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2019-03-27时佳
时佳
摘要:受全球银行业发展影响,银行规模不断膨胀,经营复杂程度不断提高,国内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逐渐加大,以前的监管力度、理念方法和方式难以完全适应现在的经济全球化,所以正确地认识、有效地控制和抵御信用风险,提升国内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势在必行。本文分析了国内商业银行信用管理风险现状,评估国内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及技术上取得的进展与问题,结合大数据时代来说明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处境,从而提出改进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对策。
关键词:信用风险管理;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现状建议
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概述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指明采用内部评级高级法对信用风险进行评估,并且要求商业银行提高防控信用风险的能力,保证准确高效的控制管理信用风险。大数据时代将给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带来全新的机遇与挑战。因此,国内各个部门都强调了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政府有关部门已经意识到信用评级体系的不可缺少的地位,并开始初步建立。我国目前虽然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建设,但是正在着手研究,并且也已经初步研究制定了总体实施方法。
二、国内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和监管现状
(一)内部管理现状
国内目前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建立了客户信用评级体系和贷款风险分类体系。这样的评级体系细化了内部评级法,提高了防控信用风险的能力,较传统的一维评级模式更为全面高效。国内根据掌握的数据测算企业信贷违约率以及由违约造成的损失率的这两个指标,综合两个指标测算结果判断出风险级别,依据企业的风险级别评级,最后建立评级预警系统。
目前在我国,比较现代化的信贷信息管理系统已经基本建立。利用计算机处理信息快速准确的优点,逐渐提高统计信息系统综合能力,对信贷业务信息,信贷管理信息和客戶信息进行最有效的集合,并且最大限度的实现网络授权共享,同时为了能达到对电子设备利用的最大化,还必须有效的对接信贷的会计系统和数据管理系统,提高信息数据准确性的同时,加快资源共享的进程。
(二)外部监管现状
1.信贷决策机制科学化
在决策机制方面,评估放贷较更为科学并且节省资源,有利于资本利用最大化,这是传统的计划放贷做不到的;原始的信贷机制,按照传统分类方式将贷款分为正常、逾期、呆滞和坏帐四类,现在的信贷机制依据贷款质量法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大类,这种科学化的贷款分类方法能更加有效的管理银行的信贷资产。
2.信贷风险责任制落实
商业银行现行的信贷管理责任制,核心是行长负责制。在信贷业务方面层层把关,层层审查,层层负责,每项信贷资产都设有个首要负责人,造成不良贷款的相关当事人必须有无条件法偿责任,商行可以无限期追偿。
3.授信风险垂直管理
目前,我国银行业的总体格局是呈现出了共同发展的格局,五大商业银行作为主要载体,同时由三家政策性银行提供担保,其他的国家和地区股份制商业银行共同支撑。总行、分行之间设置信贷审查委员会,可以垂直管理信贷资产,以确保银行的资产负债的安全,降低信用风险发生概率。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内部管理问题
1.内部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
对商业银行从业人员的控制历来是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强调的重点,对人员的激励却总是被忽略。就算存在激励机制也没有考虑到风险控制基础上的收益的绩效,这种不完善的激励制度下从业人员管理信用风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大大打击,降低了信用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2.内部评级体系还不够成熟
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要求的评级标准,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不够成熟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缺乏评级标准的量化依据。其次,评级界限模糊。最后,结果可预测性较差。
3.缺乏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人才队伍
信用风险的定量分析和量化管理在大数据时代显得尤其重要,数理统计和金融工程模型的大规模应用,使得信用风险管理办法中必须融入科学完善的电子信息和数据管理技术。这就说明信用风险管理的从业人员要经历严格的专业训练和自我学习去积累大量相关知识,但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不高导致人才队伍质量不高,严重制约了在我国推广和运用信用风险管理的先进技术与手段。
(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外部环境问题
1.产权制度不合理
国有产权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特质,就算存在少数股份制商业银行控股的也是国家。商业银行要履行独立的经营权、产权权利几乎是不可能的,被国家政府机构长期控制,履行着政策性银行的职责,开展的一系列经营也是为了政府的正常运行,这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有严重影响。
2.外部监管体制不完善
行政色彩是监管的主要特点,机构是监管的主要参与者,合法合规是监管的主题,监管时全程围绕政务权力,最终履行或实现政府职能,这样的监管方式与过程大部分围绕政府政务、政府职能、缺乏实质的监管意义,从而难以达到监管信用风险最终降低信用风险发生概率的目的。
