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省际高质量发展的测度及时空特征*

2019-03-27

区域经济评论 2019年2期
关键词:省份维度高质量

方 大 春 马 为 彪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际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中国人民,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决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开启了一场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向更高形态发展的结构之变,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学术界对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质量发展价值(迟福林,2017;王珺,2017;刘友金、周健,2018)、内涵特征(林兆木,2018;张军扩,2018;冯俏彬,2018;金碚,2018)、发展路径(任保平等,2018;陈昌兵,2018)等学理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各级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科学测度各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及变化,有利于各地区调整措施和选择高质量发展路径。少数学者开始构建指标体系,测度经济发展质量。任保平等(2015)从经济增长的效率、经济增长的结构、经济增长的稳定性、经济增长的福利分配、经济增长的生态环境代价以及国民经济素质等6个方面构建经济增长质量指数,测度了2012年中国各地区的经济增长质量水平。詹新宇、崔培培(2016)基于“五大发展理念”,构建经济增长质量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2000—2014年中国各省份经济增长质量综合指数进行了测度。师博、任保平(2018)基于经济增长基本面与社会成果两个维度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增长基本面分解为强度、稳定性、合理化、外向性,社会成果则分解为人力资本和生态资本,测算结果显示1992—2016年中国省际经济增长质量在波动中上升。这几篇文献对经济增长质量和高质量发展评价区别不明确,没有重点考察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高质量发展变化情况。

目前,对经济发展质量测度也不多,对高质量发展测度研究更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术界对高质量发展内涵把握不准,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相对较难。从高质量发展内涵相关文献(熊晓琳等,2016;陈金龙,2016;任理轩,2016)可知,高质量发展是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成为发展的基本基调,开放成为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成为人民的共同富裕最终目标的体现五大发展理念的发展。为此,从五大发展理念出发,构建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测度2002—2016年中国省际高质量发展水平,并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相关分析方法,探讨中国省际高质量发展的时空差异及演变,更加清晰地揭示中国高质量发展差异空间特征,有利于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二、指标体系构建及数据来源与处理

1.指标体系构建

经济高质量发展涉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五大方面。创新发展应从科技活动投入与产出等方面,选择全社会创新人才与资金的投入、政府对于创新发展的支持力度以及创新的产出成果来进行把握和判断;协调发展应体现经济发展结构协调,如城乡协调、区域协调发展、产业结构协调、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协调等;绿色发展主要体现节能环保,如能源高效利用,保卫“蓝天、碧水与净土”,加大绿化程度、降低污染物排放等;开放发展注重的是更好地融入世界发展,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开放,如经贸合作、人文交流等;共享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从就业率、贫困发生率、医疗保障、受教育程度等方面体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应遵循可操作性、合理性与动态性等原则。基于此,将经济高质量发展分为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与共享发展5个一级指标,25个二级指标展开,具体见表1。

表1 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构建

部分指标解释如下:

(1)产业结构合理化。用泰尔指数来衡量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指标(干春晖等,2011),其值越小,表明产业结构越合理,是一种负向指标。其公式如下:

其中,TL表示泰尔指数,Y表示地区生产总值,L表示就业人数,i表示产业,i=1,2,3。

(2)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测算。采用2006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所规定的碳排放准则的估算方法进行估算(程叶青等,2013),公式如下:

其中,QCO2表示估算的碳排放量;i表示7种主要化石燃料,包括煤炭、天然气、焦炭、燃料油、煤油、汽油、柴油;E表示该燃料的初级消耗量;NCV表示燃料的平均低位发热量(单位:kJ/kg或kJ/m3);CEF表示碳排放系数(单位:kgCO2/TJ);QPCO2表示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单位:吨/万元)。

(3)平均受教育年限。参照骆永民(2014)的算法:将文盲或半文盲、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大专及以上分别赋值1年、6年、9年、12年、12年与17年为权重进行计算。

(4)其他指标:人均GDP地区差距用人均GDP基尼系数表示;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差距用城乡道路总长度差距表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包含废水排放量总量,废气中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烟(粉)尘排放总量。

2.数据来源与处理

研究对象来自全国的30个省(市、自治区),不包括港澳台与西藏。样本区间为2012—2016年①;原始数据来源于2013—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商务统计年鉴》《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中国社会统计年鉴》《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以及各省份统计年鉴。考虑到物价等因素的影响,以2012年为基期对部分数据进行平减。

