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科普场馆使用移动APP的应用研究

2019-03-27付蓉

设计 2019年3期
关键词:移动应用用户体验

付蓉

摘要:为获取公共场馆如何更好提升用户参观体验的解决方案。通过对公共场馆使用移动技术优势的归纳,总结梳理该类型APP常用的功能模块。以上海海洋水族馆的APP设计为例,从调研、原型图、界面内容等方面进行设计实践。得出公共场馆APP的设计应该关注的内容。该研究可以为场馆和设计师在进行相关设计和研发时提供参考。

关键词:公共场馆 用户体验 移动应用

中图分类号:TB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19) 02-0029-03

引言

为了满足公众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包括博物馆、科技馆、天文馆等在内的公共场馆一直在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方面开展各种探索实践。信息技术的移动化以其强大的渗透力在很多方面优化了公共场馆的管理与信息的交换,拓展了场馆服务的时间与空间,将传统的“认知式”科普教育方式向现代化的“体验式”科普教育发展,实现了从“实物导向”向“信息导向”的延伸。以手机、平板电脑等为代表的智能移动终端被公众在工作生活中广泛使用,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常态。通过使用场馆APP、微博、微信等移动互联方式来给观众提供优质的科普知识、良好观展体验的公共场馆数量越来越多,一些国内外知名的场馆比如卢浮宫、古根汉姆博物t宫、故宫博物院、上海自然博物馆等都上线了移动APP。

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移动互联网是指互联网的技术,平台、商业模式和应用与移动通信技术和实践相结合的总称[1]。它结合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据工信部统计,截至2018年9月底,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为13.7亿,其中移动互联网用户数达到12.5亿。对移动电话用户的渗透率为81.1%。

除了具有互联网开放性和信息共享的基本特性外,移动互联网有别传统互联网的特征也很鲜明:

(一)便携性:除了常用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还可以是智能眼镜、耳机、手环、手套等可穿戴设备,轻巧易携带,随时随地可以联网使用。

(二)即时性:移动互联网是由GPRS,46,WLAN,WIFI和其他网络组成的三维网络。用户可以有效地利用碎片时间获取即时信息。终端和用户形成个性化的跟踪对应关系。

(三)精准性:利用定位服务,移动互联网可以准确地定位移动终端的位置,并且还可以基于移动趋势进行预测。

(四)交互性:各种传感器由智能移动终端配置,如重力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气压传感器等。可以收集使用者相关的感触数据,再与网络交互实现数据分析的强大功能。

二、公共场馆使用移动互联技术的优势

(一)降低技术和维护要求

移动互联网的最终用户所需的技术支持由网络运营商提供,并且运营商为移动终端用户提供诸如网络覆盖,数据传输和网络安全的服务。在这个场地使用移动互联网只需要制作相应的APP或微信、微博的发布,及时更新,有效降低技术和维护要求。使用移动应用程序向公众提供相关服务突破了传统访问和有限集合的局限性。用户通过移动终端自助获取各类信息,缓解了服务人员和讲解员的压力。因人流量过大导致的场馆拥挤排队、讲解员数量有限、初次到馆错过某些展品展出时间、观众想问询却联系不上场馆方等问题也会得到缓解。

(二)展示形式多样化

不同场馆都会面临一些共同问题:比如博物馆受制于场地面积,加上文物安全和养护等因素,被展出的展品只占收藏的小部分,大量的被封存于库房。自然博物馆和科技馆的展品形式有限,限制在室内。移动互联网技術的使用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矛盾。在展示形式上除了常规的展品高清图片展现细节、视频、三维模型、虚拟现实也是常用的展示手段。观众可以有效利用碎片化时间,自主选择APP中感兴趣的内容,信息获取的及时性远超其他方式,便捷而人性化。

(三)场馆和观众双向互动增加

以前微信/微博等社交工具主要是作为网站内容的简化和补充,随着观众获取信息方式更多依赖移动端的改变,微信/微博逐渐独立于网站并相互补充。除了微博/微信定期发布展品和活动信息的基本功能外,场馆APP提供虚拟展厅和游戏互动等更多功能。场馆增加了与观众互动的渠道,也提供用户间的交流平台。通过用户的交流,增加场馆的宣传力度和影响力,用户之间的经验分享和答疑,也能减轻客服人员的工作压力。

(四)有利于大数据收集

馆藏信息的竞争是科普场馆的核心竞争力,对观众数据的拥有、融合、挖掘与利用水平也已成为竞争的关键因素。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对传感器,射频识别,社交媒体和其他多渠道收集的受众数据进行分析和分析,以获得科普场所所需的决策参考。收集个入行为,如受众位置,消息订阅,停留时间,展示偏好,喜欢和转发等信息,结合受众行为分析算法,创建档案记录。场馆可以较为准确地掌握观众的基本信息和行为偏好,对场馆的建设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三、公共场馆APP常用功能模块

