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的东北经济转型升级探讨
2019-03-27
(延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延边 延吉 133000)
一、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2014年5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新常态”,之后他详细阐述了“新常态”,其主要表现在: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在经济新常态下,相较于改革开放后快速崛起的沿江地区,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其以重工业为主的产业体系难以在竞争中取得优势,传统产业缺乏增长动力,经济发展质量迅速下滑。
据相关资料统计,2013年东北三省的GDP增长率仍然高于8%,但从2014年开始,东北经济增速呈现下滑状态,辽、吉、黑三省位居全国的倒数五位,黑龙江增速为5.6%,排名倒数第二,辽宁为5.8%,排名倒数第三,吉林为6.5%,与河北并列倒数第四。2015年,相较全国平均水平,东北地区增速低于其1.83%,辽、吉、黑增速及排名分别为2.6%、倒数第一,6.5%、倒数第四,5.5%、倒数第三。2016年,东北地区出现了全国唯一一个GDP呈现负增长的省份——辽宁,其增速为-2.5%。2017年,辽宁GDP增速由负转正,上升至4.2%,其余两省变化不大。2018年,辽宁GDP增速有所回升,为5.7%。近两年,虽然东北地区略有好转,但GDP增速依旧在全国水平之下,当年的老革命工业基地沦为了现今全国经济发展的差等生。
二、新常态下东北经济发展滞阻的原因
(一)产业结构单一,沉淀成本限制经济发展
东北经济依赖重工业,其传统优势在于重工业,在其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最大,第二产业居主导地位,第三产业增速缓慢。然而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经济形势好转,传统重工业出现下滑,随之上升的是第三产业的需求,然而东三省并没有及时加快改变产业结构的步伐。并且随着长期开发,出现了资源枯竭的状况,大庆市,作为远近闻名的石油生产地,随着石油产量的减少,其工业增长值出现了负数,这些城市则面临着向资源节约型的城市转变。
由于东北是全国最后退出计划经济的省份,其保留了较多的计划经济色彩,这些将造成沉淀成本,曾在传统重工业发挥重要作用的资产、人力将难以转型从而发挥作用,较多的沉淀成本会限制东北产业的转型,从而限制其发展。
(二)人口流失、人才匮乏问题减缓发展速度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内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而东北三省地区经济难以再现辉煌,出现了地区间的差异,随之而来的便是人口外流问题。人口外流首先会导致本地劳动力不足,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东北地区的流出人口主要向京津冀、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流动,并且其中不乏高学历人才。高学历人口的流失将导致人口结构的恶化,进而减缓东北地区的发展速度。另外,对于传统重工业来说,对于人才的需求数量大、质量较低,但如若东北向高新技术产业进行转变,其需要的人才质量较高,传统型重工业人才将很难转变,从而滞阻东北经济的增长。
三、新常态下东北三省经济转型的途径
(一)产业升级与转型
新常态之新,表现为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表现为相对稳定。在新常态下,加快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的转变是重中之重。对于第一产业来讲,应将适应国内外市场要求为改革目标,立足地区的资源优势,发展绿色生态化、机械化农业。对于支柱产业第二产业来说,通过运用新型技术、管理方法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效率。摒弃“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不再过于追求数量而不顾质量,由资源消耗逐步向科技主导、创新驱动转变。东北拥有雄厚的工业基础,目前应促进经济增长点,加大研发投入,结合高校研究院促使解决关键技术瓶颈,提升科技实力、培养创新精神,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建造产业集聚链。对于第三产业来讲,要改变其传统的管理方式,探索贴合地区特色、多种形式的服务业聚集区,例如工业园区等。另外,逐步实现产业间的互相融合是大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之举。二、三产业可以通过打造汽车物流、科技、信息等服务一体化来实现;一、三产业则可以通过建造农业生态园区、观光景区等服务业来实现。
(二)提升人口数量,提高人才质量
为缓解人口流失问题,提升劳动力数量,应建立相关制度和政策,如: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加大劳动人口的保障,提高收入水平和工资水平、提升福利待遇;运用先进技术,加快农业机械化的改造,从而释放劳动力资源,推动人口向城市聚集;大力扶持乡镇企业,扩大规模、提升竞争力,从而吸收一定的劳动力。
为改善人才匮乏问题,提升高学历人口所占比重,应从吸引外来人才和创造、留住本地人才这两大方面着手。一方面加大人才落户东北补贴优惠力度,大力支持创新型企业,为高学历人才提供就业空间;另一方面,创造本地人才,加大对科研教育方面的支出,通过奖励机制和淘汰机制刺激教育力量的扩充和强化,提升本地人才的综合素养和知识水平;重视本地人才的保留,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建设良好的城市形象、优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来留住本地高学历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