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时代会计课程建设

2019-03-27

福建质量管理 2019年18期
关键词: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智能化

(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会计系 四川 成都 610040)

随着“互联网+”生态体系的建设的深入,互联网和各行业继续融合。会计行业作为一门传统行业,也在“互联网+”大潮中发生变革。企业开始打造财务共享中心,智能化财务软件的开发并得到推广,电子发票开始使用,会计行业的变革呈现出跨行跨界的态势。会计行业的变化,需要能够适应变化的新型会计人才。学校会计专业如何才能适应时代的变迁和技术的进步,如何创新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会计课程体系,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人工智能背景下会计专业面临的挑战

(一) 会计行业的转变

受“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影响,会计行业的工作岗位和工作方式开始发生改变,工作环境变得复杂。原来财务会计中基础、单一、重复的工作会逐渐被机器替代,会计的工作重心逐步由传统的事后核算转向事前预测、分析、评价、控制等。财务会计继续向管理会计做横向拓展;并开始向业务乃至战略纵向延伸,逐步一体化。为了适应财务会计复杂多变的环境,适应财务会计转型发展的需要,相关院校会计学科也需要进行调整。

(二) 学生择业面临挑战

人工智能本质上是一种新的生产力,能够推动社会进步。人工智能的出现,使会计行业能够依托于互联网平台,创新财会服务方式。在财务处理过程中,“云”技术开始运用,云报销、云存货管理、大数据会计、在线财务决策、财务信息同步处理、网上报税等智能化财务软件已经得到应用。机器有着深度学习、精准可靠、高效低耗、快速反应等人难以比拟的优势。机器的参与,使得传统的财务信息处理过程被简化,会计信息质量得到提高,财务工作效率得到提升。

生产力是一把双刃剑。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加速社会转型,但也给社会带来阵痛。人工智能在给社会带来便利的同时时,也对会计行业造成了冲击。据英国BBC报告显示,在未来会计的行业有97.6%的概率被淘汰。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过去财务会计岗中存在的大量重复机械性劳动、无须特别技能和专业知识的操作性岗位,包括基础数据的输入、计算、过账以及报表的编制等,会逐渐被机器代替,基础会计就业岗位会逐步减少。基础财会人员过剩,进一步压缩其生存空间,加剧了其失业或转岗的风险。高校会计专业毕业生,面临社会会计人员和人工智能两方面的压力,加上本身实际工作经验缺乏,在就业市场中愈发出于弱势。

(三)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挑战

基于传统的财务会计的职能,许多院校会计专业侧重于将学生培养成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和加工者。在电算化会计时代,这样的会计人才培养体系是适应社会需求的,弊端并不凸显。但是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得会计技术技能被弱化,传统人才培养体系下的会计人才不管是分析能力、管理能力还是战略意识,逐渐滞后于时代的要求,传统的会计人才培养体系开始面临挑战;在教学管理方面,传统封闭式的教学管理模式,造成学生与社会脱节,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化的飞速发展;专业建设方面,近年来,不管是会计理论还是实务,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现有的会计专业课程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会计课程体系面临重构。

二、智能化时代对会计人才的要求

智能化时代的生产体系并非是对人类工作的简单替代。在压缩财务会计基础性岗位的同时,也会增加对某些会计人才的需求,在某些柔性化生产环节如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类环节,反而需要更多的会计人才。人工智能的发展要求高校培养出能够与其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具备管理、决策、综合评价、综合分析等能力,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

人和机器最大的不同在于人具有主观年能动性,会思考。目前我国人工智能处于起步阶段,在会计行业中的应用也仅限于一些基础的、客观性操作。会计领域中的其他工作,如审核、判断等带有主管意识的行为,机器是不能实现的;财务会计活动中应该具备的一些柔性技能,如财务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尚的情商,沟通能力、处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机器依然无法替代人来进行。会计专业建设过程中,应该抓住建设特点,注重对会计人员软实力的培养,尤其是职业能力素质的培养,助力会计人才由核算人才向管理人才的转变。

