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民俗、现代艺术、旅游商品的交织与边界
——以库淑兰、周河、陆功勋的剪纸为例

2019-03-28亢宁梅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现代性剪纸民俗

亢宁梅

(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 江苏淮安 223300)

一直以来,从现代学科分类视角,根据剪纸艺术的本真性内涵、民俗意义和人类学功能,把剪纸划归于传统民间艺术的分类是无可置疑的。2006年5月20日,传统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10月,中国剪纸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然而,历史进入到当代,剪纸已然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于被保护地位的命运是脆弱的,岌岌可危。在现代性的大潮下,剪纸的本真性如何保留,民俗性与纯粹性、传承性在复杂的语境中交织,作为民俗行为产物的剪纸与作为艺术品的剪纸、作为旅游商品的剪纸自身如何定位、发展,是一个值得考量的问题。

一、传统民俗剪纸在当代的发展

剪纸在中国有漫长的历史。到目前为止,虽然尚不能明确肯定剪纸发生的时间节点,但是从剪纸的图案与功能层次考察,剪纸可能起源于与祭祀有密切联系的巫文化。巫风盛行的商代已经有零星的萌芽。到了追求声色犬马的战国时代,贵族们用银箔镂空的装饰物表现特别的身份和趣味,可谓是对美的“自觉”的追求。与剪纸有关的最著名的传说当是关于汉武帝的宠妃李夫人。李夫人不幸盛年仙逝,“帝思念不已,卧不安度,食不甘味”,术士用麻纸剪李夫人影像招其魂魄以慰帝思。这个传说也被视为中国摄影的萌芽。这里的影像既是逼真的,又是动态的,对原型既有写实的记录,又具有幻象性的超越,兼具了巫术的虚幻性和艺术的情感寄托性。虽然媒介不同,然而剪纸作为图像从一开始就具有记录、保留过往时空中人物、事件的功能,类似于画像石、画像砖,通过多次凝视回味永恒,在焚化升天或者埋入地下的仪式中具有了超越于现世和时间的神圣性。这正是剪纸在人类学意义上的本真性(authenticity)所在,也是剪纸作为民俗的核心价值所在。

作为民俗的承载物,剪纸在不同的节日、仪式上具有特殊的意义。尤其是在春节、婚礼等特殊的时间里,剪纸作为特别的符号长期以来形成了固定的图案形式,这些“有意味的形式”具有特别的象征意义。这种民俗文化的学习和传承方式也表现出与文字文化完全不同的特点。比如,在陕西一带,户县、延川、安塞、旬邑县等剪纸之乡,剪纸主要主要属于女性行为。从女性的童年启蒙教育开始,剪纸作为训育女子人生教养、生活技能的必要组成部分,除了由家庭长辈在家中代际传承,还有女性群体口传身教、“私相授受”(如涉及到性教育、闺房隐秘等)的方式。根据文化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Robert Redfield)在《乡民社会与文化》 中提出的“大传统和小传统”(Great tradition and little tradition)概念,相对于知识阶级掌控的书写文化,由乡民通过口传方式传承的文化被称为民间文化。剪纸作为民间文化,它的民俗内涵就这样以集体无意识的方式一代代地传承下来,同时还兼有性启蒙、传播人生教义、传统文化、地方文化等功能。陕西剪纸作为民俗符号,传承下来的图案是相对固定的,如抓髻娃娃、鱼戏莲、十二生肖、陕西十大怪、送病娃娃、招魂娃娃等。传统的学习方式是把剪纸图案贴到一张纸上,用油灯烟薰出轮廓,就可以进行批量复制了。这些女性“作品”主要用于自家的年节祭祀、装饰和各种礼仪,也用于馈赠、交流,一般不作为商品交换。由于旧时代乡村生活的封闭性和相对独立性,形成了特有的“十里不同乡,百里不同俗”现象,使得剪纸保留了鲜明的地方性特点,成为这个意义上地方民俗的符号。

