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育教育中弘扬优秀民间舞蹈文化的路径探析

2019-03-26马正国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7期
关键词:美育教育融合

【摘要】美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发展之中慢慢远离美育的本质和初心,成为其它教育的手段和附庸,然而近年来众多专家和国家层面越来越多的人呼吁正视美育教育本质,回归美育教育初心。基于以上的认知和出发点本文从相关文件、书籍等资料入手,分析美育教育的实质,探寻美育教育中弘扬优秀民间舞蹈文化的实践路径,为优秀民间舞蹈文化进校园打下基础,同时为促进学校美育教育的发展助力。

【关键词】美育教育 民间舞蹈文化 融合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甘肃省体育卫生与健康教育美育国防教育教育专项任务项目《甘肃省美育教育中弘扬传统民间舞蹈文化路径研究》科研成果。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7-0206-02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主要通过艺术美(如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自然美、以及生活美等培养人们正确的审美观念以及感受美、鉴赏美,最终开启创造美的能力,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是整个教育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中国民间舞蹈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和价值通过代代沉积的习惯、信念和风俗仪式,以鲜活的肢体形象渗透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成为一个民族、国家守望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民间舞蹈走进舞蹈美育课程,学生通过对民间舞蹈的学习,了解该舞种所处的生态环境及文化成因,间接的加深其它学科的知识点,达到“礼乐互补”的作用,同时体验人类精神文明的历程,由肢体上升到情感、再从情感上升到认识,从而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世界。

一、舞蹈美育教育中弘扬优秀民间舞蹈文化的意义

(一)对“美育教育”而言

“美育”概念的提出始于18世纪德国启蒙文学代表人物席勒,他在《美育书简》中写道:“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这最后一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的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的和谐。” 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曾提出过著名的“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这“五育”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由此可见,美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然而美育在我国发展的一百年来,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逐渐偏离美育的初心,成为素质教育的短板,因此2015年9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从国家层面上提出美育教育走进中小学,由此迎来了舞蹈美育教育的春天,众多舞蹈教育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阐述、研究舞蹈美育教育。优秀民间舞蹈文化与美育教育的融合,尊重中国传统文化前提,丰富教学内容,完善美育教育体系,同时构建多彩校园文化生活。

(二)对“民间舞蹈”而言

民间舞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精神家园。通过美育教育将把优秀民间舞蹈文化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学生通过表演、观赏、参与评价等形式,充分体味民间舞蹈背后的历史、文化,从而提升对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鉴赏能力。以美育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无形而又深刻地塑造出中国人的精神与灵魂,在学生心中播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种子,增强学生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对“学生个体”而言

把优秀民间舞蹈文化融入到学校舞蹈美育之中,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通过民间舞蹈美育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形体素质、创造力、想象力以及社会交往能力。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拥有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建立文化自信,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对“学校发展”而言

我国作为多民族的国家,美育教育中融入优秀民间舞蹈文化,以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舞蹈内容彰显学校的美育课程特色,努力形成一校一品的特色课程,同时把舞蹈与其他学科、生活连为一个和谐的整体,让学习及生活变得更加轻松、美好,让生命在高强度的学习过程中,并不显得紧张与忙碌,而仍然拥有从容与优雅。

二、舞蹈美育教育中弘扬优秀民间舞蹈文化的主要途径

第一,民间舞蹈走进美育课堂,构建特色示范型教材。教材是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课程的主要支撑材料,近年来随着美育教育的推广,各种舞蹈美育教材层出不穷,难以抉择,教材及教学方法的不规范导致舞蹈美育教育中的成人化倾向较为突出,未能达到国家关于美育教育的最终目的。舞蹈美育课程推进最大的特点在于个体差异,个性差异的形成在于教材的甄选,因此在国家教材的基础上加以延展和融合,以优秀民间舞蹈为导向努力做到因人、因地施教,再者结合实际情况,传承民族文化,开发本土教材。

第二,优秀民间舞台作品进校园,展示民间舞蹈的艺术魅力。民间舞台作品是艺术家对民间风俗、生活习惯、劳作方式、审美情趣的艺术化体现,是一个民族或地区人民真实的生活写照,也是民族文化的表征性符号。因此引导和鼓励优秀民间舞台艺术作品、“非遗”展演等形式走进校园,重视和加强艺术“经典”教育,用多样活动唤醒学生对优秀民间舞蹈文化的热爱,让更多的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自觉接受民间传统文化,形成校园文化的育人合力。

第三,校园活动与民俗仪式相结合,加强民间舞蹈文化的认知。民间舞蹈多以民俗事项为载体,与民俗仪式结伴而行,其文化传承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人们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与气氛中,才能深刻地感受到本民族文化的本质,往往具有民俗性、仪式性的特质。因此把民俗仪式和弘扬培育民族精神纳入美育教育的全过程,精心设计活动内容和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通過民俗仪式的呈现,让学生感受人类文明的心路历程和精神实质,加强民间舞蹈文化的认知,传承优秀的传统民间文化。

第四,民间舞蹈融入大课间,提升校园文化活力。把集聚民族元素的舞蹈引进校园,走进学生心间,让学生德、智、体、美得到全面发展,同时学校以寓教于乐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丰富学生学习生活,也为学生搭建了合作、交流学习平台,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全面发展,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豁达乐观的态度和大团结、大和谐的民族情怀以及弘扬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起到积极作用。

第五,民间舞蹈艺人进课堂,形成无缝对接传承。民间舞蹈主要依靠当地的民间舞蹈传承人直接进行传承,他们既是民间舞蹈的表演者、又是继承者和传播者,他们身上承载着本民族民间舞蹈的传统精华。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些民间舞蹈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消失或即将消失,对于这种艺术形成来说,传统文化的传承显得尤为紧迫。因此要鼓励有条件的教育部门和学校聘请当地优秀的民间艺人或民族歌舞艺术的传承人进校园授课或开讲座,也可以成立地方特色民间艺术工作室,一对一形成传统民间文化传承人的梯队建设,对传承传统文化形成无缝对接。

民间舞蹈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形成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紧密相连,是人在劳动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体态和社会观念的反映。民间舞蹈的动态形象是本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舞者和观赏者所辨析的符号信息。因此通过舞蹈美育教育,来感知这个民族人文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道德规范等诸多意识形态,通过民间舞蹈美育教育可以潜移默化地塑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文明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形象。

参考文献:

[1]杜卫著,《美育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2]赵其坤著,《立美育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

[3]席勒著,《美育书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

作者简介:

马正国,男,硕士,西北师范大学舞蹈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族舞蹈教育。

猜你喜欢

美育教育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宽窄融合便携箱IPFS500
《融合》
情感教育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