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述宾短语到情态副词:“竭诚”的演变及其成因

2019-03-26吴文燕刘红妮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副词状语短语

吴文燕,刘红妮

(上海师范大学 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 200234)

一、引言

“竭诚”是现代汉语里一个常用的情状副词,《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对其的解释为“竭尽忠诚;全心全意”,如下例:

(1)凡是有困难找到他的,或是他听到谁家店里有啥难处的,李小芳都全力支援,竭诚帮助。(《努尔哈赤》李文澄)

(2)唐生智立即表示竭诚拥护蒋介石,并由上海启程北上。(《蒋氏家族全传》朱小平)

例(1)中,副词“竭诚”作状语修饰后面的“帮助”,“竭诚帮助”的意思为“全心全意地帮助”。同样,例(2)中副词“竭诚”修饰“拥护”,“竭诚拥护蒋介石”也就是“竭尽忠诚地拥护蒋介石”。

那么“竭诚”是如何成词,又是如何演变的呢?其词汇化的动因又是什么呢?对于这一系列的问题,目前还未有学者进行研究。本文试对“竭诚”的词汇化及其动因机制进行探讨和研究。

二、“竭”与“诚”的组合

“诚”的本义为真心实意,不虚伪。《说文·言部》:“诚,信也。从言,成声。”“竭”的本义为“用脊梁背起,驮起”,《说文·立部》:“竭,负举也。从立,曷声。”由“用脊梁背起,驮起”引申为“举出,亮出”之意。后“竭”借用作“渴”,指“水)干涸”,后又用作动词指“使干涸”。友“使干涸”引申为“用完,穷尽”。在“竭诚”中,“竭”便是“用完,穷尽”的意思。

(一)“竭”与“诚”的连用

“竭”与“诚”第一次连用是在战国时期:

(3)所作忠而言之兮,指苍天以为正。竭忠诚以事君兮,反离群而赘尤。忘儇媚以背众兮,待明君其知之。(战国《楚辞·九章·惜诵》)

例(3)中“竭忠诚”是一个述宾短语,意思是“竭尽忠心诚意”,“竭”是整个述宾短语中的述语,“忠”和“诚”两个意思相近的词并列在一起作宾语。

之后一直到北宋,都还有这种“竭+(A+诚)”的搭配出现。但是与战国时期例(3)不同的是:之后出现的“竭+(A+诚)”结构中的A与诚的关系大多是修饰关系,而不是例(3)中的并列关系;A大多数情况下是代词“其”或者是修饰“诚”的形容词,而不是例(3)中与“诚”词义相近的词。各朝例子如下:

(4)欲竭愚诚,又恐越职,然惟二恩未报,忠臣之义,一杼愚意,退就农亩,死无所恨。(东汉《汉书》卷三十六)

(5)昔鲁哀庸主也,而仲尼上圣,不敢不尽其节;齐景下才也,而晏婴大贤,不敢不竭其诚。(东晋《抱朴子外篇·任能》)

(6)先父弼,追赠平原太守。妣张氏,追封清河郡君夫人。府君竭匪躬之诚,抗忠臣之器。前後赐绢五百疋。(唐《唐代墓志汇编续集》)

(7)臣等谨竭愚诚,冒死请加尊号,期於成遂,以叶众心。(北宋《册府元龟》卷十五)

例(4)中“欲竭愚诚”的意思是“(我)想要竭尽我那愚昧的忠诚”,在“诚”之前加一个“愚”后再与“竭”连用,“竭愚诚”仍然是一个述宾短语,“竭”为述语,“诚”为宾语,“愚”则是用来修饰“诚”的。例(5)中,“其”修饰“诚”,“竭其诚”是一个述宾短语,意思是“竭尽他的忠诚”。再看例(6),“竭匪躬之诚”中“竭”为述语,“匪躬之诚”为宾语,“匪躬”表“忠心耿耿,不顾自身”之意,修饰“诚”,“竭匪躬之诚”的意思是“竭尽那份不顾自身的忠诚”。最后的例(7)与例(4)相同,“愚”修饰“诚”,“竭愚诚”是一个述宾短语。

