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信任、社会互动对我国城镇家庭风险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
——文献综述

2019-03-26

福建质量管理 2019年20期
关键词:李涛股市信任

(广西大学商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1)

一、社会信任的相关研究

已有的研究中,直接针对社会信任与家庭的风险金融投资资产行为之间关系的分析不多,多数研究是从社会资本角度入手,来理论和实证分析层面验证两者之间的关系,而且研究视角上受制于微观数据的可得性,多以宏观层面的研究为主。从已有的研究看,中外学者一致认为信任是构成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的重要元素,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早期文献看Colembiewski等(1981)认为信任与不断增长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风险联系在一起。Coleman(1988)认为信任他人意味着可以将自己的资产交给自己信任的人进行处理,被信任者的诚实与否决定了资产的利得和损失。Stout(2002)认为投资者的信任水平会影响其在金融市场上的参与率,投资者会因为相信市场而提高金融资产的持有水平。近期一项有代表意义的研究表明,完善的制度环境有助于保护与提升社会的信任程度,而这会有利促进人们在风险投资方面的积极性。同时Gurun等(2015)也认为制度状况关系到投资者的资金在金融市场的应用状况,进而影响投资者对金融资产的选择。国内外很多学者已经从宏观角度证实了社会资本对金融发展的正向促进作用。如Garretsen等研究了社会规范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社会规范会对股票市场产生重要影响,但对银行信贷供给的影响不明显。张俊生和曾亚敏(2005)通过对我国省级层面的数据进行研究发现,金融交易的实现不仅取决于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同样受制于交易双方之间的彼此信任程度。实证结果同样表明,社会信任水平高的省份,居民家庭的金融资产持有比例高。卢燕平(2007)运用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法,采用各省的自愿献血率作为衡量社会资本的指标,证实了社会资本对居民参与股市及贷款规模的促进作用。杨小玲和徐淑芳的研究中对社会资本影响金融发展的理论机制进行了阐述,她们均认为社会信任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金融发展的社会资本维度。

从微观层面看,国外研究中,Guiso等借助实证分析的方法,采用意大利的微观数据,探讨了社会资本与金融市场参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指出金融契约的签订和金融交易形成的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交易成本,造成交易双方面临较大的风险,而社会资本可以通过提高社会信任水平来降低交易成本,促使金融合约的签订和实现,提高交易效率。研究结果也证实了社会资本水平与居民金融市场参与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在社会资本水平较高的地区,居民参与金融市场的可能性较高,且居民的正规信贷可得性较高。在此基础上,Guiso等运用美国的微观数据检验了社会信任与“有限参与之谜”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个体的社会信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释其有限参与股市的现象。研究结论表明,由于社会信任水平低使得个体参与金融市场的成本提升,因此社会信任水平低的个体参与股票市场的可能性小,在控制风险厌恶和模糊厌恶的条件下,社会信任每提高1%,可以使得个体参与股票市场的可能性提高50%,持有规模增加3.4%。Georgarakos和Pasini利用欧盟的微观调查数据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国内的研究中,李涛(2006)运用2004年广东省微观调查数据分析了社会资本与金融市场参与决策行为之间的关系,将社会资本划分为社会信任和社会互动两个方面。其研究结果表明,社会信任推动了居民积极参与股市,其中社会信任通过增加居民对股市投资预期收益的实现概率和实现数额来影响居民的股市参与行为。居民的社会信任水平越高,他们对上市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和证券公司的监督行为会越有信心,因此对于未来预期收益的稳定性和实现可能性的信任程度都会提升,这会促使其参与到风险金融资产投资中。董俊华(2014)等在控制户主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及收入等变量后分析了不同主体的社会信任水平与家庭金融市场参与率及参与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家庭对上市企业的信任水平越高,其股市参与率越高。吴卫星(2012)等的研究也指出投资者的社会信任程度会显著地影响其参与金融市场的积极性。

