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金妆”文化的历史地位
2019-03-27李晓瑜
李晓瑜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人文艺术学院,济南 250300)
早在7000年前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华夏民族就已经有了对玉的崇拜,造型优美工艺成熟的红山玉猪龙基本定格了中国人的审美及文化表达。甚至,我国瓷器的发展,也不断追随着“如玉”的文化艺术审美与工艺表现特点。
相比于玉的温润含蓄,金所具有的耀眼张扬色泽难以企及到华夏农耕民族的文化情怀中,长期被世俗作为财富炫耀及装饰点缀使用。随着对黄金的不断认识,汉代对外交流全面展开,自唐开始金器大量出现,作为重要转折,用金工艺在中原地区不断发展。
唐人开放自信,金器外在的闪耀奢华之色自然成为表达盛唐气象和时代审美的重要物质载体之一,大量带有西域特色的金银器成为这一时期显著的工艺品种(图1)。服饰的饰金同时也开始出现,据《唐六典》记载,唐代的用金工艺有销金、拍金、镀金、织金、砑金、披金、泥金、镂金、拈金、戗金、圈金、贴金、嵌金、裹金等,达14种之多①,这些名目繁多的用金工艺大部分虽不可考,但是销金(赵丰推测为印金工艺)、绣金、泥金在当时是主要流行的工艺(图2),如唐诗中描绘的“罗衣隐约金泥画”“罗群拂地缕黄金”;《新唐书·肃宗纪》:“禁珠玉、宝钿、平脱、金泥、刺绣”②56等;法门寺地宫也出土了金线刺绣工艺短袍、鹦鹉牡丹如意云纹织金锦棺衬残片、泥金工艺织物及大量的佛事金器等。
如果唐人喜爱金银装饰与东西方文化交流有关,唐皇室又有西域民族血统进而打上了异域文化特色,那么在追求“如玉”瓷器之美的宋代,宋人将看似并不符合自身审美文化的金器也融入生活,让原本世俗奢华的金器转身为精致优雅并形成一派富贵吉祥气息的美好象征物。同时,金也被宋人大量运用在服饰装饰上,宋代大中祥符诏令中提及服饰用金之法,相较唐代,已达18种之多。这当然与宋代经济繁荣、生活富足有关,用金能体现生活的富丽精致,于是典雅秀丽的黄金首饰自成一格,成为那个时代金器的主要表现对象(图3)。元代统治阶级对手工艺极其重视,又是拜金民族,以著名的纳石失为代表的织金锦成为当时重要的工艺美术品种出现,使我国古代的丝织物织金达到高潮,用金工艺自此成为我国丝织品在装饰艺术表现上的重要手法之一。明代结合我国传统审美艺术特点,形成创作自觉,如南京御织坊云锦就大量以金线织入做装饰,其中最为华丽的就是以金线为地的金宝地云锦(图4)。
以上,金完全进入中原华夏汉民族的使用与审美视野,与古“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交流有关系。而牵动用金工艺传播发展的是新疆古代两个非常重要的民族:粟特人和回鹘人。
一、善捻金线织金的粟特人和回鹘人
粟特人以经商闻名于世,汉文典籍谓之昭武九姓。他们一方面是丝绸之路东西方贸易的中间掌控者,另一方面又是艺术造诣极高的民族。原居地本在葱岭西的河中地区,位居亚洲腹地的中心地区,该地是丝绸——黄金贸易的最大中转站,粟特人因之致富。隋唐时期大量东迁古代新疆、中原地区,对我国文化艺术发展的相关影响不容忽视,如画家曹仲达、音乐家曹妙达、安马驹等。其金器加工工艺、织金技艺发达精湛,文献明确记载将西方织金技艺在隋唐时期引入我国中原地区的就是粟特血统的工艺家何稠,对波斯金锦进行成功仿制,大量向中原传授织金技艺的是与粟特民族极其交好的另一重要的西域民族——回鹘。
> 图1 西安南郊何家村出土的唐代飞鸿纹仰莲瓣纯金碗
> 图2-1 法门寺地宫藏:鹦鹉牡丹如意云纹织金锦棺衬
> 图2-2 法门寺地宫出土唐代金线刺绣工艺短袍
> 图3-1江苏省江阴博物馆藏宋代九层莲瓣金簪
> 图3-2江苏省江阴博物馆藏宋代五头金花簪
> 图4 清代金宝地龙纹云锦
> 图5 新疆吐鲁番柏孜克里克石窟壁画的回鹘王、回鹘公主供养像
> 图6-1 乌鲁木齐乌拉泊水库古墓出土的金耳环
> 图6-2 新疆吐鲁番交河故城出土的鹰虎相搏纹金牌饰
> 图6-3 新疆阿拉沟30号墓出土的虎纹圆金牌、狮形金箔片条饰
