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布尔迪厄的象征资本所形成弊端的破解之道及对其象征资本的再思考

2019-03-26方俊奇

法国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马太效应弊端布尔

方俊奇



论布尔迪厄的象征资本所形成弊端的破解之道及对其象征资本的再思考

方俊奇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在布尔迪厄的资本理论中,资本有四种形式,分别是: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象征资本。其理论体系努力揭示了象征资本的不同形式及其产生的社会效应。本文对布尔迪厄的象征资本进行分析,承认它的广泛解释力,并清醒地看到它并没有超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围。同时,本文也分析了象征资本所伴随的马太效应所产生的弊端,并试图提出破解之道。

布尔迪厄 象征资本 区隔 马太效应 破解之道

“资本”在经济学中是一个重要概念,在不同时期其含义也有所不同。“资本”的概念经过一定的衍化、转变,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资本的发展是不可阻挡、不可逾越的。为什么?因为从作用上看,资本有一种‘伟大的文明作用’,这种作用是一种世界性和普遍性的历史力量。”①可见,资本的目的主要在于追求一种普遍性的力量,这种普遍性的力量可以说是象征资本产生的源泉。资本到了现代,又有了新的含义。现代经济理论中的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企业家才能,资本位于其中,显示出资本在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性。但布尔迪厄的象征资本理论表面上是对经济资本的否定,实际上另一种形式的资本。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看,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布尔迪厄理论体系中三个重要概念分别为:场域、资本和惯习。他的资本概念有所不同,包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及象征资本(符号资本)。象征资本是相对于 “有形”的资本而存在的,它的价值表现于“无形”之中,即一种“荣誉体系”构成的象征关系。这种象征关系往往会展现为一定的力量,这种无形的力量会转化为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及文化资本。几种资本交织在一起,显示出一种特有的“资本体系”。布尔迪厄的理论体系探索和发掘了象征资本的各种不同的形式及其产生的效应。

一、象征资本与其他资本之间的转化、互动和联合

象征资本不是单一的力量发挥作用,而是和其他资本中的一种或几种共同发挥作用。为了更好地诠释象征资本,接下来我们分析布尔迪厄资本理论中的其他资本形式。

所谓文化资本,是指被教育者通过不同形式教育的获得所能传递出的各种文化范式。这是布尔迪厄的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往往和象征资本交融在一起,体现为三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身体化的语言,包括行动者的性情、活动倾向,表现为文化资本的载体的修养。这种行动者的性情是一种持久型的行为,具有稳固性、长期性、隐蔽性。行动者或许可以一时掩饰其真实意图,但是性情的真实表现往往具有无意识性。这种修养往往下意识地表现出来,某一时刻是掩饰不住的。行动者下意识展现出的行为往往造成了文化资本第一层面上的区分。第二种形式是文化产品,它表现为艺术品、器物、知识载体,具体有:画、书、雕塑、机器、文学作品等。这一类文化资本被持有者占有,可显示持有者的文化品味,可转化为象征资本、可转化为经济资本,甚至可间接转化为社会资本。第三种形式是制度化赋予的形态,具体表现为制度性的规则和规定,包括学历、学衔及学术资格等。这一形式的文化资本在现代性的场域中成为完成区分的重要因素,它是象征资本的一种形式,同时,学衔授予所采用的仪式也是象征资本的一种形式。以上分析了文化资本的形式和象征资本之间的关联。

布尔迪厄的经济资本类似于现在经济学中经济资本的概念,这种资本可转化为实物、金钱,也可以是一种产权的形式,比如股份的占有。布尔迪厄的经济资本的概念提醒人们不要陷入“经济本位”的泥潭中去。他认为人们对于经济利益的追逐并非仅仅以经济利润作为最终目的,并非一切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的理性算计皆为“经济本位”的考虑,这或许是人类行为的惯习所决定的。同时他也强调了经济资本不同于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显性特征。“经济资本不加掩饰地揭示了权力和财富分配的强势特征,隐性的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所起的作用就是掩盖直接的经济统治关系,使社会等级合法化。”②经济资本以一种赤裸裸的强力显现其象征性,从而转化为象征资本。