小农经济条件下的商品交流虽然不发达,但是也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在另一个著名的剪纸之乡河北蔚县,由于剪纸的商品性质,剪纸活动就呈现出与陕西各地的剪纸完全不同的特点。蔚县剪纸主要以家族传承这种民间传艺的方式进行。在赫赫有名的“中国剪纸第一村”南张庄村的剪纸艺术中心馆里,师徒谱系表一目了然。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开宗立派的王老赏排在首位,其后划为周家两支,代际清晰,门禁森严。著名的“河北省剪纸艺术家”、世界华人联合会会员周河就不在其门。蔚县剪纸从打出名号开始就一直作为民俗商品进行市场交流,具有强烈的经济特征,在小农经济主导下必定局限为男性行为和家族内部行为。所以“手艺秘传”“外家人学艺难”,周河一直受到“正统派”排挤也就不奇怪了。

以上我们选取了“前现代”时期两个地方剪纸的例子,可以发现,无论是否具有商品性,剪纸承载的民俗内涵和地方性是唯一的,无可替代的。而民俗中被视为迷信的部分,虽然正是民俗的核心价值所在,实际上也是现代性一直以来所极力反对的。历史行进到了1940年代,当救亡图存成了时代的主题时,现代性以排山倒海之势进入乡土中国,传统与现代的问题显得格外突出。古元、彦涵、张仃、夏风等艺术家接受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深入陕北民间采风,吸取了民间剪纸的构图和表现方式,以老百姓熟悉的剪纸这种民俗形式,创作了崭新的革命作品,表现了新时代的生活,突出了现代性主题。他们的创作,与同一时期的文学、戏剧、传统戏曲、美术一起,开创了后来新中国现代艺术发展之路。

图1.古元作品:生产

现代性与传统文化以这种猝不及防的形式“对接”,也就是所谓的“旧瓶装新酒”。艺术形式是民众喜闻乐见的,题材是时代的,主题是革命的。这种文化继承和发展方式一直延续到当下,引发了很多关于文艺的审美性与社会性的问题。

二、个案比较分析

剪纸发展到当代,呈现出更加复杂的面貌。

当旅游演变成为今天一个复杂的经济、社会、文化现象时,传统的陕西民俗剪纸顺应时代潮流变成了大规模生产的民俗旅游商品。那些当年羞于见外人的乡下农妇们现在从窑洞搬到社区,开起了剪纸工作室,现场表演,议价,成交。四通八达、快捷便利的现代交通系统打破了空间的封闭性,各个地方互相流动起来,民俗的神秘性就消失了。当剪纸的题材、形式倾向于近似时,复制技术遂大行其道,独一无二性不复存在了。对旅游商品的大规模市场需求造成了发展产业化,大批量生产的商品不再承载民俗文化内涵,没有了特殊的时间节令性和神圣性,只是一个新奇的符号,满足了游客的猎奇、购买心理而已。

但是,陕北的剪纸之乡中,还有“剪花娘子”库淑兰这一独一无二的艺术现象。库淑兰的前半生,因为痛苦的家庭生活,她开始用剪纸表现自己的心理和生活。这一阶段的作品内涵已经超出了传统的民俗。后来,通过一件颇有象征意味的事件(这个事件本身就很具有民间的神秘色彩),她醍醐灌顶,创作了“剪花娘子”这个完美的女性半神半人形象。这实际上是库淑兰的自画像,想象中的自我,把现实中的不幸变成了艺术的升华。库淑兰自我启发了心灵,从一个民俗手艺人成功地转向了艺术创作。她创造了一种新的方式——贴花,使得她的剪纸世界五彩斑斓。她心灵觉醒后,创作进入了随心所欲、臻入化境的境界,作品无拘无束,相由心生,信手拈来,妙趣天成。库淑兰是天才的艺术创造者,在她的创作中体现了人性的力量,可谓是以赤子之心通向天道的“素人艺术”的典范。