回鹘是大抵处于晚唐、五代、辽宋金、元时期,主要生活在新疆的民族,曾经创造过辉煌的历史文化,与中原、中亚交流频繁。早期装饰艺术传统发达,擅捻金线织金锦是回鹘人的工艺传统,宋金时期,就受到人们的注意,在南宋初年洪皓的《松漠纪闻》中有明确记述:“……又善结金线相瑟瑟为珥及巾环,织熟锦、熟绫、注丝、线罗等物。又以五色线织成袍,名曰克丝,甚华丽。又善捻金线,别作一等皆织花树,……”③。《大金集礼》中,捻金锦也被称为“捻金番緞”②62,说明在当时的金人眼中,它既不是中原的织锦法,也不是金人所能织造的,是由西域的织造传统和由西域的金绮织工织造的。
无论是回鹘人擅长的纬线显花织造技术,特结金显金织金艺④,还是捻金线工艺,也无论从织造技术上,还是丝绸的装饰艺术表现上,回鹘人都是向中原地区传授织金技艺的重要环节⑤。在全国为数不多的元代织金织物的考古发现中,新疆乌鲁木齐盐湖古墓出土的那件著名的元代织金锦短袄,采用的就是特结金显金技术,且捻金线工艺和片金线工艺同时使用,图案复杂精美,工艺水平极高。正因于此,元政府也非常尊敬和重视西域的这一民族(早期蒙古文字即是以回鹘文字为基础而创制形成),聘请回鹘人掌管政府织金作并传授此技艺。在此基础上,金在我国古代丝织物上的使用由隋唐之前的装饰点缀进入艺术表现层面,改变了我国丝织品的艺术表现格局和面貌,不断发展出了品种丰富的织金织物,如妆缎金、库金、织金缎、织金绫、织金纱、织金绢等。
回鹘人不仅是织金能手,也是黄金首饰加工能手,“能以金相瑟瑟为首饰”,北宋王延德曾称赞高昌回鹘人“性工巧,善冶金、银、铜、铁为器”⑥332。《宋史》亦称回鹘之地,器用金银⑦。据记载,高昌回鹘王国时期的回鹘王妃和公主们以大量的沉重的黄金首饰来装扮自己⑧(图5),耳环、戒指、金冠等装饰其身,无论男女,都非常喜欢佩戴黄金耳环。宋之前中原地区汉民族没有穿耳戴饰的习俗,来源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的儒家思想束缚。受回鹘影响,以黄金为主要材质的耳环从宋代开始在中原地区普遍流行起来。
这两个中古时期生活在新疆的民族,其用金风尚也全然彰显了新疆古代民族的金妆文化。历史上生活在新疆的少数民族众多,塞人、乌孙、月氏、鲜卑、柔然、铁勒、高车、吐谷浑、突厥、回鹘人、粟特人等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民族同化、异化变化非常复杂,各民族的血缘中早已融入了古代其他民族的因子⑥16,金妆文化及艺术的相互影响自不必说,史料也显示,东汉时期新疆的各少数民族女性就佩以黄金耳环为饰⑨;《魏书·吐谷浑传》记可汗妻“衣织成裙,披锦大袍,辫发于后,首戴金花”;《北史》记焉耆“其王戴金狮子冠”;《隋书》记于阗王“锦帽,金鼠冠”,于阗王妻则“戴金花”⑥136;《旧唐书·西戎传·龟兹》称“其王以锦蒙项,著锦袍金宝带,坐金狮子床”⑩。在新疆的营盘墓葬中也发现了目前为止我国最早的织物贴金工艺(图7),贴金图案复杂且丰富多彩,工艺成熟精细。现藏于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的高昌回鹘时期的装饰木砖上,精美的植物缠枝图案以贴金工艺装饰,沉稳华丽又富有装饰性,此实物可见当时的金妆时尚。(图8)
新疆也是目前我国早期金器发现最多和最为集中的地区,主要以小型金器饰件的首饰和饰牌为主⑪,且时间早,装饰性强,工艺成熟,明显比北方及中原地区更精湛(图6)。
大量的金器出现于古“丝绸之路”的新疆地区,用金也成为当地的流行时尚并影响到中原地区,这一现象追根溯源,与著名的“格里芬看守黄金⑫”的神话故事有关。
“格里芬看守黄金”的神话故事转化成现代的语言,就是“在盛产黄金的阿尔泰山区,居住着一个信奉‘格里芬 "神话的部落,他们控制、开采阿尔泰山特别丰富的黄金矿藏,掌握着令人羡慕的黄金财富”⑬。神话故事中,格里芬看守的黄金就在新疆的阿尔泰山。新疆阿勒泰清河县博物馆就有1件镇馆之宝:神幻动物带角双翼形格里芬金饰件。(图9)
历史上,阿尔泰山不仅是新疆,也是整个中亚地区重要的产金盛地,早期欧亚草原贸易繁盛的焦点就是新疆阿尔泰山的黄金,古希腊、黑海沿岸地区的人们之所以极力开拓这条遥远的欧亚草原之路,也是对阿尔泰山黄金的向往和追求。这一丰富的黄金财富由当时著名的草原民族斯基泰人进行转手贸易到达古希腊、黑海沿岸地区,这也就是以黄金贸易为主的草原之路,也被称为“黄金之路”“斯基泰贸易之路”,彼得大帝西伯利亚收集品和“巴泽雷克黄金冢”的黄金宝藏都是在这条路上的现哈萨克斯坦发现的。
> 图7-1 新疆尉犁县营盘墓葬出土的贴金绸裙下摆
> 图7-2 新疆尉犁县营盘墓葬出土几何纹绮袍的衣襟贴金
> 图8 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馆藏:新疆高昌11世纪Alpha废墟木砖
