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数据挖掘的风温病证—药文献研究*

2019-03-26梁玮钰刘恩顺

光明中医 2019年6期
关键词:常用药风温主症

梁玮钰 刘恩顺

风温是温病的一种,属于温热类温病,是感受风热病邪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1]。风温多发于冬春两季,此时气候温暖而多风,王孟英认为“经谓春病在头,治在上焦,肺卫最高,邪必先伤”,可知风温以手太阴肺经病变为主。同时由于风温病为风热病邪,因此风温病在发展过程中具有起病急、传变迅速、易耗伤阴液的特点,在治疗过程中宜辛凉轻剂解之,大忌辛温耗散[2]。在现代研究中,佟琳等[3]运用数理统计及因子分析等方法对风温、冬温进行对比研究发现:风温以风邪、温热、伏邪、误治等病因为主;病位多在肺;证候包括肺卫证、气分证、营血分证; 其治法以清热解表宣肺为主,清法中孕有滋阴;川芎-羌活、石膏-葛根、薄荷-连翘等配伍具有风温治疗特色;葳蕤汤为治疗风温常用方。佟琳等[4]对古籍中关于风温症状论述的条文进行聚类分析及因子分析,认为风温应分为邪郁卫表证、风热蕴内证、邪热壅肺证、邪犯心包证、热入营分证、湿热内蕴证。然而,风温在治疗过程中,从辨证到处方用药,一直以来都缺乏规范化的指导体系,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现在。

主症能够体现某个疾病在某阶段的特点,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建立“证—药对、药团、药群”的体系,能够在事先厘定的范围内准确把握疾病的辨证,并且规范的予以选方用药。本文对有关风温的医案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以期寻找风温的主症与常用药对及其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数据来源选用中华医典数据库,以“风温”为关键词在医论医案节点中进行搜索,共得到887条结果。

1.2文献的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明确风温诊断;有详细的症状、体征及方药记载。排除标准:医论部分;症状、体征或方药的数量过少或缺失。

1.3数据库的建立与数据规范进过数据筛选后,采用Microsoft Excel软件将文献信息输入二维表,借助《中医药学名词》进行症状术语的规范,借助《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药学》《中药大辞典》进行药物主治、功效的分类。保证所有信息作为变量出现而无遗漏,以“1”和“0”记录“出现该信息”和“没有出现该信息”,并进行频数统计,删除小于10%的变量。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及SPSS clementine 12.0进行数据挖掘,主要采用频数统计与关联规则方法。运用关联规则的方法对方药进行计算,则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中药复方配伍的科学内涵[5]。

2 内容与结果

2.1风温症状的研究将所有症状进行出现频数与频率统计,主症分别为发热、咳痰、头痛、汗出、口渴。设置支持度为6,置信度为100,最大前项数为5,得出症状的关联规则:发热、胁痛、神昏,发热、神昏、口渴,发热、烦躁、口渴等症状群是风温病中置信度和支持度较高的症状群。见表1、表2。

表1 症状频数频率统计表

表2 症状关联规则表

2.2风温药物的研究采用Apriori关联规则的方法,对风温药物进行研究,设置支持度为5%,置信度为80%,最大前项数为5,得到结果。置信度较高的药对为旋覆花与杏仁,旋覆花与杏仁配伍能够降逆止咳。置信度和支持度较高的三种药物配伍见于菊花、川贝母、桑叶与瓜蒌皮、枇杷叶、杏仁。前者具有疏散风热,润肺止咳的功效,后者有化痰行气止咳之功。置信度和支持度较高的四种药物配伍见于枇杷叶、川贝母、薄荷、桑叶等,五种药物配伍见于川贝母、薄荷、牛蒡子、桑叶、枇杷叶等,总体来说基本为疏散风热,止咳药物之间的配伍。见表3。

2.3风温病证—药研究将出现频率前五位的症状与数据库中的药物运用clementine进行GRI相关性分析,设置最大前项数为5,分别得到各个主症与置信度或支持度为前三或相对较高的药对、药群、药团。发热常用药对有连翘与竹茹,常用药群有前胡、桑叶、杏仁,常用药团有川贝母、芦根、桑叶、杏仁;咳痰常用药对有芦根、浙贝母;常用药群有桑叶、薏苡仁、浙贝母,常用药团芦根、桑叶、薏苡仁、浙贝母;头痛常用药对有薄荷、菊花,常用药群有薄荷、连翘、牛蒡子,常用药团有川贝母、连翘、羚羊角、桑叶;汗出常用药对有菊花与芦根,常用药群有菊花、芦根、桑叶,常用药团有桔梗、连翘、桑叶、杏仁;口渴常用药对有芦根、天花粉,常用药群有淡豆豉、连翘、栀子,常用药团有芦根、枇杷叶、杏仁、天花粉。结果见表4~表8。