库淑兰仅仅是陕西剪纸中的个案。现代社会重建了新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新的意识形态需要吸收改造传统文化因子,她的创作引起了有关方面的关注。她被吸收到政府部门的剪纸培训班学习,尝试反映新的生活和时代。在城市化的陌生人社会里,她经历了被欺骗、挣扎、不适应、改变,变得有一些“狡猾”,她意识到自己的艺术是商品,学会了讨价还价。她的现实生活虽然支离破碎,但是,她的艺术世界还一直保留着完整、美好,与她不能适应的现实世界拉开了距离。

图2. 库淑兰作品:剪花娘子坐像

如果说陕西剪纸商品化得比较彻底,我们发现,以雕刻、点彩为特点的蔚县剪纸的发展路径更反映出技术、商品、旅游交织语境下传统民俗产品的转折与挣扎。2006年5月,蔚县剪纸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2010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蔚县剪纸评定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专家们的策划下,蔚县政府趁着热度打出“世界剪纸看中国,中国剪纸看蔚县”,于当年创办了中国剪纸艺术节。政府部门“举全县之力”创建了蔚县剪纸艺术博物馆,建成中国剪纸一条街,成立剪纸艺术家协会,扶植建设剪纸专业户专业村,恢复保护剪纸艺术大师王老赏故居,出台了《蔚县剪纸行业规范条例》及用地贷款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目的是弘扬传统剪纸艺术,以剪纸文化搭台,实现民俗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

从经济理性和文化理性的角度看,政府部门的认识和措施是合理的。如果这个实践理性的目的能够实现,也就实现了经济转型和文化自觉。可是,市场经济有自己的规律,曾经辉煌的“中国剪纸第一村”短时间的热度过去之后长期沉入了寥落暗淡。剪纸艺人周河的经历更令人感叹技术和市场的无情与法力。

周河的剪纸手艺虽然是在“门户”之外偷学的,然而他一直善于钻研,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对剪纸有自己清醒的认识和热烈的追求。他的素质、作为、理想,远远高出了小商品经济时代的手艺人。集体经济时代,他就善于独出新意。商品经济时代,他大办剪纸厂,勇于学习新技术,南下深圳美术出版工厂学习,揣摩顾客心理和市场流行趋势,快速推出新图案抢占市场先机,抓住机遇出剪纸挂历都领风气之先,表现出对市场的高度敏感和适应。他还很懂得名声这种无形的社会文化资本的作用,善于经营自我形象,他身上有着“河北省剪纸艺术家”“优秀发明者”“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金奖”“国家外观设计专利”等诸多名头。他投入 28万元巨资创作的《巨龙图》被人民大会堂收藏,他的数幅作品以捐赠或被收藏的方式“不计成本”地留在了官方。然而,市场和电脑技术复制时代来得太快了,周河精心设计出的多层套金剪纸,通过计算宣纸浸水后的横纵收缩制作对应的金边。这是匠心独运的艺术品,无论形式、内涵、新意还是技术难度都称得上是独此一家。周河虽然迅速占领了市场,可是,另一个魔鬼——盗版和电脑制作从天而降,神奇的速度远远地把他的手工制作甩到了跟不上的地步。电脑制作产品很快就烂了大街,价格不及周河手工制作产品的十分之一。周河虽然认识到“只有一张纸的东西才应该叫美术!”然而,市场要的不是美术作品,而是标准件的商品——机器加工的金边剪纸看上去比手工制作的更加精细贴合。游客也不是收藏家和艺术鉴赏家,只购买这个符号,满足猎奇、展示心理而已。

技术作为双刃剑成就了市场的数量,也毁灭了蔚县人对市场的期待。蔚县剪纸通过互联网的传播虽然一时间引来大批游客,但是讽刺的是,现实中的游客人流量很快就变成了淘宝上的虚拟信息浏览流量。电脑技术的快速复制导致了手工原生动力加速度衰减,图案的单调化导致游客的心理厌倦,剪纸艺术节人山人海的盛况好像一场梦境那样一去不复返。