根据对不同观众的需求进行调查分析,发现观众对于场馆APP的使用主要基于两种场景:一种是不用亲临现场,通过智能终端远程获取公共场馆展览信息,观赏展品等,另一种是到达场馆后,APP成为私人专属观展向导,提供参观导航和指定展品的介绍。这两大场景会涉及网上预约/购票、交通指引、参观路线、导览讲解、队列长度,临时通知,产品购买,搜索查询,下载上传,社交分享等多种功能。需要根据场馆定位,设计相应的功能模块来满足观众需求。

公众场馆APP常用的功能模块有:

(一)信息公告

信息公告是移动信息服务的基本内容,介绍了展馆的基本情况:基本信息,如营业时间,地理位置,交通路线和联系信息。还包括最近新闻、展览(讲座)通知,是观众对场馆的基本印象。

(二)参观导览

整个场馆的功能布置图以及推荐的参观流线图,常设展览、热门展项的名称、简介。观众可以点击相应的链接获取用图片、文字、视频、三维模型、VR、AR等多种形式来呈现展品或展项的详情。一般来说,这是观众关注和使用最多的功能模块。

(三)查询服务

用户可以根据需要在链接中搜索相关数据和内容,包括自建数据库和网络数据库。也可以通过“我的”页面,查询预约、发布、回复、购买等个人信息服务。有些场馆还提供排队人数、等待时间、设备使用情况等实时查询,有效提高了硬件资源的利用率。

(四)社交互动

它包括用户与场地及用户之间两种互动方式[2]。提供询问、投诉、建议的入口与用户交流沟通。用户也可以创建主题并发布,即时与其他用户分享交流。比较常见的有拍照上传图片,其他用户可以收藏评论。还可以通过创建社区,把对同一主题感兴趣的用户集中在一起。

(五)公共服务

包括预约、借阅、购票、购买文创产品等公共服务,必要时需要注册登录以及支付。

不同场馆APP侧重点各有不同,有侧重展品展示的,有侧重社交互动的,有侧重预约购票和产品销售的。一个场馆只使用一个移动应用比较常见。例如湖南省博物馆APP首页在醒目的位置提供参观指南、票务预订、活动预约、展览资讯等观众最常用功能;在服务模块里除了首页列出的几项外,还有购物、建议、调查问卷等其他功能;导览模块按照楼层有展品分布,点击后提供详细的介绍;教育板块中的三项教育活动、学习单、互动游戏目前都在建设中还未上线,但可以看出该馆对场馆的科普学习功能和与观众的互动功能的关注;个人板块有参观轨迹、预约、收藏、消息等内容,需要手机号注册登录或者第三方账号登录(如图1)。

但在功能过多有可能导致用户迷失的情形下,故宫博物院另辟蹊径,细分用户需求,提供一种新的思路,通过开发虚拟漫游的线上展厅《故宫展览》、每日文物介绍分享的《每日故宫》和专题介绍《故宫陶瓷馆》等系列APP,避免了同- APP结构复杂影响用户使用体验,观众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下载。存在的问题是观众因为不清楚到底有几种相关APP,容易遗漏。

四、以上海海洋水族馆为例的设计实践

(一)场馆调研

上海海洋水族馆位于上海浦东陆家嘴,有官方网站,目前尚无场馆APP,网站主页以深蓝色为主,橙色作为辅助色。参观路线从一楼检票进门之后直达三层,再下楼,水族馆人流量较大,参观完本层下楼之后就不允许再上楼,游览路线为单向参观线路。调研中发现的问题:由于展出鱼类种类多,有些鱼类的介绍导识牌较小,在人流量较大时,馆内有限的导航解说设施不足以提供每位参观者驻足阅读的时间,游客遇到感兴趣的海洋生物时无法及时对应上名字与信息。所以将APP的设计重点放在鱼类介绍以及导览上。

(二)流程和原型图设计

水族馆主要目标用户是参观前与参观中的游客,游客在参观前能从APP中获得水族馆近期活动,制定参观时间,可以提前购票。在参观过程中通过导览地图获取展馆路线,了解馆内鱼类信息。游客在展馆参观途中若是遇到不认识的鱼类,可通过当前馆内的鱼类一览中快速查找介绍(如图2)。

(三)界面设计

页面采用半扁平化的设计。色彩以蓝色和白色为主,参考海洋的颜色和上海海洋水族馆官方网站的颜色,呈现出蓝紫渐变的效果。营造出海水透明的质感,简约深邃。白色提高界面的明度,干净明快。进入首页后分为发现、地图、消息、我的四个主要功能模块(如图3)。

首页顶端滚动图片是不定期的水族馆推送,包括门票打折、鱼类的科普推送、近期热门活动等。“活动”是有效期内所有活動的集合,“展馆”提供近期活动展区与导航内展区的快捷导航,“地图”提供的是水族馆游园信息,以及来园交通、公交线路等,“购票”提供票务与年卡会员的购买功能。下方选择性的推送用户感兴趣的内容。