> 图9 阿勒泰青河县阿热勒乡征集:格里芬神兽
> 图10 新疆伊犁河流域出土的塞人武士青铜像
> 图11 新疆和田地区传统的半圆形制金耳环
> 图12 河北定州市博物馆藏:金掐丝天禄(东汉)
> 图13 太原金胜村晋卿赵氏墓出土的玉管饰
> 图14 曾侯乙墓出土的多节龙凤纹佩
> 图15 陕西宝鸡出土春秋金辅首玉环
如果新疆不盛产黄金,要在当时古代西域交通极为不便的情况下为各民族所喜爱和使用,并成为遥远的古希腊、黑海沿岸地区统治阶级所追求的目标,是不可能的。因为丰富的黄金资源以及遥远的西方世界对黄金的追求,这条草原“黄金之路”沟通了早期东西方民族,促进了交流,丰富了彼此的经济文化,如小麦农作物传播、马、羊六畜传播、雅利安人迁移之路、琉璃之路、青金石之路、黄金之路等历史事件都很早(公元前七至四世纪期间是斯基泰人最强盛的时期),对汉代开凿“丝绸之路”也形成重要铺垫。
二、斯基泰人及金饰艺术
新疆不仅是重要的产金盛地,也成就了当时一个重要的拜金民族:斯基泰人⑭。
斯基泰人是早期欧亚草原东西方贸易的重要中间商,也是名副其实的拜金民族,拥有的大量黄金也使他们成为欧亚草原上最为出色的金器加工民族,并形成了广袤的欧亚草原独具特色的斯基泰动物纹艺术及金饰牌文化,从哈萨克斯坦的阿尔赞黄金古冢、新疆阿勒泰地区、乌鲁木齐阿拉沟黄金古墓、内蒙古伊克昭盟直到陕西北部的神木,都能找到斯基泰金饰工艺的脉络,对欧亚草原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当时的新疆北部地区,有大量的斯基泰人在此生活。从《史记》《汉书》中的《匈奴列传》《大宛列传》《西域传》的记载看,大约开始于战国(公元前5—3世纪),或及于战国以前,在北疆草原上,以伊犁河流域为中心的广大地区,主要是塞人的游牧地⑮(图10)。大约在公元前177—176年,由于月氏人的西迁,迫使塞人放弃了伊犁河流域,一部分南下,散处帕米尔各地,以后又东向进入塔里木盆地,即龟兹古国、于阗绿洲、罗布荒原、吐鲁番盆地⑮,对新疆历史文化面貌及其发展产生过非常重大的影响,如新疆早期的黄金饰品考古发现实物在阿尔泰地区、伊犁河流域各地、天山山脉北麓中段及东段地区、哈密地区、吐鲁番盆地、天山山脉南麓西段地区、昆仑山山脉北麓地区都有分布,几乎涉及全疆,且主要为塞人文化遗址。后期的月氏、鲜卑、柔然、铁勒、高车、吐谷浑、突厥等民族都受其工艺文化影响,回鹘人发达的金器加工工艺、用金装饰工艺就受斯基泰文化影响至深,如现在和田地区传统维吾尔族女性都非常喜爱佩戴一种半圆形制的黄金耳环(图11),这种半圆形的耳环是在半圆形的坠胎上以金珠和掐丝细金工艺装饰各种图案,这一形制的耳环与中亚“阿克塔”古墓地(时代属于公元3~公元5世纪)发现的一件黄金耳坠的形制基本相似,“阿克塔”古墓地的这件耳坠被认为是塞后期首饰艺术的杰出典范⑯。
斯基泰金饰牌的加工方法主要采用铸造与透雕,工艺采用金珠、色膏或宝石镶嵌工艺,如库班(公元前6世纪)科斯特罗木古墓出土有镶嵌彩色宝石的金鹿、阿尔泰(公元前5世纪)巴泽雷克古墓出土的装饰金珠颗粒的金箔、伊塞克墓中出土的成束金珠粒装饰的金耳环、金丝工艺制作成的圆形透花饰物⑰等,塞晚期时,黄金首饰艺术达到了古代实用艺术的最高阶段,具有完全装饰性的豪华的多彩艺术风格。
在我国中原地区,汉代金器出现异域风格的金珠工艺与中亚风格(图12),与斯基泰人有关⑱。金珠工艺是随汉代“丝绸之路”经新疆传入我国北方及中原地区(新疆早期金珠工艺成熟,早于中原地区近两个世纪,也体现出塞人黄金加工工艺的精湛发达),进一步推动了我国金器的装饰艺术表现手法及细金工艺的发展。
更早的东周时期,正值早期草原“黄金之路”东西方频繁交流时期,我国的玉器装饰表现手法及加工工艺此时出现跳跃性发展,与西周、商代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琢刻加工装饰技艺形成显著不同,出现模仿金器装饰风格上的工艺技法和装饰特点,如玉配、玉璧、玉璜上出现的类似金珠的乳钉纹、逗点纹(图13),与金器表面的金珠工艺有相当的类似性,可能受到金器颗粒状装饰纹理的启发;玉器出现浮雕和镂空透雕形式的装饰风格变化,且透雕的范围扩大可能是模仿金器的凹凸立体效果意图⑲,如曾侯乙墓出土的多节龙凤纹佩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例证(图14)。另外,此时期的玉器与金器还常常搭配出现(图15),不仅体现了不同材质之间的相互融合和文化上的包容互鉴,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我国玉器在装饰表现形式上的进一步丰富发展,此后的唐代、明代,金玉联盟的金镶玉工艺不断继承发展,成为我国传统独特的玉作加工工艺。