周河长期搏击市场,对自己的作品充满自信,也敢于大手笔地投入。2005年,他投资300万建成了周河剪纸艺术馆,立刻就上了人民网。周河还曾经借贷300万,共投资480万,计划做一批出口日本的产品。可是因为当年日本的核泄漏事件,周河的产品最终积压下来,导致投资失败。他没有预料到,当马克思预言的世界市场到来之后,所有的个体都被卷入了这个巨大的市场,无边无际,任何个体都不再是孤立的,也不再能够操控自己的命运。

电脑设计已经遍布了中国剪纸一条街。周河仍然坚持“我知道不能不让用电脑,只知道大原则是不能打手工的牌子。”他悲哀地意识到“真正的手工艺术师或许将在5年内不复存在了。”他还在坚持自己的手工制作理想。他想在全国开30家连锁店,传播蔚县剪纸文化,再往国外开连锁店。他想出版一套剪纸丛书,方便读者自学剪纸。——这些都是他悲壮的理想和想象。他仍然艰难地维护着他的剪纸艺术馆,虽然每年需要耗资20万,让他的境况雪上加霜。他却不愿意关闭自己的艺术馆,那是他一辈子的心血和终身的追求。他一直想象着 “总会有具远见卓识的大企业家或政府部门会为保护世界非遗文化出力或投入,以使剪纸文化传承下去”。中国剪纸一条街和周河剪纸艺术馆游客寥寥,与还崭新着的建筑形成了莫大的反差。在灰色的日常生活中,周河仍然经常处于艺术创作的幻觉中。然而,一旦清醒过来,巨大的剪纸艺术馆里依旧只有他自己。他似乎意识到了手工艺术即将永久没落的悲壮结局,对媒体的任何试图唤醒式的采访无动于衷。谁能奈何电脑复制和市场呢?周河还能坚持多久呢?

与周河的维护手工剪纸理想的尊严和悲壮的努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江苏省金湖县的陆功勋。金湖剪纸与其他民间工艺一样,一直是由手艺人口授手传,代代相承,主要用于节庆、婚丧、宗教、祭祀等。从事剪纸的多为女性,当代剪纸艺人有纪费氏、丁育兰、王素玫、智晓君、王桂林等。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县中教师陆功勋调到县文化馆工作,开始研究民间剪纸。他以文人的审美趣味创造性地利用废旧挂历的塑料彩膜为材料,创作了别具一格的彩膜剪纸。这种彩膜剪纸具有装饰图案的夸张表现风格和中国画的意境之美,材料是现代的,反映的内容多为现代生活。陆功勋的剪纸作品不再表现传统民俗,表现的是现代审美趣味。也不再用于年节时令,而主要用于室内装饰。

各级平面媒体和中央电视台、江苏电视台等媒体先后报道了彩膜剪纸,陆功勋被任命为县文化局长。他开始创作大型作品,这个“大”既体现在作品体量的“大”,也体现在主题的“大”。有表现周恩来形象的《流芳千古》,表现金湖水乡生活风情的《秧歌》《回娘家》《渔归图》,表现主旋律的《祖国在我心中》《中国梦》。南京青奥博物馆收藏了他的《砳砳》,长1.2米,宽0.6米。歌颂和谐社会的巨幅《荷蟹图》长达6米。他的三百余幅作品被不同机构收藏。他经常身着新潮唐装,出现在不同级别的中外文化交流会、文化创意产业交易会上,现场表演剪纸。县政府投资出版了《陆功勋剪纸艺术技法》《荷花剪纸》,还专门在图书馆里开辟了陆功勋艺术陈列馆。以陆功勋为传承人的金湖剪纸被列为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县政府把保护剪纸文化、发展剪纸文化产业列为发展方向。陆功勋为政府部门举办了多期剪纸培训班,培训500多人次骨干教师,在老年大学、中小学、乡镇文化站开设专题讲座,为中小学提供自己编写的三套民俗剪纸教材。周河的那些出书、政府采取措施保护地方文化等理想,在陆功勋这里都变成了现实。

