鏖兵喀尔巴阡:1944年匈牙利边境之战
2019-03-26鸿渐
鸿渐
匈牙利于1941年追随德国入侵苏联从而踏上了一条不归路。时至1944年夏天,反击中的苏联红军直抵匈牙利国境,已是穷途末路的匈牙利人不得不调集一切资源做最后一搏。
匈牙利东境告急
1944年8月,和匈牙利同处轴心国阵营的罗马尼亚发生“剧变”,宣布“倒戈”加入反法西斯阵营,这样一来,匈牙利与罗马尼亚相邻的国土一下子便由“大后方”变成了遭遇直接“入侵”的最前线。变换阵营后的罗马尼亚军队于8月25日首次踏入匈牙利领土,罗军的一个步兵战斗群与一支匈牙利边防部队发生了短暂冲突。
罗匈两军发生冲突的地区被匈牙利人称作“斯采克勒角”,这是匈牙利控制下的北特兰西瓦尼亚的一部分。从地图上看,斯采克勒角就像是匈牙利国土向东伸出的一块突出部,从地形上看,绵延的东喀尔巴阡山脉构成其天然边界,只有其间的数处山口可资通行。
早在8月初,负有东境防御职责的匈牙利第2集团军司令拉约斯·维雷斯中将便制订了东喀尔巴阡的防御计划,但在罗马尼亚“变节”之后,势必要对斯采克勒角地区面临的新威胁做出应对,但留给匈牙利人的调整余地已经很小了。而在德军能够完成重整并提供支援之前,守卫东喀尔巴阡山口的重担只能由匈牙利人自己来扛。
在1942年到1943年冬天于顿河河岸被痛击之后,匈牙利陆军已经对步兵部队实施了改编,原先每个师下辖2个步兵团的架构改为每师下辖3个步兵团,每个步兵团还配备了9门德制75毫米PaK 40反坦克炮。作为学习德军经验的一个结果,每个步兵师另有1个突击炮营,以使步兵拥有“自己的装甲车”。另外,匈牙利还制定了用预备役人员编组补充师,以加强一线部队实力的计划。
但上述部队在短时间内都无法进抵斯采克勒角,匈牙利人在斯采克勒角可依靠的“主力”并非正规军,而只能是各式各样的杂牌单位,其中包括边防卫队、边境警察、山区警察、边境税警大队和民兵等。
和归属内政部管理的警察单位相比,历史悠久的边防卫队可以算是一支准军事部队,这支部队诞生自奥匈帝国时期,当时定位为抵挡奥斯曼人入侵的轻型边境部队。二战期间,边防卫队被纳入陆军序列,在和平时期负责边境巡逻,在战时则变为一线战斗部队,同时负责山口要塞等战略要地的警戒。
勇气与耻辱
就在匈牙利人拼命布防的同时,苏联红军的坦克和机械化部队,以及步兵和骑兵部队正大举涌入罗马尼亚,兵锋直指特兰西瓦尼亚的喀尔巴阡山脉,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將战火席卷到了匈牙利边境地带。
一处喀尔巴阡山间阵地上的匈牙利士兵
就在罗匈两军首次接战的第2天也即8月26日,苏军近卫第7坦克军和第23坦克军的前卫部队就已经越过罗匈边界,在乌兹山口一带和匈牙利边防卫队接战——这是苏军攻入匈牙利境内的第1次记录。
根据维雷斯中将的部署,第2集团军的第9军向斯采克勒角开进,而第1集团军下辖的第7军亦奉命从乌克兰边境赶来支援,第7军的序列中包括第25步兵师、第20步兵师和第2装甲师,这些都是自1944年4月以来便一直在乌克兰战斗的老兵部队。除此之外,一些二线部队也接到了动员令,比如第2野战补充师。
在匈牙利人的吁请下,撤退中的德军也将一些零散的单位投入到了斯采克勒角地区,比如亚伯拉罕战斗群和费斯纳战斗群,还有第4山地师的一部兵力。上述增援的开进需要时间,而在苏军不断加强的攻势下,乌兹山口等地的匈军边防部队虽然展示了出色的战斗力,却正在经历逐步崩溃的过程。
在山口附近的索斯梅兹村,第24边防卫队营和苏军部队经过了多轮拉锯,最终也没能守住这个小村,索斯梅兹由是成为1944年匈牙利第1处被苏军攻取的村庄。在围绕着索斯梅兹所进行的激烈战斗中,第24营的第1连几乎全部折损,连长梅杰韦利中尉、副连长科瓦茨中尉和排长瓦斯茨都在阵亡后被追授匈牙利十字勋章。这是二战期间一个连队里同时产生3名匈牙利十字勋章得主的孤例,但这于战斗大局来说于事无补。
在另一处要隘,海拔1051米的尼尔峰下的山口,第67边防卫队营也经历了类似的苦战。在山口和卡特罗萨村之间的地带,这个营的费伦奇·梅兹少尉指挥一个机枪连连战数日,在他的机枪手死伤殆尽后,他接管了最后一挺机枪,然后死在阵地上。梅兹被追授金质勇敢勋章,成为第17位在战争期间获此荣誉的匈牙利军官。
