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教学观察
2019-03-27张玉新
2018年笔者组建吉林省高中语文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开展为期一年的整本书省本教研活动,在此刊出的是对本活动教学观察的部分内容。
一、整本书教学观察的目的与策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已经颁布,整本书阅读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贯串三个年级的学习任务群。吉林省尚未进入新课改,落实新“课标”要从转变课程理念开始,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次教学改革的“启蒙”运动。
1.整本书教学观察的目的
长期以来语文教材是文选式单篇结构,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阅读的“碎片化”,影响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整本书阅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这一缺失。
本次教学观察主要有三个目的:一是整本书阅读的可行性,二是学生真实的获得感,三是整本书阅读容易出现的偏差。
2.整本书教学观察的策略
笔者认为落实整本书阅读任务群教学首先是教师要“啃”读一本垫底的书[1],然后才能引导学生去读整本书。引导学生读书的关键,是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尤其对于读书经历缺失、读书方法空白的学生群体。若对上述情况进行观察,则需相应地采取以下策略:一是过程跟踪,二是授课现场观察,三是对师生进行访谈,四是数据统计与分析。
二、整本书教学观察的实施
名校名师“示范课”立意在于确立标杆。生源层次不同、教学水平差异较大的学校,在一个时段陆续展示不同层次的研讨课,其立意则在于省本教研的“普惠性”价值。
1.活动的规模大
时间跨度长。本次省本教研活动为时一年,分三个阶段:一是动员、酝酿阶段,二是教师先读与师生共度阶段,三是展示课阶段。
组织形式活。展示课又分成三个阶段,10月下旬为第一阶段(开始),全省规模(省、市、校三级教研),吉林市四所学校六位教师上课。11月下旬为第二阶段(省、校二级教研),学校主导,吉林市第一中学与吉林省实验中学承担。12月下旬为第三阶段(收尾),吉林毓文中学与白城市毓才实验学校承担;白城市毓才实验学校的展示课是为白城市高中语文学科新课标全员培训举办(省、市、校三级教研)。
参与人数多。吉林、长春、白城三个地级市,七所不同层次与类型的学校三个年级30多个班级、15位教师,观摩展示课的教师2000多人次。
书目类型全。选读的12本书包括文学作品(长篇小说、短篇小说集、散文集)、人物传记、学术著作(哲学、美学、历史学)、古代文化经典。
2.备课的效率高
与以往公开课教研活动教师个体备课效率相比,以专业学习共同体为组织形式的备课有着明显的优势。
一是跨校备课提高效率。
共同体集团“作战”、抱团取暖,搜集相关文献,学习相关理论,借鉴相关案例,分享个人的体会,根据学情选定书目,确定开展整本书阅读的时间、展示课的时间。打破学校壁垒,分享学习成果,互相借鉴长处,使备课效率明显提高,缓解了执教者的压力,增强了信心。例如,第一阶段吉林毓文中学张晶执教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吉林市田家炳中学王慧执教长篇小说《活着》,她们在备课中互相启发、共同分享,提高了备课效率;王慧又给第二阶段吉林市第一中学丁楠执教《活着》提供了借鉴案例;吉林市第十二中学杨威执教散文集《人生因孤独而丰盛》,为第二阶段吉林毓文中学陈开宇执教散文集《文化苦旅》提供了借鉴案例。第二阶段活动中,吉林市第一中学李薇、吉林毓文中学孙莹都执教美学著作《谈美》,除了两人之间的交流分享,还为第三阶段白城市毓才实验学校王佳执教《谈美》提供了案例借鉴。
二是校内备课保障质量。
七所学校建立起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的专业学习共同体,根据共同确定的总目标进行目标分解,教研组统筹,备课组根据各自学情研讨整本书阅读的相关问题,反复打磨教学设计,充分预设学生读书情况,确保备课质量。吉林市第一中学崔万里起初打算执教长篇小说《动物庄园》,备课组、教研组认为高三年级不如选一本学术著作,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思辨能力,结合大家的建议他确定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群策群力,备出了很有质量的课。
