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对唯物史观的坚持和发展

2019-03-27刘景尧刘绥

文教资料 2019年32期
关键词:唯物史观毛泽东马克思主义

刘景尧 刘绥

摘    要: 毛泽东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将唯物史观灵活地运用到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并以大量著作和研究对唯物史观进行了系统归纳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他始终强调唯物史观的显著地位与独特作用,坚持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有关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观点,以及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理论,重视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的实践运用。毛泽东的理论和实践,对在新时代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视历史唯物主义学习的重要指示,以及更好地认识国际国内发展大势、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 毛泽东    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的学习和掌握。探究毛泽东对唯物史观坚持和发展的具体情况,对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视历史唯物主义学习的重要指示,以及更好地认识国际国内发展大势、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规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指导和借鉴意义。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将唯物史观灵活地运用到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并用大量的著作和研究对唯物史观进行了系统归纳和总结,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了唯物史观。

一、强调唯物史观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毛泽东认为唯物史观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基础。他在1921年1月21日给在法国的蔡和森的复信中鲜明提出:“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1]他在回信中对蔡和森的观点大加赞赏,并表示完全赞成。蔡和森在信中就唯物史观说道:“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显然为无产阶级的思想。以唯物史观为人生哲学、社会哲学的出发点,结果适与有产阶级的惟理派相反,故我们今日研究学问,宜先把惟理观与唯物观分个清楚,才不至堕入迷阵。”[2]蔡和森认为,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是思想史上的一件大喜事。毛泽东对蔡和森这些有关唯物史观的观点均表赞同。毛泽东在1959年2月14日会见智利《最后一点钟》报社社长马特时指出: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这是共产党的理论基础[3]。

毛泽东强调要重視和发挥唯物史观的重要作用。他曾建议吴晗要接受并下功夫研究唯物史观,如果这样做就会取得不可限量的成就。他在1948年11月24日致信吴晗时指出:“在方法问题上,先生似尚未完全接受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观察历史的方法论。倘若先生于这方面加力用一番功夫,将来成就不可限量。”[4]毛泽东还通过一些反面例子说明真正做到坚持唯物史观的重要性。他在1951年5月19日修改胡乔木起草的《为什么重视〈武训传〉的讨论》一文中指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号称学得了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员。他们学得了社会发展史——历史唯物论,但是一遇到具体的历史事件,具体的历史人物(如像武训),具体的反历史的思想(如像电影《武训传》及其他关于武训的著作),就丧失了批判的能力,有些人则竟至向这种反动思想投降。”[5]毛泽东这段话不仅说明了对唯物史观做到学以致用之不易,而且反映了真正坚持唯物史观的重要性。

二、坚持对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关系原理的运用

第一,毛泽东重申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科学内涵。在他看来,生产力就是指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后者又称生产手段[6]。而生产工具则是主要生产资料,与其使用情况共同成为判定社会生产力的主要的物质标志。毛泽东认为,生产工具是划分社会发展阶段的依据。他在1964年2月谈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时说:历史在经济上是根据所使用的工具而分成阶段的[7]。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毛泽东非常重视科学技术,强调要搞好科学技术,要培养科学技术人才。他曾明确表示,科学技术不仅要搞而且要搞好,只有搞科学技术才能提高生产力。毛泽东还主张实用性的科学研究和科学理论的研究都要搞好,要从工人农民中培养懂得理论的人才。

在毛泽东看来,生产力是最革命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他将生产力作为评价政党与其行为的主要因素。他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8]在毛泽东看来,政策对生产力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一切政策都要对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毛泽东将生产关系界定为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关系,即财产所有权关系[9]。毛泽东认为,生产关系由三个方面构成: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即谁占有生产资料;二是谁占统治地位,讲的是相互关系;三是分配[10]。其中,人们在劳动中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关系中的重要部分。毛泽东认为,搞生产关系,不搞相互关系,是不可能的。

第二,毛泽东阐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毛泽东坚持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决定和反作用的矛盾关系原理,深刻论述了二者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首先,毛泽东深刻认识到并公开指明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紧密联系。他曾指出,要研究清楚生产关系,就必须联系研究生产力。他明确概述了二者的辩证关系,即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革命,生产力的大发展总是取决于生产关系的改变。这句话言简意赅地说明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原理。

其次,毛泽东强调了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观点。在毛泽东看来,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相适应,必须与生产力的性质相符合。生产关系处理得好,生产力就会发展;如果处理得不好就会破坏生产力。他曾在1955年3月中旬时指出: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否则生产力就会起来暴动[11]。他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作总结性讲话时表示:生产关系搞得不对头,就要把它推翻。他后来明确指出:如果生产关系束缚了生产力,生产力终究会突破的。

