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糯村新农村建设口述史
2019-03-27
(西南民族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41)
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募役乡斗糯村是一个布依族、苗族、汉族杂居的建制村,由6个自然寨组成。全村共346户,1336人,布依族占全村人口的65%、汉族占18%、苗族占17%。自从1995年市场开市以来的十余年间,不断吸引县内外的客商到斗糯村建房定居,小集镇常住人口持续增加。村民利用集镇所具有的多种经济功能优势,发展商贸、服务、农副产品加工等第三产业,经济收入持续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95年的512元增加到1998年的1600元,增长3.13倍,2008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4200元,是1998年的2.62倍。从2002年起,村党支部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又带领群众依托村境内国家小(二)型水库——贾角山水库经营乡村旅游和观光农业旅游的开发。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斗糯村走上了一条由单一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农副产品加工、商贸、旅游一体化发展的致富路,这个深山区里的传统农业村在这二十余年间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口述人介绍:杨某,男,布依族,1971年10月生,大专文化,现任斗糯村党支部书记。2004年被团省委、省农业厅、水利厅、科技厅、林业厅省青联评为第四届“贵州省十大杰出农民青年”,同年被团中央、国家科技部授予“全国青年星火带头人”、“全国产业经营致富带头人”荣誉称号;200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以下为对杨某采访内容整理:
我叫杨某,是土生土长的斗糯人。家乡在我少年时期的记忆中,最突出的就是一个“穷”字。1989年,因家境贫困交不起学费,我中学没有读完就回乡务农了。从辍学的那天起,我就暗下决心,决不能像父辈一样吃一辈子苦,要想办法改变家乡的面貌。改革开放后,整个国家变化很大,沿海地区发展很快。我想先到外面去闯一闯。1991年,我找到县劳动局的就业服务中心咨询,他们根据我的情况介绍我到深圳锦绣中华民俗文化村去工作。此后还在广州世界大观园、北京中华民族园工作,后又到北京做民俗表演,自己还经营了一个小超市。四年时间攒下十万余元辛苦钱,也学习了经营管理的知识,积累了一些“商道”经验。
在外面的发展还算顺利,“要为家乡做点事”的意念也在我心里与日俱增。1995年,我带着几年来在外闯荡的精神和物质收获,怀着振兴家乡的愿望回到了斗糯。
一、兴建集市,以商促农
1995年以前,村民赶集要到15公里外的募役乡场或是沙子乡场,路途遥远,肩挑马托农产品赶到集上已近散场,不单劳累,农产品也无法及时交易。但其实斗糯村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有县城镇宁到县境南端的公路贯穿,还有小型水库就在村辖区范围内,水源方便。我几经思考和比较,决定结合东部农村发展的经验,动员乡邻们搬迁到斗糯,在这里兴建一个集市,就地形成农产品销售市场,想试着走农商结合的新路子。我把报告送到乡政府后,得到重视和大力支持,乡政府成立了斗糯集贸市场建设领导小组,并任命我为副组长负责组织实施。但乡亲们观念守旧不愿意搬迁,就连我的老父亲都骂我是个异想天开的狂人。我便挨家挨户地去给乡亲们做思想动员,从外出打工的所见所闻谈起,绘声绘色地给乡亲们描述了劫色集贸市场的好处。更自掏腰包5000多元让村里的老人们去贵阳旅游观光,让他们看到一个个小集镇建成后带来区域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变化,乡亲们才终于被打动,但仍有极少数人家短时间无法自筹搬迁资金,为了不影响如期动迁,我又主动为特困户垫资4000余元。最后斗糯小集镇终于在1995年开市。如今斗糯村已经发展成300多户的中型村,集镇中心已经发展到100多户人家,水泥平房整齐划一,肉市、牛马市、粮食市、小商品市井然有序。为方便赶集的群众,我自己出资5000元建起了两座公厕。短短数年间,斗糯小集镇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乡亲们也因经商逐步富裕起来。1998年斗糯村人均纯收入从512元一下跃升至1600元,被省政府授予“小康村”的殊荣。
二、退耕还林,发展旅游
2002年,国家开始实施退耕还林这项利国利民的政策,但村民们还没有看到这项工程具有的重大意义,大部分都持观望态度。我带头把自己承包用来从事多种经营的100多亩耕地全部退耕,并建起了经果林示范基地。有我带头之后,村民们退耕还林的积极性也提高了起来。同时,我还自费到钦州、南溪学习果树栽培技术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先进经验,到德江县参观贵州省十大青年秦大才的草场。同年,我又承包了贾角山水库进行立体综合开发,想把库区建城一个休闲娱乐旅游度假村。到目前为止,我已投资20多万元在水库四周种了7000余株樱桃树,在岸边种上了香樟、杨柳、云南白杨、桃树等风景树,在水库周围修了环形路,建起亭子、竹楼供游人观光、休闲。娱乐。我以自己的表率让乡亲们感受到了农村是一个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我要让大家相信,只要找准了自身优势马仔农村也能发展,也能走上致富之路。
三、修桥铺路,夯实基础
2002年,乡党委委任我为村支部书记,上任伊始,我决心把群众反映强烈的下斗糯至黄瓜哨桥修通。以前的桥被谁毁后就没有修复过,给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重大影响。时任省直机关镇宁党建扶贫工作队得知后也热心地帮助协调了资金、水泥等修桥物质。两组群众积极投工投劳,30多天就修好了两座钢筋混凝土跨河桥。
紧接着斗糯小集镇由于市场容量小,客商和赶集的村民越来越多,部分商人甚至把摊位摆到了镇坝公路上,不仅危险还影响交通。2003年,为了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经过反复思考,村支两委决定重新规划,扩建斗糯市场,以满足客商需要。这次扩建,为了少占群众的宅基和承包地,我忍痛将自己100多株已经挂果的果树砍掉,无偿将两亩地让出来做市场。物质、资金和扩建用地问题顺利解决后,我们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建城水泥摊位215个,硬化市场地面4100平方米。市场扩建的圆满完成,拓宽了集市空间,缓解了市场容量小与交通不畅等矛盾。
四、因地制宜,多种经营
斗糯村的还有一个潜在优势:广阔的草场,适宜牧草生长的土壤。于是我动员和带头种草养牛,并得到省、市、县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获得了国家财政扶贫自己肉牛养殖项目资金支持。同时,我村还大力发展经果林,并向观光农业方向迈进。
为了拓宽农民增收门路,我们又在村里组建了同村公路建设工程队,专业承包通村公路建设项目,有效解决了斗糯勋富余劳动力安置问题。近两年来,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我们村也初具规模,番茄、竹荪、蔬菜种植面积大800余亩,并依托就地市场解决销售问题,形成了产销一条龙的经营模式。
对于全村今后的发展前景,我们的规划,将斗糯村建设成为集种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集市贸易和乡村旅游于一体的新农村示范点。目前,急需解决的是建设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资金和技术问题,以及农产品外销的大市场问题。同时,希望能引进投资对本地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进行发掘,走“农家乐”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