布尔迪厄的社会资本,是指一个人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它反映了更为复杂的结构和权力关系。这就像我们平时所说的人脉,表现为一定的稳固的关系网络,必要时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本。在布尔迪厄看来,与有名望的人保持关系,本身就是象征资本的体现,与有名望的人保持联系使得行动者倍感有面子。这类行动者在日常生活中为了自己的面子,甚至对地位比他低下的人故意疏远,而对地位比他高的人趋之若鹜。“从我读到的关于中国的著述中,那些有关‘荣耀’、‘面子’等各类声望意识。让我觉得‘象征资本’不仅存在于中国社会,而且十分重要。”③可见,社会资本带来的面子问题是象征资本的一个重要源泉。

布尔迪厄资本概念的其他形态与其象征资本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它们与象征资本是分不开的。它们之间或者转化,或者互动,或者联合在一起,呈现出不同的象征资本。象征资本并非与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处于并列关系中,有时这三种资本形式本身就是一种象征资本,或者三种资本形式的组合构成象征资本,又或者三种资本形式所连带的关系构成象征资本。象征资本是布尔迪厄继文化资本后提出的他非常重视的概念,其理论体系中随处可见象征资本的影子,发掘和探索象征资本的形式(隐性和显现的)和产生的效应贯穿其中。

二、“象征资本”的普遍性

“象征资本”产生于现实中,并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追求实利的经济主义者或唯物主义者或许否认象征资本的存在,但是象征资本以它的确实性证明其存在。“只有一种因片面和平均而不合逻辑的唯物主义才会不知道,……驱使人们捍卫象征资本的利益,是与对客观地铭刻于(广义上的)经济秩序规则性之中的公理体系的信从不可分的。”④因而,在布尔迪厄看来,即使象征资本常常作为被否认的资本,它所关乎的利益和财产产生的收益的地位相当。即使唯物主义者否认这种资本,但人们信从象征资本能带来收益的想法不断地被经验所证实,并且这样的想法被不断地融入到教育理念中去,获得象征资本也可以看成持续获得其他资本的原初投入。“象征资本就是这一被否认的资本,它被承认是合法的(善行引起的感激可以是该承认的依据之一),也就是说人们不知道,象征资本在经济资本不被承认的情况下,可能与宗教资本一起组成唯一可能的积累形式。”⑤象征资本的积累往往在现实中产生明显的效果。

(一) 象征资本的体现及运用

唯物主义者或许会否认象征资本的存在,但现实世界中随处可见象征资本的影子。在一些具体领域中,象征资本往往和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经济资本联合在一起,共同张扬着它的势力。学者渠桂萍分析了20世纪前期华北的村庄领袖阶层的特征,发现象征资本在保持领袖阶层的特殊性和权威性方面起重要作用。他认为其他资本只有转化为象征资本后才更能成为与其他阶层区隔的标志,象征资本借助声誉加强可信度的力量,虽无形却比有形的资本散发更大的力量,这种现象在村庄领袖群体中很有体现,如“拥有声望、面子,对于村庄领袖来说,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正是拥有此类象征资本,使得这一阶层与其他阶层有着明显的区隔界线。”⑥村庄领袖们借助象征资本完成区隔,村民们有时还会对有权威的村庄领袖表示敬意,送上牌匾等象征物,进一步给领袖们撑起了面子。这面子对村庄领袖们十分重要,因为在村庄中,并没有学历认证、官衔认证之类的有形象征资本,这是无形的面子、荣誉成了村庄领袖们维持其权威的象征性工具。

象征资本的普遍性还体现在高等教育场域内。周霄汉、李侠⑦对象征资本在高校内的体现及其产生的不正当收益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高校内普遍存在象征资本的形式,例如教授们的头衔、学术资格等,产生了不正当收益。象征资本与固化的文化资本密切相关,固化的文化资本使这些人与其他人之间产生区分,区隔圈内的人除了集体赋予的象征资本外,还享有个人头衔所带来的象征资本。象征资本产生的不正当收益,一是象征资本直接产生的收益,二是与象征资本伴随的不正当收益,例如一些为评定某类头衔所获得的不正当收入。直接产生的收益也有可能产生不好的结果。第一,头衔过多会产生马太效应,使得这类专家额外收益过多,造成公平的缺失;第二,由于技术的发展,许多头衔落伍了,但仍以它获利,以往的正当收益变为现在的不正当收益,第三,由于在申报头衔时“说的好听”,一旦获得头衔后,会“偷工减料”,达不到预期目标,造成资源浪费和额外不正当收益。以上是高校内的普遍象征资本形式及其产生的不正当收益。

象征资本的体现及运用的普遍性甚至体现在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领域,通过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群体现其象征性。学者范可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他认为:

百崎所追求的“民族特色”与任何形式的传统主义诉求没有关系。它通过将外来意象结合进有关的建筑和都市规划里,利用它们使地方上的空间景观在文化上与周围不同,进而达到“出售”地方,获取象征资本之目的,由此观之,在“再地方化”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民族标识与商业广告在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⑧

可见,这类象征资本的获得是奔着经济利益去的,并不是为了恢复民族的传统。宗族形式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舒林、朱士群⑨对象征资本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宗族内有名望的人,往往利用其经济资本转化为象征资本,同时也把经济资本与政治资本相结合,升华后变为象征资本,完成宗族的合法性,达到对族人控制和稳固宗族的目的。象征资本体现在建筑、教育、民俗及村庄领袖阶层等多个领域内,具有普遍性和实在性,证明了布尔迪厄的观点。

(二) 区隔圈内的人对象征资本的维护

获得象征资本的人竭尽全力维护其象征资本,以获得别人没有的特殊利益。在《科尔沁旗草原》中我们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丁家人为了维护象征资本的优势以便于利用象征资本进一步对外界进行区隔,因而希望与有声望、有地位的人进行联姻,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丁家的母亲宁可杀害怀了丁家骨肉的女仆而不愿意让丁宁娶一个不能巩固丁家象征资本的下人。⑩丁家人利用象征资本试图通过好的联姻进一步提升家族信誉和威信,进一步维护其象征资本,达到继续对外界进行区隔的目的。

布尔迪厄关于荣誉体现象征资本的思想在《实践感》一书中也有体现,这一观点散布在他思想体系中的每一个角落。布尔迪厄本人也提到了联姻等关系获得象征资本的方式,他认为谱系身份、世系、祖先的名字、妇女作为交换物的社会地位都可以作为象征资本。象征资本和社会资本往往相勾结在一起,象征资本和社会资本之间互相转化,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联姻方面,女性的名誉可以看出一种象征资本,这些象征资本与女性相关的兄弟或父亲相关联后就会转变为社会资本,进而影响到不同人群的利益。

当这些婚姻关系的价值,即这些关系可能提供的象征利益,在某种程度上依靠可供交换的妇女的象征价值,也就是她们的名誉特别是她们的贞洁——贞洁构成了男性名誉,即整个世系的象征资本被盲目崇拜的尺度——的时候,兄弟或父亲的名誉发展到了一种与丈夫的警觉同样严峻甚至偏执的程度,这种名誉是一种不言而喻的利益形式。⑪

由妇女的名誉所带来的象征资本与父亲、兄弟、丈夫等相联系后转变为社会资本,兄弟、父亲等再利用社会资本所带来的荣誉进一步转化为他们本身的象征资本。象征资本量的不断积累、形式的不断多样化、内容的不断扩充进而完成对外界的区分,象征资本与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经济资本交织在一起呈现出不同的、多维度的资本形式,这些资本与不同的荣耀交融在一起,荣耀把不同群体区分开来。人们往往按经济量的多寡来区分不同的阶级,按学历的大小来区分受教育水平的高低,按头衔来区分职位的级别等,这种现象在社会中很普遍。关于这些头衔、荣誉、信誉所带来的区分的作用,从布尔迪厄对爵位的作用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来:

文化贵族由爵位所确定,这些爵位使他们预先倾向于成为并使他们合法地成为他们的所是,使他们的行为变成先于并高于其表现的一种本质的表现,按照以存在等级为基础的柏拉图式区分功能的梦想,他们由一种本质的差别而与单纯的文化平民分开,这些文化平民注定要沦落到被加倍贬低的自修者和“代理人”的身份。⑫

布尔迪厄的这段话里体现了行动者尽其全力获得象征资本并维护象征资本的目的。已获得象征资本的区隔圈内的人很明白他们的利益联系在一起,所以他们的行为具有协同性,因为每个人都和许多其他人一道在一定的区隔圈内行动,这些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仅对个人的身份有影响,同时也会对区隔圈的结构、区隔圈形成的区分及象征性统治有影响。⑬

无论是通过联姻获得象征资本,还是获得荣誉、头衔、学历资格、爵位等都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其象征资本,进而完成区分,成为“人上人”(类似于古代中国的说法)。象征资本是具有普遍性的,它体现并运用于世界上的许多领域,已经获得象征资本的人会继续保持其象征资本,进入一个被加以贬低的人(用布尔迪厄的话说)无法进入的世界。

