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节奏教学 培育乡村中学生音乐核心素养

2019-03-28许虹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11期
关键词:音乐作品节奏素养

许虹

(福清市宏路中学,福建 福清 350301)

一、乡村中学学生音乐学习现状与分析

当前,在音乐教学中,乡村中学学生的音乐学习与熏陶普遍缺失。很多学生对初中以前的音乐学习没有印象,以往的音乐学习较为封闭,音乐学习兴趣的不稳定性,音乐学习感受单一。大部分学生只是跟着教师唱歌。乡村中学生音乐学习心理特征上较之小学阶段,表现出主动探索意识增强,既有较强表现欲与一定的理性思维。当下,互联网+时代,交互性的视频音乐感受与体验是全方位,直接对学生在传统课堂教学的体验与学习投入产生“剪刀差”式的对比,当下乡村课堂教学模式与课堂氛围显得呆板、沉闷,无法唤起原本音乐学习兴趣不高、音乐素养缺失的乡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热情。笔者认为需要探究适合乡村学生音乐发展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自主体会乐音带来的快乐,情感的表达,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达到音乐文化理解。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初中阶段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涵养音乐素养。[1]当下,音乐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深刻变革触及到初中音乐教学的内涵,倡导科学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涵养热爱音乐的品格,构建乡村学校中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

二、聚焦节奏教学奠定音乐素养

1.强化节奏教学过程,构建良好的节奏素养

节奏感虽然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然而要构建良好的节奏素养,有赖于后天的、系统科学的学习。当下,互联网+时代,乡村中学生生活在交互性很强、开放的视听场域,喜欢音乐、唱歌、跳舞,但是上音乐课兴趣不高。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展示旋律的美。音乐生命力的源泉是节奏,节奏感组成音乐能力的重要部分。节奏(rhythm)是组织起来的音的长短关系。音乐中的节奏概念是很宽泛的,涵盖音乐中各种各样的运动形态。

对情感的反映是音乐的本质所在。音乐起源于人类通过身体将内心情绪转译。人类通过节奏活动唤起音乐本能,主要是音乐与身体的结合,尤其在学生从小就开始在情感上与生理运动构成自然而和谐的媒介,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瑞士音乐家、教育家爱弥尔·雅克·达尔克罗兹(Emile Jaques-Dalcroze)指出:“节奏是音乐的灵魂。”在音乐作品的表现中的意义和作用是至高无上的。[2]例如欣赏各种鼓乐作品时,虽然音高方面没有固定的表现,独具魅力的鼓乐音色与节奏的演绎,表现出各种不同作品的情感,演绎个性化的艺术特色。音乐作品情感源的生命力构成是节奏、音高、音色、和声、调式等。德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儿童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认为、音乐构成第一要素是节奏。音乐课堂教学要回归本源,培养学生们的音乐学习兴趣,为涵养音乐素养奠定坚实基础。

2.节奏教学方法的改进

强化节奏感的教学内涵体现在节奏教学方法的改进,改进突破点是确立以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培养初中生音乐核心素养至关重要。在音乐课堂上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和对音乐作品理解。[2]这是音乐课堂质量的保证,强化课堂中节奏教学培养音乐情感素养,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提高音乐素养,构建热爱音乐的终身品格与能力。匈牙利著名作曲家、哲学家和音乐教育家佐尔丹·柯达伊(Zoltán Kodály 1882-1967)把节奏教学分为固定型、节奏型、单声部型、多声部节奏型、多声部节奏类型。节奏型较为简单的歌曲,整首歌由一两个节奏型构建,简单明了易学。例如,流传于世界各地的英国儿歌《闪烁的小星星》,由一个具有三段体点的乐段组成,教师引导学生学会两个节奏,就掌握了整首歌的节奏。在课堂上加强作品节奏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视谱速度,引导学生识读完整的“一小节”,建立科学的节奏型的“图形”视觉反应,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读识别节奏谱,一边练习节奏。音符组合所构成的图示关系进行“图形”化构建,强化学生的“图形”化音符组合反应,有利于提高学生读谱的能力,进而提升乐谱的节奏读识能力。[3]在教学中植入作品节奏这一音乐的关键要素,从而奠定初中学生的音乐素养。

“击拍”是学习节奏较好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习如何通过“击拍”来确定整个作品节奏拍率的准确性。柯达伊教学法要求学生先学习用脚击拍子,体验音乐作品把节奏的强弱关系,还可以引导学生节奏唱读。这样的节奏教学体验突出作品的情感性、音乐性,音乐情感体验更丰富,节奏教学的维度更加立体。节奏唱读教学解决如下问题:(1)单音唱读节奏与发声练习整合;(2)用单音音程来唱读节奏能同时达到音准训练;(3)用和声音程来唱读节奏能训练和声感觉。音乐节奏教学可以尝试不同的手法:拍手方式、拍腿方式、跺脚方式、捻指方式,拍击身体不同部位,体验节奏,辨析音乐作品单声部与多声部。基于乡下学校容易获得的乐器如竖笛、电子琴、敲击乐器、口琴等,练习音乐作品的节奏。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主体的转变,音乐体验的主体是学生,充分调动音乐学习的多维度的情感体验与情感表达,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充分的激发。

