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寄宿小学学生德育的现状及有效策略

2019-03-26谢爱兴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7期
关键词:农村教育适应性德育教育

谢爱兴

【摘要】学生的学习能力、社会情感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重要影响。有农村寄宿的学生控制情绪能力比较好,但自我管理能力相对不足。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基本是真实、中肯的,但自信心有待加强,具有一定的合作意识,但在人际交往方面欠佳,尤其是与教师交往的能力需要提高。他们多数会为人着想、包容他人,却在资源的利用、识别能力较为有限。因此,加强农村寄宿小学学生的德育教育极为重要。

【关键词】农村教育 寄宿学校 德育教育 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7-0069-02

农村寄宿学校存在德育付出、产出呈反比例的情况。想要切实提升农村寄宿小学德育的有效性,就需要分析当前农村寄宿小学在德育教育方面所存在的难处,并找出这些难处的症结所在,以此为基础,提出农村寄宿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农村寄宿小学学生德育教育现状的难处

我国的偏远地区,如西北、西南等地,农村义务教育主要是靠农村寄宿学校完成的。但在教学过程中,农村寄宿德育教育却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德育内容无法填补缺失的家庭教育

父母是学生的启蒙教师,家庭则是他們接受教育的最初场所。家庭教育对于学生而言,由于其血浓于水的亲情,对学生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透露着人生的色彩。与社会、学校相比,家庭教育对未成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形成意义重大。尤其是在小学生的上进心、品德等方面形成的关键点,家庭教育所起到的作用也是其他教育无法替代的。在此意义上,家庭教育第一任务为“以德育人”。在家中的生活、学习中,家长可利用一言一行、榜样作用、家庭文化等方法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这主要是因为家长与孩子天天生活在一起,在家中开展德育教育其穿透力强。可见家庭德育水平的高与低,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道德水准。但是,这点正是农村寄宿小学所不具备的,无论德育教材多丰富、多创新,都难以摆脱缺少家庭教育所带来的问题。

2.德育方式无法摆脱在寄宿制度学校管理方式的标记

农村寄宿小学是一种较为特殊的学校形式,其接受教育的对象不仅年龄小,还有很多是留守儿童。为了确保学生的人生安全,多数农村寄宿小学不得不采取全封闭式的严格管理模式。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德育教育若想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采用生活化的渗透方式方能突出其有效性。但由于农村寄宿小学管理方式的特殊性,各个教师,包括生活老师、德育老师等,均习惯于教条工、模块式的德育方式,无法完成新情景式的渗透或社会生活的现实教育,对大多数农村寄宿小学来说,如果德育方式达过于“自由”或“宽松”,学生的安全无法得到保障。

3.德育情景无法突破学校及社会的距离

德育教育是社会生活的源头,如果没有社会生活的支持,德育教育也像没有生命力的花朵一样,容易枯萎。因此,基于德育教育的这一特点,学校内的德育教育需要走到真实世界中,从社会生活出发,感受世界的意义,以此形成自身的精神世界观。但对于农村寄宿制学校来说,由于其管理方式是全封闭的,这种管理方式虽然可以确保学生的安全,却让他们的生活更加单一与同质化,因此学校的德育情景也被困在了校园的空间中,德育教育内容无法与社会生活相融合,在其教育中,也无法帮学生形成生活体验跟基本的情感认知,德育效果不佳。

二、症结所在

1.家庭德育的不断弱化,对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在农村寄宿学校中,这是因为家与学校的距离较远,不得已选择住宿上学,父母和孩子分地而居,对于多数农村家长而言,过于依赖学校的教育功能。所以家庭及学校的德育责任有了根本改变,家庭德育教育越来越弱,反而加大了学校德育教育的任务,这是因为这样的现象存在,给学生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例如,当前农村以隔代世纪趋势的生活方式的留守儿童比例越来越大,父母的教育缺失,导致家庭教育功能的进一步弱化,很多留守儿童在行为及思想上越走越偏。更为严重的是部分留守儿童甚至出现了反社会情绪,走上了犯罪道路。

2.学校德育教育未能重要学生的主体性

在农村寄宿制学校中,德育教育内容广泛,包括衣食住行、行为语言道德修养等。故农村寄宿制学校在开展德育教育时,其方法丰富多元。但教条化的教学方式更多侧重于外部需求,忽略了学生的内在精神形成。实际上,真正的德育并非是帮助学校建立起维护秩序的工具,而是唤醒学生主体意识,让他们可主动自觉遵守社会的道德准则。因此在德育教育中,学生亲自、主动参与其中才称得上是具有现实意义的道德发展教育。

