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镇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9-03-27
(中共清镇市委党校 贵州 贵阳 550000)
在我国的政策改革过程中,农村贫穷、农民困苦、农产停滞三种大范围的“三农”问题一直亟待解决,解决这三大问题是我国发展至今仍未提出相应实施政策的一大难题。“三农”问题给我国 9 亿多农民的生存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直接阻碍了我国的生产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提升,因此急需针对性地解决的问题。而针对农村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实施,又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环节,这直接关乎农村农业的进一步发展状况。[1]改革开放40年,清镇市在国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背景下,农业方面经历了多次大型的产业结构调整,有效促进农业发展,实现农民增收,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新问题。部分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不合理,未能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未能落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这些新问题严重阻碍了清镇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采取何种方法达到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实现促增收、扩内需、保增长的战略目标,既是清镇市当前的重大任务,又是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实事。
一、基本情况
清镇市位于贵州省中部、贵阳市西部,地处东经106°07′至106°33′,北纬26°21′至26°59′。东临观山湖区,东南与花溪区相邻,东南和南面大部与贵安新区接壤,西南与安顺市平坝区毗连,西北、东北以三岔河、鸭池河、猫跳河为界,分别与毕节市织金县、黔西县和修文县相望。清镇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为其发展提供了契机。市境东西宽约42.6公里,南北长约55.7公里,总面积1386.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9667公顷。辖3个乡6个镇、7个社区服务中心,有181个行政村和38个居委会。2017年,全市总户数147681户,总人口528557人。苗、布依、彝、仡佬、回等34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22.61%。[2]农业主要以玉米、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和烤烟、油菜籽等经济作物为主,2018年粮食播种面积22337公顷,比上年增长0.7%;蔬菜播种面积21567公顷,比上年增长2.6%;烤烟播种面积1160公顷,比上年增长-57.5%。全年粮食产量89129吨,增长1.5%。其中夏粮产量14308吨,增长0.1%;秋粮产量74821吨,增长1.7%。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39682万元,比上年增长6.3%。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思想观念较难转变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以农民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6%。这一数据表明,中国仍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民、农村问题依旧是关系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农村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一些农民的小农思想根深蒂固,一时之间难以转变。低收入农民使其无法承担农业产业调整所带来的风险,因而害怕作出调整。但只有最大程度的发挥农业产业调整的优势,因势利导,才能改变多数农民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创造更多的收益。
(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主要体现在机耕道,水利灌溉和深加工设备的建设上。一是机耕道建设尚未完善。由于资金有限加之其他因素,清镇市一些乡镇村庄机耕道较少,许多农民从事生产肥料等劳作运输时极其不便。二是水利灌溉设施缺乏。一些村庄从事农业生产所需的水利灌溉设施无法具备,如清镇市麦格苗族布依族乡小谷陇村。小谷陇村受当地自然条件所限,村民饮用水是一大难题,生活用水量也因时节而定。在无法保证正常生活用水的情况下,水利灌溉及设施亦难实现。三是深加工设备配套不足。一些乡镇农民专业合作社较多,都采取直销方式,即直接把蔬菜、水果运输到市场上,缺少农产品的深加工技术。以清镇市王庄乡盛意园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例,合作社修通了基地内的机耕道,但有部分路段没有硬化,分支管网建设不足,不能满足蔬菜生产的需要,生产便道还需进一步增加,便于农产品运输。此外,合作社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工成本,购置旋耕机,却仍不能满足生产需要。由于缺乏清洗、分拣、产品深加工等设备,产品都是直供蔬菜水果批发市场,销售价格偏低,经济效益不理想。这些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甚至缺乏,使得农业生产条件受影响,较难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布局。
(三)龙头企业分布不均
我市农业龙头企业分布不均,部分乡镇龙头企业进驻较多,卫城镇8家、犁倭镇5家、王庄布依族苗族乡3家,这些龙头企业使乡镇产业结构调整成效较为显著。例如,犁倭镇产业发展格局较快,规模经营种养企业、合作社、大户逐年递增,截止至2018年上半年,犁倭镇引进农业龙头企业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8家(省部级示范社1家,市级示范社1家),创办小微企业80余家,带动产业发展农户5000余户,犁倭镇引进的龙头企业既解决了当地农户就业问题,又促进了农户经济收入的增长。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清镇市所辖3个乡6个镇、7个社区中只有麦格苗族布依族乡无龙头企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
