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学业质量标准的通用技术复习教学
2019-03-28陈心
陈心
(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福建 福州 350001)
学业质量标准是量度教师复习教学质量和评价学生核心素养水平的标尺。《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所包含的学业质量标准“以本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与学科核心素养存在着紧密的对应关系,对教师开展复习教学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但一线教师普遍存在着“不懂用、不会用学业质量标准”的现象。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试图寻找出以学业质量标准为指导的、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通用技术复习教学基本思路,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与学的深度和广度。
一、正确、全面掌握使用学业质量标准的基本思路
学业质量标准是新课标相对于旧版课标新增加的内容。新课标规定,学业质量标准共分为5级,其中“学业质量水平2是高中毕业生在本学科应达到的合格要求,是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的命题依据。学业质量水平4是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的命题依据”。上一级质量水平的要求内在包含了对下一级质量水平的基本内容,即学业质量水平2包含了学业质量水平1的要求。文章所讨论的质量水平均为学业质量水平2,所对应的考试类型为普通高中学业合格性考试。
对于一线教师而言,要想在复习教学中有效使用学业质量标准,就必须正确、全面地掌握学业质量标准使用的基本思路。首先,教师应明确学生所面对的考试类型,选择正确的质量水平,并根据该质量水平的具体要求进行复习准备和教学实践。在实践中,教师既要避免出现无依据的水平提升,更要避免出现未完全覆盖学生应达到质量水平的错误。其次,教师应能准确分析学业质量水平中所要求的“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拟定相应的复习内容,熟练地指导学生开展复习。提炼“双基”,核心在于明确学业质量标准某一水平描述中的关键词。在学业质量标准中,基础知识类的关键词一般以名词的形式呈现。基本技能类的关键词在描述时,一般会增加“应用”“案例”“实际”等与实践有关的字眼,或明确写出“应结合具体的技术案例”等字眼。
现以学业质量标准水平2中的条目1-1为例进行分析。具体内容如下:“能结合具体的技术案例,加深对技术性质与发展历史的理解,形成亲近技术的情感与理性;阐述技术与人、自然、社会的关系,辨析技术的目的性、实践性、综合性、两面性、专利性等;具有技术使用的安全意识、规范意识、伦理意识、环保意识和责任意识,形成技术的文化理解与适应意识等。”此处由关键词引出的基础知识主要有:技术与人、自然、社会的关系;技术的性质;技术使用的意识;基本技能主要有:形成亲近技术的情感与理性;形成技术的文化理解与适应意识等。对于基础知识,教师在复习时应明确:上述关键词的复习要根据质量水平的规定,结合具体的技术案例进行复习。同时这种案例的情景应是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的,教师不宜进行其他领域的过多扩展,避免学生因陌生感而产生不必要的学习困难。具体而言,对于“技术的性质”,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应是在具体技术案例背景下的,技术性质的基本内容;对于“技术使用的意识”,是在完成“技术与人、自然、社会的关系”和“技术的性质”的复习基础上,重点关注学生是否掌握技术使用应有的意识,即关注学生技术价值观的发展结果。对于基本技能,教师在复习教学中,应重点要求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这种生活情境应尽可能是学生熟悉的、并能明确知道的),能对其中所包含的技术现象进行准确判断,能明确技术现象的重要性。对于后者,教师主要关注学生是否能在具体案例中辨析技术的不同性质所带来的不同现象及对具体技术活动的影响。最后,教师应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复习工作。
二、高度重视项目式教学评价在复习中的重要作用
“评价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的活动”。[1]项目式教学评价的价值判断在于发现和证实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学业质量标准所规定的“双基”,是否已经具备了对应水平的学科核心素养。对于通用技术复习而言,项目式教学评价应以完整的技术设计题为载体,对需要学生掌握的“双基”和具备的核心素养进行全面评价,并进一步对学生的不足之处加以更多指导,以提高和完善其学科核心素养。
在实践中,教师应分别设计两种类型的具体试题以开展教学:第一种类型的试题,应主要针对必修模块1的基本内容,即让学生复习完整的技术设计一般过程;第二种类型的试题,应主要针对必修模块2的基本内容,使学生通过一道技术设计题,就能分别从结构的设计、流程的设计、系统的设计、控制的设计等不同角度对同一个对象进行设计。这种类型的试题既要有效呈现出上述不同设计角度的差异,还要体现出与设计一般过程的区别。
【案例1】在进行电脑文字录入时,打字员往往需将稿件平铺,一边翻阅一边打字,同时还要防止稿件掉落,既不方便又浪费时间,需设计一款简易阅读支架以改善上述问题。
设计要求:①能方便固定稿件和翻阅;②阅读角度能在一定范围内调节;③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强度。