三是个人备课体现特色。
教师个人备课关键在于根据自身学养充分考虑学情。校际之间师生存在差异,不同学校同一年级的学生有差异,相同学校不同年级的学生也有差异。面对同样一本书,不可能用一种方法去读。个人备课借鉴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成果,不是孤军奋战,但汲取与转化考验教师的功力。
王慧老师针对吉林市田家炳中学的生源一般的学情,结合高一学生按学校要求读过《活着》的优势,把整本书阅读设计成七讲:一是整本书阅读前的准备;批注式阅读。二是读故事与讲故事;答疑解惑,情节梳理。三是叙述技巧;小说的开篇与结尾,人称与叙述。四是人物探究;福贵形象分析(思维导图),其他人物形象分析(死亡清單)。五是语言品味。六是表达与交流(展示课)。七是跨媒介阅读。
丁楠老师针对吉林市第一中学生源为吉林地区最优的学情,借鉴王慧老师的设计以及课堂案例,把整本书阅读设计成五个阶段:一是激趣促读,介绍小说文体、获奖情况,介绍读书方法;二是整体略读,学生通读小说、摘抄语句、撰写感悟,以树状图的形式梳理书中六个主要人物的关系及死因;三是任务精读,分成具体章节,布置阅读任务;四是专题研读,小说主题研讨、小说艺术研讨(展示课);五是跨媒介阅读,比较小说与电影,撰写小论文。
两个设计可谓“同课异构”,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借鉴别人是为了完善自己。
3.教学过程的时空得以拓展
七所学校学生读整本书的时间大致一个月左右,大多数学生对选定书目的阅读超过两遍。由于整本书阅读没有进入课程,读书的形式是课内指导与课外自主阅读,教学过程的时空较单篇教学得以拓展。
一是读书替代做题是趋势。
目前语文常规教学是抢进度,尽快讲完教材便提前进入所谓的几轮复习,不管哪个年级都有月考,月考试题就是模拟前一年高考题,水平普遍低于高考真题。
我们要求各校在整本书阅读活动期间语文学科不参加月考,学校为本次活动提供条件上的支持。一些学校认可师生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逃避”刷题与月考,专心读一本有意义的书。有的学校虽然同意给语文学科适当松绑,但月考要照常参加,等于加重学生负担,会有部分学生宁可去积极应考而消极对待整本书阅读,即便如此,也毕竟尝试了整本书阅读,对专心备考是一种稀释。
二是读书兴趣与动机被激发。
每位教师都要求学生写读书感想,从提交的作业可以看出学生的真实感受。
从九月初到现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我已阅读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两遍,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我有许多新的感悟和体会……
我认为这样一节阅读课,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对整本书的理解,更是教会我们阅读的意义。我曾经是个不爱读书的孩子,因为我根本不知道我为什么要去读书。但读过这本书后,我会给自己一个肯定的答案:读书虽然不能给我们的物质生活太大的改变,但它最大的作用是帮助自我成长。也许当你放慢脚步,在某个安静的下午或晚上,翻开一本好书,不知不觉的,你的内心会变得充实与平静。在现代生活中,手机已经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必备品,但却始终有那么一小部分人在坚持给自己的精神给予救济,那么这种自我救济的方式便是阅读。当你在这喧嚣的世界中,时常拿起一本好书,便可找到真正的、不迷失的自己。这就是读书的意义。
——吉林毓文中学高一庄博雅《<额尔古纳河右岸>观后感》
一位不愿意读书的学生在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中,从被迫读到读进去,又读出来,读书有了兴趣,读书的动机被激发出来,彰显了活动的价值与意义。
三是鉴赏与表达相辅而行。