3.信用风险管理技术落后
在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主要依赖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技术,但这些技术却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应用,比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和管理水平的创新还相差甚远。可是由于我国的金融市场不成熟,历史数据不足,我国商业银行的具体业务很难直接应用这些模型。
四、完善信用风险管理的建议
(一)加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内部管理
1.营造信用文化
现代商业银行内部对信用风险管理的价值体现,信用风险管理的思路,这都属于银行的信贷文化,浓重且有底蕴,信贷文化在信用风险体系的建立与企业未来发展、道路选择中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没有好的信贷文化,那么信用风险管理的体系就算建立也无法良好的发展下去。
2.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商业银行应依据有法可依、执法有据、违法必纠的原则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这就要求商行建立一个拥有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机制和高素质的信用风险管理组织的信用管理系统。该系统必须可以按照科学的管理机制合理安排管理人员的分工,从而实时监管信用风险。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风险,提高银行的监管部门工作效率的同时也进一步筛选了企业的潜在风险。
3.完善内部评级体系
内部评级建设对完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虽然我国金融市场的不如发达国家成熟,但在现在的大数据时代,我国完全可以借助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健全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评级机制,注重量化的管理,提高监管的速度与质量,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占得一席之地。
(二)完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外部环境
1.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社会信用的实施,如果仅仅依靠社会自身来约束显然是不足够的,还需要通过法律的手段去保障执行。当前,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來约束信用风险并不十分适用于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面对这与问题,我们国家应该尽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对信用风险进行管理。如:建立相关规范信用风险的法律政策体系,并且让执法部门按照相关法律严格执行下去。
2.建立全社会的信用体系
降低信贷风险并不能只依靠监管问题的完善,由于经营不善等使社会信用降低、银行薄弱的管理能力等原因都是造成信用风险频繁发生的原因。想要最大程度降低信贷风险,就要首先解决当今社会存在的信用问题。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由于我国政府没有建立正确的行政行为、行政风气导致我国社会信用保障体系一直以来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因此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规范行政行为与行政风气。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会使社会公众的违约率大大降低,信用风险造成的损失也会降低。
3.完善信用管理信息系统
信用管理的信息系统的主要内容就是数据,数据是管理的最重要部分。在进行管理时,必须把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放在首位。因此,想要高效的管理信用风险,首先要求商行制定可以精准、谨慎、严格的采集数据的流程。之后要处理采集到的数据信息,包括客户的信用消费记录、信用违约记录等信息资料,计算客户的违约概率和对商行造成的损失概率。最后分析评估客户的信用风险等级,依据等级结果进行相应决策。同时,在大数据时代,必须重视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依赖互联网+金融平台实现应用与信息共享。
五、结论
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时代,大数据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此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管理只有不断加强,才能够更好的适应时代的步伐,平稳健康的发展,在时代的巨变中处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巴曙松,王思奇,金玲玲.巴塞尔Ⅲ下的银行信用风险计量及监管框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1):55-56.
[2]李一杨.大数据时代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策略探究[J].科技风,2017(04):80.
[3]王崇.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防控解析[J].时代金融,2017(04):118-119.
[4]邵许生.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的客户信用风险管理研究[J].时代金融,2016(07):99-100.
[5]谷增军.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防控之道[J].甘肃金融,2015(02):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