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纸传情:熬一锅家校共育的“石头汤”
2019-03-27汪源源
汪源源
经典绘本《石头汤》讲述了一个关于分享和沟通的故事:有一个村庄经历过许多苦难,村民们变得不愿再相信别人并且彼此间没有任何的沟通交流,而三个和尚来到这个村庄后,带领着村民们拿出自己的食物共同熬了一锅美味的汤。故事启示了“分享能带来快乐,沟通能带来成长”。而这对于家校共育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家校共育一直是教育界探讨的话题。它是指在教育学生的实践过程中,家庭和学校形成共同的主体,行使共同的权利,履行共同的责任;学校主动争取学生家庭的支持和配合,家庭主动参与学校的管理和教育,并得到来自学校更多的指导和帮助,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共同营造良好氛围,形成协调一致的教育合力,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家校共育已经有诸多的平台和方法,但是家校联系册作为一种传统媒介,在经过创新之后,仍不失为一种效果极佳并能够“以纸传情”的良好媒介。
一、“以纸传情”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1.点对点式互动化解家校信任危机
现代科技的发达使得家校沟通的方式更加多样,而这些方式在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家校信任的危机。这是因为很多方式采用的是一对多而不是点对点的互动方式,信息的单向性和洪水式形成强烈的不对称,致使教师处于被动的境地,而家长则更多地产生了怀疑和担忧。家校联系册由于是点对点沟通的形式,在教育教学问题或现象上都能促使家长和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平等沟通,并且灵活丰富的语言让双方都能够冷静、平和地面对彼此,“见字如面”有助于实现良好的沟通。
2.新的家校联系册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家校联系册,教师和家长是重要当事人,而学生只在中间起“邮递员”的作用,将教师写好的家校联系册交给家长,再将家长的反馈留言交给教师[1]。这种方式没有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更没有充分挖掘学生在家校沟通中的作用。为此,学校创新了家校联系册,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联系册内容的设置上,开辟了学生自我表露的空间。
3.新的家校联系册丰富了家校共育的内涵
传统的家校联系册没有完整的结构,主要用于向家长转达学生在学校不好的表现,而创新后的家校联系册涵盖了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见表1),不仅有教师、家庭的反馈,更有学生自己的心声表达。
“本周自评”是学生将自己一周的表现进行自评,这个环節是学生总结和反思的过程。“教师反馈”和“家长反馈”则是各自根据观察到的情形进行的评价。三方的评价结合在一起,能更准确地反映学生的表现。“学生心声”是学生自己的心情表露,可以是针对生活中的某个人或某件事,只要愿意“自我暴露”即可。
“回音壁”是针对学生的心声开展的,可以是教师的反馈,也可以是家长的反馈,还可以是共同作出的反馈。“三方会谈”是“三方”(指教师、家长、学生)就学生任何一个话题或现象展开的讨论,任何一方开启话题都可以,重要的是“三方”就共同话题展开交流和沟通。“智慧一谈”是家校联系册的一大亮点,更多的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故事育人的方式,为学生和家长送上教育“大餐”。充满哲理和智慧的小故事的引进,从根本上改变了家校联系的功能。“班主任寄语”是针对学生的表现,对学生作出的评价以及对学生和家长提出的建议或希望。
二、“以纸传情”于家校共育中的实践
1.改良反馈方法,完善“三方”的成长观念
传统的家校联系册只有家长和教师的言语反馈,只是一个相对质性的评价,对于学生的评价并不全面,而且也限制了学生和家长的反馈。而新的家校联系册更注重量性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在每学期开始,每个学生会有30分的基础分,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自我评价”;家长和教师也分别有30分的基础分,在这个基础上分别开展“家长反馈”和“教师反馈”。这便是量性评价,具有很强的触动性和直观性,能够让学生的表现一目了然,对于那些工作繁忙或者文化水平不高的家长来说更有独特效果。而“班主任寄语”在一定程度上是质性评价,是对学生表现的陈述和建议。这样就实现了量性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不仅丰富了家校共育的内容,更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关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抓住关键节点,激发“三方”成长体悟