三、原来“拜金”
新疆作为古代东西方交通贸易、文化交流的必经之地,黄金资源富饶,“金妆文化”发达。重新被考古学界引起关注的新疆阿勒泰地区三道海子大石冢文化遗址根据郭物的考证推测认为:该地一度是中亚草原公元前二千纪晚期至公元前一千纪前期最强大的一个牧业文化,同时也是早期游牧王国统治集团夏季祭祀圣地、礼仪中心,这一文化也是公元前7世纪以后中亚草原各个区域游牧文化形成的主要源头⑳(蕴含其统治集团意识形态的垂蹄伫立金鹿、圆锥状金耳坠、蜷曲或者垂足雪豹金饰件等随其文化强盛而广泛流传)。
而三道海子文化遗址最终能成为祭祀圣地和礼仪中心,最重要的是占据着阿尔泰的黄金资源,并将其作为沟通天地诸神的物质载体,黄金的金色闪耀光泽是其作为宗教统治的神性体现。而建立和使用这些遗址的古代游牧王国及其游牧人群的文化影响跨越欧亚,和早期中国、西亚、中亚文明等互有关联㉑,其文化促进了早期草原之路的形成,如西方文献中的“独目人”、中国文献中的“一目国”都是看守阿勒泰黄金的原始部落,“独目人”可能是欧亚草原最早建立游牧国家的人群之一。
如此,新疆阿勒泰地区在欧亚草原上的地位以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可想而知,是否也可以这样推测:新疆是早期欧亚草原“金妆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图片来源:
图1:杨伯达主编,《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2),河北美术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图2-1:织金锦棺衬:杨军昌、张静、姜捷,《法门寺地宫出土唐代捻金线的制作工艺》,《考古》,2013年第2期。
图2-2:韩生 编著.《法门寺文物图饰》,文物出版社,2009年版。
图3:http://m.toutiao.com/i1065110879/
图4:雅昌拍卖网http://auction.artron.net/paimai-art0009754253/
图5:穆舜英主编,《中国新疆古代艺术》,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年版。
图6、图9:祁小山、王博编著,《丝绸之路·新疆古代文化》,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图7:赵丰主编,《纺织品考古新发现》,(香港)艺沙堂/服饰工作队,2002年版。
图8:http://mini.eastday.com/mobile/170107083951502.html(摄影:Jürgen Liepe)
图1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事业管理局等主编,《新疆文物古迹大观》,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9年版。
图11:张昕中著,《哈密维吾尔族服饰》,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06年版。
图12:杨柏达主编,《中国古代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金银器)第1册,河北美术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图13、图14:杨伯达主编《中国玉器全集》(上),河北美术出版社,2005年1月版。
图15:杨伯达主编《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1),河北美术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注释:
①赵丰.中国丝绸艺术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89.