二、社会互动相关研究

李涛(2006a)将社会互动对居民股市参与的作用机制总结为两种渠道:内生互动和情境互动。内生互动是指个体的股市投资行为受到群体特征的影响,同时个体的投资行为会反过来影响群体中其他个体的决策。内生互动的作用体现在通过口口相传获取信息、与他人交谈获得愉悦感和遵守社会规范上。一般来说,社会交往的内生互动机制对股市参与有积极的促进作用。Hongetal.(2004)用认识的邻居数量、拜访邻居的频率和参加教会活动的频率来衡量社会互动水平,李涛(2006a)用春节期间给亲朋好友拜年的人数以及对自己社会交往程度的主观评价来衡量社会互动。但是这些方式衡量的社会交往的作用是内生互动和情景互动共同作用的净效果,从结果上来说不具一般性而难以推广,对社会互动的不同渠道进行区分更有意义。在另一篇论文中,李涛(2006b)对内生互动的遵循社会规范、获取信息、交流感受三个渠道进行了区分,发现遵循社会规范渠道对个体投资、获取信息、交流感受三个渠道进行了区分,发现遵循社会规范渠道对个体投资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获取信息和交流感受渠道除对当前保险和未来债券投资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外,对其他投资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影响。此外,情景互动对居民未来的股市参与有负向。Guiso&Jappelli(2005)认为,个体参与投资的概率与其所获有关信息量、得知该金融资产存在的概率相关,并表明缺乏股市相关信息。电脑和互联网的使用,除了降低交易成本之外,还使家庭能更容易地获取股市信息,因而也降低了信息成本,促进股市参与。Ellison&Fudenberg(1995)提出,当经济体无法得知选择的成本和收益情况时,通常依赖口头交流获取信息进行决策。这一发现得到了国内外许多实证研究的支持(Brownetal.2008;周铭山等,2011)。这种内生互动的机制或者为居民提供了获取信息的渠道(李涛2006a).如果一个人的朋友、同事参与了股市投资,那么他可能在与他们交流股市话题的过程中获取愉悦(Hong et al.2004;李涛2006b),这是因为基于共同兴趣和共同话题的交流可以给社会决策主体带来愉悦感(Becker,1991).Hong(2004)认为社会互动对股市参与的影响至少有两个渠道。一是口头获取信息或观察性学习。潜在投资者可能会通过口头获取信息的机制了解开户、交易等操作或者获取股市相关信息。二是交谈的愉悦感,体现在谈论共同话题的乐趣。李涛和郭杰(2009)认为社会互动能够通过影响投资者对风险的感知,间接影响股市参与。郭士祺和梁平汉(2014)研究社会互动、信息渠道对家庭股市参与的促进作用具有挤出效应。

三、风险态度相关研究

已有的大部分研究发现风险规避会阻碍家庭参与股市(朱光伟等,2014;尹志超等,2015;吴庆跃等,2015)。唐英凯等(2006)发现投资者越是风险厌恶,配置在高风险资产上的资金比例越低。Hwang和Satchell(2001)发现处于对损失的厌恶,投资者在投资损失风险较高或遭受损失时,风险厌恶程度会随之提高,从而将更多的资产配置在风险较低的金融投资产品上。FellnerG(2007)用二元抽奖选择问题更客观地衡量风险态度,发现更高的风险规避程度导致更低的市场活动。段军山等(2016)运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发现家庭信贷约束会增加家庭风险厌恶程度,越是风险规避的家庭有越低的股市参与概率和股票持有量。而李涛等(2009)运用绝对风险规避系数衡量风险态度,并未发现其对股市参与有显著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社会交往程度较低的家庭风险厌恶降低了股市参与,而社会交往程度较高的家庭风险态度的作用并不显著。这是因为较高社会交往的居民有较低的风险感知程度,较低社会交往程度的居民有较高的风险感知程度,从而不同的社会交往群体中风险态度对股市参与的作用有所不同。

猜你喜欢

李涛股市信任
Improved functional–weight approach to oscillatory patterns in excitable networks
李涛:在文物修复世界里另辟蹊径
作品赏析
李涛 书法作品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股市日历
股市日历
股市日历
股市日历
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