家校联系册一般是一周反馈一次,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因为学生是鲜活的个体,他们不会也不可能完全按教师既定的轨道一步步地走下去。所以,教师、家长都有必要用发展的眼光关注学生的言谈举止,在学生的情绪点、重要事件点、重要节日点等关键成长点上做到“必联系”。这样就有效地拓展了家校共育的空间,将学生的发展真正置于首要位置。如下就是班主任在了解了学生小迪(化名)的一次小小冲突后发起的“三方会谈”,体现了教育的及时性。
师:(先讲述野田圣子的故事,内容略)小迪,今天下午放学后,老师得知你和另一个值日生发生了冲突,当看到你们生气对峙的样子时,老师很是惊讶。因为通过平时的表现看出,你们两个都属于积极友善的孩子,实在没想到会这样。经过询问后,老师终于明白你们是因为自己的“承包区”问题发生了冲突,甚至可以说只是因为一片纸屑,你们都认为那片纸屑不在自己的“承包区”。看到你们的样子,老师思考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职责究竟是什么”,老师也想把“职责”这个词送给你们。
家长:小迪,我很能理解你当时的心情,但是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推卸自己的责任。我希望你下次能够三思而后行。
小迪:当时我很生气,但事后觉得自己做得有些不对,因为自己确实没有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只是“承包区”这样小小的事情,就和自己的同学大打出手,也未免太不顾念同学情谊了。老师讲的故事让我很是震惊,我从中懂得了很多道理。
3.反思诸多契机,促进“三方”成长提升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其反映的问题也存在差异。学生心理发展有阶段性、顺序性、不平衡性的特点,但是每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又会表现出很多的共性。那么,如何抓住并解决这些共性问题?家校联系册就是一个不错的工具。借助家校联系册,班主任不仅能够了解每个学生的独特性,更能够从中发现共性问题,而将这些共性问题提炼成班级的话题,并围绕这些话题开展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不失为一种良策。如班级每周举行的家长茶话会、班会……邀请家长、学生等参与其中,解决实际问题。
表2所列的就是利用家校联系册发现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将问题抛出来,让学校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都参与其中。这样的“茶座”参与率高,问题指向性明确,能充分调动“三方”的积极性,让“三方”的成长提升一个层次;而且以问题的形式呈现,让问题变成三方成长的契机。可见,家校联系册潜力无穷,非常值得挖掘。
三、“以纸传情”在实践中的注意事项
1.良好的沟通是“以纸传情”的前提
家校联系册让学生家长充分享有了知情权,激发了广大家长支持、参与学校教育的热情。家长在与教师沟通交流后,不仅能够成为学校的“知情人”,而且能够成为学校的“代言人”。这启示,沟通是家校共育的基础,家校间若缺乏良性的沟通,那么家校间的理解与支持就成为空中楼阁。因此,在使用家校联系册前,一定要做好三方的沟通工作,让沟通不只停留在纸上,而是落实到踏踏实实的实践中。
2.家长和学校要多给学生积极的反馈
南风效应启示,和煦的南风比凛冽的北风更容易让人敞开心扉;马太效应启示,通常好的会变得更好,坏的则变得更坏;皮革马利翁效应启示,对一个人期望是什么样,这个人就会变成什么样[3]。所以,教师、家长要在家校联系册中多给学生一些正面评价,以避免学生形成习得性无助感。尤其是那些平时表现不够优秀的学生,教师、家长更应该多给予积极关注。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所以,家校共育的作用和影响是不可小视的。而家校联系册将以传情的效果为家校共育这座房子注入钢筋混凝土,让它变得更加坚固。
参考文献
[1]郁琴芳.以纸传情 三方共育——常州外国语学校破解寄宿制学校家校共育难题[J].中国德育,2011(10):81-84.
[2]樊健.班主任茶座:煮一锅家校共育的“石头汤”[J].中小学德育,2016(7):25-27.
[3]刘儒德.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效应[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37.
(责任编辑 张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