请你根据上述设计要求,完成以下题目的作答:
(1)画出设计草图,并进行简单的文字说明;
(2)根据题目所给设计要求等条件,写出你制作该支架所需的材料及工具。
案例1覆盖了必修模块1所包括的基本内容,是对“设计的一般过程”进行全过程复习的一道例题。此案例将学业质量标准中所强调的几个“基本”:如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态度的学习和基本经验等均加以充分体现。本案例通过让学生经历“设计的一般过程”,在同一个情境中同时考查了“方案构思、图样表达、工艺选择及物化能力”;同时,在技术思想的考查上,本案例通过不限制材料和工具的方式,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在多个设计要求需同时满足的前提下,考查了“工程思维”。可以看出,这个案例是一个设计相对较好的,比较符合学业质量标准要求,能基本覆盖必修模块1基本内容的试题。当然,此案例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未有效体现“与技术相联系的安全意识、规范意识、伦理意识、环保意识、质量意识、经济意识、创新意识”的要求,这应引起教师的注意。
【案例2】某学生拟制作一套自动花卉灌溉系统,设计时,其思考了以下问题:如何保证长时间使用的灌溉系统及支架结构稳固?如何布置花卉景观?如何建立一个花卉生态系统?如何实现花卉灌溉系统的自动调控?请你根据上述问题,设计一个能在家庭中使用的自动花卉灌溉系统。
案例2覆盖了必修模块2的基本内容,从结构的设计、流程的设计、系统的设计、控制的设计等多角度进行设计的一道综合试题。该案例以“自动花卉灌溉系统”的设计作为载体,通过良好的设问,使学生能分别从结构、流程、系统和控制等角度进行设计。具体而言,从结构角度出发,此题使学生通过设计灌溉系统及支架,“从功能角度对设计对象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进行分析”,[2]运用相关知识,并结合设计的一般过程,最终形成灌溉系统及支架的设计方案;从流程角度出发,此题使学生通过设计喷灌浇水系统制作与花卉布置的流程,运用流程设计的相关知识,“对流程设计的时序和环节线索进行把握”,[2]围绕设计目标制订合理的工艺操作流程,并结合设计的一般过程,形成喷灌浇水系统的制作与花卉布置的流程设计方案;从系统角度出发,此题使学生通过设计花卉生态系统,将“系统的分析和设计建立在对该事件的内部规律、外部规律(条件)、实现功能等充分研究的基础之上”,[2]实现各功能子系统的设计,能分析形成相互影响的系统模型,并结合设计的一般过程,形成花卉生态系统的整体设计方案;从控制角度出发,此题使学生通过设计花卉精确生态控制系统,明确“一个系统的控制方案往往要建立在对影响系统稳定的干扰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2]综合运用控制系统设计的相关知识,并结合设计的一般过程,形成花卉生态系统的精确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
三、在复习中渗透学科基本方法和思想,进一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与传统‘双基’是一种包容、融合和超越的关系。”[3]为更有效完成学业质量标准的具体要求,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双基”的复习相结合,教师有必要建立“知识串”的基本概念,对收集的案例进行必要的筛选和重组,并形成相应的教学处理手段。所谓“知识串”,即根据学业质量标准具体条目中所划定的“双基”,将能够形成逻辑关系的、具有前后因果关系的知识点进行组合,形成一个有序的知识链条。在这个知识链条中,教师应保证后置的知识点在认知层次上应高于前置的知识点,同时后置的知识点又内在包含了前置知识点的基本内容。教师既可以按照逻辑顺序对“知识串”中的每一个知识点进行独立举例,也可以按前后逻辑,将若干关联的知识点进行组合,在保证后置知识点的难度不低于前置知识点的前提下,形成一个具有难度递进关系的试题组合。这样的试题组合,与具有逻辑关系的“知识串”相对应,用以检验学生对“双基”的掌握程度,并检测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这里依然以学业质量标准水平2中的1-1为例。
【案例3】
1.以往电路图的设计都是手工绘制,烦琐且易出错。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专用电路设计软件极大方便了电路设计,还可以进行仿真测试。这体现了( )。
A.技术更新对设计产生重要的影响
B.技术的发展和设计无关
C.技术的发展对设计不产生影响
D.技术就是设计
2.技术对人的解放作用表现为人依靠技术解放或延长了自己的手、脚等身体器官的功能,拓展了活动空间,提高劳动效率。下列技术的使用,能减少体力消耗的是( )。
A.电视技术 B.摄像技术
C.B超技术 D.蒸汽动力技术
3.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明了青霉素,开启了抗生素时代,挽救了无数生命。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滥用,耐药菌株迅猛发展,抗生素束手无策,许多重症感染者因此死亡。这反映了技术的( )。
A.两面性 B.创新性
C.专利性 D.目的性
案例3按照学业质量标准水平2中1-1具体条目中“双基”所形成的“知识串”,构建了试题组合。本案例中的题1和题2,评价学生是否具备对生活中的技术现象进行分析的能力。题3通过技术情境的设置,进一步评价学生能否具备正确辨析技术所具有各种性质的能力,并对学生正确技术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一定的正面引导和促进作用,即学生应能全面掌握技术因两面性而可能存在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