由于选取的指标单位各异,这就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对于正向指标的标准化处理按照公式(4)所示,负向指标的标准化处理按照公式(5)所示。

其中:i表示选取的各项指标,j表示各地区;z′i,j代表第i项指标j地区标准化之后的值;zi,j为原始值;Xmax与Xmin分别表示样本期间第i项指标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三、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指数及其特征变化

结合上文分析,以下通过确定权重、经济高质量发展时序分析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空间演化特征探讨来研究中国省际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指数及其特征变化。

1.确定权重

在计算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指数之前,需要对标准化之后的数据进行指标赋权,那么权重的确定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确定权重的方法主要有菲尔普斯法(专家评议法)、层次分析法、变异系数法与熵值法等。由于熵值法可以通过实际数据得到指标的最优权重,能够较为深刻地反映指标信息熵的效用价值(孟德友等,2012),较菲尔普斯法和层次分析法具有更高的客观性,较变异系数法具有更大的合理性。因此,本研究选取熵值法作为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过程如下:

2.经济高质量发展时序分析

表2 2012—2016年全国各省份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指数与排名情况

从表2中可以得到:(1)从全国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均值来看,中国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由2012年的18.85上升到2016年的23.24,总体上升23.29%;从均值的变化情况来看,2012年到2014年全国总体高质量综合水平指数增长率为5.89%,而2014年到2016年增长率达到16.43%,远远高于2014年之前的增长率,这说明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国家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高质量发展增长效应明显,但总体上还处于低水平的发展阶段,还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间。(2)从全国分东中西部的角度看,东中西部三大地带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指数存在很大差异,2016年东部地区均值为35.55,远远高于中部地区(17.74)与西部地区(14.93);总体上看,东部地区扮演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领跑者”的角色,遥遥领先,中部地区作为“跟跑者”紧随其后,西部地区以“落后者”的身份奋力追赶。(3)从全国各省份的角度看,各省份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指数在样本期间内的排序并未发生太大的变化,居于全国前5位的省份(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都是东部发达地区,排名靠后的5位成员也相对固定,如云南、宁夏、青海、甘肃与贵州这些西部偏远地区;2016年位居第1的北京(70.92)与最后1位的青海(10.24)的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指数之比是6.93∶1,这说明要缩小中国地区间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差异依然任重道远。

图1 2012年、2014年与2016年全国各地高质量发展空间分布

3.经济高质量发展空间演化特征

考虑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差异性,我们需要对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空间特征进行分析。采用Arcgis10.2对2012—2016年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进行可视化处理。由于缺少对高质量发展程度统一划分,采用自然断裂法,将高质量发展水平从高到低划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以此探讨样本期间内各地区高质量发展水平空间变化情况,图1给出了2012年、2014年与2016年的空间分布图。

从图1中可以看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指数处在最低阶段的省份由2012年7个减少到2016年的1个,逐步向中级阶段过渡,处在良好阶段的省份由2012年的5个增加到2016年的9个,处于优级阶段也增加1个省份;全国各地区高质量发展存在差异,高质量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基本上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较低的省份基本上处于中国部分中部地区以及大多数西部地区,总体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布局;从发展趋势看,2012年到2016年高质量发展趋势逐步地由东向西推进,由南向北推进。

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空间依赖性与异质性进行分析,探讨高质量发展的区域集聚情况。ESDA主要通过对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数据的空间布局进行可视化处理,并识别不同区域内高质量发展的空间集聚与异常情况,从而揭示其空间结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全局空间自相关与冷热点分析法。

全局空间自相关是衡量属性在区域总体上空间差异与空间关联程度的指标(周扬等,2014)。一般采取全局Moran's I指数衡量高质量发展的空间相关程度,取值范围为[-1,1]之间。当Moran's I指数大于0时,表示高质量发展具有空间正相关的集聚效应;小于0时,表示具有空间负相关的集聚效应;越接近-1与1,表明集聚程度越高;当Moran's I指数为0时,表明高质量发展在空间上存在随机性,无空间相关性。表3给出了2012—2016年中国高质量发展Moran's I指数。

表3 2012—2016年中国高质量发展Moran's I指数

从表3可知,样本期间中国高质量发展Moran's I指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总体趋势呈现上升趋势,由2012年的0.311增加到2016年的0.349,这表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指数存在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高值地区与低值地区在空间上有集聚效应,且集聚程度在不断增加,空间依赖性加强。