3.隔离的社会环境成为制约生活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对于农村寄宿学校来说,学生一周有5-6天在学校中生活,他们的生活环境只在校园内“打转转”。社会这一个包含着丰富德育资源的环境就这样被隔离在校园之外。学生所接触的社会,也不过是一些校园内的表面活动,如节日活动、文艺活动、校运会等等。同时缺少相应的指导,学生无法从这些有限的活动中获取到体验。从这里可以看出,除了部分校内的德育外,学生由生活中获取的德育体验非常少。这让学生脱离了生活体验,造成社会生活对学生的情感作用无法实现。

三、农村寄宿学生道德教育有效策略

1.加强对家庭的重视力度

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多数时间都在学校中度过,因此很多家长对学校的依赖性可谓是越来越强。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家长对孩子心理发育的影响。作为学生家长来说,要加大对孩子的监护责任意识,与学校一起加大对德育教育的重视度,和学校的德育教育同步发展,这样方可更好促进技术学校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如通过学校教育能进一步加大家长对德育教育的重视度,定期与家长交流并反馈交易效果,开展有关德育教育的培训,帮助家长更好在家庭教育中开展德育教育,激发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主动积极性,构建起学校教育影响家庭教育的制度,切实提升农村寄宿制学校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2.加强学校的德育管理

对于农村教师而言,农村教师是倾诉的对象,作为教师人具有健全的灵魂,只有这样才能给予学生更多的帮助。由于農村教师所处在的环境较为特殊,他们扮演了众多文化角色,是当地文化的一种载体和象征,成为农村寄宿制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学生是学校工作的对象,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文化的建设中,它会慢慢形成积极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当学校的校园主人翁意识被最大限度激发,他们才会更积极的参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这样不但可以锻炼他们日后独立的品质及能力,也能让他们感受到参与的快乐,和精神的充实。

同时,农村寄宿学校需要重视德育方面的管理,加大学校体系的构建,并且打造一支德育管理建设团队,这支团队专门为德育管理而服务。在农村寄宿制学校中,不单需要重视学生的学习,也要重视学生心理与身体健康,包括住宿的卫生条件等,只要是涉及学生成长及学校管理的各方面均要做好管理、建设。配合家长、村委会,开展农村寄宿制学生的德育管理工作,定期开展家访工作,并组织学生开展社会的实践。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家长对学校的认知和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所以一定要经常保持和家长的沟通联系,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以及心理上的变化,多与学生沟通,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减轻寄宿学生想家的情绪。

3.重视社会环境的影响

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德育教育必须与社会有机结合,加大和周边农村的联系,共同开展学生德育管理工作,以文化影响学生。首先,学校要明确自己的办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方位发展,可以通过组织参加村内的实践活动,以及学校的德育管理相结合。例如有的村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影响,如稻子丰收后要过丰收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丰收节,让学生在节日举办的过程中,感受德育教育的影响。其次,还需要完善德育管理网络,将社会各方面力量结合,发挥出整体优势,全方位做好农村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故此学校要构建全方位的德育管理网,让农村寄宿制学生可形成良好的三观,并得到最好的德育教育。最后,需要完善农村教育体制,促进农村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升学校教育质量,通化农村教育资源,并提升学校对资源的利用率,让农村义务教育可以更平衡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国务院下发了有关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决定,开始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进行新一轮的调整,在此次调整中,特别关注了农村学校学生心理健康及道德现状的发展,特别是寄宿制学校的学生道德问题。通过上面的分析研究发现,对农村寄宿制学生道德教育,不只是学校的任务,更是家庭及社会的任务,只有社会各界都参与至对农村寄宿制学生的道德教育,才能为学生打造更合适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许国俊.农村寄宿制学校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施策略[J]. 甘肃教育, 2016(7):28.

[2]潘玉华.基于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学生间文明交往对策研究[J]. 教育界:综合教育研究, 2017(7):14-15.

[3]蔺多钰,郑长喜.浅谈全寄宿制学校“两报到三反馈德育管理模式”下的人文关怀[J].学周刊,2016(7):218.

[4]贾朝霞.农村寄宿制小学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J].学周刊, 2017(15):84-85.

猜你喜欢

农村教育适应性德育教育
谷子引种适应性鉴定与筛选初报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关于如何优化农村小学教师综合素质的探索
浅谈如何改善农村小学体育教学
古代社学对发展农村教育的启示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初中政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分析
德育在新传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与慢性丙肝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