(二)述宾短语“竭诚”的形成

到了汉代,“竭”与“诚”组成了松散的述宾短语“竭诚”,意思为“竭尽忠诚,竭尽诚心”,如下例:

(8)今臣尽忠竭诚,毕议愿知,左右不明,卒从吏讯,为世所疑。(西汉《狱中上梁王书》邹阳)

(9)赖忠正大臣绛侯、朱虚侯等竭诚尽节以诛灭之,然后刘氏复安。(东汉《汉书》卷三十六)

(10)臣闻子胥尽忠而忘其号,比干尽仁而遗其身,忠臣竭诚不顾鈇钺之诛以陈其愚,志在匡君安社稷也。(东汉《汉书》卷六十三)

例(8)、例(9)和例(10)中,“竭诚”是一个述宾短语,表“竭尽忠诚”之意。“今臣尽忠竭诚”是指“现在微臣用尽忠心竭尽诚意”,“竭诚尽节以诛灭之”之意是“竭尽忠心用尽气节将他们诛灭”,“忠臣竭诚不顾鈇钺之诛以陈其愚”的意思是“忠心的臣子竭尽诚心不顾忌斧钺的诛杀,来陈述他愚昧的看法”。

三、述宾短语“竭诚”的搭配

前面一部分我们讲到,到了汉代,“竭”与“诚”已经形成了松散的述宾短语“竭诚”。在述宾短语“竭诚”形成之初的两汉六朝时期,它与临近的短语的关系有两种情况,一是“竭诚”与其近义短语形成并列结构,二是“竭诚”与其他短语形成连动结构。

(一)“竭诚”与其近义短语形成并列结构

我们这里所提到的“竭诚”的近义短语,主要指“尽+V”这一类短语,如前面例(8)中的“尽忠”,例(9)中的“尽节”,以及下例(11)-(12)中的“尽心”、“尽愚”和“尽力”。

(11)臣蒙先朝过遇,陛下殊私,实欲尽心竭诚,少报万分;而惛耄已及,百疾互生,便为永违圣颜,无复自尽之路,贪及视息,陈其狂瞽。(六朝《宋书》卷六十)

(12)值巨逆滔天,忘家殉国,虽历算有归,微绩不树,竭诚尽愚,贯之幽显。(六朝《宋书》卷六十八)

(13)吾今日亲览万机,留心庶事,卿等宜竭诚尽力,以副所期。(六朝《宋书》卷九十四)

“尽”的本义为器皿中空,《说文·皿部》:“尽,器中空也。”后引申指“完,竭”,与“竭诚”中的“竭”同义。这些与“竭诚”组成并列结构的“尽+V”短语,主要表达的都是“竭尽自己所能”之意,与“竭诚”所表达的内涵相近。此外在位置上,“尽+V”短语可位于“竭诚”之前也可以位于“竭诚”之后,二者地位相当,未分主次。我们称这种并列结构为“竭诚 +VP1”或“VP1+ 竭诚”。

(二)“竭诚”与其他短语形成连动结构

此处我们说的“其他短语”是相较于第一种情况中的“竭诚”的近义短语而言的。“竭诚”与其近义短语形成并列结构,而与其他短语形成的是连动结构。连动结构“竭诚+VP2”,第一次出现是在东汉,仅一例:

(14)博宰相,玄上卿,晏以外亲封位特进,股肱大臣,上所信任,不思竭诚奉公,务广恩化,为百寮先……(东汉《汉书》卷八十三)

“不思竭诚奉公”可以划分出两个层次,“不思”与“竭诚奉公”为一个层次,其中“竭诚奉公”这一层次又可以被划分为“竭诚”和“奉公”。“竭诚”和“奉公”这两个述宾短语地位相等,为连动关系,意思为“竭尽诚心,侍奉主公”,而“不思”则修饰整个连动结构“竭诚奉公”,意思为“不想着去竭尽诚心侍奉主公”。

