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述摄影与日常美学的关系一二

2019-03-27邓惠文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9年3期
关键词:贝尔业余特质

邓惠文

(武汉理工大学,武汉 430070)

一、克莱夫贝尔眼里的摄影

日常美学作为美学中的一个新的分支学科,不断的回归并借鉴早期的理论家,甚至是那些关注点主要为艺术美学的理论学家的观点。我们将从20世纪初的克莱夫贝尔(Clive Bell),这位经典的形式主义美学家开始探讨日常美学与摄影的关系。众所周知,贝尔对摄影的评价非常负面。基本上他认为照片是对现实世界的机械模仿。他还批评过插画和叙述性绘画,因为他认为摄影可以比它们做得更好。贝尔认为一个缺乏品味人的问题之一是:他们理解的艺术是为了能更好的感受到普通生活里的情感,而这些情感不属于贝尔定义的审美情感。这些人在面对一幅画时,会本能地回顾平凡生活的世界,他们把创造的形式视为模仿形式,一幅画就好像是一张照片,而没有“走出艺术进入到审美体验新世界,他们只是转了个急弯,直接回到了人情世界”。这只是将艺术当成了“生活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而不是审美情感。同样的,照片也将人们带离了审美趣味/情感而进入了人情趣味/情感。

贝尔的二元论明显偏激,存在很多疑问,比如为什么审美情感必须与人类情感分离?但退一步来说,摄影,尤其是业余摄影,普遍关注的确实是人类情感的世界,也就是说是我们日常情感的部分,比如爱与悲伤。普通人更多关注的是照片里亲人带来的情感联想而不是照片中存在的线条和色彩的关系。

但这样是否让我们远离了审美趣味吗?或者更具体的说,当与人情味联系在一起时,审美趣味是不是就成为了不可能?当讨论审美或者美学问题时,常有人描述一些对他们有意义的照片,包括亲戚、宠物和朋友的照片以及这些照片唤起的美好回忆。他们往往对这些照片及其产生的体验都有很高的评价。如果贝尔认为审美体验必须建立在体验“有意味”的对象上,那么这些体验与审美几乎没有任何关系。然而贝尔的美学理论在近年来不断受到怀疑,大多数哲学家都认为,在审美体验方面,表达属性与正式属性一样重要。比如,如果某物具有悲伤的表现性,那么其与日常生活的悲伤情感肯定有联系。此外,在谈论这些照片时都会涉及到使用一些美学词汇,比如,我们可能会说:“在这张照片中,谁谁谁看起来很优雅”或“你这张照片真漂亮”,“优雅”和“漂亮”这些都属于美学词汇。因此尽管这些照片不能算作艺术品,并且没有给予我们贝尔强调的对有意味形式的体验而产生的特殊审美情感,但我们仍然可以用美学术语来谈论它们并将它们视为审美对象。同样,照片也可以与其他已知的美学理论联系起来,比如,一个家庭快照可能不会产生约翰杜威(John Dewey)所谓的“体验”,然而因为它涉及到了审美性质里的属性,所以它仍旧可以被认为是有审美价值。

> 图2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 图3 John T. Hill,《Interior of Walker Evan "s House, Fireplace with Painitng of Car》,1975年

> 图4 卧室 (i) (2002)

> 图5 油田#13,塔夫托,加利福尼亚2002

然而,美学与业余摄影的相关性可能更多地与拍摄的对象有关,而不是与照片本身有关。或者说它可能更多地与拍摄对象唤起观者的反应有关。第二点很好理解,亲人或者爱人的照片可能仅仅唤起了回忆或者某些思考,这些回忆和思考可能具有相关的美学特质,而不是照片本身。例如,某个亲人或朋友是一个善良美好的人,当你看到她或他的照片时,可以沉浸在与之相关的美好记忆里面。当然,这种利用照片的方式并不是将照片作为孤立对象的审美体验,但是照片必须要视为审美上的孤立对象吗?可以证明的是,如果仅仅停留在照片表面,或者说是拍摄对象或者照片描绘的内容上,不管照片作为孤立对象与否,只要它带来了联想(回忆或沉思),那么这种体验就具有美学特征,即便是这种体验不是和我们欣赏抽象画时一样审美体验。也就是说,唤起回忆和思考并不会阻拦审美整体体验。观看一张亲人、朋友或者个人英雄的非专业的照片或者专业照片时,体验感有两个方面:(1)看照片时看到了什么;(2)这种体验的含义,包括与之相连的想法和回忆。

