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服装与服饰色彩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

2019-03-27潘春宇沈奕君陈依婷

纺织服装教育 2019年5期
关键词:服饰服装色彩

潘春宇,沈奕君,陈依婷

(江南大学 a.纺织服装学院;b.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江苏 无锡 214122)

“服装与服饰色彩设计”是我校(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向前承接“色彩”“色彩构成”等基础课程,向后在本专业几乎全部设计主干课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色彩审美素养、服饰色彩搭配技巧和品牌色彩规划能力。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的色彩审美素养与其基础造型能力并非正相关。色彩审美的文化特征更加明显,主观差异非常微妙,因此要培养学生对设计色彩的敏感度和控制力,比培养其造型能力更难。在设计时,学生常常忽视色彩设计的丰富性,习惯于采用保险的常用色进行简单搭配,造成作品色彩在流行感、文化性上的某些欠缺。在当今的时尚流行市场上,色彩设计的价值不断提升已是共识。服装品牌需要借色彩设计以尽可能低的成本投入去建构产品时尚感,赢得市场竞争,因此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亟需进行反思和改革。

一、 “服装与服饰色彩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通过文献检索发现,以“服装色彩设计”为关键词得到的教研论文并不多,而以“服装色彩设计”“服装色彩学”“服装色彩搭配”为名的教材、参考书则较为丰富。我们选取《服装色彩设计》(纺织服装高等教育“十二五”部委级规划教材,2015版)、《服装色彩设计》(纺织服装高等教育“十三五”部委级规划教材,2016版)、《服装色彩搭配》(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部委级本科规划教材,2018版)三本代表性教材进行比较后发现,当前服装与服饰色彩设计类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色彩的物理学原理与生理学原理、服装色彩与视觉心理、服装色彩形式美法则与搭配原则、影响服装色彩搭配的相关因素如材质和款型等、传统服装色彩研究、流行色与服装设计的关系等相关专题。可见,目前高等院校服装与服饰色彩设计类课程在结构上基本以“色彩物理学—色彩心理学—艺术设计学—商品流行学或营销学”为脉络。课程目标主要立足于设计师本位,侧重色彩基础理论的研讨和色彩搭配技巧的体验,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后能够掌握基本的色彩搭配技巧,能够独立完成从色彩灵感到色彩表现的操作过程,本科学校与高职高专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上差异不明显。

根据权威教育观点,艺术设计应该包括以下6个方面:(1)理解和应用媒体、技法的过程;(2)运用结构和功能的知识;(3)选择和评价一定范围的学科材料、符号和观念;(4)理解它与历史和文化的关系;(5)思考和评估作品的特点和优缺点;(6)建立它和其他学科的联系[1]。简而言之,高水平的色彩设计者应当掌握技法、精通工艺、创造概念、谙熟文化、善于批评,并能娴熟地导入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融汇,在服装产品中赋予色彩设计的价值。

不难发现,现有服装色彩设计课程对学生在色彩审美和表现能力方面的提升作用较为明显,但是对色彩与理念、色彩与文化、色彩与技术以及色彩与材料等关系的剖析较少,课程训练模式同质化。此外,限于客观条件,对于立足品牌色彩营销的色彩管理实践关注更少,仅用流行色并不能涵盖色彩营销的内容。这些课程结构上的不足直接导致学生色彩原发创新能力和品牌色彩规划能力较弱。如果仅承担个体色彩顾问和入门级的色彩搭配师工作尚能胜任,但是面对品牌色彩规划、色彩文化传承等更为宏观的问题时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二、 “服装与服饰色彩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2]。高校课程改革必须抓住“四个创新”的“牛鼻子”,以创新意识统领人才培养的主导思路和关键措施。我们对“服装与服饰色彩设计”课程的改革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化导入、艺工文结合的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引领的品牌色彩规划创新三个方面。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将64学时的教学内容整合成三个教学模块。

1. “多元感知”的色彩属性模块(16~20学时)

在这个模块阶段,削减色彩物理性、心理性和社会性等色彩基本理论的课堂讲授(很多内容与先修课程有重复),着力组织学生自拟色彩研究课题,对该色彩专题进行全面的调研、整理和交流。教师在课堂上注意两个方向的引导但不限于此:(1)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民俗民间手工艺类色彩现象的研究;(2)学生特别感兴趣的时尚艺术色彩专题的研究。色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一起,以客观理性的视角去接纳多元文化艺术教育理论的启发,去接纳例如青年亚文化、有色人种文化、女性文化、日常生活文化等多元文化提供的各种色彩概念发展空间。在实践中,学生常常对色彩多元表现和色彩文化差异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他们喜欢从民族色彩文化研究入手,开拓一条认识研究设计色彩的方法和思路[3],从而在色彩文化交叉研究中实现与时代时尚和外族色彩文化的接轨。

2. “思行并重”的色彩技术模块(32学时)

在这个模块阶段,主要内容是重温色彩协调理论,从设计风格出发寻找色彩灵感,进行服装服饰色彩搭配的实践性训练,促使学生掌握色彩搭配的常见技巧,但不能就此停止。教师的课堂指导主要在两个方向:(1)研究服装色彩与人、服装色彩与环境、服装色彩与时尚风格之间的关系;(2)将服装色彩从色卡引申到色彩形成的技术与材料,用创新概念引导技术实现,通过服用材料设计、工艺设计与面料二次设计,提高服饰色彩的科学性、丰富性和可行性。艾尔·赫维茨等指出,每门艺术学科对文化、社会和个人生活都能做出独特贡献,而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又能产生比单独一门学科更高的价值[4]。在这个教学模块,学生不仅要完成纸面的常规配色练习,还要从编织技术、印染工艺、织物表面处理,甚至从雕刻、腐蚀、粘结等加工手段中探究色彩形成的技术性过程,自觉探索、引入相关领域的知识流,实现学科知识叠加之后的倍增,才能更有效地增强设计师主动实现服饰色彩设计的能力。

3. “稳中求变”的色彩营销模块(12~16学时)

在这个模块阶段,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以品牌服装的色彩规划为专题,教师在课堂上解读色彩流行的内涵,聘请品牌设计专家解析服装色彩规划的技术性细节,把学生从学校教室导入产业和市场,结合品牌调研进行下季度色彩方案的预测与规划。服装的色彩策划是品牌文化的外延,是其文化内涵的表征[5]。因而,教师的课堂指导主要在两个方向:(1)作为营销手段,品牌服装设计师在色彩规划时要兼顾的品牌文化、社会文化和流行文化之间的关系;(2)针对品牌服装色彩的基本要求,统一中求变化,流行中求个性,平衡品牌色彩独特性与色彩大众流行性的关系,进而完成企业委托课题或者虚拟课题。

三、 结语

改革后“服装与服饰色彩设计”课程三个模块设置不仅兼顾了原有教学计划中的色彩常识、色彩应用技巧和色彩的流行属性等关键内容,而且体现出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目标的改革思想。通过整合杂糅、扩大深入,强化了学生的色彩文化素养、色彩创新欲望和中观-宏观层面的色彩营销意识。学生在服装服饰色彩设计方面的逻辑归纳能力、思维拓展能力、技术实践能力、统筹规划能力、合作整合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今后“服装与服饰色彩设计”课程的改革既要对学生(设计师)个人和设计学科本身产生有效的作用,更要探索设计色彩如何与文化、技术、材料、商业目标、产品管理,尤其是设计理念的融合,以及如何对社会和文化产生积极的推动并创造更高的价值。

猜你喜欢

服饰服装色彩
让人心碎的服装
动物“闯”入服饰界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神奇的色彩(上)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
服装家纺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