到了六朝时期,连动结构“竭诚+VP2”的使用数量上升:

(15)殷仆射疾患少日,奄忽不救。其识具经远,奉国竭诚,周游缱绻,情兼常痛。(六朝《宋书》卷六十三)

(16)刘镇军舅氏之尊,尽忠奉国。江仆射外戚之重,竭诚事上。(六朝《梁书》卷一)

(17)受任边垂,效彰所莅。寇贼凭陵,竭诚守御,奇谋间出,捷书日至。(六朝《梁书》卷十)

例(15)中,“竭诚”与“奉国”也为并列关系,正是由于二者地位平等,所以“竭诚”也可位于“奉国”之后,“奉国竭诚”的意义为“效忠国家,竭尽忠诚”。例(16)(17)同理,“竭诚事上”和“竭诚守御”的意思分别为“竭尽诚心,侍奉君王”和“竭尽诚心,戍守边关”。

“连动结构中的两个动词本来都是主要动词,随着表义重点经常落在后一个动词上,前面的动词就会趋向虚化。”[1]因此“竭诚”与其他短语形成的连动结构“竭诚+VP2”为“竭诚”词汇化的奠定了基础。

四、“竭诚”从动宾短语到副词

前面我们讲到,“竭诚”可与其他短语形成连动结构,而这一连动结构是“竭诚”词汇化为副词的基础。我们认为“竭诚”的词汇化进程是从北宋开始的,“竭”与“诚”开始紧密相连,此时连动结构“竭诚+VP2”的意义重心开始转移到后面的VP2上,即连动结构“竭诚+VP2”开始转变为偏正结构“竭诚+VP2”,“竭诚”开始虚化,如下例:

(18)又朕亲撰黄素文,置坛所案上,竭诚陈请,须臾腾空,飞上空中。(北宋《册府元龟》卷054)

(19)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北宋《册府元龟》卷717)

例(18)中的“竭诚陈请”,既可以理解为“竭诚”和“陈请”是连动关系,意为“竭尽诚心,陈述理由以请求”,也可以理解为述宾短语“竭诚”作状语修饰“陈请”,意为“竭尽诚心地陈述理由以请求”。而例(19)中,“竭诚以待下”则只能分析为,述宾短语“竭诚”为状语,“待下”为中心语,连词“以”连接了中心语和修饰该中心语的状语,意为“竭尽诚心地对待子民”。

通过分析例句我们发现,北宋时期的“竭诚”在意义上大多是可以两解的,它既可以被看作是连动结构中的一个述宾短语,也可以被看作是偏正结构中作状语的述宾短语,此时也出现了部分只能分析为状语的情况,说明“竭诚”已经开始虚化,处于词汇化的过渡阶段。

除了意义上的两解,我们将北宋时期的“竭诚”划分为词汇化的过渡阶段,还因为在这一时期的文献中,连动结构“竭诚+VP2”的使用数量要远少于并列结构“竭诚+VP1”,统计如下表:

总数 并列结构 连动结构(或偏正结构)六朝 12 6 6唐 39 26 13北宋 97 62 35明 17 6 11

到了明朝,前面提到的类似的“竭+(A+诚)”搭配已经消失,“竭”与“诚”之间联系紧密,“竭诚”进一步虚化,“竭诚+VP2”中的意义重心已经完全转移到后面的VP上了,“竭诚+VP2”已转变为偏正结构,即“竭诚”作状语修饰其后的VP2。

(20)相主事道:“甚么话!大哥的西宾,我也是该加敬的,别说是个名士。我竭诚拜他,我也还专席请他。”(明《醒世姻缘传》第八十五回)

(21)不觉天晚,散了酒席,又叫即于暴纱亭铺设床帏,请师安宿,待明早竭诚焚香,再拜求传武艺。(明《西游记》八十八回)