一名匈牙利士兵注视着被击毁的苏联坦克
可是这一时期匈军边防部队的表现并不总是能冠以“勇气”二字,事实上,有一支被当成边防部队标杆打造的部队非但没有像样的表现,简直是不堪一击。1942年,匈军专门组建了一个直接以“斯采克勒”为名的边防营,人员全部来自斯采克勒当地,强调以血亲维系战斗力,甚至有的家庭三代人都在营中服役。
就是这个号称“延续哈布斯堡光荣传统”的边防营,却在和苏军接触的第1天就土崩瓦解,大部分人员并不是蒙受伤亡,而是逃跑了,对于匈牙利军队的高级指挥官来说,这一幕简直是奇耻大辱,他们所期待的“哈布斯堡传统”,早就已经消失不见了。
反击托尔达
随着匈军增援兵力逐步抵达,第2集团军司令维雷斯中将倒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不打算把主力填入东喀尔巴阡前线,而是准备用他们向苏军的侧翼发起一次反击,以收围魏救赵之效。
具体而言,匈军部队将向斯采克勒角以南地带进击,打击当面的苏军以及罗马尼亚军队,从而缓解东喀尔巴阡山口一线的压力。扮演反击尖刀的是第2军的第7和第9野战补充师,而更具战斗经验的第25步兵师和第2装甲师将随后渐次跟进。
9月5日黎明时分,匈军的反击打响。第9补充师朝着阶段性目标托尔达推进,第7补充师则在其右侧掩护跟进。情形似乎正如维雷斯所料,罗马尼亚的边防部队对此准备不足,他们要么撤退要么投降。到了5日晚上,第9师的前锋便已经占领了托尔达,一路未受到任何阻挡的第7师亦在没有经历战斗的情况下夺取了博雷夫,经验丰富的第25步兵师的先头部队也出现在了附近位置上。
然而到了第2天清晨,正当匈牙利指挥部踌躇满志之际,令人不安的信号却出现了:一支匈军侦察部队在托尔达城外发现了几辆苏联坦克。原来,对匈军反击感到意外的苏军已迅速做出了反应,负责这一战区的乌克兰第2方面军司令马利诺夫斯基元帅一面从附近地区抽调力量加强托尔达方向,一面首先派出第27集团军的部分兵力协同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率先向托尔达发起攻击。
两名肩杠反坦克火箭筒的匈牙利“老兵”
匈牙利人可以利用的一个资源是地形,托尔达城外流淌的马罗斯河对进攻者来说是一道天然屏障,此外该地还受到河谷北岸60~80米高的陡峭山坡的保护。战斗进行到13日,苏军投入了近卫第5坦克军这一有生力量,当一批T-34坦克出现在托尔达以西的匈军阵地上时,顿时造成了恐慌。匈军第25步兵团的团长斯泽曼伊尔上校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才总算在当天晚上稳定了阵地。
与此同时,罗马尼亚第20训练步兵师大举进攻托尔达的东面地区,和据守在那里的匈军第1步兵团第1营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匈牙利人一度发起了反击,不过在营长中弹身亡后,他们就迅速放弃了自己的阵地。
在抵挡苏联坦克洪流的战斗中,由维尔特斯上尉指挥的第25突击炮营的第1连一度有所作为,匈牙利突击炮擊毁了3辆T-34,另外还击伤了7辆坦克。然而好景不长,维尔特斯上尉本人在遭到苏军步兵围攻时身亡,他的这个突击炮连也很快瓦解。
在马利诺夫斯基元帅的严令下,苏军坦克和步兵部队在9月13日—15日不间断打击托尔达的两翼地区,不断压缩匈军的控制范围。其时第25步兵师已经投入了更多兵力,但也只能勉强减缓苏军进攻的态势,而且是在付出巨大伤亡代价之后。
艰难拉锯
就在9月15日这一天,接到莫斯科最新指示的马利诺夫斯基严令麾下各部加大进攻力度,力求尽快击溃特兰西瓦尼亚的匈牙利和德国部队,围绕着托尔达的战斗由是变为苏军实现这一战役目标的关键环节。
苏军发动了到那时为止对托尔达的最大规模的进攻,匈军的阵地工事在苏军大规模的炮火轰击下灰飞烟灭。仍然保持着相当实力的匈军第26步兵团一度进行了顽抗,但事实证明攻击一方的实力对第26团来说过于强大,他们不得不放弃了托尔达的整个东郊。
这时,匈牙利人已能够投入一支新抵达托尔达战场的部队,那就是第2装甲师。这支部队立即奉命向托尔达东郊发动了反击,不过匈牙利装甲师的实力有限,坦克的性能也比较差,他们无法达成收复失地的使命,甚至也无法阻挡苏联红军的兵锋向托尔达城区做进一步伸展。
