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问题教学模式探索
2019-03-27于春华
于春华
通过问题来组织、引导、调控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学会将新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办法有机结合,从而培养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认识发展。
一、问题教学概述
问题是学生学习研究的起点,也是课堂教学过程设置的纽带。问题教学模式,就是以教材为依据,以学生认知能力为前提,在教学中设置各种问题,并以具体问题为导向组织学生分析和探究,从而得出正确结论的教学方式。
问题教学模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促进学生的认识发展。
二、问题设置的种类及框架
一是基本问题。它指引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认识方向,指向学习内容的关键和核心问题。
二是环节问题。它是基本问题下的子问题,指引着某个教学环节的认知对象和学习目标。若干系列化的环节问题构成了课堂教学的框架问题序列。
三是内容问题。它是教学环节问题的子问题,若干系列化的内容问题构成了对某个教学环节内容的启发引导,直接指向具体的认识过程和学习内容。
这样的问题设置教学模式,将知识教学序列转化为认知框架问题序列,并将框架问题扩展为问题情境。这些由概括到具体的问题系列,形成了启发并引导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认知支架结构,注重培养学生思考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高级思维技能等,使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深入持久的理解,构成了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教学设置框架。
三、问题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一是问题设置的层次不明显。有的教师由于课前没有用心钻研教材,没有认真分析学情,导致所设置的问题出现了难易程度不当的现象。如有些问题设置得太简单,缺乏思维深度,容易使学生养成不假思索、随意应付的不良习惯;有些问题难度太大,不仅使学生难以回答,还会打击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受到抑制。
二是问题设置的密度太大。有的教师为了调动课堂气氛,设置的问题太多,使提问占据了课堂大部分时间,减少了学生思考和质疑的时间,不利于促进学生发展学科思维、方法和能力。
三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程式化。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当教师提出某個问题,学生无从下手时,教师往往会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引导学生按照自己提供的方法程式化地完成任务。从结果来看,虽然问题解决了,但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与发展。
以上课堂问题的设置,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创造性,抑制了学生的认知发展。为此,科学设置教学问题非常重要。
四、问题教学案例分析
以高一化学原电池教学为例,教学目标是掌握基本原电池的构成要素和工作原理。教师做了如下设置:以基本问题为核心,设置四个环节问题,每个环节设置若干系列化的内容问题,构成对环节问题的启发引导(见图1)。
第一个环节问题是能量转化,内容问题包括:火力发电过程的能量如何转化、火力发电的缺点、能否直接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目的是让学生分析火力发电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及转化环节越多则能量损耗越多等缺点,从而提出化学能是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问题,引出化学电池——原电池并认识其重要性。
第二个环节问题是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内容问题包括:原电池如何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铜片上的气泡是何物、电子来自哪里、电流是怎样形成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结合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导线连接锌、铜片后同时浸入稀硫酸,由于二者的金属活泼性不同,故使锌铜之间产生电势差,锌使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子从锌片经导线到达铜片,氢离子在铜片处获得电子被还原为氢气。整个过程中,外电路电子定向移动产生电流,内电路阴阳离子定向移动传递电流;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原理,使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第三个环节问题是构成原电池的要素,内容问题包括:利用所给的试剂和电极材料能搭建几种原电池、构成原电池需要具备哪些条件。目的是引导学生结合锌铜原电池原理,利用所给的试剂、电极材料等搭建原电池,探究构成原电池的三个要素,即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电解质溶液和闭合回路,进一步构建原电池装置模型。
第四个环节问题是原电池的应用,内容问题包括:在实验室制氢气时为何用粗锌比纯锌产生氢气的速度更快、钢铁为何在潮湿的环境下易腐蚀生锈。目的是引导学生结合原电池的原理分析并解释实际问题:由于粗锌含有铁铜等杂质,锌和杂质及酸溶液组成的原电池,加快了产生氢气的反应速率;钢铁中含有杂质碳,铁碳和潮湿的环境构成原电池,铁为负极时电子被腐蚀。
五、对问题教学的反思
结合课例总结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可发现其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起点,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二是以解决问题为纽带,教学目标导向性强,使教师和学生均有所获。三是课堂教学呈现出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教师指导等多种形式,更注重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四是以问题设置和提出问题为明线,以思维训练为暗线,“教师设疑—学生解疑—创新质疑—再解疑”的过程遵循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提高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在问题教学中,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创设好问题情境,用问题去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认识发展。
(责任编辑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