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背景下普通高中班级管理的再思考

2019-03-27周树明

基础教育参考 2019年4期
关键词:普通高中核心素养

周树明

核心素养是当下基础教育领域的高频词和关键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发布,使得普通高中的教育教学有了更为明确的方向与目标。但是,目标的达成需要所有的普通高中教育工作者形成自觉的“素养意识”,并将其内化为自觉的教育教学行为。学科核心素养主要是靠任课教师通过课堂以及与学科相关的活动来达成,而六大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则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教育工程。具体而言,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需要学校有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校园文化、课程体系和评价标准等,还需要有一支在学校办学思想引领下的高效率的执行团队。而班主任,就是这一执行团队中非常关键的因素。在核心素养背景下,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显得更为重要。

一、班主任岗位导师化

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教基〔2006〕13号)的表述,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长期以来,由于教学上的压力和班主任工作的繁杂,使得普通高中班主任“管”得过多,“导”得不够,“威权”过度,“引领”不足。在具体的工作中,主要表现为班主任把完成既定的教育教学目标当做工作的主要甚至唯一目的。受此影响,学生很多个性化、素质化的行为被压制、被“管”住。在核心素养背景下,这种管理模式显然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新时代下,班主任应实现从“管”到“导”的转变,由秩序的维护者变成学生成长的导师,关注学生必备品格的形成与关键能力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幸福与发展奠基。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求班主任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专业水平,不断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外延,从经验型班主任向研究型班主任转变,努力实现班主任导师化。

二、班级文化素养化

班级文化是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场域。它是班级全体成员共同约定,或在学习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共同尊崇的制度标准与价值追求。班级文化可以是显性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也可以是隐性的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如教室布置,行为文化如活动安排,制度文化如班级条规,精神文化则反映了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传统的班级文化建设,主要放在遵纪守规、励志尚学、团结共进这几点上。但是,相较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传统的班级文化建设存在以下两方面的不足。

一是班级文化尚未涵盖核心素养的全部内涵。如核心素养框架十八个要点中的“人文情怀”“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劳动意识”等,在传统的班级文化建设中往往被轻视甚至被忽略。二是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很多内容仅仅停留在表面,没有内化为学生的精神特质。比如,有的学生遵守纪律是为了不扣班级的常规分,而没有意识到这是在养成一种遵纪守规的良好习惯;有的学生上音乐课、美术课只是为了拿到相应的学分,而没有意识到这是在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如此种种,并没有体现出班级文化。因此,核心素养背景下,班主任在引导班级文化建设时,应以核心素养框架为参照,力图为核心素养的每一个要点创造落地生根的场域;同时,要将班级文化中的物质、行为、制度文化都内化为学生的精神文化,为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助力。

三、班级管理自主化

传统的班级管理,其主体是班主任或少数班干部,管理模式一般为目标管理、制度管理和威权管理。这种班级管理方法为提高学生的文化成绩提供了保障,但其弊端也很明显。从目标来看,传统班级管理的目标定位为秩序、纪律、控制,过于强调学生的服从。制度管理本身是有必要的,但很多班级管理制度都是建立在为学生的学习保驾护航的基础上,多是学校或班主任为约束学生的行为而制定的班规。这样的制度管理方式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核心素养的形成。从班级管理实践来看,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班级管理模式的效果并不理想。多年來,高分低能、高分寡德、高分失法、高分轻命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现象的发生,虽然不能完全归因于班级管理,但也应该引起学校对班级管理工作的反思。反思在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班级管理是否过于强调成绩、服从和竞争,而忽视了学生心智、人格和习惯的完善与发展。要认识到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才是学生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这些品格与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学生从自主管理中习得的。因此,自主化的班级管理应成为核心素养背景下的班级管理新模式。该模式有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体现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二是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三是体现师生平等、生生平等的原则。

四、班级评价多元化

班级评价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指学校对不同班级的评价,二是指班主任对学生个人的评价。无论是哪一种评价,都涉及到两个方面,即学业成绩考评和班级常规量化考评。学业成绩考评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是大家非常看重的一个方面;常规量化考评是以学生遵纪守规的量化数据为依据,强调学生守纪不逾矩。这样的评价机制,很难做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因为在这种评价机制下,学生很容易被简单地划分为两类:好生和差生。实际上,学生的个性、禀赋、潜能是千差万别的,绝不应该只用同一种方法去评价不同的学生。因此,核心素养背景下,班级评价要多元化,要紧扣学生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制定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评价机制,以关注过程、关注素养、关注人的发展为特征。

随着新高考的到来,综合素质评价成为了“两依据、一参考”中的“参考”,这种政策的调整无疑为班级评价多元化的落实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以上海为例,2015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试行)》中指出,综合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品德发展与公民素养”“修习课程与学业成绩”“身心健康与艺术修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不难看出,这四项内容均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高度吻合,是落实班级评价多元化的重要依据。在具体实践中,需要学校和班主任将上述评价指标内化为班级管理的常态行为和学生的自觉行为。

核心素养是新时代对青少年学生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国家对国民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班级是学校教育最基层也是最重要的阵地,班主任必须转变观念、与时俱进,让班级管理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责任编辑 张慧籽)

猜你喜欢

普通高中核心素养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普通高中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高中:普通与特色同步发展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教育部要求各地防止建设大规模普通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