例(20),“我竭诚拜他”中的“竭诚”作状语修饰“拜”,意义重心落在“拜”上,句子主要要表达的是“拜”,而不是“竭尽诚心”,此句中“竭诚”主要起修饰作用,其意义已经虚化,去掉“竭诚”并没有改变原句的主要含义,但去掉“拜”则会改变原句的主要含义。例(21)也是如此,去掉“竭诚”,并不改变原句主要意义,但去掉“焚香”则会改变原句意义,说明此句中“竭诚”只起修饰作用,作状语修饰“焚香”,句子重心在“焚香”上。

虽然“竭诚”已经可以在“竭诚 +VP”中作状语,但“竭诚”仍未完全词汇化为一个副词,因为此时的“竭诚”还是以述宾短语的身份作状语,而不是以副词的身份作状语:

(22)胡无翳知道他是个高僧,就在他那庵中住了锡,沐浴更衣,竭诚到他关前求见。(《醒世姻缘传》第一百回)

在例(22)中,句子重心是“求见”,“竭诚”与“到他关前”共同作状语修饰“求见”,“竭诚”并未与“求见”紧密相连,而是置于“到他关前”之前,说明“竭诚”并不是一个副词,而是述宾短语作状语。

我们认为,“竭诚”是在清朝完全词汇化为一个副词的,此时出现了“竭诚+的+VP”的搭配,也出现了程度副词“愈”修饰“竭诚”的情况:

(23)有一个甚么洋行的买办,叫做甚么舒淡湖,因为做生意起见,竭诚尽瘁的巴结。(清《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五回)

(24)三缄心甚惊讶,知非得道者居此,不能有异如是,愈竭诚以跪之。(清《绣云阁》第二十八回)

例(23)中,“竭诚”和“尽瘁”共同作状语修饰“巴结”,中间用了“的”来连接,此处的“竭诚”已经是一个副词。而例(24)中,“愈竭诚以跪之”的意思为“更加竭尽忠心地来跪拜他”,程度副词“愈”修饰副词“竭诚”。

五、“竭诚”词汇化的动因

(一)高频使用

高的使用频率是词汇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美国语言学家Bybee(1994)认为,语法化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不断地重复,促使一个词语语法化进程的必要条件就是它具有足够高的使用频率,使用频率越高的实词就越容易语法化,也就越容易虚化为语法标记,其结果反过来又提高了该形式的使用频率[2]。

“竭诚”能够词汇化与其被频繁地使用有着必然的联系。如前表所示,从北宋开始,“竭诚”的使用频率上升,而也正是在北宋,“竭诚”开始了其词汇化的过程。如果“竭诚”没有被长期地频繁地使用,只是偶尔出现几次,那么它是无法词汇化为副词的。

(二)句法位置

述宾短语“竭诚”产生之后,在句法搭配上有两种情况,一是“竭诚”与其近义短语形成并列结构,二是“竭诚”与其他短语形成连动结构,其中第二种情况连动结构是“竭诚”词汇化为副词的基础,因此我们只讨论该结构内“竭诚”的句法位置变化对“竭诚”词汇化的影响。

在连动结构“竭诚+VP2”中,一开始“竭诚”和VP2都是主要成分,二者的顺序可以颠倒,此时的“竭诚”没有词汇化为副词的条件。但是到了北宋,随着整个连动结构的表意重点逐渐落在“竭诚”之后的VP2上,“竭诚”逐渐开始虚化,连动结构“竭诚+VP2”也开始转变为偏正结构“竭诚+VP2”,这就为“竭诚”词汇化为副词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三)语义融合