如果我们追随杜威的脚步将体验看成是一个有机整体,那么没有理由将思考和唤起的回忆排除在体验感以外。此外,如果作为整体的体验存在普遍特质的话,那么正是这些普遍特质元素组成了整体。许多人会争辩说,在“体验”中包含思考和回忆所付出的代价太高,因为这会失去审美的客观性。然而情况并非必须如此。的确,如果需要靠引发的体验来确定是否为艺术品,那么这将会产生很多未知,因为可能会唤起很多不同类型的体验,可以确定的是每一件艺术品符合“体验”标准的体验都不同,特征和客观性都可能会失去。所以,我们可能只是需要更加细致入微的关于特质的客观性观点,一种不排斥体验主观方面的观点。

在欣赏艺术作品或是日常生活物品时,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体验,这些体验并不排除客观的维度。假设A和B在欣赏威廉·鲍威尔·弗里思(William Powell Frith)描绘伦敦帕丁顿火车站的画作《火车站》(图1)时都有自己的“体验”。这幅画虽然在贝尔时代好评如潮,但贝尔却认为这幅画并不能称为艺术。假设这幅画唤起了A的回忆和思考不同于B的,这并不排除这种绘画的某些特征可以被所有人共享并且可以产生相对客观判断的可能性。而且这些积极的特征可能包含了能够在某些观众中产生与回忆和思考相关联的强大力量。如果这些体验包括在内,即我们不限于纯形式分析和评价的话,那么这幅画的评判可能会更加积极(甚至可能说它是艺术)。同样,与其类似的照片也可以说有类似功能。

在思考日常美学时候,与贝尔意见相反,我们不应该将日常普通情感从审美经验中排除,但日常普通情感是否应该排除在艺术审美体验以外还有争议。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强调悲剧的目的就在于引起观者的怜悯与恐惧之情,使情感得到无害而愉快的宣泄,从而达到情感与心理的平衡。

怜悯和恐惧都属于日常情感,贝尔认为这类情感与美学和艺术都没有关联,这也就是拒绝了传统上不仅仅对悲剧戏剧很重要,同时对艺术而言也是重要的情感。更糟的是这样甚至会阻碍它们在日常美学中的重要性。当然,贝尔可能想表达的是,虽然可能会涉及生活情感,但审美情感才是关键,只有当某些东西给了我们审美情感时才是艺术,而且只有当它给了我们审美情感时才是美学。我们不否认贝尔意义上审美情感的存在性或者重要性,透过线条和色彩等看到各种不同事物给予我们的强烈审美体验,专注在这类方式可能是完整审美体验的必须阶段。然而,还必须看到某些事物能够在不唤起贝尔意义上的审美情感,即“有意味的形式”的情绪独立于日常生活情绪时,也可以有审美发生。简而言之,当与人情味结合时,审美兴趣也可能发生。

二、业余摄影

如何看待在我们日常审美生活中起了重要作用的业余摄影呢?例如最近人们对“自拍”的迷恋,通过智能手机拍摄自己的照片并在社交媒体中分享。业余摄影能给我们带来审美体验吗?“自拍”或者其他类型的业余摄影算审美吗?很多人认为这些审美是自恋和浅薄的,但不管怎么样,那些自己拍摄照片的人构造了主题并控制图像以增强了某些自己想要的特质。

为了证明业余摄影也能够有审美特质,可以参考那些被策展人选中的在博物馆或艺术馆中展出的业余照片,它们产生出了类似艺术的品质且凸显出了其他审美特质。贝洛克(E.J.Bellocq)的照片就是一个最佳例子。贝洛克是一位商业摄影家,在1912年前后拍摄了新奥尔良红灯区斯特利维尔镇的妓女们,这些照片随着贝洛克的离世,大部分作品和底片被销毁,辛运的是,相关的89块玻璃底版得以保留,并在后来被年轻的摄影师李·弗里德兰德(Lee Friedlander)买下,到了1970年,这些经过特殊印制的画面在精心挑选后,由弗里德兰德编选并且由现代艺术博物馆印刷成画册,理所当然地立刻成为经典。(图2)