图4. 陆功勋作品:荷蟹图

与其他剪纸艺人不同的是,陆功勋毕业于河海大学,长期从事中学英语教学和地方文化领导工作。从陆功勋剪纸艺术的发展历程看,陆功勋作为一名知识分子,自觉地深入民间学习民间。他的剪纸图样如月牙纹、锯齿纹、漩涡纹、折线、曲线圆孔、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等都来自民俗剪纸,虽然在形式、意象上具有圆满、和合等共性,然而主题基本上是属于主旋律的。他的主旋律作品与他的体制内身份和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相一致。他的文化认识高度和文化自觉使得他积极参与地方文化建设活动,把自己的创作与文化产业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个时候他的身份是文化官员。而他的创作被认定为民间艺术,他被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官方和他本人都乐于认同这个身份。这是一种很有意味的命名。退休后他被任命为县老年大学副校长,一如既往地参加各种文化交流活动,还成立了自己的剪纸工作室,在体制内外游刃有余。

三、多重性与本真性

以上我们比较了同一时期不同地方的三位剪纸艺人的状况。他们的生存状况大不相同(库淑兰已经去世),作品内涵、发展方向也很不一致,虽然导致这些状况的因素很复杂,但是我们认为其中的关键点是现代性进入中国后传统文化发生了裂变,最终导致了民俗文化向不同的方向发展。

现代性本身是一个极其复杂多元的现象,现代性对中国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民俗在封闭的时代表征着地方性的特质,单一化的社会生活与民俗的本真性(authenticity)互为表里。由于民俗的本真性意义,民俗符号的核心价值在于顶礼膜拜,神圣性就在无数次的凝视中生成。历时愈久,本真性愈稳定。而时间是现代性的第一要素,时间的引入导致了越来越快的速度和空间的位移,地方性在流动中很难再保持单一性,当代社会生活在这种快速流动中倾向于多元化,最终导致了本真性的丧失。民俗符号不再承载民俗意义,演变成了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就是这个意义上的。正因为如此,陕西剪纸越来越倾向于统一的图案,乃至于可以向全国任何一个旅游景点批发销售。周河对电脑产品固执的排斥,对手工技艺顽强的守护,其实就是对本真性的坚持。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导致了文化的多元化,这种混杂化、异质化表现为文化本真性的丧失,周河的焦虑就是对剪纸文化本质丧失的焦虑,对自我丧失的焦虑。人是文化的产物,与他生活在其中的文化“互文”,在文化中才能生成自我。一旦剪纸的本真性在复制中消失,周河的自我也就消失了,所以他一直生活在忧郁中,痛苦地寻找自我。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以摄影为代表的新兴文化刚刚出现时,本杰明就敏锐地发现了技术的文化生产功能,预言了复制技术将造成传统艺术的崩溃,展示性取代本真性,同时艺术的民主性和普及性也将改写艺术的版图。剪纸在现代的发展之路证明了这一切。

流动性是现代性最明显的特征,所以旅游本身就是现代性的产物,具有消费性、猎奇性、一次性、浅表性、标准化等现代生产特点。民俗现象原本是游客猎奇的目标,然而当地方性的封闭打破之后,民俗表象与内涵、时间、空间相分离,一次次地被模仿、展示、表演,也就失去了神圣性、本真性、在场性。传统的民俗符号遵循的是循环生产机制,在年复一年的重复中突出仪式性、记忆性,从而实现神圣性和传承性。当民俗符号成为商品,就在一次次的机械复制中被纳入了现代生产机制。大规模的复制导致了独特性消失,游客很快失去了兴趣,转移到下一个目标。剪纸本身属于非日常消耗品,现代旅游的购买满足的只是浅层次的欲望而不是深度欣赏,所以蔚县剪纸很快就失去了市场。现代性一直是双刃剑。当剪纸不再表达民俗记忆、地方文化传承时,在陆功勋那里,通过政府组织的社区、学校里大规模的学习、传播,剪纸与民俗相对分离,演变成现代审美符号,不再承载或者稀释了民俗内涵,审美形式独立出来,传播了现代国家意志,反而以这种方式实现了现代性。民俗剪纸以民间自发的群体行为体现了地方文化认同,现代剪纸通过社区、学校的共同活动也体现了地方性认同,途径一致,内涵和目的发生了变化。