三、象征资本的弊端及对弊端的破解之道

象征资本并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其诸多表现形式的确在社会内不同的微观领域中显现。布尔迪厄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建立在一定的实践基础上的。象征资本是一把双刃剑,从它在微观领域内带来的效应进而辐射到社会层面上的一些宏观地带。

布尔迪厄所描述的象征资本的转化及其普遍性在现实世界中是显而易见的。象征资本的存在一方面有利于对个人努力所取得的成果进行奖赏与认可,另一方面加剧了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存在。以科研界为例,象征资本的积累效应会给已经获得荣誉的科学家越来越多的荣誉,是对已经取得科研成果的科学家的一种奖励,从激励措施方面来说象征资本所带来的马太效应显示了它促进科技创新的有利的一面。“而对于那些尚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肯承认他们的成绩。对于科技机构来讲也是如此,通俗地讲就是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赢者通吃的局面。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太效应已经严重制约了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⑭不仅是在科技领域内,上升到社会领域中的一些普遍现象,象征资本所带来的弊端可以归为两大类,姑且称之为真的象征资本和假的象征资本。

我们先来分析真的象征资本所带来的弊端。所谓真的象征资本,即取得一定的成就后所获得的声誉,这种成就是实实在在的成就。比如说某位科学家取得了科研成果,而后这种成果给他带来诺贝尔奖及其它一系列奖项的荣耀,所获得的荣耀会带来新的荣耀,由此形成马太效应。象征资本有利的一面是显而易见的,我们把分析的焦点集中在它所带来的弊端上。此例暗含着象征资本带来的两种弊端:其一,它所形式的马太效应造成资源的不公平分配;其二,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边际效用递减律,它间接造成了资源利用率的下降,不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以获得更大的价值。为什么说不公平状态是一种弊端呢?因为:

乌东德水电站是金沙江下游河段 (攀枝花市至宜宾市)四个水电梯级——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中的最上游梯级,为Ⅰ等大(1)型工程,枢纽工程主体建筑物由挡水建筑物、泄水建筑物、引水发电建筑物等组成。挡水建筑物为混凝土双曲拱坝,建基面高程为718m,坝顶高程988m,最大坝高270m,电站总库容 74.08亿 m3,总装机容量 10200MW。

一方面,社会越是公平,每个人的贡献与所得便越一致,每个人的劳动积极性(即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的努力)便越高,从而效率也就越高;社会越不公平,每个人的贡献与所得便越背离,每个人的劳动积极性便越低,从而效率越低。另一方面,社会越公平,人们损害社会或他人与损害自己越趋于相等,人们损害社会和他人的倾向便越小,从而社会活动的总体效率便越高;社会越不公平,人们越是害他便越是利己,人们损害社会和他人的倾向便越大,从而社会活动的总体效率便越低。⑮

所以说,象征资本引起的马太效应所造成的不公平使得社会活动的总体效率变低,不论从利己还是害他方面来说都是象征资本带来的一种弊端。

象征资本所带来的另一种弊端,即它所引起的边际效用递减。所谓边际效用递减是西方经济学中的概念,它是说象征资本的持有者(消费者)随着自身荣誉的增加(某种商品消耗量),每一单位荣誉所带来的利益就越少。换个角度说,如果把这些荣誉分给没有获得荣誉或获得荣誉很少的人,每一单位荣誉所带来的利益就会增大。因此,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角度说,它间接造成了资源的不充分利用。

接下来我们分析假的象征资本所带来的弊端。假的象征资本所具有的光环和真的象征资本一样,区别在于真的象征资本有承载它的实体,而假的象征资本没有承载它的实体,或者说,假的象征资本是堆积起来的。例如一家新开的公司,为了获得所谓的象征资本,把本该用于开发新项目的资金用于追逐各类名誉认证上面。这种由名誉认证获得的象征资本我们称之为假的象征资本。假的象征资本具备了真的象征资本所具有的光芒,具有真的象征资本所带来的两种弊端的同时,还具有其它的弊端。首先,由于假的象征资本和实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就如提到的例子中的新建公司的名誉认证和它的实力之间的差距,假的象征资本所散发的光芒具有虚假性、误导性、欺骗性,民众很容易被它的虚幻表象所误导,导致公众不必要的利益损失;其次,对追逐虚假象征资本的主体而言也有它的弊端。我们仍然以新开的公司为例,该公司把本该用于开发新项目的资金用于追逐一系列的荣誉认证,导致资源的错误配置,间接导致了资源的浪费。

