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以心养心的过程
2019-03-26鲁晓娟
鲁晓娟
【摘要】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德国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马克思也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因此说教育的本質是唤醒。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就是以心养心的过程,我们的教育要成为有灵魂的教育,育有灵魂的人。
【关键词】名人著作 心得感悟 人格魅力 独到眼光 尊重个性 善于倾听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7-0007-02
【研读著作】
窦桂梅《玫瑰与教育》、简·尼尔森《正面管教》。
【研读名言】
教育成功的要义是“赢得”儿童,而不是“赢了”儿童。
【心得感悟】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从事教育二十余载,踏上育人之旅促使自己不断研究学习、进步成长,在其旅途中也遇到了诸多的教育困惑。拜读了窦桂梅的《玫瑰与教育》及简·尼尔森的《正面管教》之后,如醍醐灌顶,深刻的领会到教育工作过程中“养心”的重要。俗话说:养鱼重在养水,养树重在养根,养人重在养心。心在哪里,时间就在哪里,智慧就在哪里!
要想取得教育的成功,教育者就要努力进行一次蜕变,需要从“养心”入手:
一、“养”出魅力:提升生命成长的高度
具备人格魅力的教育者才有可能影响学生魅力人格的形成。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教育者高风亮节的人格定会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修炼人格魅力,首先要丰富教育者的文化底蕴。著名的语文教育名家杨再隋教授说:“文化底蕴决定着教师的理解、驾驭教材的能力,拥有丰厚文化底蕴的教师才能创造出精彩的课堂”。教师从事的是学生的精神建设,自己不但要要博览群书,“上知天文,下识地理”,更要读业务方面的书籍,尤其是教育教学专著、经验介绍、案例随笔等。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读书,使精神高贵而丰富,亦是生命深刻而阔远。读书是每个老师专业成长必须的生命方式,除了读书,我们还需勤学善思,勤于笔耕。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个优秀的教育者定是读书、实践、反思、成长的结果。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拥有丰厚的学识,开阔的视野,身上会自然地流露出与众不同的气质。“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交百人友”,增长自己的教育智慧,强化自己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与品位,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进而积极地影响学生,生命便有了宽度。其次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人之立身,所贵者惟在德行”。教师良好的德行是实施教书育人的基本要求,因为教育始终强调先育人后教书。育人需要以德立身、以身立教。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教师的气质、修养、道德水准、心理素质、思维方式、生活情趣等,都会潜移默化春风细雨般地影响着学生。教师的素养不仅仅是教师自身形象的要求,更是学生心理健康与完善的需要。“养”出人格魅力,生命有了色彩,教育有了高度!
二、“养”出眼光:把握生命成长的可能
教育者要撑一支长篙,带领学生向青草更青处漫溯,需要“养”出眼光。教育者的眼光决定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它不仅仅是伯乐相马的发现或在教育中找准教育时机的眼光,它更是一种转化的眼光,它试图把世间所有的现象都转化为导致学生生命从一个阶段迈向另一个阶段的成长资源。
“养”出教育眼光,拓宽教育广度,教育者需要有深入的洞察力,要能深入到学生发展的种种需求与可能中去,在学生的现状与未来之间绘制“成长地图”,为学生成长“制导”。要有敏锐的捕捉力,生活处处有素材,敏锐地捕捉与教育相关的要素与内容。要有巧妙的组合力,要能将洞察力绘制的“成长地图”与捕捉力所涉猎的世间万象匹配起来,巧妙地融入教学内容,形成具有个体意义的“我”的教育课程。拥有了独到的教育眼光,教育便拓宽了宽度。
三、“养“出气度:尊重生命成长的多样性
一人一世界。身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一个又一个多彩而不同的世界。当我们行走在这风景各异的世界里时,一定要有所区别、有所适应、有所贡献,尊重不同世界的不同呈现与需求,绝不能用主观的视角、统一的标准来训导、来约束、来评价,无视不同生命个体的存在与成长。然而实际上教育的最大问题,教师的最大失职就在于用同一标准去教育不同学生,让本来有不同需求的学生获得同样的“养分“,结果就出现了“不适应”“不喜欢”“不接受”等现象。子曰:“有教无类”。作为教育者要能够容纳性格不同、学识不等的学生,承认并尊重他们成长的多样性。根雕艺术家之所以能够将形态不一的树根雕刻成一个个精美的艺术珍品,主要是他们能够艺术化地处理树根的不同形态。在承认“不同”的前提下,以平和的心态对待每一个“不同”,尽力地为每一个“不同”创造不同的成长环境,提供不同的成长养分。面对学生问题的繁杂与多变,教育者要不断磨砺教育心志,用耐心、善意、宽容、气度来滋养不同的生命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将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四、“养”出理解:破译生命成长的密码
孩子的成长是有密码的,这些密码常常隐藏在他们的言语、行为、作品乃至问题中,在对学生进行教育之前,如不能破译他们的密码而草率地做出结论,结果可能会与我们的教育初衷背道而驰。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一书中告诉我们:教育成功的要义是“赢得”儿童,而不是“赢了”儿童。因为“赢得”儿童意味着得到儿童的认可,而理解则是“赢得”儿童的基础。
要真正“养”出理解,需要我们俯下身来用心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海鸥倾听涛声,才会盘旋,鲲鹏倾听九天,才会展翅。就像魏书生老师所说:倾听孩子心灵的呼声,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又迷人的新天地,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在那里都能找到答案。在学生面前切不可居高临下,板着面孔、动辄训斥、变相惩罚,要像朋友一样促膝谈心式交流。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是人与人心灵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学会倾听,我们用心与心的碰撞进行情与情的交流,这是一种美妙的心境。
世上什么事情最难,孩子的教育最难。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袁振国先生也说:“应该使教育过程成为实现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通过激发学生的生活热情、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塑造他们的高尚人格,实现自己的精神追求,丰富自己的情感,放射智慧的光辉,实现自己的理想。这是一种真正的教师境界。在这样的境界下,教师自己是幸福的,学生也是幸福的。”要达到这样的教师境界,这就需要我们教育者倾注心血,不断学习,不断反思,努力蜕变。教育“养心”最终会换来教育行为的智慧生长,教育思想的智慧成熟,教育人生的智慧呈现!
“养心”教育,我们会一直在路上!
参考文献 :
[1](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窦桂梅.《玫瑰与教育》[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1
[2][美]简·尼尔森(Jane Nelsen)《正面管教》[M].京华出版社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