这些照片非常的美丽且美得令人心碎,但它们的许多美学特质都更像是弗里德兰德试图表现的,而不是贝洛克的,那么在弗里德兰德看到、塑造和呈现他想要的这些照片的美学特质之前,这些照片是否具有美学特质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弗里德兰德注意到了其美学特质,并且由此而选择去呈现这些照片。因此,当艺术界的代表将发现的对象转变成艺术作品时,即使是业余摄影作品也可以改变它们的美学特质,但这并不妨碍这些照片在一开始就具备美学特质。那么,业余照片在他们日常生活中产生了什么体验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我们首先应该区分两种业余摄影:有艺术主张和没有艺术主张的照片。很多业余摄影师向各种艺术场所提交自己的照片,比如报纸竞赛,各地博览会,摄影俱乐部展览和画廊群展等。这类照片虽然经常是粗俗的、简单的或平庸的,但因为这些照片具有艺术主张,或者尝试去有艺术主张,所以仍然可以被视为艺术。更坦率地说,即使是糟糕或平庸的艺术,它们也是艺术。另一类,是那些由业余人士拍摄的完全没有艺术主张的照片,以及很多由专业摄影师制作的许多照片没有或者很少有艺术主张,比如婚礼派对的照片。我们要注意的是,没有艺术主张的照片也可能具有美学特质,或者可能试图拥有艺术特质,甚至以其他方式看来是重要的类似艺术品,婚礼照片又可以用来举例。

业余摄影师(非艺术家)与其他许多非艺术摄影师,甚至大部分艺术摄影师都做三件事情:他们传达或者在某种程度上突出主题物中已经很明显的美学特质;他们增强拍摄对象的美学特质,比如一排优美的树会在照片中显得更加优美;他们创造拍摄对象的新美学特质,例如,构图场景在照片中产生的平衡感,而在拍摄的场景中并不存在。所有的这三件事情不仅在业余照片中受到青睐,而且在专业家庭摄影照片(例如婴儿的专业肖像)、广告、时尚、娱乐、体育和新闻中也受到赞赏,大部分艺术照片也要求满足这三点。

与这些问题相关的是所谓的“日常摄影”,其被定义为由业余爱好者或专业人士以日常生活对象为题材的摄影,本地的普通建筑等(不是纪念碑之类的)也包括在内。甚至还包括了快照、合照、证件照片。众所周知著名的摄影师沃克·埃文斯(Walker Evans)就收集明信片和其他日常照片,埃文斯寄情于生活中一些被人忽略的细节。他的客厅墙面上挂满了从各地搜罗来的标志:可口可乐商店的门牌、雪茄的广告牌、小汽车的广告画等等。他私人收藏的广告画报、杂志等都作为了拍摄的灵感来源。(图3)

但是,如果日常照片只是根据其主题事物而简单的被定义的话,那这个概念范围太过于广泛,因为如果这样的话它几乎包含了所有沃克·埃文斯的艺术照片以及大量其他艺术照,我们可以将讨论范围限制在非艺术家的照片,即不是艺术摄影师拍摄的照片。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和华盛顿国家博物馆都举行过业余摄影展。但是正如前面讨论过的贝洛克案例一样,这些展览可能将人们带离了业余摄影师拍摄这些照片的初衷,略会扰乱我们对日常美学的理解。这并不是说这些展览对日常美学有不好的影响,相反这类型的展览吸引了人们对业余摄影的关注,发掘了很多可能会被忽略的审美效果和发现。艺术和日常美学以复杂而精巧的方式相互促进。

三、艺术摄影及其对日常美学的探索

大部分的艺术摄影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方法处理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事情。当代艺术摄影是当代艺术的一个典范,因此,它经常将日常审美现象作为表现主题就不奇怪了。在夏洛特·科顿(Charlotte Cotton)《作为当代艺术的摄影》一书中,有一页是莎拉琼斯(Sarah Jones)在2002年拍摄的一幅名为《卧室》的照片(图4),一个女人坐在卧室里,鲜明的红色墙壁与窗框的白色和天空的深蓝色形成鲜明对比,女人意味深长地转过身去背对着我们,就像爱德华·霍珀画中的人物一样远离我们。这类照片不仅仅向我们展现出了一个审美情趣的艺术主题,同时也提供了一种看待日常生活方式的审美角度。