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是重要的语文实践方式。从阅读到鉴赏,阅读是一种知识“输入”,鉴赏是对“输入”知识的加工;没有一定量的“输入”,加工就无从谈起。当鉴赏成为一种积极需求,便会产生表达与交流的冲动。有品位的表达与交流一定讲究恰当形式,梳理“输入”的知识,研究其特点,以表达主体的视角诉诸语言文字。阅读是基础,整本书阅读为表达与交流提供可能;或者反过来说,从表达的语言与文字中可以窥知阅读的水平。参加整本书阅读的学生都提交了写的“作业”,短则百八十字,多则三四千字,通常在八百到一千字。这些“作业”标志着读书的成果是可喜的。
读完本书第一遍,我认为这部书是为了呼吁我们保护自然,不让我们过度开发环境。
……
读完本书第二遍,我认为这部书是告诉我们应守护心灵的净土,找寻精神的家園。
第三次翻开这本书,我看到了与前两次不同的
东西。
我看到了古老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摩擦与不和谐。现代文化的发展对古老文化产生一定冲击,古老文化在人为的影响下逐渐消失。古老文化中优秀的精神文明在一点点地消失。我想,这是我与广大读者最不愿看到的事情。
但我们对待文化的态度应该是什么?难道把我们的意志强加到文化上是正确的做法吗?我们不能妄断哪种文化的好与不好,我们能做到的只有不人为干涉任一种文化。
读完本书第三遍,我才意识到这本书的目的。它告诉我们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宽容与理解。
……我们不能预测不同文化的命运,但我知道时间将会给我们答案。
——吉林毓文中学高一马艺萌《<额尔古纳河右岸>观后感》
每读一遍都有不同的感受,其语言的朴实、优美反映出的是认知水平、鉴赏能力、思辨能力的提升。
在一个多月里读一本书为常规课堂所不及,教学过程在时空上的拓展,使得学习与教学的节奏放慢,学习的周期变长,玩味、品鉴成为可能。
4.教学效果有突破
以“刷题”为主的语文课堂,读书已显得多余,教师研究试题答案成了主业,学生忙于“刷题”更没有兴趣和精力读书。但在本次活动中我们看到了不同的情况。
一是教师自身专业基础得以夯实。
语文教师读书现状不容乐观,在读书任务驱动下,通过认真“啃”读一本书,顺便又读了若干本相关的书,浏览了大量文献,在一定意义上回补专业阅读薄弱这一课。15位教师的教后反思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两个月的整本书阅读,经历了六个专题的探讨研究,从教师导读,师生共读再到生生研读最后达到运用所学的阅读技巧进行自主阅读和拓展阅读。教师和学生暂时忘记了题型和考点,忘记了分数和答题技巧,完全沉浸在阅读带来的喜悦之中,无论课上还是课下都能感受到阅读带来的情感上有温度的交流,思想上有自我印记的碰撞,与埋头题海相比,阅读的快乐不言而喻。通过整本书的阅读,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指挥者而是与学生促膝长谈的书友,学生也不会因为在意答案的对错而不敢张口,变得能言善辩,师生都在阅读中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定位。
——王慧《在读书中“寻找自我与收获快乐”》
二是学生学习行为得以转变。
学生在阅读活动中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提升了认识。阅读后写成的思维导图、小论文、读后感等,通过表彰、墙报展示、PPT等方式呈现,学生在比较中有了成就感,逐渐喜欢上阅读。课下、课间操的等待时间、中午饭后,学生或是独自或是三五成群,手拿一本书,全神贯注阅读。
吉林市第一中学赵丽老师在与学生共读《边城》之后,认为学生有四个收获。
第一,学生正在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教师的指导,学生之间的交流,加上自己的体悟,对读书方法也有了独特的认识。学生在阅读中逐渐清晰地了解了整本小说的读法,这对学生以后读小说有很大的帮助。如果再读几部,相信学生小说的阅读能力会提高得更快。
第二,合作探究变成现实。多次阅读、查阅资料、小组交流,在深入研读一本书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课间的交流、公开课上思维的碰撞,学会彼此借鉴,纠正自己的思维偏差,学习尊重文本、尊重作者,多方面深入理解小说。通过对四个问题的深入探讨,学生不仅培养了审美情趣,深化了对美的认识,对人生也有了新的认识。
第三,思维水平得到提升。在对问题探讨的过程中深度思维的标志,一是清晰,二是丰富。起初阅读过程中,存在感性理解多、理性分析少、阐述不透彻、深度分析不足、严谨论证缺乏等问题。教师详细指导,共性问题在班级统一讲;个别问题,单独辅导。学生从思维方法到认识问题的角度,从《边城》整本书的内容到对悲剧美的深度解读,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