Getis-Ord指数(G*)能够测度中国高质量发展冷热区域的空间分布表情况。当Gi*(d)>0时,表示i区域周围的值相对较高,属于热点区域;反之,则为冷点区域。借助Arcgis10.2,本文给出了2012年、2014年与2016年中国高质量发展冷热地区空间分布图,如图2所示。

图2 2012年、2014年与2016年中国高质量发展冷热点空间格局

从图2可知,2012—2016年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冷点区域与次冷区域减少,热点区域与次热区域增多,这说明中国高质量发展水平较高区域对外溢出效应有所增强(程翔等,2018);从分布情况看,热点区域集中分布在沿海发达地区,冷点地区集中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从发展趋势看,热点区域与次热区域逐步向中西部地区扩散,但速度有所减缓。

四、经济高质量发展五大维度分析

1.五大维度贡献度分析

以样本期间内五大维度的均值占经济高质量发展均值的比重考察各维度贡献率,如表4所示。

表4 五大维度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贡献率

从表4可知,五大维度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贡献率从大到小排序依次是创新、开放、共享、协调与绿色。创新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贡献率高达28.91%,这得益于中国政府始终坚持牵住创新发展这一“牛鼻子”;开放发展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贡献率达到24.26%,这说明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提升;创新与开放仍然是经济高质量发展两大主要抓手。协调和绿色的贡献率相对较低,这说明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解决和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还需要一段时间。

2.五大维度时序变化

为了进一步考察五大维度在2012—2016年均值变化趋势,给出五大维度时序变化,如图3所示。

图3 2012—2016年高质量发展五大维度均值变化

从图3可以看出,在样本期间内五大维度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各自表现不同特征。创新发展和共享发展上升幅度相对较大,这说明中国的创新能力和创新对经济驱动力不断提升,经济发展过程中民生福祉得到进一步提升。2013年中国进一步打开对外开放大门,推进“一带一路”发展愿景实施,开放发展逐步回升。2013年中国遭遇史上最严重空气污染情况,其后,中国政府致力于改善空气质量,在节能减排、调整产业、强化管理等方面采取重大措施,绿色发展逐渐回升,但因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一段时间,在样本期间内绿色发展提升不明显。近些年中国政府致力于改善经济发展过程的地区结构、城乡结构、产业结构等不平衡发展问题,但因结构调整较难,协调发展上升幅度相对较小。

3.五大维度空间演变

在时序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空间的角度探讨五大维度的演变特征。通过Arcgis软件,对2012年、2014年与2016年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与共享发展进行空间可视化分析,以此探讨样本期间内各地区五大维度的空间变化情况,如图4到图8所示。

创新发展:从创新发展的空间演变图4可知,2012—2016年中国创新发展取得明显的进步,优良水平的省份明显增多,其中处在优质水平的省份由2012年的1个增加到2016年的5个;中国创新发展地区间存在明显差异,处于较高水平的省份集中分布在中国的长三角、珠三角以及环渤海地区,这些地区凭借完善的基础设施、丰富的高校资源与人才优势,以及现代化企业的集聚让自身的创新发展在全国范围内遥遥领先,而西部地区因创新资源的匮乏,创新发展显得相对落后;从发展趋势看,中国的创新发展逐步由东部向中西部梯次转变,但总体呈现出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的格局。

图4 2012年、2014年与2016年创新发展空间演变

协调发展:从协调发展的空间演变图(如图5所示)可知,样本期间内中国地区间协调发展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优、良水平的省份逐步增多,由2012年的14个增加到2016年的23个;同时,地区间也存在差异,处于全国较高水平的协调发展集中在长三角地带,其他地区协调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近些年来,为将长三角城市群打造成为世界一流城市群,长三角各地区加速探索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积极推进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建设。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大平台的持续推动,长三角地区的协调发展在全国范围内首先取得积极成效。从发展趋势看,中国的协调发展趋势依旧是由东部向中西部不断扩散的情形。

图5 2012年、2014年与2016年协调发展空间演变

绿色发展:从绿色发展的空间演变图(如图6所示)可知,处于高水平绿色发展的省份出现了一定的波动,2012年到2014年绿色发展水平处在优良水平的省份明显减少,2014年到2016年又明显增加,但总体上表现为上升趋势;绿色发展变化最为突出的区域为长江经济带地区,位于长江经济带的11个省份绿色发展基本上上升了一个阶段,且这种发展趋势逐步向长江经济带的两翼展开。长江经济带是保障中国生态功能格局安全稳定的生态主轴,习近平主席一直强调要把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近年来,沿江各地政府不断加强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中国绿色发展区域间表现差异,总体布局依然是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主、中西部地区为辅的绿色发展基调。