夏洛特·科顿的书中各个章节涉及到当代艺术摄影的不同类型。这些类型大部分都是以某种方式处理日常生活,书中第四章节叫作“物件和空无”,这一章展示了物,经常是普通、日常的物,它们在摄影下变得不再平凡。正如本章的标题所暗示的那样,表面上日常生活中的东西都是主题,照片里的“某物”。科顿还说:“因为我们平时可能会错过或者忽略这些物品,我们可能不会习惯或者愿意或者想到将这些物品作为艺术领域内的视觉主题……通过摄影,日常物品被给予了视觉冲击和超越其日常功能的创意可能性。”比如这一章中,彼得·菲施利和大卫·威斯(Peter Fischli & David Weiss),加布里埃尔·奥罗斯科(Gabriel Orozco),费利克斯·冈萨雷斯-托雷斯(Felix Gonzalez-Torres)和杰夫·沃尔(Jeff Wall)这样的摄影艺术家拍摄的照片就是如此。另一章讲述摄影和私密生活的,以南·戈丁(Nan Goldin)的作品为代表,讨论了人身体美学,探索了身体的性、退化和表现力方面。作品中摄影师通过取景、照明和其他操作将司空见惯的人体转变成了具有独特视觉冲击力的作品。

第三章讨论的是《无表情外观》,其中主题包括了科顿称为的“工业的、建筑的、生态的和休闲业场所的一系列人造地点”。举一个例子来说,爱德华·伯汀斯基(Edward Burtynsky)的摄影作品《油田#13,塔夫托,加利福尼亚》(图5),这些也属于日常生活中的景象。建筑照片在第三章中扮演着特殊角色,这类型照片将建筑物视为我们生活的剧场,而不仅仅是某类艺术欣赏对象(即建筑作品)。虽然这一章节的照片偏向崇高感多过于悦目感,但没有任何能让崇高感称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在最后一章中,科顿阐述了被后现代性影响的摄影师,他们从家庭快照、杂志广告、监视和科学等方面汲取灵感。因此该类型的很多照片都是照片的照片、场景的照片或是展示照片的照片。比如佐伊·伦纳德(Zoe Leonard)的伪纪实作品《法埃·理查德档案》(The Fae Richards Archive),我们看到一堆策划的照片或者虚构的家庭相册照片,佐伊·伦纳德记录了谢丽尔·邓耶(Cheryl Dunye)导演的电影《西瓜女士》(The Watermelon Woman)中的虚构角色,法埃·理查德作为一个美国黑人女同性恋明星在1920—1970年间的生活轨迹。伦纳德将法埃·理查德的一系列宣传照、影片定格画面及生活照并置,用文字辅助图片,以时间线模式从理查德幼年开始描绘,逐渐延续到其年迈。文档中囊括其家庭背景、事业发展、感情生活,完美地构造了一个历史上并不存在的女性,模糊了真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有人可能认为这些照片探讨了照片和相关图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四、小结

虽然可能在广告和时尚照片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但日常照片确实能够具有像艺术照片一样的审美价值,业余摄影也是如此。摄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果美学是对审美体验的一般性研究的话,那么非艺术摄影就不应该在审美上被忽略。克莱夫贝尔因为摄影的机械复制特效以及照片只能激起人们普通情感而不是审美情感由此不认可摄影是艺术,但这种观点在后现代以后不再受到支持,文化已经从精英阶层走向了大众,这也是艺术民主化的变现之一,摄影作为现代产物,扮演着装扮和仪式化日常生活的角色,不管是业余摄影、非艺术摄影或艺术摄影在日常美学中都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

猜你喜欢

贝尔业余特质
文人的心理探索之“痴颠狂怪”特质
业余也疯狂
贝尔和他的朋友
On English Grammar Teaching in Senior School
浅析微广播剧有效传播的三大特质
普贝尔省长的发明
论儒家思想的宗教特质
我们业余,但我们很专业
遮荫有方等
贝尔去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