(四)农业科技人才匮乏,农产品科技含量较低
农民群众知识水平较低,获取新事物的渠道较少,新品种的种植无法达到预期成效。从事农业劳作活动群体多是中老年,他们很难适应新品种、新技术、新管护等更深层次的要求,难以满足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农村人力资源优势,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才能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
清镇市农产品多是直供市场,缺乏深加工、精加工工艺,科技含量不高,品质不优。全市绝大部分农产品以原产品或初级加工品形式出售,经济效益低、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卫城镇龙头企业规模相对较高,拥有国家级龙头企业贵阳三联乳液有限公司、7家清镇市级龙头企业,但除三联乳液有限公司外,其余龙头企业自投产以来,生产规模没有较大变化,都是维持简单的再生产,农产品加工是一个短板,不可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
(五)冷链物流技术不达标
蔬菜和水果等农产品对保鲜效果要求高于其他产品,生鲜农产品具有保鲜期短、易腐烂、时效性强的特点,大大提高了生鲜农产品储存、包装、运输、保鲜等环节的技术要求。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比较复杂,链条较宽,运行成本高,因此要求冷链环节和物流环节越短越好。
三、对策
(一)做好政策宣传工作,转换农民意识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因此,要想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应做好农民思想工作,转换农民意识,发挥农民主观能动性。一方面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做好惠农政策宣传工作,另一方面需要定期向农民讲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红利。这样,农民才能挣脱自身局限性,积极参与农业产业调整。
(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一方面,政府需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如机耕道硬化、水利灌溉等惠农措施。另一方面,企业也需结合自身实际,增加农业生产条件的建设投入,如种养殖基地管网、生产便道、清洗分拣工作间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改善民生、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大事来抓,不断加强协调、加大投入,助推全市经济发展。
(三)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增强企业辐射作用
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利用清镇市各乡镇现有旅游资源、土地资源等优势,引进实力较强的企业入驻,集合各方力量发展高质产业,增加企业投资活力。二是增强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围绕主导产业,突出发展重点,全力抓好产业发展,相邻乡镇可加强龙头企业合作,拓宽企业覆盖面,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向“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发展,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四)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农村要脱贫,村集体、村民收益要提高,传统种养殖业很难解决这一难题,今后农村主旋律将是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不仅需加强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种养殖知识。还需培育科技人员,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在市场引导下,本市将继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特色产业转变,由大规模农业向精细农业转变,从产品农业到旅游农业转变,为农户增收、农村发展提供更多的平台和渠道。
(五)建立冷链物流产业链,提升产销一体化水平
建立大型的冷链物流产业链,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提高生鲜产品的保鲜水平,将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基地建设相配合,提高产销一体化水平。一是着力培育流通领域的龙头企业,建立政府、龙头企业、金融部门定期沟通机制。政府扶持、企业自主、金融支撑等多方结合,实现共赢。二是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物流配送。做好清镇职教城、王庄华锦铝业、塘寨电厂等企业、学校的生鲜农产品保供和直供。三是结合特色农业,认真搞好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完善招商引资政策,做大做强特色高效农业。
四、结语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实施,必须结合清镇市自身实际,找准定位,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同时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以“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特色”为总体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科学技术推广应用、品牌创建、体制机制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支撑,以农业园区企业为主体,以诚信建设为抓手,以做强特色水果、做优保供蔬菜为主攻方向,通过国际化对接、有机化生产,实现农业生产由无公害向绿色有机的转型升级,推动优势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延伸发展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健康养生养老产业,构筑起清镇市农业产业的新方向、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