图6 2012年、2014年与2016年绿色发展空间演变

开放发展:从开放发展的空间演变图(如图7所示)可知,2012年到2016年中国开放发展总体格局变化不大,处于差水平的省份逐步向中级阶段迈进,但优良水平的变化不大;全国范围内区域间存在差异,以广东、上海、北京为首的沿海地区依靠天然的地理位置优势,在开放发展中占据着绝对优势,内陆地区发展较为缓慢,南北部差距明显,中国北部的开放发展程度明显低于南部;从发展的趋势看,尽管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以东部沿海省份为主,但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内陆地区持续高水平推进“引进来,走出去”双向开放理念,逐步打开国内外市场,借助于“一带一路”发展机遇,不断发力,比较2012年与2016年中国开放发展的空间分布可知,开放发展的趋势不断向内陆推进。

图7 2012年、2014年与2016年开放发展空间演变

共享发展:从共享发展的空间演变图(如图8所示)可知,2012年到2016年中国的共享发展发生明显变化,与2012年的情况比较,除个别省份如北京外,全国大多数省份在2016年上升了一个新台阶,处在优及良水平的省份由2012年的4个增加到2016年的16个;区域间共享发展也存在一定差距,2016年北京、上海、江苏、广东、新疆等地共享发展处于优级水平,而湖南、湖北等中部地区共享发展处于中级水平,总体呈现东部居首、其次西部、最后中部态势;从发展趋势看,高水平的共享发展逐步地由中国北部向南部扩散,东部向西部扩散。

图8 2012年、2014年与2016年共享发展空间演变

总地来说,中国高质量发展五大维度在近几年都取得了进步,但地区间依然存在差异。不同地区在五大维度中发展水平等级排序上有变化。总体上,东部引领、中部跟随、西部落后的格局依然存在,但从发展趋势上看,五大理念的发展逐步由沿海向内陆推进,由东部向中西部推进的趋势更加明显。

五、结论与建议

基于高质量发展的五个维度,通过构建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2012—2016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及五大理念发展水平进行时空格局分析,主要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全国高质量发展在样本期间内呈现不断上升的态势,但总体高质量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地区间高质量发展水平也存在明显差异。北京的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指数位居全国之首,远远高于同期的其他地区。

第二,各地区高质量发展具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冷热分析显示中国的高质量发展呈现集聚分布的特征,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并有不断向外延伸的态势;中国的高质量发展总体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局面,但由东向西、由南向北发展的扩散趋势很明显。

第三,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贡献率由大到小依次是创新、开放、共享、协调与绿色发展;五大理念发展综合水平指数在样本期间内呈现不断上升趋势,但地区间也存在明显差异,具体表现为东部最高、其次中部、最后西部的格局;五大理念发展的空间变化趋势共同显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水平逐步由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向内陆推进。

根据以上结论,给出以下建议。

第一,发挥高质量发展区域的空间溢出效应,缩小地区间高质量发展差距。中国高质量发展地区间存在差异,高质量发展较高水平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但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性。东部地区作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桥头堡”,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要积极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发展优势,扩大其高质量发展溢出效应,突出以点带面,逐步形成区域协作发展态势,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第二,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力度,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五大发展维度虽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但其发展水平也存在差异,对高质量发展的贡献率也不同。创新与开放对中国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率相对较高,而协调与绿色相对较低。协调发展与绿色发展涉及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物质与精神之间、产业之间等结构性问题,这些导致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为此,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从空间和产业两个方面着力,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第三,找准在区域空间关系中坐标与定位,制定差异化发展战略。中国幅员辽阔,地区特征差异显著。大多数地区因资源有限,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时难以全面推进。各地区要在高质量发展五大维度对比分析基础上,结合自身特征,找准在区域空间关系中的坐标与定位,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战略,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注释

①考虑到原始数据的口径统一性与可得性问题,本研究选取样本时间为2012—2016年的样本数据。②东部地区: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中部地区: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区: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猜你喜欢

省份维度高质量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谁说小龙虾不赚钱?跨越四省份,暴走万里路,只为寻找最会养虾的您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16省份上半年GDP超万亿元
人生三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