对实践音乐节奏教学中,遇到把握时值的比例关系、把握与识别节奏等问题时,为了使乡村学生易于识别、理解、感知,乐于模仿,教师要将各种教学节奏内容可视化、拟人化,学生易于识别、乐于接受、易于理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探索基于发展乡村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音乐课堂

现实“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根本育人目标,音乐学科核心素养聚焦乡村学生自主音乐学习、培养音乐实践能力、提供丰富的音乐情感体验、建立多元的音乐文化理解。音乐课程设计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创新音乐课堂教学提升学生音乐实践能力,增加音乐情感体验,在广泛多元文化语境下的音乐学习。当然,在强化节奏教学中需要如下问题:

1.适合乡村初中生音乐认知水平的节奏教学

置于到音乐核心素养的涵养与构建的视域,强化节奏作品的精确选择,积极尝试国家教材校本化、地方化的转换。挖掘教材内容,选择适合乡村中学生音乐素养的节奏教学内容,强化节奏教学,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环节音乐属性、情感属性,提高节奏教学的质量。[4]笔者根据所在区域的多所中学的生源原籍的情况,基于学情分析、音乐作品的遴选,梳理出适合乡村学生音乐学习需求的节奏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易于达成、注重音乐作品地方特色,解读音乐作品的内容、分析作品风格,做好节奏教设计。例如,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风格作品《爱我中华》。在节奏教学之前,选择节奏相对简单的音乐作品,进行节奏铺垫练习,整体感知作品特点,引导学生在欢快的节奏中教学体验体会节奏带来的“喜悦感”“成功感”,培育乡村学生音乐素养的良好基因,提升乡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

2.强调生活化、情境化的教学

生活体验法教学,就是采用还原学生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真实生活的语境中寻找源于生活的节奏因素。把课堂与学生生活实际联通,搭建表演、展示、模仿学生生活中发现的“节奏”作品的平台,真实地体验音乐学习与表现的愉悦。生活化的“自主探寻”音乐学习充满好奇、激情,引发思考,培养探索精神,并在潜移默化、欢快愉悦的氛围中触及作品节奏内涵。[5]基于当下,一方面,我国大部分乡村中学教学条件相对落后,音乐教学设备欠缺,硬件不足。因此,教师要善于要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发现、利用自身的身体和身边的物体产生的乐音与节奏美感,与教学对象的音乐学习要调动因素正好吻合,浑然天成。

例如,初中音乐第十三册第五单元《环球之旅》——《咿呀呀噢嘞噢》《鼓的语言》,在导课环节观看非洲鼓乐表演、一些生活中的节奏视频。引发问题:请同学们发现生活中身边的“乐器”。激发他们探知欲与兴趣:各种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瓶瓶罐罐等,凡是能发出音响的物品,几乎都是各具特色、信手拈来的“乐器”,在主题化、情境化寻找身边的“乐音”过程中,学生们的探究力、想象力都得以充分发挥,兴奋与成功情感的流露溢于言表。激发学生学习节奏的兴趣,尝试节奏创作、创编。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感悟会通过肢体动作表现出来,将音乐情感表现出来。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体验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学生之间可以自由组合、合理的编配伴奏,增加音乐作品探究的维度与深度,进而感受到音乐作品的美感,获得音乐学习带来的情感愉悦。

3.强调评价多元化

激发学生学习节奏的内在动力。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应着眼于两个层面:“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效果”评价。

第一层面,强调“过程性”评价,体现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习态度。基于学情、设计好教学活动、安排好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节奏训练。对节奏教学活动设计学习任务的、任务化、小组化,形成性的学习过程记录,作为期末评价的一个参考因素。

第二层面,“学习效果”评价。主要是针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分数”“等级”“评语”等方式对成果展示较为出色的同学或小组进行评判,可以设计各种奖项:“最佳合作奖”“最佳成果奖”等,获奖的同学将同时获得名次分,和“积极参与”分叠加,形成综合的总评。[5]

总之,对于乡村学生的生活经验如何迁移到音乐节奏活动中,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问题。关心乡村学生生活,重视教学情境化,让每一个学生学习音乐,聚焦音乐课堂教学变革,给学生充满活力的音乐教学体验,必须强化节奏在音乐课堂的积极因素,在情境化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

猜你喜欢

音乐作品节奏素养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YOUNG·节奏
雷晓伟音乐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