经过之后的一番拉锯,匈军的下一次反击在9月19日11时开始。第2装甲师和第25步兵师联手行动,目标是夺回托尔达以东的367高地,并打掉苏军所控制的突出部。这次反击一度看起来颇有希望成功,但是当苏军投来猛烈的炮火后,匈牙利人的进展就变得步履蹒跚了。
在这一天的交战中,双方都表现出了足够的勇气,也产生了可歌可泣的事迹。在一处孤立的苏军阵地上,近卫第4步兵师的300余名步兵虽遭包围坚守不退,他们几乎打到了最后一枪一弹,到枪声止歇时差不多全部倒在了他们战斗的地方,从而以实际行动表明了“近卫”这一荣誉称号不是白白得来的。
正在渡河的匈牙利坦克部队
胜利会师的两路苏军将士
这天下午,指挥着第25步兵团的匈军上校盖扎·波佐曼伊在托尔达公墓外围被打死,而他倒下的地方距离他父母的坟墓只有几百米远。盖扎上校的死直接导致了第25团反击的终止,匈牙利军队的这场反击也最终归于失败,苏军仍然牢牢地占据着托尔达以东的桥头堡地区。
到了9月22日清晨,托尔达争夺战又一个高潮来临,苏军第180师在得到近卫第5坦克军大批T-34坦克支援的情况下发起突击,直指托尔达城区。突遭打击的匈牙利人勉强应战,其中第10突击炮营的博索基上尉带领本连的6辆突击炮投入阻击,在全天的战斗中击毁了18辆T-34坦克,算是支撑住了步兵那摇摇欲坠的防线。
这一轮交战在第2天继续进行,午前时分,苦战中的匈牙利人终于盼来了援兵,德军第23装甲师的2个装甲掷弹兵团和大约65辆坦克抵达战场。德国人立即发起了一场逆袭,它一度击退了苏军,但此后依旧被困在367高地之前。德军在战斗中击毁了5辆苏联坦克和37门反坦克炮,但是装甲掷弹兵的伤亡比例亦高达1/3。
注定的结局
自匈牙利部队在9月5日向斯采克勒以南发起反击以来,苏军和罗马尼亚军队已经朝这个方向上先后投入了11个步兵师、1个近卫坦克军和1个机械化军,轴心国军队的反击早就变成了一场防御战,而德军和匈牙利军队都已是强弩之末。
10月4日,马利诺夫斯基元帅的部队再掀强攻浪潮,大规模的步坦协同攻击声势浩大,势如破竹。在托尔达以西,匈军的阵地一再后退,而在托尔达以东,苏联和罗马尼亚步兵充分利用T-34坦克打开的缺口大量涌入。
到这一天的傍晚时分,托尔达已几乎陷入被包围的境地。仍不甘心失败的维雷斯中将下令发动反击,但是他的部将告诉他,已经没有哪支部队可以执行这一操作了。最终,维雷斯不得不下令全军向北面撤退,从而宣告彻底放弃了托尔达。
在匈军向南反击徒劳无功之际,斯采克勒角的喀尔巴阡山口一线便再度承受重压。苏联红军以第40集团军的近卫第50军为尖刀,同时向匈牙利边防部队仍然驻守的多处山口动手,双方围绕着1502高地和1078高地所进行的争夺尤其激烈。
驻守上述地区的第1边防卫队营负隅顽抗,他们能够得到第21山炮连的4门大炮的支援。交战过程中,第21边防卫队营也上前增援,同时赶来的还有1个装备4门大口径迫击炮的迫击炮排,以及德军的2个迫击炮连和1个野战炮兵连。
匈牙利军队的火炮集中由第21山炮连的连长维尔莫斯·布兰布林中尉指挥,这些火炮在这一轮防御战斗中成了关键因素,从居高临下的位置上,匈军和德军的火炮对进攻一方的步兵造成了较大杀伤。不过,布兰布林所称的“在敌军进攻线之前设下一道火墙”的壮观景象,也成了匈军在东境防御战中最后能称得上是“成功”的时刻了。
进入10月之后,苏军在这个方向上持续增加兵力,在匈牙利第2集团军司令维雷斯中将声称“我们已经做了保卫北特兰西瓦尼亚的所有事”之后,匈军和德军开始从斯采克勒角撤离。在德国人看来,“在俄军重压下持续控制东喀尔巴阡山山口的任何作战计划都被证明是一种幻想。”
后退的轴心国军队试图建立新的防御阵地,维雷斯的意图是以德军的坦克机动战斗群为依托,重新恢复被打残的匈牙利边境部队和正规军的战斗力。但这又成了“一种幻想”。10月12日,已经完全放弃斯采克勒角的匈牙利部队在拉托斯尼亚地区受到苏军追击,多支勉强成形的部队又被打得七零八落——匈牙利的结局,已经被注定了。
责任编辑:刘靖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