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育核心素养,构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体系

2019-03-27李伟刘舒仪

中国教师 2019年3期
关键词:大鼓校本课程体系

李伟 刘舒仪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中小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

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会上公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及基本内涵。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为方便实践应用,将六大素养进一步细化为18个基本要点。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为教师提供了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方向,也对学校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实施好国家课程的前提下,如何有效利用学校自身资源和优势,构建符合核心素养要求的课程体系,是学校的新任务。

2.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地缘优势

北京市昌平区小汤山中心小学地处北京市昌平区小汤山镇,“花钹大鼓”的传承村落——后牛坊村也坐落于此,学校进行花钹大鼓特色课程建设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资源。在此基础上,学校对花钹大鼓进行创新和发展,采用更科学、更系统、更综合的传承方式,帮助花钹大鼓进一步扩大普及程度和流传范围,增加花钹大鼓的文化生命力,增强花钹大鼓的文化色彩。

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

建设花钹大鼓特色课程,学校在吸取其他学校开设传统文化课外活动和社团经验的基础上,将优秀传统文化开发成校本课程,并尝试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融合。课程设置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设计,一方面,以传承花钹大鼓为出发点,横向发展,提出“五做一促”的课程理念;另一方面,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为立足点,分年级段纵向进行课程分级

设置。

1.“五做一促”的课程设置理念

2017年,学校成功申请北京市教育规划办的“十三五”规划校本专项课题,借此确立了工作指导思想。

(1)课题研究促发展

学校以《依托“非遗”花钹大鼓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特色课程建设研究》课题为工作主线,尝试将花钹大鼓与更多学科的教学、优秀传统文化技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動等进行整合实践,拓宽传承的领域,丰富传承的途径,突出育人的功能。

(2)校本课程做普及

学校开发编写校本教材《后牛坊花钹大鼓》,在三年级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时间,由音乐教师进行授课学习,每学期10课时,课程目标是普及一套花钹大鼓《长行鼓》传统套路,了解花钹大鼓的有关知识和历史文化。

(3)学科整合做推广

在花钹大鼓传承人的参与下,教师提炼花钹大鼓基本动作,结合体育学科创编花钹大鼓健身操,并在一至六年级体育课上进行教授。花钹大鼓健身操是一套以传统花钹大鼓舞蹈动作为素材,结合运动操的基本动作,学校自主创编完成的新式健身操。

(4)课外社团做提升

学校以自愿报名和学校选拔相结合为原则,在三至六年级的学生中,挑选学生组建学校花钹大鼓梯队,并在外聘专家和花钹大鼓传承人的指导帮助下,创编符合时代发展和学生喜欢的花钹大鼓新套路,提升花钹大鼓的技术难度和艺术水平,创新和发扬花钹大鼓形式,从而激发学生传承的热情和

兴趣。

(5)课程融通做传播

结合戏剧课程、舞蹈课程,学校以花钹大鼓文化为背景,创编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项目主题戏剧《花钹花开》和花钹民族舞《情韵花钹》。

(6)各种活动做宣传

为了更好地宣传花钹大鼓这一“非遗”项目及文化,学校鼓励支持学生以各种形式的花钹大鼓活动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同时学校也积极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展示宣传,为花钹学子提供展示历练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自信与从容。

2.分年级段的课程设置与实施

(1)低年级学段:了解花钹大鼓

一、二年级属于低年级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理解能力较弱,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受能力也相对较弱,所以学校在设置课程时,以德育、品德与生活学科为主,通过开展主题大课堂,宣扬花钹大鼓的坚守传承、乐善好施等文化内涵,让学生通过花钹大鼓这个“非遗”项目,热爱自己的家乡,并对花钹大鼓开始产生一定的兴趣。

(2)中年级学段:学习花钹大鼓

三年级开设花钹大鼓校本课程,并学习校本教材《后牛坊花钹大鼓》,教材以花钹大鼓传统套路“长行鼓”为主要内容。教师通过教授花钹大鼓的历史与相关“非遗”知识,丰富学生对于花钹大鼓作为艺术文化与“非遗”项目的了解与认识,学会花钹大鼓中的器乐演奏与舞蹈动作,使学生具备独立完成花钹大鼓传统套路《长行鼓》表演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3)高年级学段:提升花钹水平

五年级开设戏剧校本课程,以花钹大鼓文化为背景,创编国家“非遗”项目主题戏剧《花钹花开》,共分五幕,时长近75分钟。

六年级组建精品花钹社团,以三年级的花钹大鼓校本课程与四、五年级的花钹大鼓课外社团为基础,通过学生报名和学校选拔,在外聘专家和花钹大鼓传承人的指导帮助下,进一步提升学生花钹技艺,对传统花钹套路进行更加精细的打磨,并创编了符合时代发展的花钹大鼓新套路《钹鼓欢腾》。

三、课程实施后的效果

1.积累学生人文底蕴

文化作为核心素养的主旨,是学科教育的基础,培育学生有一定文化积累和人文底蕴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花钹大鼓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在开设校本课程让学生学习这项技艺的同时,还扩展了许多有关“非遗”的文化知识,在学生学习技艺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熏陶。鼓励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知识延伸,自己进行优秀传统文化信息的搜索与收集,了解更多优秀传统文化。

2.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审美情趣的培育和艺术知識与技能的学习,是艺术类学科的主要教学目标。学校开设花钹大鼓相关的艺术校本课程、课外活动、精品社团,都是为了让学生发现、感知、欣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而花钹大鼓新套路的编创,让学生能够通过这种新旧文化的冲突,了解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区别与联系,建立一种理解艺术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取向。

3.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培养具有文化自信的学生,达到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目的。最初组建花钹大鼓社团,多以学校挑选学生为主,学生自主报名的意愿不强。经过近四年的努力,花钹大鼓社团在校内已经成为学生羡慕的社团之一,踊跃报名的学生也越来越多。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使学生产生这种自信,同时也为传承、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起到重要作用。

4.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优秀传统文化面前也是如此。学校通过开设花钹大鼓校本课程,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并喜欢优秀传统文化。构建花钹大鼓课程体系,一方面,有助于传承这一传统技艺,有助于打造具有丰富内容和多样形式的多元教育;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选择和机会。通过这样的课程体系,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剪纸社团采集有关花钹大鼓服装和舞蹈动作的素材进行创作;美术课程采集花钹大鼓历史故事的素材进行绘画;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汲取花钹大鼓历史传承所积淀的文化内涵对学生进行教育等。

5.鼓励学生创新传统

实践与创新是培育核心素养的成果体现,一切创新都是由深厚的文化基础、有效的学习方法、浓厚的学习兴趣等各方面因素组成的,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更是基于这些要素。构建花钹大鼓课程体系就是为了满足这些要素,为学生能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打下基础。学校鼓励学生对花钹大鼓进行不同学科、不同形式、各种类别的创造和创新;为花钹大鼓的发展拓宽思路,是学生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做出的的重要贡献。

学校构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体系的工作仍在进行,以上研究是基于到目前为止的实践所得。如何利用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体系,让各科课程之间形成联动,更加有效地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是一个仍需继续思考和实践的问题,也是下一阶段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规划办“十三五”校本专项课题(课题编号CBIA17115)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市昌平区小汤山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

猜你喜欢

大鼓校本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大鼓里有什么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神奇的大自然
张大鼓剿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