厘清了象征资本所产生的马太效应带来的弊端后,我们就要寻找对该弊端的破解之道了。针对“资本的象征价值可能会超过它自身实际的价值”,⑯要构建良性的制度体系保障资源的公平配置。其实总的来说,无论是“边际效用递减”还是“强者通吃”等现象,都可以通过建立保障资源公平分配的制度来破除,“其目标都是在弱势人群中重新分配资源和机会。”⑰我们对象征资本所产生的马太效应的弊端的破解措施的阐述仍将结合具体的例子。拿科研界来说,为了避免某位科学家的科研成果带来马太效应上的利益,可以采取一成果一奖的措施,奖项的获取必定以成果为基准,不得以奖来获奖。这样就避免了一个成果连续获奖的不公平情况,而把更多的奖项资源用于其他青年科学家的研究开发。因为“科技界的老人垄断以及荣誉分配的时态性错置,已经严重制约了中国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从而在制度层面抑制了创新的发展空间。”⑱但是科学家取得科学成果及荣誉后,其头上的光环仍然能够带来马太效应。例如许多有名刊物往往根据科学家的知名度来选择接纳或拒绝一篇稿子,低名气作者的高质量的论文还不如高名气的作者的低质量的论文更容易被刊物采用的情况常常发生。为了解决这种弊端,“许多刊物实行盲审程序,这样,审稿人便无从得知论文作者的身份和单位。”⑲而对于上述例子中新开公司追逐虚假的象征资本的做法所产生的弊端,负责人可以引导其采取正确的经营之道,促使其合理化资源配置等措施来解决。一旦形成破除象征资本所产生的马太效应所带来的弊端长效机制之后,马太效应的弊端就可以消除或降到最低。

由于布尔迪厄的象征资本是建立在他在微观领域实践的基础之上,因此我们在解决象征资本所产生的马太效应的弊端时,也要结合具体的微观领域,不可脱离微观领域空谈。由于微观领域的多样性,破解微观领域的马太效应的措施也是多样的,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开出正确的药方,否则就会陷入教条主义的泥潭中去。

四、对布尔迪厄的象征资本的再思考

《实践感》一书体现了象征资本理论的基本思维脉络。象征资本理论是布尔迪厄在实践基础上构造的,他在书中的理论解释实践是细致的,切合实际的。他的象征资本理论能很好地解释和分析现实中的现象。比如他在《象征资本》一章中说:“象征资本甚至在市场上也很有用处。因面子关系,有人以高价买下某物,‘表明自己买得起’,并以此为荣;同样,人们可以不花现金就做成一笔生意,办法是调动一定数量的担保人,而更好的办法是依靠名誉和财富所赋予的信用及信任资本。”⑳这一描述甚至可以解释当今中国社会中的许多现象,例如某人贷款买奢侈品、攀附权贵等。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布尔迪厄的象征资本理论在分析某一具体领域时优势明显,它很切合实际地解释了村庄领袖群体、教育领域、民族建筑、传统宗族及家族为维护信誉所采取的手段等各种现象。其解释是细致的,尤其是对于具体的、微观的小团体内部现象的细微解释往往是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宏观叙事解释法所无法比拟的。以往的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法在解释这些微观领域时穿透力不够,研究者解释社会现象时往往引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语录,往往只得到了宏观性、全局性的结论,看不到社会现象的深层细微之处,因此对于社会中存在的细微问题未能给出有效的药方。布尔迪厄的象征资本理论恰好能补充传统解释法的不足之处,这是它的优势。

(累进税)其设计的初衷与前两种税赋(累退税及平头税)相反,是想要把优势重新分配给中等或低收入人群。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会计师和律师们都精于合法避税之道(如果不是违法逃税的话);结果,平等主义的墙角被挖得一塌糊涂,累进税的效果遭到严重破坏。[22]

因此,为了消除布尔迪厄笔下的象征资本所带来的马太效应所伴随的不公平现象,尽管制度制定者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这种措施实施起来总归和理想状态有一定的差异。因为累进税的初衷是为了尽量消解马太效应的弊端,使得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分配的更均等,即使得占据大量经济资本的富人手中的钱尽可能地通过政府的税收政策、再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流入到穷人手中,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一些人会利用合法避税手段使得消解马太效应的政策的初衷不能达到。为了避免累进税政策的不理想状态,防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现象的发生,许多政策制定者提议减税政策。减税政策消解马太效应的理念是不在对富人收取较多的税以便富人拿出更多的钱投资为穷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间接使得资金从富人阶层流向穷人阶层。

