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老人研究综述
2019-03-27
(云南民族大学 云南 昆明 650504)
近年来,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青年劳动力进城务工,“民工潮”开始出现。由于“民工潮”使大量劳动力外流,产生了农村留守老人这个庞大的群体。传统的养老方式由此改变,农村老人形成了无人可养的状态,农村老人该谁养,怎么养成了问题。故此,农村留守老人就得到了社会各界研究人士的关注,与农村留守老人相关的研究也逐年增多。目前国内针对农村留守老人的研究已相对成熟,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留守老人的研究展开回顾和梳理:
一、农村留守老人产生的原因研究
一方面是在城乡二元结构分割和户籍制度的大背景下产生的。胡强强分析了改革开放初期,家庭的分化多以分居但不远离为特征,父母和儿女之间虽然各立了门户,保持了经济独立,但在地域上仍相邻或相近,这是为方便成年子女对年迈父母进行生活照料。但经济的发展促使户籍制度的改革力度不断加强,人口城镇化步伐逐步加快,二元型的社会结构越来越明显,大量年轻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镇,加上老人对农村本土居住地的不舍,以致在城镇化过程中,养老的载体和对象在时空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留守老人由此产生,养老问题日益凸显。周月、张红也认为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户籍制度松动等原因促使了农村留守老人呈上升趋势。而另一方面是子女进城务工,大量劳动力外流使留守老人就此形成。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流动,农村老人的子女为了生计外出务工。贺聪志、叶敬忠也指出子女因生计所迫或个人发展而长期离开居住地是导致老年一代留守的直接原因。也有学者从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养老保障的影响入手认为农村青壮年向外转移是农村留守老人形成的主要原因,这冲击了传统家庭的养老模式。
二、农村劳动力迁移与留守老人养老需求的满足状况
国内研究者在研究农村留守老人问题时,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安慰等养老需求的满足状况是他们关注和研究的重点。
在生活照料方面有研究者认为,子女外出务工对提升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水平和医疗保障都有所助益。可以使老人在经济条件上得到一定改善,对他们的健康也起了重要的作用。但能为老人提供经济援助必然是以子女外出务工为前提,子女外出挣钱后又无法陪伴在父母身边对他们提供生活方面的照顾,因此,农村留守老人在生活上是缺乏照料的。国内大多研究者也认为,子女外出务工使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产生了空缺。张文娟、李树茁的研究表明,受居住地的限制外出务工子女与父母接触的机会大大减少,引起老人家务帮助和日常生活照料的资源减少;不断增加的乡城迁移可能造成潜在供养照料人数的减少和家庭养老水平的降低;并最终导致农村老人福利和健康状况的恶化。孙鹃娟从劳动力迁移过程中农村留守老人照料问题的角度进行研究指出,农村劳动力外流使家庭在照料老人方面的功能弱化了。同样有研究者指出子女外出务工弱化了家庭养老的功能。作为农村老人主要赡养者的子女,他们的缺位使“留守老人”面临着一系列经济、精神、健康、日常照料方面的缺失。胡强强的实证研究也表明,农村留守老人面临的照料困难是多方面的,如农业和家务负担加重、生病没有子女照料、邻居的帮扶有限等。吴瑞君也指出,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照料方面存在问题主要有:农村留守老人的日常照料和健康问题严重;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和社区建设不完善,地方政府在养老设施和组织建设上投入不足。这些都使老人们的生活照料的压力加重了。
除了生活照料方面的研究,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层面需求也是研究者们探讨和分析的重点。子女由于外出务工,基本很久才会回一次家,家中经常无人陪伴,子女与老人的联系通常是以电话的形式,这无疑增强了老人的孤独感。经调查发现,子女外出务工前老人感到经常孤独与偶尔孤独的比例之和还不到17%。然而,子女外出务工后老人的两项比例之和却增加到50.8%。长期的分隔两地会使老人十分想念子女,加上农村生活较为单调,老人难以在家庭外找到精神寄托,所以孤独感会增强,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唯一的联系方式——打电话时,更多的话题也只是与老人居住在一起的留守儿童。另外,一些留守儿童虽然被留在家中由老人照料,但还是无法在很大程度上使老人的精神得到慰藉。同时农村老人都有“儿孙满堂”的传统观念,更希望子女都能够陪在自己身边,而子女外出务工后无法使他们的需求得到满足,老人与子女的沟通也大大减少,身边可以交流的人也寥寥无几,所以这更加深了他们的孤独感。林芳璐也提到“留守老人”缺少亲情的慰藉,村里又缺少可供老人休闲娱乐的公共设施和场地,这些都使得“留守老人”的日常精神生活空虚孤独。王顺冬、公风华指出,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流出,使在家中的留守老人缺少精神慰藉、经济供养、生活照料,负担沉重,易出现心理问题:空巢老人孤独感强、很深的失落感、心理压力大、缺少安全感等。
三、农村留守老人与社会工作
孙唐水首先提出了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的可行性,认为要开辟一个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社会工作服务问题缺乏的新途径——建立乡镇社工服务站。还分析了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的具体操作方法,主要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宏观层面层从政策体制方面着手,倡导建立能够保障农村留守老人基本生活水平的举措;中观层面是对社区可利用的资源进行开发,提高社区的服务能力,促进社区自治,以此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的问题。微观层面用个案和小组的工作方面介入,缓解老人在经济上的压力,提供他们精神上的支持。林芳璐从四个方面提出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的路径:不断加强社工队伍建设;完善各项相关的社会工作制度;支持鼓励民间机构发展;培育非政府的专业社会工作机构。
四、文献评述
通过对国内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发现,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基本都是城镇化和工业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迁移给老人养老体系带来的影响。其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有助于我们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加深对留守老人问题的认识。但目前的文献大多还停留在对农村留守老人现状的描述或从某些角度探讨子女外出务工与迁移对老人养老带来的影响,还不够完善。且当前的研究大多数停留于描述性分析,缺少全面、系统的以证据为基础的经验研究,而且在理论上有进一步提炼的空间,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研究。并且由于缺少经验,得出的很多结论还只是假设或尝试性解释,关于农村留守老人方面的研究内容也还有待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