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心理辅导 打造“润心”课堂
2019-03-28肖得心
肖得心
(晋江市第二实验小学,福建 晋江 362200)
润,润从水闰声,水润万物,有滋养之意;心即性,心性系人之性情,性格。润心即给予人营养,滋养人之心性,让人心胸开阔、豁达乐观、积极向上向善。心理辅导是学校辅导人员对学生所做的心理服务工作,以学生发展取向为出发点,采取适应性或补救性模式,助人成长、辅其自主,导其自立,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情绪、人际诸方面的问题。润心与心理辅导有异曲同工之妙,默默耕耘,助人于无声之处。笔者坚持“以生为本,以心育心”的理念,打造“润心”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滋润学生心灵,浇灌学生心田,努力做好学生的陪伴者、鼓励者、倾听者、支持者、辅导者,与学生共成长,促进学生心灵成长,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助人自助能力。
一、注重场域,营造安全氛围
场域理论是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之一,是指人的每一个行动都会被行动所发生的场域所影响。场域既包括物理场,还包括心理场,也就是他人的行为以及与此相连的许多因素。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注重物理场的营造,如课堂桌椅的摆放、学生上课的队形、教室的摆设等,氛围的营造正是为了心理场服务——给学生营造一个自由、受保护的空间。
在课堂上教师跟学生约定“不指责、不批评、不羞愧”。不对同学之间的反馈进行评价,反馈只是彼此的镜照,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真诚表达,课堂上所发生的一切都是被允许的,在这安全而受保护的空间里,学生们的心灵得以敞开,团体的动力往深处流动,师生沉浸在心灵的世界,课堂妙不可言。
二、情感细腻,捕捉生成点
课堂的预设是结构的,考虑的是学生的共性问题,心理课堂想要深潜、沉浸而又饱满,课堂中生成的每一个点都是一个线索,一个往纵深处发展、与各位学生集体潜意识在心灵深处链接的因子。这需要教师具备细腻的情感,才能善于捕捉到生成点。
心理教师所要求具备的敏锐与细腻有助于在课堂中对生成的捕捉。如在《与自己有个美好关系》一课中,其中一个环节是写出自己喜欢的特质与自己不喜欢的特质,并谈感受。有一个学生说:“自己不喜欢的特质是胆小。”当教师问他感受时,他怯怯地说有点害怕。教师让他放松下来,去捕捉自己觉得胆小的一件事是什么,他怯怯地说:“怕鬼。”教师说:“此刻,你的感受是什么?”他说:“羞愧。”学生自己觉得挺不好意思的,也怕别人知道了笑话他。教师问全班同学:“曾经或者现在仍然怕鬼的举手。”全班所有人都举起了手,包括教师。教师让他看看全班同学,他笑了。可见教师的倾听和引导有助于学生解开思想和情感的疙瘩,生成健康和积极的心理因子。
三、深度共情,拉近师生距离
什么是共情?简单地说就是:懂你并快乐着你的快乐,悲伤着你的悲伤。[1]当有人与我们共情到时,我们对这个人是信任的,愿意靠近的,钢铁也化作绕指柔。有一个学生,他跟教师和同学都是有距离的。在《我和我的情绪》一课中,教师让学生谈谈最近经常出现的情绪时,他的回答是“挫败”。因为,前些日子他代表学校参加演讲比赛失利了,他觉得有负重托,对不起教师家长和学校,同时,在竞争中失败让自己充满了挫败感。同学们听了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有的说:“你已经很厉害了,一次的失败算什么……”还有的同学给他加油鼓劲。他默默地听着。教师说:“老师特别能明白你的这种感受,内在的煎熬和对外的担忧,以前我也曾经遇到过这样的惨痛的失败,原谅和放下真的很难,更难的是憋着不表达。”他听了,抬起头,依然不说话,眼泪啪啪地掉,但他的脸部肌肉却舒展开来了。接下来的课堂他是积极的、踊跃的、有贡献的。
四、对话推动,碰触生命故事
教师在对话中催化,可以碰触团体中生命的故事。[2]例如,《改变,从心开始》一课中,跟学生有这样一场对话:
生:去年的夏天,我们一家人去武夷山,半夜的时候我突然发烧了,妈妈很着急,就出去找医生,当时下雨,妈妈被雨淋得生病了。我觉得是我害了妈妈。如果不是因为我,妈妈就不会生病了。
师:你感到内疚,是吗?
生:是的。想到这件事我就难过。
师:你跟妈妈说过吗?
生:没有。
师:你想跟妈妈说什么?
生:妈妈,谢谢你,谢谢你半夜为我请医生,我的烧才会退。也对不起,因为我让你生病了,对不起!
师:妈妈会怎么说呢?
……
生:(此时是妈妈的角色)孩子,妈妈爱你,愿意为你做任何事,虽然妈妈这次生病了,但是,妈妈没有怪你,你也不要责备自己,其实妈妈看着你烧退了,心里很高兴,如果你因为这件事而内疚,妈妈会更难过。
师:角色交换。你坐到孩子的椅子上。刚才妈妈说,如果你因为这件事而内疚,她会更难过。请你回应妈妈。
生:妈妈,我知道你不会怪我我就开心了。我真害怕你因为我让你生病而不爱我了。
……
可见,在心理课堂上,不管是师生之间的对话,生生之间的对话,还是学生自己的对话,不仅仅是思想的碰撞,更是灵魂的共舞。
五、螺旋上升,整合情感体验
在哲学中螺旋上升用于区别事物的发展或进步,不是直线式上升,而是类似于“螺旋”般上升。[3]在课堂上当师生深潜在心灵深处处理无意识的过程时,带出了许多平时无法觉察到的又很难表达的情绪情感,也许是正向的,也许是负面的,若让学生待在这种状态中或者带着这种状态离开课堂,并不是一个理想的选择,通常教师会将学生带回现实层面与生活链接,这不是一个直线上升的过程而是一个螺旋上升,整合情绪情感体验的状态。例如,在《和自己有一个美好关系》一课的结束前,教师让大家手握心形信封(里面是自己的特质以及自己的名字)放在胸前,手搭在旁边同学肩上,形成一个圆圈,和着音乐《当婴儿降生时》让学生唱出对生命的热爱,通过音量的高低唱出对生命的掌控感,让学生带着这份愉悦走出教室,走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