最后,毛泽东论证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对立统一的主要功能。在毛泽东看来,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他曾说:社会的进步就是由矛盾来推动的[12]。社会的根本矛盾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这对矛盾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毛泽东明确指出,不断向前发展的生产力同生产关系产生的矛盾,是社会不断前进的推动力量。在他看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肯定地表示,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矛盾,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因此,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三,毛泽东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论进行了广泛使用。毛泽东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基本理论分析现实社会,从而较好地把握住了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毛泽东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原理首先分析了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社会。通过对封建制度生产关系的分析,毛泽东认识到:生产关系的改变是农民阶级实现自身解放的重要前提。毛泽东还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论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找到了生产力发展的一般规律。在他看来,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工业的大发展,都是在资产阶级掌握政权之后,生产力的大发展、物质基础的增强,都是在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搞好之后。因此,不管是无产阶级革命还是资产阶级革命,都要遵循如下一般规律,即先舆论宣传再夺得政权,继而解决所有制问题,最后实现生产力的大发展。

此外,毛泽东还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原理重点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毛泽东首先分析了我国农村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他认为,农村生产资料的具体内容,按照先后顺序依次是土地、农具、牲畜、房屋等,粮食是生活资料,是农民使用生产资料的产物。毛泽东还指出,生产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还具体阐述了佃农对地主的隶属关系及其在土地使用方面的表现。毛泽东还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原理分析了我国农业合作化问题。他指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问题,社会经济的规律是不能违反的。为了防止处理不好生产关系从而破坏生产力,毛泽东提出合作社要采取循序渐进、稳步前进的方针,先改为部分公有,即半社会主义,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三、坚持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原理的运用

毛泽东首先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关系原理进行了阐述,提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对立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根本动力。毛泽东认为,上层建筑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是保护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基础的。他曾指出:经济基础不强,政治基础也就不强[13]。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人类社会的上层建筑归根结底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改善人民生活是它的目的[14]。他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的总结性讲话中阐述了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和人民之间的关系。在他看来,上层建筑能否获得人民的拥护,取决于它保护的是不是人民喜欢的生产关系。他在1955年7月15日谈论农业合作化问题时说:上层建筑不能违反经济发展规律,违反了就会使生产力起埂子[15]。

毛泽东还论述了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根本动力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对立统一的理论。他在《如何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讲话中,不仅肯定地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而且明确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性质。他认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对立统一,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些矛盾表现为人民内部的矛盾[16]。这些基本矛盾在未来没有阶级的社会仍然存在。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的总结性讲话中表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对立统一、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对立统一,在将来一切帝国主义被打倒的没有阶级的社会是存在的[17]。毛泽东认为,社会总是充满着矛盾,正是矛盾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对立统一,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而且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

毛泽东紧密联系中国社会现实突出强调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在毛泽东看来,上层建筑由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构成。其中,政治上层建筑是由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所组成,而观念上层建筑就是指意识形态,具体涉及政治法律思想、哲学、宗教、道德和艺术等思想观点。毛泽东通过对社会主义改造内容的说明揭示上层建筑的具体内涵。他曾指出:社会主义改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制度的改造,一方面是人的改造。在毛泽东看来,制度不仅指所有制,还包括主要是政权机关和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18]。由此可见,毛泽东将政权机关这个政治组织当作政治上层建筑的主要部分。

毛泽东不仅指出了意识形态的具体种类,而且明确了它的重要作用,更揭示了它的内在本质。他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的总结性讲话中,用括弧标注的方式指出了意识形态的具体种类。他认为,上层建筑包括思想和舆论。这里的上層建筑指的就是观念上层建筑即意识形态。毛泽东还认为,意识形态是客观实际的反映,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其本质都是阶级关系的反映。此外,毛泽东还认为,民主和专政都是上层建筑,它们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是为基础服务的,是基础的工具[19]。

另外,毛泽东还论证了政治上层建筑对生产力发展的巨大作用。建立一个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新民主主义的“联合政府”,是《论联合政府》政治报告的根本目的。毛泽东在报告中充分强调了政治上层建筑对生产力的反作用。他指出:“政治不改革,一切生产力都遭到破坏的命运,农业如此,工业也是如此。”[20]“没有一个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的中国,不可能发展工业。”[21]毛泽东还指出,新民主主义政治在全中国的实现,是中国人民的生产力得到解放并获得充分发展的前提条件。

四、坚持对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理论的发展

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毛泽东坚持和发展了这个基本观点,提出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的主张。一方面,人民群众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精神财富。在毛泽东看来,真正的英雄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具有伟大的创造力。他曾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22]“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他们可以组织起来,向一切可以发挥自己力量的地方和部门进军,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替自己创造日益增多的福利事业。”[23]基于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分析,毛泽东认识到只有农民和手工业工人才是封建社会创造财富和文化的基本阶级。他曾指出:历史并不是那些英雄宰相创造的,而是那些劳动者农民创造的[24]。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工人、农民和劳动知识分子创造了社会财富。在毛泽东看来,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工人、农民和劳动知识分子。