然而,对此持怀疑态度的人士注意到,在现实生活中,所说的这种好处鲜有落到底层人群头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里根的减税政策施行之后,有百分之六十的经济收益流向了占全国总人口百分之一的人群,而下“滴”到中等收入人群中的好处微乎其微,低收入人群所得更是少得可怜。[23]

可以看出,为了防止一种政策的弊端而采取另一种政策后仍会带来新的政策弊端,特权阶层或区隔圈内的人为了维护象征资本所带来的马太效应产生的利益总会想尽一切办法来抵消政策措施对自己的不利之处。每一种政策尽管不能十全十美地保证资源的公平分配,但它实际上仍然牵制了特权阶层对利益的肆无忌惮的霸占。由于象征资本是布尔迪厄在研究微观领域时提出的,因此解决象征资本所产生的马太效应伴随的不公平现象的措施也是多种多样的。为了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公平分配,还需要学者们和实干家的共同努力,开创出有效的实践措施并实施下去。

以实际来看,布尔迪厄的象征资本理论并非一个新生事物。他认为象征资本可以转换为经济资本,例如名誉可以带来经济利益,这一过程对应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意识和物质之间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以下观点:意识在反应以往事物的同时还可以创造新事物;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意识活动具有能动性,可以改造世界。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释法,有以名誉获得经济的意识就会产生名誉带来经济的行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把认识过程分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以至无穷的过程。可以对应于布尔迪厄中的象征资本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的过程。象征资本理论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围内的具体理论阐释,但它在微观领域解释力方面仍然值得我们赞许。

①张汉飞:《新资本形态的奥秘——基于收益成本或价值风险的视角》。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4,1页。

②王原君:《象征资本》。北京:线装书局,2015,123页。

③布尔迪厄、张静、于硕:《P.Bourdieu 教授访谈录》,载《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8(秋季卷),148页。

④ [法]布尔迪厄:《实践感》。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174 页。

⑤ [法]布尔迪厄:《实践感》。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169 页。

⑥ 渠桂萍:《财富、文化、社会关系与声望的聚合体——20世纪前期华北的村庄领袖阶层》,载《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85-90页。

⑦周霄汉、李侠:《象征资本的运作及其不正当收益》,载《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1-6页。

⑧ 范可:《“再地方化”与象征资本——一个闽南回族社区近年来的建筑表现》,载《开放时代》2005年第2期,42-61页。

⑨ 舒林,朱士群:《宗族体系中的经济逻辑和权力结构——以呈坎罗氏宗族为个案》,载《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第7期,105-108页。

⑩ 阎丽杰:《布迪厄的“场域”与端木蕻良的<科尔沁旗草原>》,载《湖南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174-176页。

⑪ [法]布尔迪厄:《男性统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70页。

⑫[法]布尔迪厄:《区分——判断力的社会批判》。北京:商务印刷馆,2015,33—34页。

⑬ Chad Nilep.“Sibling interaction and symbolic capital: Toward a theory of political micro-economy.”[J]. Journal of Pragmatics, 41(2009), p.1691.

⑭徐立:《王选与科技体制中的马太效应》,载《自然辩证法究》2011年第8期,71-76页。

⑮ 王海明:《新伦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388页。

⑯ Myriam Karoui, Aurélie Dudezert, Dorothy E. Leidner.“Strategies and symbolism in the adoption of organizational social networking systems.”.24(2015), p.30.

⑰[美]丹尼尔▪里格尼:《贫与富---马太效应》,秦文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137页。

⑱ 徐立:《王选与科技体制中的马太效应》,载《自然辩证法究》2011年第8期,71-76页。

⑲[美]丹尼尔▪里格尼:《贫与富---马太效应》,秦文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59页。

⑳ [法]布尔迪厄:《实践感》。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171页。

[21] Vasilis Avdikos. “Processes of creation and commodification of local collective symbolic capital; a tale of gentrification from Athens.”City, Culture and Society6(2015), P.123.

[22][美]丹尼尔▪里格尼:《贫与富---马太效应》,秦文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61页。

[23][美]丹尼尔▪里格尼:《贫与富---马太效应》,秦文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134页。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4ZDB012)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张文)

猜你喜欢

马太效应弊端布尔
马太效应
如果你是第三种仆人
跟踪导练(四)
布尔和比利
布尔和比利
这个世界处处都是『马太效应』
布尔和比利
布尔和比利
马太效应下的中国医改
探讨微博在新闻传播中的弊端及改进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