(二)数据搜集与分析能力

在会计电算化时代,会计信息通常由结构化数据组成,企业的财务分析有固定模式,只需要按照财务指标架构就可以进行分析;而在智能化大数据时代,信息是海量的,信息的来源多样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甚至是非结构化的数据开始充斥。整个企业财务处理流程不再是传统的核算、登记、编制报表,开始转变为对半结构化以及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归纳、核算和监控。

在智能化时代,会计人员除了需具备会计理论知识,还应该具备运用分析工具和方法的能力,构建分析模型,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帮助企业的做好预测、规划,满足组织内部对信息全面、及时、动态的需求,满足企业财务、战略管理需求。

(三)战略分析与决策能力

智能化时代,传统的财务会计继续向管理会计延伸和拓展,会计管理职能凸显,要求财务人员应该具备战略分析与决策能力。业务和财务融合是企业未来发展的趋势。财务只有融入业务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实现企业价值增值。在技术发展新时期,要求财务人员既熟悉财务工作基本的处理流程,又熟悉企业相关业务处理流程,实现财务和业务的两个链条的精通。能够以发展的、长远的眼光看待企业发展:通过整理、搜集、分析企业相关数据信息,能够对企业经营现状做出判断,能够合理预计企业未来发展,向企业决策层提供建议乃至帮助企业做出决策。

三、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现状

(一)专业课程体系固化

部分院校会计专业相关基础和专业类课程一旦确定,会长期处于稳定状态,课程内容也一成不变。这样设置的课程体系没有根据行业环境变化及时调整,缺乏灵活性,不能满足现今会计行业自身发展以及智能化发展的双重需要。课程设置和社会需求及行业发展之间不匹配,容易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与企业实际需求之间的错位。

会计专业相关职业考试较多,所以专业在建设过程中,会将过度强调证书的意义,导致学生以考试为重,忽视知识结构之间的联系。许多学校依据证书导向设计课程,过于关注相关知识和技术的传授,忽略知识体系的构建,导致学生知识体系碎片化;课程内容上,过度关注会计的核算功能,对于财务会计分析、管理方面的内容设置较少,或缺乏一定的深度与宽度,弱化了对于会计职业判断力与决策支持力的训练。

(二)课程内容重复

现阶段大多数院校都按照学科划分课程,课程类别较细,各课程之间内容很可能交叉重复。对于某一个知识点,很可能出现多门课程对该内容的重复讲授。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如果对某些知识进行重复学习,一方面会导致学习兴趣的丧失,另一方面又会导致宝贵时间被占用,新的知识点没有学习透彻,在实际操作环节又缺乏对理论知识的迁移和转化能力。

(三)专业理论知识与业务实操脱节

会计专业课程大多以理论课程为主,注重传统课堂教育,先在课堂进行理论讲授,然后安排实训周进行集中训练。这样的课程体系,割裂了学生理论知识与业务实操,难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和业务处理能力。集中安排的实训课程,通常任务较繁重。学生缺乏清晰的操作思路,对各个财务岗位的职责缺乏明确的认知。为了在较短时间内学生完成任务,也是草草了事,往往上一个任务没有完成就进入下一个。未达到会计人才培养的目的,导致学生毕业后缺乏实践操作技能,无法胜任相应会计岗位的工作,难以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

四、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策略

(一)会计教育理念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

学校应该结合行业环境给会计职能带来的转变,立足于学校实际,创造条件,顺应会计向价值创造职能转变。树立“泛会计”的教育理念,调整会计人才培养思路。“互联网+”背景下会计人才教育目标,应该是努力将学生培养成能够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的复合智能型会计人才。这些人才应该具备基础科学文化知识、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和会计职业技能,同时具备自我学习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具有创新意识、管理意识,还有较高的伦理水平,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解决实际问题。

(二)会计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的优化

根据智能化时代的背景特征,分析会计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狭隘的视野;将会计理论融入会计实践教育,形成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教学体系。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强化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人文素养的培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对会计专业的知识结构体系进行重构,删除过时落后的课程,压缩社会需求下降的核算类课程;继续打造以管理会计为核心,建立管理会计分层级的课程群,满足学生对于会计知识个性化的需要;同时适当引入智能化会计的课程,构建复合型课程,丰富学生的互联网思维;注重学科前沿动态的研究,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塑造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模式的转变