表3 药物关联规则统计表

表4 风温病用药与发热的关联规则统计表

续表4

表5 风温病用药与咳痰的关联规则统计表

表6 风温病用药与头痛的关联规则统计表

表7 风温病用药与汗出的关联规则统计表

表8 风温病用药与口渴的关联规则统计表

续表8

3 讨论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从症状角度分析,风温的主症为发热、咳痰、头痛、汗出、口渴,而发热、胁痛、神昏,发热、神昏、口渴,发热、烦躁、口渴等是风温病支持度与置信度较高的症状群,提示风温病的最主要的症状是发热,这与教材中对温病的定义“以发热为主症”[1]相符,同时症状群中多出现神昏、烦躁、谵语等症状,说明风温发展过程中易出现热扰心神、邪陷心包的危重证候。根据用药规律的研究,药物多为疏散风热药及止咳药,提示风温多见表证而以肺为病变中心。根据以上两点,不难看出风温病的传变特点与规律:风热病邪从口鼻而入侵犯人体,肺开窍于鼻而其位最高故先受邪,邪正交争而发热,肺失宣降故咳嗽,风性开泄故汗出,故风温病初起以发热、咳嗽、汗出等一系列肺卫表证为特点,此时的治疗应以疏散风热、辛凉透达为主;邪气进一步传里出现肺热壅盛证而有壮热、口渴、咳痰、烦躁等症状,肝肺气机不利则出现胁痛;若继续失治误治,热邪内陷心包而出现神昏谵语、舌謇肢厥等症状。风温病常用药对为旋覆花与杏仁,风热之邪侵犯肺卫,肺气上逆发为咳嗽,因此常用降气止咳之品。

吴鞠通指出风温的发病条件:“风温者,初春阳气始开,厥阴行令,风夹温也。”温邪由口鼻而入,肺开窍于鼻而居高位,首当其冲受到温邪的侵袭,是故温病皆始于手太阴肺经。邵新甫有云:“风为天之阳气,温乃化热之邪,两阳熏灼先伤上焦,种种变幻情状,不外手三阴为病薮,头胀、汗出、身热、咳嗽必然并见,当与辛凉轻剂,清解为先,大忌辛温耗散,劫烁清津。”在温病的发展过程中,温病的主症为发热及一系列以热象为主的症状,叶天士认为温病初起在表用辛凉之及,夹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咳喘发热,首用辛凉之品清肃上焦,如薄荷、连翘、桑叶、浙贝母、天花粉等。温病中发热口渴而不恶寒方选银翘散;咳嗽微渴而身热不甚可选桑菊饮,忌用辛温重剂耗伤肺中阴液,桑叶可平肝风,走肺络而宣肺气,菊花补肺肾两脏,以补桑叶之不足。本研究经过运算得到除发热外还有咳痰、头痛、汗出、口渴等症状,咳为热伤肺络之象,有痰则须根据其症状及辨证进行加减:“热痰盛加竹沥、梨汁各五匙;咯痰不清,加栝蒌皮一钱五分;热毒盛加金汁、人中黄;渐欲神昏,加银花三钱、荷叶二钱、石菖蒲一钱。”[7]头痛、汗出在太阳病中也可见到,此时应根据患者脉象及其他症状进行进一步的辨别,头痛的病因病机究其原因,吴鞠通认为是“肺生天气,天气郁,则头亦痛也,且春气在头,又火炎上也。”[6]叶天士认为头痛可用辛凉轻剂,如连翘、薄荷、赤芍、羚羊角、蔓荆子、滑石等。汗出者,是阳气有余阴精不足、阴精为阳气所销铄的表现,必用辛凉之品以止其汗,这也是温病在治疗过程中重视阴液、顾护阴液的思想体现。风温热在上焦口渴者,可用甘寒治法,予雪梨汁。

本研究范围是风温病的证—药研究,第七版教材将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归为温热类温病,以其病因皆为不兼夹湿邪的温邪,在疾病发展阶段皆具有起病急、传变快、热象明显、易伤津耗液、易内陷的特点,故治法皆以清热祛邪为主[1]。那么,本次研究的风温病的常用药是否也适用于其他温热类温病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人感染H7N9流感患者通常出现发热、咳嗽、咳痰,伴有头痛、肌肉痛、腹泻或呕吐等症状,重症患者病情进展迅速,整体以肺炎为主要临床症状[8],以上初见肺卫表证、传变迅速内陷心包、以肺经病变为主的症状与风温相似,在治疗过程中可在一定程度上参照本次研究的结果进行选方用药,但人感染H7N9流感与风温之间的关联与差别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常用药风温主症
“风温”概念演变探源*
基于多种方法融合的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主症选择研究
寻常型银屑病主症量表反应度测评研究
不寐常见方证与药证辑要
童光东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常用药对举隅
玉钢1080m3高炉提高风温实践
风温对炉况的影响实践
硝酸甘油别贴身带
《心内科门诊常用药速查》一书的评介
常用药『常用』有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