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科为基础设计生涯教育课程
2019-03-27鲁小凡
鲁小凡
生涯教育是高中生生涯素养培养的需要,也是生涯规划指导从高等教育向基础教育的延伸。《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等多份文件对在高中阶段开展生涯教育提出明确要求。如何开展生涯教育?开设生涯规划课程是必要的。受学时限制,仅仅开设生涯规划课程显然是不能完成生涯教育的,以学科为基础的学校生涯教育成为必然选择。如何开展?首先要解决的是基于学科,规划生涯教育课程。
一、以学科为基础的生涯教育的价值
实践证明,通过学科的教与学的过程开展生涯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科课程是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园地,是完成生涯教育核心任务——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载体。学生在学科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通过丰富的经历,不断调整个性选择,不断进行实践探索,树立与国家发展相关的个性职业理想,端正个人生活态度,并积极主动为实现自己的生涯规划努力学习。
第二,体现学科课程整体育人价值。新课程标准要求,每门学科课程以门类知识为载体,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培育核心素养,实现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向学生展示以学科知识为背景的职业门类、职业从业所需的素养以及养成职业素养的路径等。
第三,体现教师的示范引领。“教师即课程”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理念,教师个人的价值观、成长经历、学识等对学生起着“耳濡目染”的作用。2016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八一学校时强调,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教师有意识地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融入生涯教育,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使学生的生涯视角有载体、更具体,更能与自己兴趣、特长关联起来,做好生涯规划。
二、以学科为基础的生涯教育课程模型建构
普通高中学生涯教育的目标是培育学生自主发展能力,正确选择未来发展的方向。《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2017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注重培养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包括培养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这些文件精神都是一脉相承、逐步落地的,均指向人的发展。从学科视觉聚焦生涯教育,北京市中关村中学生涯教育课程建设关注了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生涯教育课程建设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正确理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充分发挥课程整体育人的价值,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打好底色,是生涯教育课程的基本理念。
第二,生涯教育课程建设的目标是什么? 立足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培养学生以认知自我、关联兴趣与未来职业理想、规划学业、选择、决策和管理生涯为主要内容的生涯规划能力。
第三,生涯教育课程建设的原则是什么?以生为本,依据价值导向性、实践性、系统性、选择性、衔接性、综合性、校本性等进行课程建设。
第四,生涯教育课程建设选择的路径是什么?主要结构是什么?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系统思维,做好顶層设计,构建一个具有北京市中关村中学特质的、有一定辨识度的“一体三维四翼”课程模型。“一体”即整体育人,“三维”即学生个性发展高度、长度和宽度,“四翼”即生涯规划指导课程、学业指导课程、心理指导课程、职业道德与体验课程四类课程。
第五,生涯教育课程建设主要载体是什么?学科课程是生涯教育课程建设的主要载体。
第六,以学科为基础的生涯教育课程能培养学生什么能力?认知自我能力,通过个体对学科学习的难易度、兴趣等方面的评估,引导学生认知自我,如兴趣、性格、能力、学科学习管理能力等。职业规划能力,即通过学科学习的背景,了解社会需求、社会职业、职业素养等,关联个人的兴趣、特长,规划专业发展,做到科学选择。生涯决策与管理能力,即学会规划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涯发展道路,并做好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
三、以学科为基础的生涯教育课程的内容建构
第一,利用学科课程的学习实现自我认知。自我认知就是实现“知己”,了解自我现状和唤醒自我潜能,奠定生涯规划的基础。具体表现在修正个人道德价值观、认识个人现状与潜能两个方面。
第二,利用学科拓展课程学习实现环境认识。环境认识就是实现“知彼”。面向全体,建设学科人文课程、项目学习课程、社会讲堂课程;面向个体,建设个性定制课程,让学生深度认识环境,反思自我,将自我与环境关联,构建起生涯规划的桥梁。
第三,利用学科选择性学习实现生涯决策。当学生完成自我认知和环境认知后,自然而然会对自己的生涯做出决策,在高中阶段,理性的决策是依据学科选择性学习实现的,因为学生在决策时,会系统完成自问和回答下列问题:你高中毕业后是直接就业,还是升大学?你将选择的理想大学是什么?你选择的理想专业是什么?你知道你所选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入学条件吗?你如果想要读上自己理想的大学、理想的专业,你现在还差什么条件?你如何规划和过好剩余的高中学生生活?明确上述答案后,学生依照如下路径完成生涯决策:第一步,利用最优化原则设计生涯发展线路图;第二步,“六选三”建立个人成长课程体系,梳理规整合适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心态,确定阶段学习目标;第三步,职业反刍,确定大学范围和专业范围,用生涯阶段目标激励自我;第四步,填报高考志愿,明确生涯规划的具体路径,做出决策。
第四,利用学科学习的过程实现生涯管理。这种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于学科学习阶段目标达成情况,及时评价,及时调整生涯规划的具体内容,整体把控,做好宏观管理;二是基于学科学习过程中出现个体自身新变化,则需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学习心理、学习动力引擎等,做好过程管理;三是基于学科学习过程中外部条件变化,如换老师等,则需及时主动想策略,减少和屏蔽外界干扰,或者调整心理状态,顺应变化,做好细节管理。
将生涯教育融入学科中,学生在自然的学习情境中思考和实践“我是谁?在哪里?未来去向何方?如何去?”,并且在不同的阶段循环思考这四个问题,不断促进学生自主优化生涯规划,实现生涯教育课程内容最优化,课程育人效果最大化。
(作者单位:北京市中关村中学)
责任编辑:李莎
lis@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