毛泽东认为,人民大众的主体是工人、农民和其他劳动人民。所以,不管是在封建社会还是在社会主义社会,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都是人民。只不过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人民大众中的不同群体所处的地位和所发挥的作用不同而已。在以土地为主要生产资料的封建社会,是农民阶级处于重要地位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以机器和劳动力作为主要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处于重要地位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以科学技术作为主要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社会及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知识分子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并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人民群众是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的主体。毛泽东考察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和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斗争状况,提出了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是人民群众的主张。他认为,农民的阶级斗争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因为较大的农民战争打击了封建统治,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毛泽东看来,人民群众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力量。他说:“中国无产阶级、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乃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基本势力。”[25]总之,毛泽东认为人民群众是革命的主体和动力,其中工人农民作为根本的力量是革命的骨干。因此,革命是人民的革命,革命战争是人民的战争。

在毛泽东看来,真正强大的力量是人民,真正的铜墙铁壁是群众,他曾提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26],“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27],因此,人民是决定的因素,决定战争的胜败。所以,必须坚决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毛泽东曾说:“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28]“只要依靠人民,世界上就没有攻不破的‘法宝。”[29]历史证明:正是依靠人民的团结和斗争,才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才能取得世界的持久和平。

五、重视阶级斗争和阶级分析法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人类历史就是一部阶级斗争史。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精神实质是阶级斗争。在他看来,阶级斗争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中排在首位。他说: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基础是社会学,是阶级斗争。搞哲学的人,以为第一是哲学,不对,第一是阶级斗争。压迫者压迫被压迫者,被压迫者要反抗,想出路,才去寻找思想武器[30]。他还认为,中国的历史也是一部阶级斗争史。因此,毛泽东坚持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对阶级斗争问题高度重视。他说:“人类由原始社会进化为家长社会、封建社会以至于今日之国家,无不是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阶级斗争的演进。”[31]

在毛泽东看来,阶级斗争是世界上仅有的两门知识之一。他指出:“自从有阶级的社会存在以来,世界上的知识只有两门,一门叫作生产斗争知识,一门叫作阶级斗争知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就是这两门知识的结晶,哲学则是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此外还有什么知识呢?没有了。”[32]毛泽东认为阶级斗争是三大人类实践活动之一,并论证了阶级斗争与其他两大实践活动之间的关系。他说: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三者必须结合。只搞生产斗争、科学实验,而不抓阶级斗争,人的精神面貌不能振奋,还是搞不好生产斗争、科学实验的。只搞生产斗争,不搞科学实验,行吗?只搞阶级斗争,而不搞生产斗争、科学实验,说拥护总路线,结果是假的[33]。在毛泽东看来,阶级斗争对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它可以提振人们的精神,使人们搞好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

毛泽东重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在毛泽东看来,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就是坚持以阶级的观点分析问题。他说:“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拿这个观点解释历史的就叫作历史的唯物主义,站在这个观点的反面的是历史的唯心主义。”[34]毛泽东强调在领导中国革命实践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用阶级分析法认识和解决我國的社会矛盾。坚持阶级分析法,就是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认识社会,有助于透过云遮雾绕的社会现象,把握社会本质和运动规律。就像列宁所言:“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条指导性的线索,使我们能在这种看来扑朔迷离、一团混乱的状态中发现规律性。这条线索就是阶级斗争的理论。”[35]

阶级分析法要求对阶级状况进行全面动态的把握,包括各阶级的经济现状、政治态度和意识形态等,要求对阶级关系和阶级力量做出准确判断,从而掌握社会生活的脉搏和社会运动的规律。为此,毛泽东非常重视调查研究工作。他曾指出:“我们调查工作的主要方法是解剖各种社会阶级,我们的终极目标是要明了各种阶级的相互关系,得到正确的阶级估量,然后定出我们正确的斗争策略,确定哪些阶级是革命斗争的主力,哪些阶级是我们应当争取的同盟者,哪些阶级是要打倒的。”[36]他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联系我国革命的具体实际,使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法,对当时我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政治态度进行了剖析,对我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如革命对象、革命动力、革命性质和前途等进行了阐述,初步形成了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成为毛泽东思想萌芽的标志。

六、结语

本文通过探究毛泽东对唯物史观坚持和发展的具体情况,更加深刻地把握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以及毛泽东创新发展唯物史观的表现。这一探究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科学性的理解,加深对唯物史观对中国革命和建设重要指导作用的理解,加深对毛泽东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解,从而更加自觉主动地学好、用好唯物史观。另一方面,对在新时代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视历史唯物主义学习的重要指示,以及更好地认识国际国内发展大势、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规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78.

[2]新民学会资料[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53.

[3][12][14][16][17][18][19]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3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591,153,81,83-84,33,188,39.

[4][24]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402,258.

[5][6][9]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1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344,151,151.

[7][10][30][33]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5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314,552,388,329.

[8][20][21][22][28][3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1079,1080,1080,790,1096,815-816.

[11][13][15]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2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355,32,400.

[23][29]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253,153.

[25]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74.

[26]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2,270.

[27]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511.

[31]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4.

[34]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1487.

[35]列宁专题文集  论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

[36]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113-114.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毛泽东政治哲学研究论纲”(2016SJD710002);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研究项目“毛泽东人类解放的价值诉求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影响研究”(26120182018B24614)。

猜你喜欢

唯物史观毛泽东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
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辛亥革命
唯物史观与思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