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妊娠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护理

2019-03-28廖燕桃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患肢抗凝出院

廖燕桃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广东广州 51008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指静脉血液在下肢深静脉血管内不正常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1]。而且由于妊娠期雌激素水平升高诱导肝脏合成相关凝血因子,形成血液的生理性高凝状态[2],所以,在妊娠期极易发生DVT。一旦发生DVT,会危及孕妇与胎儿的健康。若发生血栓脱落,可能导致肺动脉血栓(pulmonary embolism,PE),引起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严重危及生命,是孕妇的重要死因之一。2016年12月—2017年12月,该院收治妊娠期DVT患者42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42例DVT患者,发生在妊娠期10~28周,年龄27~44岁,平均年龄31.8岁,DVT均为单例,其中左下肢27例,右下肢15例。42例患者首发症状为不同程度的下肢肿胀、疼痛及行走活动受限,均经过血管B超检查明确诊断,诊断标准参照DVT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二版)[3]。

1.2 治疗方法

42例妊娠期DVT患者均采用保守抗凝疗法,虽然抗凝疗法并不能溶解已形成的血栓,但能通过延长凝血时间来预防血栓的滋长、繁衍和再发,是治疗DVT的最主要手段[4],皮下注射药物首选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LMWH 具有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并发症少、可不在监护下安全使用等特点,在临床上更推荐使用的药物。同时,在护理上,在急性期给予绝对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20~30 cm,禁忌挤压患肢,指导踝泵运动,有利于下肢静脉回流。经药物治疗及护理后,42例妊娠期DVT患者下肢肿胀、疼痛及行走活动受限消失,顺利出院。通过电话随访6~8个月,9例患者终止妊娠,21例患者顺利产下婴儿,12例患者继续妊娠,所有患者均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在妊娠期出现DVT的患者往往产生紧张、烦躁、恐惧不安等心理,因此,护理人员应热情接待并主动关心患者的情绪变化,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及存在的问题,了解不同文化程度和家庭背景及家属的心理需要,用科学的方法讲解妊娠期合并DVT的理论知识,让患者了解疾病对整个妊娠期的影响以及治疗方法,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预后的健康教育,解决患者的心理顾虑,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2 一般护理

2.2.1 体位的护理 急性期DVT 7~14 d的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抬高患肢 20~30 cm,指导踝泵运动,这有利于促使外周静脉血及下肢静脉血回流,减轻血液淤滞,缓解患肢肿胀疼痛不适。

2.2.2 患肢的护理 监测患肢的皮肤颜色、温度、水肿程度及足背动脉搏动。护理人员应测量患者双下肢大小腿的周径变化Bid并记录,以判断治疗效果。方法为取髌骨上缘上15 cm及髌骨下缘下10 cm为测量平面,并用记号笔标出测量部位。尽可能做到“定尺、定部位”,最大程度减少每日的测量误差,准确记录数值并报告医师。指导患者床上翻身及下肢缓慢进行踝泵运动训练,即趾屈、背伸、环形动作,这种动作有利于肌肉收缩时血液和淋巴液受挤压回流;肌肉放松时新鲜血液补充,从而有效促进下肢的血液循环。注意患肢保暖,但禁止挤压、按摩、理疗及剧烈运动,以防止血栓脱落。急性期缓解后,指导患者穿治疗型弹力袜离床活动,活动量与活动范围应循序渐进。

2.2.3 饮食的护理 指导患者进食低盐、低脂、高蛋白、高热量、高纤维素饮食,鼓励多饮水,每天饮水量≥2 500 mL,避免久站久坐、跷二郎腿、穿过紧的裤子等行为,避免用力大便,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口服缓泻剂,及避免各种增加腹压的因素,以防下肢发生坏死。

2.3 用药的护理

妊娠期合并DVT临床上采用抗凝治疗的目的是防止血栓进一步发展,保障孕妇及胎儿的生命安全。LMWH是安全有效的,这种药物已被证实不通过胎盘,在乳汁中也未发现,对胎儿与婴儿均安全,是孕产期治疗DVT的首选方法。而且,LMWH给药方便,不需监测,能降低出血、骨质疏松和肝素诱导的血少板减少症等发生率[5]。但LMWH有自发性出血的不良反应,所以在用药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有无牙龈异常出血、血尿、黑便和阴道流血,尤其注意观察有无阴道出血迹象。42例妊娠期DVT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均无出现自发性出血的并发症。

2.4 PE的观察

PE是妊娠期合并DVT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危及孕妇、胎儿的生命安全。因此,护理人员在观察病情过程中,要时刻警惕PE的发生,需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观察患者有无胸痛、胸闷、气促、咯血、呼吸困难,有无咳嗽、畏寒、发热等症状。在DVT形成的7~14 d内,患者绝对卧床休息,避免血栓脱落,导致栓子进入肺动脉,引起呼吸、循环功能变化,从而导致PE发生风险。该组42例患者均无发生PE并发症。

2.5 出院指导

2.5.1 休息与活动告知患者病情稳定后可以出院了。出院后应该以休息为主,配合适当的运动。卧床休息时仍需抬高患肢20~30 cm,离床活动时应穿治疗型弹力袜。每次行走、站立尽量不要超过30 min,每天早中晚各活动一次,活动量与活动范围应根据自己情况循序渐进。

2.5.2 用药与复诊指导并告知患者为预防DVT复发或血栓加重,应坚持皮下注射抗凝药物LMWH至产后12~72 h,同时定期复查出凝血常规与D-二聚体,注意随时自我观察有无牙龈异常出血、血尿、黑便和阴道流血等情况。出院后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定期复查下肢血管B超,并定期到妇产科复诊。

2.5.3 饮食指导 指导患者进食低盐、低脂、高蛋白、高热量、高纤维素饮食,鼓励多饮水,每天饮水量≥2 500 mL。

3 结语

(1)妊娠期任何时候均可能发生DVT,因为妊娠期雌激素水平升高诱导肝脏合成相关凝血因子,形成血液的生理性高凝状态,并降低纤溶系统的活性,同时,随着孕周的增加,下腔静脉、髂静脉受到妊娠子宫逐渐压迫,导致血液回流受阻,从而增加DVT发生的风险。针对这些发病原因,护理人员在患者出院时做好相关的出院指导,应强调坚持皮下注射抗凝药物LMWH、适当活动、穿弹力袜及多饮水的重要性,以达到促进血液循环及降低血液粘稠度的目的,对于预防DVT复发或DVT加重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2)在血管外科收治的妊娠期合并DVT的患者,同时具有妇产科疾病的特点,是血管外科疾病DVT中的一类特殊人群。这就要求血管外科的护理人员在护理此类患者时,采取特别的、有效的护理措施。除了预防DVT复发或DVT加重的一般护理以外,还要加强心理护理、用药护理、PE的观察及护理,妊娠期合并DVT患者的出院指导,可以促进疾病康复,从而确保孕妇及胎儿生命安全起到积极作用。

(3)42例妊娠期DVT患者通过电话随访6~8个月,9例患者终止妊娠,21例患者顺利产下婴儿,12例患者继续妊娠,所有患者均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

猜你喜欢

患肢抗凝出院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54例COVID-19患者出院1个月后复诊结果分析
老年人群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对心房颤动相关轻度认知障碍的影响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一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出院患者的疗效观察
团队互助模式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
Mutually Beneficial
中药影响华法林抗凝作用的研究进展
第五回 痊愈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