词汇化是指从非词汇单位变为词汇单位的过程。“竭诚”"作为一个动宾短语,其成词的语义条件主要有:动词成分的动作性弱,宾语成分具体性低,动词成分对宾语成分的影响度小[3]。动作性弱是指没有一个外部的明显可见的动作,而“竭诚”中“竭”的动作性并不高;“诚”是“诚心,忠诚”之意,其具体性也较低;至于“竭”对“诚”的影响度,“诚”不会因“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作用而发生状态的变化,故“竭”对“诚”的影响度小。动宾短语“竭诚”满足上述所说的动宾短语成词所需的语义条件,这为其发生词汇化提供了可能性。

(四)认知机制:组块的心理过程

董秀芳(2002)认为“句法单位变为复合词的过程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一个由心理组块造成的重新分析过程。”[3]“组块”(chunking)这一概念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Miller于1956年提出,他注意到人脑处理所听到的信息时大多依赖短时记忆,而短时记忆的时间和容量都是有限的:时间上,如某一信息未被复读,那么该信息将在大约10秒后消退;容量上,短时记忆能储存的最大容量为7±2个单元,但是尽管如此,人类还是能在信息处理时克服短时记忆的有限性,他将克服短时记忆有限性的策略称之为“组块”[4]。陆丙甫于1986年进一步说明,人脑在理解句子时,为了减少记忆上的负担,会选择一边听一边及时处理,将能组合在一起的尽量组合在一起,这种处理方式就是认知心理学中所说的“组块”[5]。

“竭诚”中“竭”与“诚”在线性顺序上相邻,到了北宋时期“竭诚”开始频繁使用,久而久之语言的使用者也就是当时的人们渐渐将它们看作一个整体来加以处理,而不再对其进行内部分析,这样“竭”与“诚”之间的语法距离缩短,二者相互依赖,渐渐从原有的语法关系中脱胎出来了。同时,“竭诚”常位于VP之前,在大量的使用后,人们容易在心里默默将其认为是一个作状语修饰后面VP的整体成分,因而促进了“竭诚”词汇化的发生。

现代汉语中的“竭诚”是一个副词,现在的语言使用者只知道“竭诚”作为副词是“竭尽忠诚;全心全意”的意思,而由于“竭诚”中的“竭”已经不再是一个词语而是一个语素,很多人要通过“竭尽”之类的词才能联想到“竭”大概是什么意思,“诚”也失去了原有的表“诚心,忠诚”之意的名词身份,在“竭诚”里也只是一个表“诚心,忠诚”之意的语素,这就说明经过重新心理组块后,“竭”与“诚”之间原来较为清晰的理据性逐渐变得模糊,此时作为语素的“竭”与“诚”之间已经没有什么语法距离可言,二者紧密相连。

六、结语

综上所述,述宾短语“竭诚”产生于汉代,当时它在句法搭配上有两种情况,一是“竭诚”与其近义短语形成并列结构“竭诚+VP1”或“VP1+竭诚”,二是“竭诚”与其他短语形成连动结构“竭诚+VP2”。“竭诚+VP2”的产生是“竭诚”得以词汇化的基础。“竭诚”于北宋开始它的词汇化进程,经过明朝的进一步虚化,到了清朝“竭诚”已经完成了它的词汇化进程,由一个述宾短语变成了一个副词。

在词汇化过程中,使用频率、句法位置、语义融合和认知机制是“竭诚”词汇化为副词的动因和机制。使用频率上,“竭诚”需要被高频使用才有词汇化的可能。句法位置上,“竭诚”只有从谓语位置位移到状语位置,它才能开始词汇化。语义融合上,要从“竭诚”作为一个述宾短语入手,从这类结构的成词条件来看“竭诚”是否有成词所需的语义条件。最后,认知机制是短语成词的最重要的机制,“竭”与“诚”大量地在线性顺序上相连,人们渐渐将其处理为一个整体,这是“竭诚”成词的重要机制。

猜你喜欢

副词状语短语
副词“好容易”及其词汇化成因
韩国语副词“더”与汉语副词“更”“再”的对应
在状语从句中探“虚实”
《健民短语》一则
状语从句
副词和副词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