近几年逐渐流行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兼收了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优势。一方面,通过构建网络教学资源库,可以实现课堂的迁移,满足学生随时随地的学习,兼顾了自主学习和多元化发展,有利于塑造学生批判性、创造性和发散性的思维;另一方面,教师继续作为学生知识的引路人,能够实现对学生学校效果的检测和考核,开展互动式教学,多样化教学,也能增进师生互动。该模式融合了现代网络技术,同时继续完善线下机制,构建了线上、线下一系列学习活动。该模式的形式和宗旨,当下行业发展对于会计人才的要求是相吻合的。

五、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措施

(一)基于行业发展和岗位需求来设置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在人工智能时代,会计核算职能逐渐被取代,需要转向价值创造,需要借助智能化、移动端和大数据分析等。未来会计职业的发展会融入业务,一些新的岗位将产生。会计课程体系建设应该以现行会计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按照技能要求结合课程内容形成教学模块。对每教学一模块,应该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考核方法。实时关注会计行业的发展动态,结合发展现状,根据会计岗位未来的发展方向对课程内容进行动态了解,以满足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如结合支付新形势,增加资金预警等课程内容、风险预警系统等内容。

(二)融合专业理论和实务课程

会计学科是比较传统的学科,经过多年发展,专业理论体系已经非常完善。会计专业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往往按照将理论和实践割裂开来,先详细讲授会计理论知识,然后根据教材内容,布置实训任务。但是,会计专业是一门实操性非常强的专业,理论不能和实际割裂开,应该进行有机融合。在学生进行实操任务的过程中,进行账务处理程序的讲解,实现理论和实操的有机融合。既能保证学生在会计业务处理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也能够避免各专业课程理论内容的重复,还能强化学生对会计职业能力的训练。

(三)增加跨界融合课程

随着行业的继续发展,传统的会计核算职能会进一步弱化,会计的管理职能会进一步凸显,只有具备管理意识、战略意识以及决策意识的会计人员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学科之间的界限逐渐被弱化,会计不再是单一的学科。基于此,学校应该着手优化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同时增进学科间的融合课程,加深跨学科融合度。

六、智能化时代会计课程体系转型的保障条件

(一)“复合型”的双师教学团队

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建立产学研中心,提升本校教师的能力。定期组织人工智能方面的培训,帮组教师提升对智能化的认知,鼓励教师参与会计专业信息化建设,不断提升会计智能化信息技术的运用、开发,提升智能化会计教学能力,实现教师角色从“教学型”向“复合型”的转变。

积极发展校企合作。一方面可以实现教师“引进来”战略。可以通过引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兼职实训指导教师,组建教学团队,参与会计专业建设,承担实践课程讲授,实习实训指导等工作;另一方面,能够实现教师“走出去”战略。为本校教师提供知识体系更新的场所和机会,提升教师队伍教学水平和实践指导水平。通过校内外双管齐下的共同建设,形成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复合型”的双师教学团队。

(二)系统化的综合实训基地

倡导“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通过人工智能和教学理念的充分融合,打造综合实训基地,坚持以学生中心,把学生的心智与机器的“高性能”信息处理密切结合,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实现“人-机”互动。加强与校外企业的合作,与教学软件开发公司合作,搭建仿真的跨专业综合性实训平台,按照由核算到管理、由仿真到全真的渐进式实践教学思路,对本校会计专业实训基地进行全方位的技术升级。让学生在校园中能够实现对职场环境的熟悉,有基本的认知,提早体验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

七、结束语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学校应充分认识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会计专业教育和会计行业带来的机遇,同时也应注意冲击与挑战。会计专业教育必须顺应时代发展,通过构建智能化会计课程体系,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整合现有教学资源,发展新的教学资源,构建“互动互生”大生态系统。以培养“复合智能型会计人才”为导向,积极探索教学模式,勇于创新课程建设,深入推进“互联网+”人工智能背景下会计专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猜你喜欢

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智能化
智能化战争多维透视
印刷智能化,下一站……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站所初探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石油石化演进智能化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对会计专业教学的思考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基于云计算构建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