李泽厚先生认为,“实际上,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既要求根本改变经济政治文化的传统面貌,又仍然需要保存传统中有生命力的合理东西。没有后者,前者不可能成功;没有前者,后者即成为枷锁。”[1](317)中国的现代性之所以不同于西方的现代性,就在于近代以来西方现代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强烈否定,中国知识阶层现代性的焦虑,使得中国文艺传统中“文以载道”社会功能被放大。从梁启超开始,近代的文化领导者们都在强调艺术的社会功能。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就是典范。王杰先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认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主要在于建构“意识形态”,它既是生产各种意义和观念的普遍的过程,又是一定的阶级或集团所特有的信仰体系。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视野中,“反对资本主义”的力量主要转化为对受压迫和边缘化群体情感和愿望的合理性做出辩护。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更多地以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和理论方法为基础。[2](19)1940年代,中国共产党人面对的最紧迫的问题是如何最有效地建立新的意识形态体系,同时也要维护传统文化,凝聚民族自信心,使广大民众能够最大程度地接受新思想,所以大力提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传统文化就这样进入了现代性的轨道。由于东方语境中艺术与社会生活存在着多重复杂的关系,只要现代性语境还存在着,这种特有的艺术生产机制就具有合法性。

因为中国当下复杂多元的文化生产场完全不同于传统文化生产的单一性,对任何一种文化现象也不适宜以单一的视角去看待。有学者认为西方市民社会中存在着一个由民间习俗、惯例自发走向自治的过程,审美从而实现了康德的无功利性中的功利性功能。而中国社会的状况完全不同,存在着一个与官方文化既保持接触又保持一定距离的民间社会。在民间社会的变迁中能够体察到国家的在场,在国家仪式的规范中同样也能够体察到民间社会的变形存在。民间文化资源在被政府改造中呈现出复杂的变迁路径。库淑兰在现代性的召唤下自我觉醒,走向了审美现代性。周河在现代复制技术和旅游市场的困扰下坚持传统民俗文化不变的内涵,生存艰难,政府却没有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这既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陆功勋自觉呼应时代、意识形态、市场的召唤,沿着古元们的方向,实现了传统民俗符号的现代转换,地方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和市场的成功,是东方特有的审美功利性在当代文化中的体现。可不可以认为,剪纸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它“在个体中招募主体(它招募所有个体)或把个体转变为主体(它转变所有个体)的方式并运用非常准确的操作产生效果或发挥功能作用的。这种操作我称之为寻唤或召唤。”[3](656)

社会学家史密斯·吉登斯认为,文化本真性是人类生活的基本特征,本真性经常表现为文化惯例,“所有个体都在种种形式的惯例基础上发展某种本体安全的框架”,惯例与本体安全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性。今天文化的本真性已经不再,我们是否不再以静态的眼光,而是根据文化生成环境的变化对文化进行“社会再定义”,从而对当代文化进行“再本真化”,也许能够找回失去的自我。

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委员会主任张树贤先生认为,没有传统就没有现代,没有现代就不会有未来,必须把传统、现代和未来三者衔接好。现代剪纸应当从五个方面努力:一是民族性、二是时代性、三是独特性、四是前瞻性、五是不可复制性。对待创新型现代剪纸艺术,必须强调不可复制性。与传承型原生态民间剪纸的悠久历史相比,现代剪纸还需要相当长的实验阶段,精品自然会得到传承,百年以后就是我们未来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他预言:未来的中国剪纸艺术应该是由传承型和创新型两种不同概念的剪纸风格组成。[4]这是对剪纸的本真性和传统价值的再认识,厘清了传统与发展的关系,深刻阐明了剪纸的传统意义和现代内涵。

猜你喜欢

现代性剪纸民俗
民俗中的“牛”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剪纸
浅空间的现代性
民俗节
也谈现当代诗词的“入史”及所谓“现代性”的问题
漫画民俗
也谈现当代诗词“入史” 及所谓“现代性”问题
剪纸
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