这样才能运用镜头来倾听历史的回音,也将拍摄对象中所蕴含的历史价值以及人文价值充分地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王玲俐,孙淼,徐娟,陈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表现手法研究——以江苏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霸王锣鼓》创作为例[J].科技创新导报.2016(32).
[2]常益敏,曹妍.纪录片的历史话语和审美特征——以纪录片《京剧》为例[J].东南传播.2015(01).
[3]李丹露,马晓亮.新媒体环境下非遗节日纪录片的传播思路探析——以新疆塔塔尔族撒班节为例[J].科技创新导报.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