②沈从文.沈从文的文物世界[M].北京: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出版社,2011.
③冯志文,吴平凡,编.回鹘史编年[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2:312.
④孙丽英.试论中国古代织金织物的发展[J].丝绸,1994(4):53.
⑤李晓瑜.五代宋金元时期回鹘对中原丝绸织金的影响[J].艺术设计研究,2016(4):46.
⑥薛宗正,主编.中国新疆古代社会生活史[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
⑦阮明道,主编.西域地理图说注[M].吉林:延边大学出版社,1992:534.
⑧(法)莫尼克·玛雅尔.古代高昌王国物质文明史[M].耿昇,译.北京:中华书局,1995:158.
⑨吐尔逊·艾沙.罗布卓尔地区东汉墓发掘及初步研究[J]. 新疆社会科学,1983(1).
⑩ 苏北海.西域历史地理[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88:308.
⑪吴勇.试述新疆地区早期金银器[J].新疆文物,1999(3—4期合刊).
⑫格里芬是希腊神话中狮身鹫首的神怪兽,早在史前时期(公元3300年以前)已出现在埃及,在西方艺术中有悠久的历史。最初专指鹿首鹰嘴组合的怪物,后来泛指多种动物组合的怪兽,这种神怪兽的职责是专门守护黄金。神物或怪兽守护黄金,在西方东方世界都有流传,从中亚南传至印度为掘金蚁,西传至斯基泰亚和希腊为格立芬。公元前七世纪,希腊的格立芬已在斯基泰亚成为流行的艺术装饰,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描述为“格里芬看守黄金”,以防止独目人的偷盗。
⑬苗普生,田卫疆,主编.新疆史纲[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59.
⑭阿勒泰草原的塞人见于东西方文献,希罗多德记载为斯基泰人,《史记》和《汉书》称为塞种。一般认为,塞种起源于甘肃敦煌一带,后被月氏人驱赶至中亚草原,塞种文化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塞种因为哈萨克斯坦伊塞克黄金墓的发掘而闻名于世,其中的金人墓一次就出土黄金器物8000余件,尤其是墓主人身披黄金衣,可以看出他们对黄金的崇拜。而新疆黄金饰件出土最为著名的乌鲁木齐阿拉沟塞人墓葬群,几乎无墓不见金器,也体现了塞人的黄金工艺。
⑮王炳华.古代新疆塞人历史钩沉[C]//《新疆通史》编撰委员会,新疆历史研究论文选编(民族卷).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25.
⑯“阿克塔”古墓黄金耳坠的胎骨为半月形,用很厚重的金叶制成,胎骨表面环以两道与胎骨同形的同心珠圈,圈内镶嵌四个光玉髓,镶嵌宝石的榫眼周围用小金珠框边,榫眼间的空隙也填以小金珠粒组成的三角形纹样,装饰富丽,光彩夺目。见:(苏)阿基舍夫.吴研春,译.陈万仪,校.伊赛克古墓——哈萨克斯坦的塞克艺术[J].新疆文物,1995(2).
⑰(苏)阿基舍夫.吴研春,译.陈万仪,校.伊赛克古墓——哈萨克斯坦的塞克艺术[J].新疆文物,1995(2).
⑱塞人活动于阿勒泰黄金草原的时候,正值匈奴人崛起于东方,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的时代。
⑲黄翠梅,李建纬.金玉同盟——东周金器和玉器之装饰风格和角色演变[J].中原文物,2007(1):43.
⑳郭物.三道海子文化初论[J].欧亚学刊,第七辑:54.
㉑郭物.早期游牧王国的夏季礼仪中心——新疆阿勒泰三道海子遗址群的考古发现与研究[N].中国文物报,2016-1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