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转型研究与实践
2019-03-26○杨静
○杨 静
主题发言
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当前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背景下,课堂教学的目标、内容、方式等都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这些都需要学校教学与时俱进,联动改变,课堂形式与策略的转型刻不容缓。对此,我们以学科课堂教学改革为依托,在明确课堂教学转型方向,即由以“教”为中心转为以“学”为中心后,进行了持续的课堂转型研究与实践,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模式与思路,力图将最新颖的课堂教学理念与我们的教学实践结合到一起。
主题研讨
在明晰课改方向的基础上,我们以“四段三步布局”“深化五环节研究”“加强常规管理”为推进思路,扎扎实实地开展了数学学科的课堂转型研究与实践。
一、明确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方向
近些年来,课堂教学改革呈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自主课堂、高效课堂、生本课堂、学本课堂、翻转课堂等新理念、新实验、新模式,不断地冲击着我们。作为一所基层学校,课堂教学向哪里走,是我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通过在课堂中观察、了解、审视、判断,我们认识到,从教与学这个课堂最基本的关系出发改革课堂教学,是根本之道。我们的课堂教学研究已经到了“突出学生的学、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如何才能学好”等基本问题上发力改革的时候。课堂教学应该基于学生的学习情况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即“以学为中心”。“以学为中心”的数学课堂转型,既突出发展学科关键能力,又关注学生学习的必备品质。这就是我们需要的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
二、整体谋划,“四段三步”布局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计划是实施的前提和保障。我们在分析学校教师现状、走访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三年四阶段推进计划。
基于理论指导实践、问题驱动实践、活动促进实践的工作原则,在上面四个阶段中,每个阶段都分为三步走,以提高活动质量和效率。
第一步,理论学习。重点包括:1.更新教师四种观念:教学观、师生观、教学方法观、教学评价观。2.理解、把握“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思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教必教,不教而教”。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这其中的“先学后教”,并非教与学顺序的简单颠倒,必须考虑所有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先行独立学习。
第二步,基于问题确定研究重点。启动阶段,我们把重点放在“小研究”的设计以及小组建设上。推广阶段,在继续深化小组建设的基础上,我们把重点放在小研究的实效性以及全班展示交流技能的训练上。推进阶段,重点研究小组之间、师生之间深度交流的策略。常态阶段,重点落实在评价的研究上。
第三步,以课例为抓手,以教研组活动为依托,搭建或借助各种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研究活动。
三、依托模式,深化“五环节研究”
我们围绕内容理解、目标把握、先学环节、学情了解、课堂交流、过程评价等方面,深入开展了“五环节研究”。
(一)关于内容、目标的深入研究。
内容是教学的起点,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方向。在内容目标上,总结出课前三读:研读课标,细读参考,品读教材。依托“优秀教师细说教材”“集体备课”“集体大教研”等活动促进对内容、目标的落实与优化。
(二)关于独立先学层面的深入研究。
在充分研究教与学关系的基础上,以发现问题为起点,本着简单、根本、开放的原则设计研究题(小研究)。研究时机把握上,初期以课前研究为主,随着研究的深入与经验的积累,逐步过渡到课上研究为主,现在基本达到适时而研。每节课都要保证独立先学的时间,一般不少于5分钟。
(三)关于学情把握的深入研究。
学情的分析是解决“学”与“教”关系的依据。把握学情从学生的“已知”“未知”“能知”“想知”和“怎么知”等五个方面全面分析。通过课前测评、数据分析统计等方式让教师对学情的把握更加精准。
(四)关于课堂交流的深入研究。
1.小组交流的研究落实。
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4人分为一小组。制定小组交流目标:能在小组长带领下有序的交流,能够相互倾听、相互理解、相互帮助,能够自觉修正问题答案,能形成小组学习成果,提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如何改善教师低效引领,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我们做了很多尝试,总结出几个有效的小策略。
第一:“对应性”策略,解决有序交流问题。
(1)分工与学生一一对应。初期小研究基本都是课前研究,教师通过培训组长,利用课前或课后对题目进行指导分工。为了学会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教师们开始还有意把研究题分解成4部分,有些练习课,教师也把四道小题作为一组去交流。这样就减轻了组长的压力,提高分工的有效性。
(2)题目与学生一一对应。数学题目的探究遵循从易到难的过程,把小组成员按学习能力从弱到强分成1-4号,要求上也是对号说题,1号1题,2号2题……这样就给学困生更多说的机会,便于发现问题,纠正错误。一段时间训练后,组长也就会自觉的让学困生先说较简单的题目。
第二:“先行组”策略,提高培训实效。
班级内首先成立1-2个特殊组,组内成员由班级中数学好,会说,爱说,有组织能力,学得快的同学组成,其他组尽可能异质。利用一周时间,教师课上、课下、课后都重点指导这组同学轮流主持、分工、交流、订正、总结,这些学生很快掌握了要领。再把他们分到各个小组作组长,这样就带动4~8个组,其中教师还要重点跟进1~2个组,以此类推。
第三:“多平台”策略,让小组建设事半功倍。
教师们的智慧为我们开启了更广阔的培训交流空间,获得了多方面的支持,也促进了小组交流的推广。
2.全班交流层面的研究与落实。
我们把典型课例的交流环节和本校转型首批实验教师的学生交流环节录成视频,供学生、教师参考。
(1)交流层层深入的培养训练。
针对问题的策略研究不断深入。
①展演始于不完美。教师要善于发现小组交流层面那些共性问题,虽复杂却有道理、虽错了却有价值,让这样的小组先展演,通过大家共同讨论发现问题,去伪存真,在补充与修正中,达到最优策略。
②展示要由浅入深。对于同一内容的多样方法,教师要调控交流的次序,要遵循从复杂到抽象,从旧到新,按知识脉络层层深入的过程。同一组有不同方法,展演前,教师就可以先问问,你们组有几种方法?并简单看看,调整交流顺序。
③分块分层研究。对于教学内容相对较多的就可以分块研究,这样层次性就有了,但切记,每一块的研究要适量,也不要分得过细。
(2)教师“适时而说”与学生深入交流关系的研究。
由滔滔不绝到适时而说,对于教师来说是一次心理与行为的蜕变。关键问题研究方面的“点拨”,让教师们踌躇。课上经常出现被学生质疑带跑,非本质问题占用大量时间。为了防跑偏,防无效,防浮于表面,我们提倡教师做到“三思而后行”,一思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二思每个问题我们要说到什么程度,三思提升的点是什么。
(3)关于质疑环节的培养训练。
引领策略是:
第一:教师参与,示范提问:“我有个问题想和你交流”;
第二:教师借学生的口提问题:“你不想问问他某某问题是怎么想的吗?”
第三:小组交流环节帮学生整理一些问题。
第四:鼓励学生说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第五:及时表扬那些提的有价值的问题:“这是个好问题,对解决某某问题非常有价值!”
(五)关于过程评价的深入研究。
有效评价是贯穿于教学始终的,是促进学习,深度交流,有效质疑的法宝,遵循“简单易行”,以外力促内力的原则。做到“分层评价“与“弹性评价”相结合,采取“分管化”与“多元化”的评价策略。评价分管化就是按内容将评价分为四个方面:小研究评价、小组内学习评价、全班展示交流评价、课堂检测评价,每个内容有相应的评价标准。总之,以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发展为目标,以鼓励为主,让学生因评价而美丽。