第四,学习主动性增强。《边城》整本书阅读让所有学生有话可说,学生多次写作、发言、辩论、研讨,提升了各方面的能力。
三、整本书教学观察的反思
参加本次省本教研活动观摩的教师对15节课也给出了好评,很多学校也将要展开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也有不少学校领导、教师担心整本书阅读一时很难实施,最为关键的问题就是教师的读书储备。
1.评价方式仍是影响整本书阅读实施的关键因素
本轮新课改突出特点是评价制度同时跟进。“课标”未规定具体篇目,新教材如何呈现整本书阅读还不可知。將来怎样对整本书阅读进行考察,如何评估整本书阅读的水平,是大家深感困惑的问题。习惯了被高考的“指挥棒”指挥教学,怎么考便怎么教,考试这个手段已经异化为目的。尤其当下我省没有进入新课程,在学校管理与课程设置上都不支持整本书阅读,在“指挥棒”指向不明的状况下,更多人习惯于观望,等待见到高考试题再规划整本书阅读。
我们认为四个核心素养才是整本书考核的“考纲”,应考察是否具备了核心素养,而不是考规定书目的内容与艺术特点。某市高考考整本书,在规定的书目中侧重内容考察,存在规定性与偶然性的博弈,容易让“题贩子”将其试题化,导致不必阅读规定书目,只去做题即可应付高考。
文科背景的校长对整本书阅读教学认可度比较高,但文科背景的校长比较少。理科背景的校长中一部分人比较认可;一部分人则不认可,仍然惯性地要求语文学科以“刷题”为主,还有校长明令禁止整本书阅读。
2.追求展示课的“视觉快感”倾向当引起注意
15位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饱受“煎熬”,教学设计几易其稿,在平行班级反复试讲,十分在意展示课的“视觉效果”,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他们都代表学校同行们的集体智慧,很希望得到好评。
由于整本书阅读教学处在探索阶段,没有现成的模式与评价标准,执教者便把单篇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作为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模式,在展示课上过于关注课堂流程的顺畅,追求“好看”,存在某种“表演性”,许多听课教师也过于关注这些“看点”。
构建与整本书阅读教学相适应的评价标准是当务之急。
3.试题化倾向不容忽视
整本书阅读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学生捧着书阅读,涵养“书卷气”。有的教师或出于为学生节省买书的钱,或因为确定阅读书目比较晚而上课的时间比较紧,就把整本书单篇复印,印成“题篇儿”,学生读书如同以往的“刷题”,不仅有碍观瞻,更是对书卷气的破坏。
另一种情况是教师给出思考的问题被命制成选择性试题,三选一让学生去“做题”,严重扭曲读整本书的初衷。有的教师把整本书阅读当成完成一套阅读题。
语文教学中试题化倾向已十分严重,以整本书阅读来矫正这种倾向,要探索如何用问题化取代试题化,不是用做题取代读书。
4.课堂评价不到位
在15节展示课上,没有“标准答案”束缚的学生,才华、思维的深刻性得以展现。学生群体阅读相关文献的总和超过教师,思考问题的角度也有出乎教师意料的,加上教师存在阅读与思考的“盲区”,出现对学生提出问题评价不到位的情况,越是生源好的学校,这种现象越突出。
综上所述,通过过程跟踪观察整本书阅读的三个阶段,尤其对授课现场的观察,以及对教生访谈,对相关数据统计与分析,本次教学观察认为:一是整本书阅读合乎语文教与学的规律,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有重要作用。有可行性,但是有赖于教育行政部门建立保障机制,并相应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使校领导和教师将其视为教学的常规。二是在本次省本教研中学生读整本书的获得感强,但有待教育改革大环境的改善,尤其是教育管理者理念的转变。三是整本书阅读容易出现“旧瓶装新酒”——走单篇教学的老路,学校、师生过于功利,选择阅读书目可能出现重量而忽略质的偏差。
参考文献
[1]张玉新.当务之急是“啃”读一本垫底儿的书[J].中国教师,2018(5).
(作者单位:吉林省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肖佳晓
xiaojx@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