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玉:儿童福利战线的“中山好人”
2019-03-28陈伟祺
• 陈伟祺
王红玉,广东省中山市儿童福利院医疗保育班的班长,她在这片充满爱心的热土已工作了整整18年。婴儿班、幼儿班、学龄班、特殊班、医疗保育班……王红玉的足迹遍布整个福利院,所到之处,带去的是对孤残儿童细致入微的照顾和被同事称赞的爱岗敬业精神。18年如一日,王红玉坚守岗位践行爱心,去年被评为2018年第二季度“中山好人”。
难关面前 身先士卒勇担责任
2019年1月17日下午,头套、口罩、大褂、手套、鞋套,一切整装完毕后,王红玉带领记者来到二楼一处露天平台,这里是医疗保育班25位孤残儿童专属的户外场所,每天保育员都会带他们来这晒晒太阳。“红玉姐!”刚进入过道,一个胖乎乎的小孩朝王红玉小跑而来,王红玉猫着腰,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拥抱。
被一身防护装备包裹,不一会儿,王红玉的额角上就渗出了汗珠。“我们这个工作首先要保护好自己,然后才能健康地照顾这些孩子。”王红玉告诉记者,医疗保育班的孩子,多是患有传染性疾病的重度残疾儿童,为了防范传染病传播,即便到了夏天,每天他们仍需从头到脚穿戴整齐防护装备,然后才能与孩子们接触。
工作的特殊性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医疗保育班因此一直处于人手短缺的状态。得知这一情况后,王红玉主动申请调到医疗保育班工作。“最初我也有顾虑,但是只要做好防护,严格遵循职业操守就没多大问题。”王红玉是护理专业出身,她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一边照顾孩子,一边耐心向其他保育员示范。在王红玉的带领下,身边的保育员也渐渐掌握要领,对传染病的恐惧心结也慢慢解开,医疗保育班护理质量也随之提高。
视如己出 悉心照料孤残儿童
“如果这些孩子叫的是自己的亲生妈妈,那该多幸福啊。”除了“红玉姐”,福利院的孩子更多会亲切地叫王红玉一声“妈妈”。18年来王红玉已经记不清自己是多少个孩子的妈妈了,但她心里很清楚,每一声“妈妈”背后都是令人心酸的故事。
王红玉还记得那天的情景。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福利院接收了一位被遗弃的新生儿,他的身上从胸部到小腹、再到大腿,皮肤都有不同程度的红肿。王红玉从同事的口中得知,孩子被遗弃在垃圾堆里,炽热的阳光炙烤着他身上稚嫩的皮肤,疼痛让孩子止不住地哭喊,热心的路人正是通过哭喊声才发现了孩子。在帮助孩子清理伤口的时候,细心的王红玉发现孩子的耳朵里竟然有一条蛆在蠕动,后来取出检查发现,孩子的耳蜗已受损,幸好发现及时,否则有致聋的危险。
“他们已经非常不幸了,我想尽可能多给他们一些关爱,让这些孩子在福利院里感受更多的温暖。”生育了女儿后,王红玉把亲身体会到的母亲责任感带到了工作岗位上,把这些不幸的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日常工作琐碎繁重,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精心照料,但由于这些孤残儿童大多伴有智力和语言的障碍,即便不舒服也不会表达,所以王红玉随时都在细心观察孩子的变化。
18年如一日坚守岗位一线
王红玉甘于奉献,不计得失的精神在福利院里人尽皆知,她将自己的青春和爱心全都倾注在儿童福利院的工作上。
2009年,王红玉丈夫不幸被查出“全血细胞减少症”。丈夫住院治疗,费用庞大。当时女儿年仅三岁,亦离不开母亲的照顾。在难关面前,王红玉展现出积极顽强的生命力。她在妻子、母亲、保育员三个角色中轮转,工作上她竭心尽力,甚至在这段艰难时间里也没请过一天假。下班后她急忙从托儿所将女儿接回住处安顿,安顿好后又匆匆忙忙赶去医院探望丈夫。
令人佩服的是,在这段艰难的时间里,她不仅有条不紊地处理好生活和工作的大小事,而且工余时间还在儿童福利院的储物间埋头苦学。在丈夫患病期间,王红玉考取了社工初级证书和孤残儿童护理员中级资格证书。王红玉表示,自己一心想着如何提高自己的护理水平,用更专业的方式照顾孩子,至于时间——“都是挤出来的,手脚麻利点提高效率,时间就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