发现按照水族馆现有的中国、南美洲、极地、深海等九大展区分区,当用户身临某展区时,会自动定位并切换到该展区。下方列举该展区的主要鱼类,方便用户快速获取鱼类信息。提供搜索栏。后续考虑加入拍照识鱼功能。

场馆地图根据水族馆官网上的地图进行了再设计,使路线和信息更加清晰易懂。上层的搜索栏可以直接搜索海洋生物与设施的位置,搜索栏下方的楼层栏可以通过点击切换楼层。点击展馆可看到展馆详情与馆内鱼类的资讯。

消息提供社交互动功能。用户可以发布图片文字等信息与其他用户分享。

五、场馆APP设计应关注的内容

(一)及时跟进并合理使用新技术

目前用的比较多的虚拟现实技术:传统的虚拟现实展示方式依赖双眼液晶头盔,在实际应用中会有观众需要排队、安全性等问题。CAVE虚拟现实显示系统提供的高沉浸感虚拟演示环境,借助三维跟踪器,可以给观众身临其境的感受。故宫博物院在端门数字展厅用此技术对三希堂进行了建筑空间的展示[3],具有良好的体验性,此技术有场地的要求。增强现实技术和观众的智能终端匹配度非常高,实时交互整合了环境和信息并反馈给观众,增加了展览中的兴趣点并且成本相对较低,已经开始被大量采用。

无线定位技术:覆盖场地,感知访客的路线,当智能终端靠近展项时,会触发信息推送,浏览内容服务器通过移动互联网将信息推送给观众[4]。内容服务器和终端设备之间的信息实时交互。

虚拟和真实,三维定位的结合,这些高度互动的功能将极大地调动观众的积极性。

(二)重视视觉信息设计

视觉信息设计最重要的应用体现在APP界面的设计中。用户界面是场馆自身艺术气质和文化理念的直观表现,也是整个应用内容的视觉载体。设计应体现艺术与功能的统一。既需要提升包括国标、配色、图片处理、文字风格、版式等方面的视觉艺术性,也需要在功能上风格统一、布局一致、遵循规范以保证信息建构和传递的准确快捷性。例如大英博物馆的APP界面设计:应用进入后底图是博物馆的中庭内景,白色的墙体和明亮的玻璃穹顶,奠定了整个APP简洁明快的现代设计风格基调,各项内容以圆形图标的方式列在下方提供链接入口,包括地图、展品分布和介绍、参考路线等,条理清晰(如图4)。

(三)提升用户体验

先进的技术和良好的视觉设计最终都是为观众服务的。用户体验设计是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用户体验主要来自用户与人机界面之间的交互过程[5]。应用程序的流畅性和稳定性,定位的精准性以及反馈的及时性都与用户体验密切相关。某些设计小细节,比如设置声音控制按钮,是否推送,到达提醒,都能提高用户体验。APP开发时的测试,发布后的及时更新都要跟上。

结语

各类公共科普场馆是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方法,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和研究,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场所。在移动互联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采用该项新技术来推动文化科学服务,将深化场馆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维度,为场馆带来新的机遇。移动端的“掌上展馆”使观众与场馆的纽带更加紧密,公众的交互式体验提升,从而引发观众浓厚的参与学习热情,给观众带来知识的熏陶和美的感受,同时也给场馆和设计师带来新的研究内容和挑战。

参考文献

[1]赵晓红有关移动互联网的研究观察叨技术与市场,2015 (6):323-324

[2]涂剑波,陶晓波,吴丹关系质量视角下的虚拟社区互动对共刨价值的影响:互动质量和性别差异的调节作用[J]预测,2017 (4):29-35,42

[3]昊萌应用CAVE技术进行历史建筑空间的展示应用初探[J]故宫学刊,2016 (7):194-200

[4]申继平基于互联网+的博物馆公共服务数字化建设[J]软件产业与工程,2015 (5):52-56

[5]AlanCoopeLAboutFace交互设计精髓4[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

[6]孙海洋,吴祜昕移动应用中的场景交互研究[J]设计,2017 (10):104-105

[7]赵林,APP在图书馆的应用与启示[J]图书馆学刊,2014 (5):119-121

[8]姜圳,赵雁交互设计在博物馆展厅设计中的应用创新[J]设计' 2017 (9):132-133

猜你喜欢

移动应用用户体验
T学校公共设施便捷报修平台的移动应用研究
云计算环境下的微课移动云平台设计
大数据时代下免费手机软件盈利模式探讨
基于用户交互式体验下的APP版式设计研究
手机阅读平台用户体验影响因子分析
O2O模式下生鲜农产品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研究
浅谈用户体验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
基于APICloud的“校园健身达人”APP设计与实现
唯品会的品牌塑造研究
基于用户体验的电商平台界面管理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